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裡,南北跨度1700公裡,常住人口2534萬人,可用地廣人稀來形容。2016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為全區各級法院配備了84輛巡迴審判車,所有車輛具有在車內開庭、庭審現場錄製、製作法律文書、遠程籤章等辦公設施,每一輛審判車就是一輛功能齊全、技術先進的移動巡迴審判法庭。巡迴審判車盤旋在山腰、穿梭在草地、跨越過泥沼,寫下了一個個關於公平正義的故事。
「零距離」守護正義 百姓信賴的法庭
在內蒙古自治區,有人瞭望遠方是茫茫沙漠,有人抬頭所見是千裡草原,但所有人對於法律的期待和需要是別無二致的。為了把公平正義送到每一個角落、把訴訟服務覆蓋到每一片土地,也為了切實減少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內蒙古各級法院的幹警們曾背上國徽縱馬在草原上奔波,也曾帶著文書騎上「突突突」(跨鬥摩託)跑遍村屯的條條小道,將「草原法庭」「馬背法庭」「田間法庭」帶給每一位百姓。
2016年5月,84輛巡迴審判車的加入為內蒙古法院工作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帶著「法官多跑腿,群眾少跑路」的信念,巡迴審判車載著囑託、期待和使命,走過邊疆的每一個角落,將法治的陽光播撒在內蒙古各族人民的心中。
在巡迴審判車的輔助下,蘇尼特左旗人民法院將巡迴審判與家事法庭有機結合在一起,踐行「主動服務、上門辦案、溫情化解、柔性調和」司法服務理念,成立了巡迴家事審判團隊。
2019年4月,巡迴家事審判團隊受理了一起離婚糾紛案,案件當事人的住所位於蘇尼特左旗與正藍旗交界的荒漠沙地深處,路途遙遠且道路崎嶇難行。當時正值牧區母畜生產季節,為了不影響牧民的生產生活,蘇尼特左旗法院幹警一行5人天不亮就出發,一路顛簸,驅車200多公裡奔赴到沙漠腹地的當事人家中展開上門調解。
因當事人雙方情緒均較為激動,案件的調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法官深入了解雙方訴求後,根據多年辦案經驗,以物質條件、孩子成長等方面為突破口,積極淡化當事人之間的對立情緒。經過長達5個多小時耐心調解,雙方最終達成了調解協議。
一切程序辦理完畢後已是晚上8點,為了不影響第二天的工作,幹警們又踏上了歸程。在荒漠道路趕夜路更是艱難,一行人安全返回已是深夜11點多。儘管身體疲憊不堪,但法官的臉上卻按捺不住笑意:「早就跑習慣啦,一天能把矛盾解決了,多吃點苦算啥,值!」
截至目前,內蒙古全區共有99輛巡迴審判車,累計行駛了430多萬公裡的距離。奮鬥在巡迴審判一線的幹警們,用沉甸甸的數字和一顆赤誠的心,撫去了老百姓們心中對「打官司難」的憂慮,也照亮了北部邊疆的法治之路。
母語拉近距離 牧民認可的法庭
內蒙古是邊疆民族地區,生活著除珞巴族以外的55個民族,全區蒙古族人口更是多達466萬餘人。這些少數民族大多擁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有些在草原深處生活了一輩子的老牧民甚至一句漢語都聽不懂。但各族人民對法律的迫切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卻始終是一致的。
內蒙古法院深入貫徹司法為民理念,不斷強化雙語法官培養力度,積極通過巡迴審判化解矛盾,真正做到定分止爭、平訴息訴。
杭錦旗獨貴塔拉鎮刀圖嘎查將一片草牧場流轉給了億利集團公司,但承包合同中未對土地之上種植的甘草進行約定。當地農牧民多年來一直靠採挖草牧場的甘草來獲取收益,後因億利集團公司在其承包的土地之上種植胡楊林,雙方產生了糾紛。
杭錦旗人民法院旅遊巡迴審判點的雙語法官了解這起案件後,經調查發現案件的關鍵點是當地農牧民對「流轉」和「轉包」這兩個不同性質概念認識的模糊。為了讓農牧民更好地理解土地承包法、合同法等法律規定,法官用蒙古族語言為他們詳細講解原本深奧生澀的法律條文,並對農牧民的疑惑一一進行了解答。之後,法官又邀請企業和農牧民代表來到法庭面對面進行交流,耐心對雙方進行疏導調解、釋法明理。最終,雙方對土地流轉合同中的權利與義務問題、土地草原屬性不能隨意改變的問題等都有了更為清晰的理解,並主動表示會妥善解決這些問題,這起多年的草牧場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也隨之化解。
