10月10日(行程第三天):九寨溝(100公裡)黃龍(120公裡)疊溪海子(130公裡)黑水縣
天氣陰,9~16ºC。
早6點半早飯。由於之前何師傅的車有故障,公司另換了車,司機也隨之換為仁青師傅,一個90後的藏族小年輕,在後來的日子裡,就由他給我們服務了。小夥子挺不錯的,踏實肯幹,長什麼模樣?別急,在以後的記錄裡,會有他照片的。
九寨溝、黃龍都屬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相當於一個地級市,總面積8萬多平方公裡,戶籍人口近90萬,藏族有53萬多,羌族和漢族都是近17萬,於是我們這一路上都是在藏區中。這不,我們旅館的飯廳一早就開始布置藏族婚禮的現場了,可惜沒時間看著熱鬧了。
7點出發,天還是陰沉沉的。
走不多久,就到了岷江源頭,這裡位於松潘縣和九寨溝縣交界的弓槓嶺,海拔3690米。走下車子,風很大,感覺挺冷的。
岷江是長江的源頭之一,這不大的溪流竟然匯成了浩浩長江。其實自然界幾乎都有這樣的規律,即使你的起始是那樣的渺小,只要你的努力,日後都可以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
以後我們會常常見到這樣的藏族經幡,仁青師傅告訴我們,這是用來保平安,消災滅殃的。
繼續上路。
路過小西天的本教聖山,這是當地藏民族世世代代朝拜的聖山,每逢良辰吉日,朝山者人潮滾滾,誦經祈禱聲聲不斷。
公路邊有一處山泉,被老百姓視為神水,喝上幾口,能祛除病魔、消除罪孽,使人精力旺盛、心曠神怡。
神水不斷,經筒不停,平安永遠。
接著我們又路過小西天尕米寺,這是早期雍仲本教著名寺院,也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最早的本教寺院之一。
我們經過坐落在松潘至黃龍公路交叉口元寶山頂的紅軍長徵紀念碑碑園。
回顧一下歷史,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期間,在四川徵戰歷時20個月,爬雪山、過草地,進行大小戰鬥數百次,取得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和飛奪滬定橋等勝利,走過了長徵中最為艱苦的一段歷程。其中有不少事件發生在松潘,發生在阿壩,後面的日子裡我們會走到那些曾經聽說過的地方。
網上找了一張近影
一路上,我們看到現代農業的塑料大棚。
9點45,到達黃龍。
黃龍景區主要景觀集中於長約4千米的黃龍溝,溝內遍布碳酸鈣華沉積。並呈梯田狀排列,以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著稱,享有「世界奇觀」、「人間瑤池」等美譽。
咱按小紅書上的經驗走,先乘纜車到頂,然後再往下走(4342米),這樣可以節省體力。
下了纜車,四周都是原始森林。
我們行走在密林之中的木棧道上。
這裡是海拔4000多米了,走路時,有些氣喘不過來的感覺,不過不時有小精靈給我們帶來一些歡樂。
原以為畫家所作的國畫中遒勁的樹幹都是妙筆生花而來,在這裡可是親眼所見了。
走出森林,繼續往上攀登,一路就有「黃龍」相伴了。
前幾天(10月8日),黃龍下雪了,在路旁還能看到沒有融化的積雪,這也是2020年我第一次看到的雪。
來到黃龍寺。
貌似每一個景區都要有一個寺廟來保佑的。
寺小造化大,保佑我們在高原旅行平平安安。
看一下寺旁的這篇作文,了解一下將要見面的五彩池。
