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A股保持區間震蕩,走勢先揚後抑。由於上周末中美貿易談判時間落地,上半周觀望資金入場,但因下周一的創業板註冊制落地,市場又表現出一定的疑慮,成交量逐步萎縮。那麼私募機構認為創業板註冊制集中上市會帶來什麼影響呢,投資者是否需要擔心創業板註冊制資本市場擴容所造成的的資金稀釋效應呢?
01 A股先揚後抑,維持滬強深弱格局
——市場回顧
回顧本周國內市場,A股市場先揚後抑,繼續呈現滬強深弱格局,呈現弱勢探底反彈的行情,兩市成交額也是持續走低。截至周五,深證成指下跌0.08%,上證綜指周漲0.61%,創業板指下跌1.36%。
——後市觀點匯總
——後市觀點細談
磐耀資產認為,創業板註冊制集中上市,並不會對市場造成太大的衝擊。連續兩周縮量調整,已經提前反映了市場擔憂,事件落地市場仍將延續之前既定的節奏,甚至成長股階段性表現更強。最需要關注的是全球大放水帶來的資產價格泡沫提升,以及中國大類資產配置資產荒帶來的權益市場的繁榮。因此,每波大的回調都是上車機會。當下指數關口從之前的3000點上升到3400點,久攻不下。下半年相對於上半年國內流動性收斂,因此短期大概率衝關較難,市場還是整體看震蕩。
於翼資產表示,2020年盈利驅動將主導行情演繹的方向和力度,超預期規模減稅降費刺激使得企業盈利底部提前到來,預計這一輪企業盈利韌性強於宏觀韌性,同時估值和政策利好邏輯仍在,整體而言對後市不悲觀,維持橫盤震蕩上行態勢。
星石投資認為,貨幣政策最寬鬆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但是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會收緊,外部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多為一次性的衝擊為主,從長周期的視角來看,短期的衝擊並不會改變資本市場長期向好的趨勢。首先,當前國內經濟已經逐步恢復到正常狀態,海外主要經濟體也有望在下半年就能修復至準常態水平。其次,近期創業板註冊制等資本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動作不斷,為資本市場長期向好的趨勢奠定了制度基礎。創業板註冊制改革後,股價波動可能會有所加大,不同企業之間分化也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樸石投資表示,前期漲幅較大的熱門板塊回調修正,有風險釋放的必要,是市場的合理消化過程。未來市場不排除還會繼續處于波動狀態,但長期向上趨勢不變,優質股票的下跌空間應該也是非常有限的。
純達基金認為,市場做多人氣明顯降溫,量能的弱勢傳遞出相對謹慎的交投情緒,此時在沒有外力催化下期待市場出現趨勢性反轉不太現實,或許要繼續震蕩整理消化後才會出現企穩回升,因此短期內結構性的機會依然是主線。疫情對風險偏好的影響要小於對經濟恢復節奏的影響。市場中長期向好的邏輯建立在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的照常執行和國內經濟韌性的基礎上。
02 配置策略
——行業回顧
從行業板塊來看,本周板塊漲跌互現,由於中報業績向好和防禦性較強,食品飲料板塊漲幅領先,建築材料板塊也因為需求改善漲幅居前;因為資金風格輪換,前期漲幅較大的國防軍工跌幅居前。
——配置觀點匯總
——配置觀點細談
磐耀資產認為,震蕩市裡,存在估值收斂的機會,也就是之前一直強調的低估值順周期相關板塊受益於經濟復甦和估值修復帶來的補漲機會。這類板塊是大盤堅定的後盾與攻堅力量。後盾是因為他們是A股跌無可跌的基石。攻堅力量是因為大盤的每次關口突破,包括此次3000點,都是要靠這些權重的發力才能實現,而不是醫藥消費科技。
於翼資產認為,看好中國經濟轉型發展從「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將誕生一批新興經濟的優質企業,科創板開板後將加速這一進程且新興成長方向將迎來新的估值錨,階段貿易博弈擾動不改核心成長內在邏輯,短期科技板塊景氣度見底之後迎來新一輪估值提升行情,繼續看好、深挖雲計算、消費電子、安防、半導體、5G等板塊龍頭公司真成長機遇。
鴻道投資創始人孫建冬認為,中國優勢的行業方向,主要關注以下三個方向:
1)有反身性的高成長性行業:比如A股市場的新能源汽車行業,雖然靜態估值貴,但在這種重資本、再投資空間大的增長行業中,可以找到優秀的能夠保持較高再投資回報率的公司。從反身性的角度看,比較貴的靜態估值反而可以幫助企業通過再融資的方式,以更低成本、更效率地擴充資本,迅速地放大高端產能,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
2)重受益於新舉國體制的行業:比如TMT行業中的信創方向,這既是國際環境變化下中國的應對,同時也是實現國內大循環為主的必由之路。
3)網際網路應用領域或新興產業應用領域:中國在推動新興應用技術上有體制優勢,比如在自動駕駛未來的推廣和網際網路本地生活這些應用領域。
少數派投資認為,銀行的利潤增速大概率會在接下去2個季度繼續承壓,這反應在了銀行股的價格當中。不過銀行的資產質量也提高了,這使得目前銀行PB估值更具有投資價值。
純達基金認為,在市場震蕩中布局未來存在催化因素的板塊,如順周期板塊中低估值低位方向的金融、地產、有色等;此外階段漲幅較小且行業存在改善預期的傳媒等板塊。同時繼續關注中報業績超預期個股的機會。
風險提示:以上資料來源於各私募機構公眾號公開發布的文章,上述觀點僅代表各私募機構的觀點,由第一創業證券整理轉述,不代表第一創業證券的觀點。如有涉嫌侵權,請聯繫第一創業證券進行撤銷及刪除。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