雙語審判和巡迴審判的強力配合,不僅能夠保障審判活動的順利開展,也讓少數民族當事人感受到了更人性化、更便捷、更清晰易懂的公平正義。2007年,內蒙古高院編纂完成了《漢蒙法律名詞術語詞典》,填補了國內法律名詞術語詞典沒有蒙文版的空白。2010年,內蒙古高院又集中人力編寫了80萬字的蒙文版《蒙漢雙語法官培訓教材》,並於2017年再次更新改版。近年來,內蒙古法院也一直積極參與「雙語法律文化出版工程」,不斷滿足民族地區群眾的司法需求。
審判靈活普法 宣傳有力的法庭
普法宣傳是法院工作的重要一環,而鮮活的案例是最好的普法素材。近日,烏海市烏達區人民法院就將巡迴審判車開進了社區,以公開庭審的方式現場審理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儘管是入冬以來最冷的日子,很多社區居民還是早早地就趕來旁聽庭審了。庭審期間,居民們圍坐在巡迴審判車旁,認真旁聽,時不時還小聲和身邊人交流觀點。
庭審結束後,居民們立馬把法官圍住,爭先恐後地向法官提問。主審法官耐心回答了大家關於民間借貸訴訟程序、借貸本人申請資格、受法律保護的償還期限等問題,並結合自己多年的審判經驗語重心長地提醒大家千萬不要貪圖高利息、不要輕易外藉資金,在借款時更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居民們紛紛表示這一次的庭審讓自己受益匪淺。
類似的事例在內蒙古各地還有很多。今年8月,固陽縣人民法院的一位法官發現自己承辦的兩起案件中的兩位當事人同屬於一個自然村。考慮到兩位當事人均已年近古稀,且地處偏遠,法官決定開展巡迴審判,把法律服務送到老百姓身邊。「你們要能下來就太好了,我和我弟(另一案的被告)一個腿疼、一個眼花,真要去縣裡開庭,路上來回就是個麻煩。」接到下鄉開庭通知的劉某在電話裡激動地說。
庭審當天,法官與書記員駕駛著巡迴審判車輛來到當事人所屬的自然村中,打掃院落,架設裝備,懸掛國徽、條幅。在布置法庭的過程中,就有不少村民駐足圍觀,村委會幹部聞訊也趕來旁聽。這兩起案件都是農村常見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庭審現場成為了一次實地的普法教育宣講。庭審結束後,法官又來到附近的商鋪,向過往行人發放民法典普法宣傳單,進一步擴大此行的普法效果。
聯動發揮合力 大有可為的法庭
在內蒙古法院發展巡迴審判工作的道路上,人力配備、物質保障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為了解決這些困難,內蒙古各級法院主動作為,積極與多個有關部門協調聯動,有效整合資源,齊抓共管,發揮出了「1+1>2」的合力。
錫林浩特市人民法院的巡迴法庭與當地蘇木鎮政府、司法所逐步建立了聯絡員機制,將司法調解、行政調解和人民調解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相互配合、協調聯動的化解牧區矛盾糾紛機制。對於案情簡單、爭議不大的鄰裡糾紛等民事案件,在徵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後,先由糾紛當事人所在地或糾紛發生地鄉政府、嘎查委員會、派出所、司法所或人民調解組織進行調解。調解成功的,由法院出具調解書確認協議並賦予強制執行效力;調解不成的,再由人民法院立案。當地群眾因道路遠等原因不方便前往法院參加庭審,或需緊急處理的案件,可以由聯絡員通過電話與巡迴法庭審判人員聯繫,隨時派出巡迴辦案人員前往當事人所在地,上門立案,就地審理。
蘇尼特左旗法院在牧民黨員中心戶成立「巡迴審判點」,聘請群眾基礎好、聲望高的牧民黨員中心戶為巡迴審判聯絡員、宣傳員、調解員,依託現代「網際網路+」手段設立法律文書送達和訴訟材料遞交的便捷高效途徑,打造由巡迴法官攜手基層審判聯絡員、宣傳員、調解員「三位一體」的便民訴訟「網絡」,使「網際網路+黨員中心戶+巡迴審判」巡迴聯絡點真正成為法院化解草原上矛盾糾紛、服務牧民的前沿陣地。
從2012年海拉爾鐵路運輸法院擁有了內蒙古法院第一輛巡迴審判車開始,內蒙古各級法院幹警們開著巡迴審判車奔波在草原、沙漠、田間、城鎮,累計辦理了1.5萬餘起案件。每一次走到老百姓身邊的巡迴審判,既是貼心的訴訟服務,也是耐心的糾紛調解,更是熱心的普法宣傳。巡迴法庭的法官們將司法為民的理念,將人民司法的溫暖陽光送到了每一個角落,送到了每一位當事人的身邊,「零距離」守護著這片草原的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