沿著木棧道繼續向上。
眼前就是五彩池了。
煙雨朦朧之中,一溜黃色的小池大池互相嵌套著。
幾棵有模有樣的小樹孤獨地站立在池中,感覺眼前是一巨大的盆景。
五彩池是位於黃龍最上端的鈣化彩池群,共有近700個大小鈣池。
爬上更高的觀景棧道,五彩池盡收眼底。
所以稱為「五彩池」,若是陽光普照,眼前形狀各異的彩池宛如盛滿了各色五彩顏料的水彩板,豔麗奇絕。
可是老天爺不作美,太陽不肯露臉,五彩也只剩下黃色一彩了。
然而在煙雨朦朧中,又是另一種美,中國山水畫樣的美。雖然在美國黃石公園也見過這樣的地貌,但感覺這兒的更舒坦,更有詩意。
來一張廣角。
咱在兩個不同的高度拍了兩段小視頻,放一起播吧。
從黃龍的最高處往下走。
我們行走在彩林之中。
眼前的接仙橋也有說法,說是有朝聖者踏上此橋,聽見天際傳來嫋嫋仙樂,過橋後,又看見許多仙人在彩池邊舞蹈,七色祥雲中,仙人們迎接他進入了瑤池仙境。
黃龍景觀的形成與從溝頂端分水嶺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有直接關係。
泉水富含碳酸鈣,漫流而下,沒有固定的河床。溪水在順坡下流的過程中,碳酸鈣物質逐漸沉澱,形成了以乳白色和淡黃色為基調的鈣化景觀。
於是這條黃白色的長龍始終陪伴著我們。
時而平緩。
又時而湍急。
走在宿雲橋上,我們穿過這條「黃龍」。
這兒一池碧水,是「爭豔池」了。
看層林盡染,群池碧透。
爭豔池,由500多個彩池組成,由於池水深淺各異,堤岸植被各不相同,因此一抹金黃、一抹翠綠、一抹酒紅、一抹鮮橙……爭豔媲美,各領風騷。
稱之為「爭豔池」,說的是群池中無論從形態大小、顏色、質地等不同角度去觀賞,每個池子都有各自的奇特和豔麗之處,真有爭奇鬥豔的感覺。
從池子的大小看,有大至數畝者,波光瀲灩;有小如盆、碟者,玲瓏精巧。
從質地看,有的池堤狀如金盔,有的池埂亮如銀鱗,流光溢彩,目不暇接。
從形態看,有的狀若荷花,有的形似柳葉,形狀殊異,參差錯落。
咱們來看一下小視頻。
從顏色看,有的水色淡綠,有的水色乳白,或顯出孔雀藍、翡翠綠、鵝黃、淡金等斑斕色彩,晶瑩剔透,美不勝收。
這裡的水質清麗明輝,透視度高,水底枯枝苔蘚,歷歷入目。
紅色野果點綴其中。
路邊的小精靈們時常出沒,向遊客乞食。
一組彩色池群掩映在一片茂密的娑羅樹叢中,這裡稱為「娑羅映彩池」。
所謂「娑羅」就是杜鵑,彩池邊的杜鵑品種據統計有20餘種之多。由於品種不同,花期也不盡相同,花形花色各異。所以彩池邊的杜鵑花從春天開到夏天,綿延不斷,有的豔如桃紅,有的素如白絹,妖柔豔美,盡映池中。
秋天,經霜的紅葉好似滿天紅霞倒映池中;冬天水竭,如玉的冰花與銀裝素裹的彩池融為一休,寧靜而淡雅。
我們行走在秋色中。
這裡是「明鏡倒映池」。因為池群緊靠溝邊林區,由於水平如鏡,遠山近樹,豔陽明月等世間景物,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倒映池中,任憑遊客欣賞。
因為有這樣特殊的環境,遊人除在池邊盡情欣賞倒影美景外,還常常以水為鏡,對鏡梳理打扮一番,或用照相機鏡頭把水中景物和自己的尊容拍攝下來,對影成雙,別有一番情趣。
這時在我們身旁的是稱為「金沙鋪地」的鈣化流。我們俯視整個鈣化坡面,兩側低、中間一溜脊梁且表面呈鱗狀,宛如一條黃色的蛟龍俯臥在坡面。
「金沙鋪地」長約1500米,寬100米左右,據有關專家認定: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同類形態景觀中面積最大,色彩最豐富的一處。
坡面的巖溶層凹凸不平,色調以金黃色為主,間或有乳白色、灰色、暗綠色板塊鑲嵌其中,坡面上蕩漾著一層薄薄的清流。
由於水流受坡面鱗狀的鈣化層而形成變幻莫測的銀色漣漪,好似金河瀉玉。零零散散生活在鈣化坡地上的一簇簇水柳、灌木叢,以極其頑強的生命力與強風、勁流抗爭,訴說著景觀的古老歷史。
也許走到這裡就能夠理解這景區名字的霸氣,不稱「黃龍溝」,而直接稱「黃龍」。
橫亙在遊人面前的是一堵寬約40餘米、高約10米的乳黃色崖壁,崖壁表面厚厚的鈣化層似圍幔、似懸瀑,十分壯美。崖壁表面溪水漫流,像一層薄薄的輕紗飄飄灑灑地鋪展在崖壁上,跌落在金黃色的池盆裡。
右前方一鋪碧水從密林中衝出,又從高約10米,寬約60米的崖沿上飛瀉而下,在起伏不定的崖壁上幾經跌宕,形成數十道梯級瀑布。有的如簾瀑高掛,雲蒸霧騰;有的似斷線珍珠,串串滾落。水瀑後面的崖壁,透視出了金黃色為基調的鈣化結晶面,使瀑布更顯得富麗堂皇。如遇朝陽中落日餘輝的點染,瀑布還會變幻出不同的色彩,似道道彩霞鋪呈在我們眼前。
咱自拍一張露下臉。
人們給它取了個挺有詩情畫意的名字「飛瀑流輝」。
飛瀑是奔放,彩池則顯得分外恬靜。它們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共同組成了一道動靜和諧而完美的風景線。
這裡是「迎賓池」。由於我們是反方向從景區最高處往下走向入口處的,於是「迎賓」成「送客」了。
它由100多個以藍色為基調的彩池組成,池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山間石徑環繞著池子曲折盤旋,既把遊人迎進景區,又把遊人送出景區。
池子周圍古樹參天;池子堤埂如玉石、瑪瑙鑄成,玲瓏剔透;池中清水湛藍碧透。
陽光透過樹隙照在池水上,變幻著黃、綠、藍各種色調。
微風吹過,池中泛起陣陣彩色漣漪,格外清豔動人,正在詮釋著「黃龍彩池」的景觀。
下午2點45,咱們走出黃龍景區。
門口的刻石告訴我們黃龍屬世界自然遺產(1992年),當然也是國家的5A級景區。
我們在景區外的遊客中心點一下心,接著上路。
仔細留意一下,山坡上是成群的犛牛。
這房子用上了黑色的藏族裝飾,與常見的紅褐色不同,不知有何特別的用意?
傍晚6點,我們來到疊溪海子。
1933年8月25日,疊溪發生7.5級地震。原來這裡的疊溪城中心部分在劇震中幾乎筆直地陷落,下滑距離達500-600米。疊溪城及附近21個羌寨全部覆滅.傷亡人數近萬。四周山峰崩塌,堵塞岷江,形成11個堰塞湖。疊溪海子就是這次大地震所形成的堰塞湖,其面積350多萬平方米,最深處達98米,平均深度82米。
在這裡看到了電影《紅河谷》中寧靜所騎的白犛牛,同樣為影視業作貢獻,靜靜的等待與遊客們合影。
使我們驚訝的是,仁青師傅說,你們別以為這些犛牛生來就是白色的,啥?!我查了一下,咱國家的白犛牛產自於甘肅武威的天祝,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那這兒的?你懂的。
繼續上路。
接下來,我們充分感受了蜀道之難,由於所走的302省道屢有塌方,幾乎到處在修路,平均車速只有每小時30公裡,直到晚上22點才趕到黑水縣住下。
注:本文「黃龍」中的部分文字取材於導遊解說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