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類真的面臨了末日世界,人性真的會變得這麼殘酷和瘋狂嗎?像野獸一樣,弱肉強食?」
如果從西方統治階級那侵略性基因去理解,我想,會的,但只限於西方世界,也只限於雄性人類,而女性為權利自由的努力,也成為末日電影裡必不可少的元素。
女性直到世界盡頭,似乎都要抵禦男權的統治。米勒導演大膽還原了歐美人的本性:比如萬能的宗教意識、個人英雄主義、或者暴力殘酷。
廢土電影,旨在探討文明在經歷巨大災難後,遭到徹底毀滅後的世界。《瘋狂的麥克斯》系列除了在廢土電影中躋身前列,在動作片場,也同樣位列前端。《狂暴飛車》刺激的飛車場面,幾乎影響了後來好萊塢所有的賽車片。
廢土狂廢,當然不能代表全人類的未知未來,《流浪地球》告訴世界,另一種文化下的廢土模式,人性會更溫和,社區會有良性和諧的發展方向,對此,我們有充分的信心。
《瘋狂的麥克斯4》的故事主線,也可以看成是一場爭取女權自由的末日解放戰鬥。
另類元素下的信仰
另類元素,使這部電影裡雄性荷爾蒙一直處於噴發狀態,扭曲變態的男性動物,而卻把幾位女性設計成《霍比特人》和《魔戒》中的精靈一族,仙氣飄飄,這種反差,實在是對女性之美的最好褒獎。
末日世界裡的喪,是人類在絕境中的苟且偷生,沒有方圓,失去規則。米勒把頹廢風發揮到極致,饑民衣衫襤褸,肢體殘缺,孱弱不堪,戰爭男孩裸露著慘白的肢體,黑著眼圈,老喬神功護體,在腹部戴上搞笑的骷髏頭,扭曲瘋狂的權利。
非主流的朋克風,整個畫風從重金屬朋克,到搖滾朋克,哥特朋克……不管是車輛還是人,都應用了廢、舊、爛等龐克街頭元素。
龐克:又譯為朋克,是一種音樂範疇,誕生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源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車庫搖滾和前龐克搖滾。PUNK是物質與欲望、理想與環境的不均衡壓縮之下的變形產物,對物質的敏感是PUNK的重要理念。他們讓你感到一種暴躁不安的侵略性與攻擊性,以及對事事都不易滿足,所以PUNK的音樂大都涉及性、藥物、暴力等。米勒充分發揮了廢的精神,在改裝的車上,或者是人物形象的設定上,但這不再是嘻哈的街頭藝術。除了那吊著搖擺的搖滾吉他手,彈奏出撕裂的音樂,像戰鼓一樣,噴著烈焰為暴力追擊助威,並沒有出現五顏六色的髮型和後現代意義龐克風裡的濃妝豔抹,更多是冷酷的哥特龐克裝扮。
不死老喬與他的侏儒兒子,極力維護堡壘的王者地位,老喬雖然看起來孱弱不堪,帶著呼吸器,用骷髏面具裝點自己的威儀,人們為他定義為不死,他因此成為邪教的王者,給所有依附過來的人洗腦。足夠體現饑民對他的擁戴,沒有團結能力和思想的流民,在任何統治者眼裡都卑微如螻蟻,他們僅為了一點點老喬施捨的水源就互相廝殺,人性有時候真的辣眼睛,但這是事實。
飽受疾病折磨的戰爭男孩,渴求獲得解脫與重生,只要往嘴巴上噴白色油漆,直面死亡,就可以排號去往英靈殿,達到永垂不朽。
而勇士麥克斯的心魔是死去的女孩和保護失敗的人們,愧疚感一直糾纏著他。弗瑞奧薩只想帶著女人去往故鄉綠洲,女性社區,一個充滿美好與愛的地方,是希望,在《瘋狂的麥克斯3》裡的峽谷部落,也表達了同樣的思想。但第4部裡,這個元素做了轉換,沒有在這裡得到溫情大結局,從此休養生息。在節奏上都突破了傳統保守的思維模式。
《肖申克的救贖》裡說,堅強的人只能救贖自己,偉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理想在焦土上重新生根,麥克斯也完成了雙向拯救。
不要去否認信仰的力量,在歐美電影裡,宗教意識總是存在的,這也是文化的一種不可隱藏的衍生思想,是自古以來文明發展過程中,人類必然會產生的精神鴉片,當然,包括愛,也是一種信仰。
當人類失去原有文明的依賴,世界文明崩塌,在荒漠絕境中,出現新的精神引領,弱勢群體甘願追隨,似乎也合情合理,不死老喬的設計,揭露了人性的惰性。當然,麥克斯和弗瑞奧薩,還有他的五名老婆,是思想上的獨立者,能清醒看透邪惡。歷史告訴我們,所有反抗者的勇氣,都不可小覷,哪怕是鋤頭呢。
廢土綠洲
冷酷中也依然體現著米勒導演俏皮的一面,被剪下的貞潔鎖,竟然帶著野獸般的鋸齒,像極了捕獸夾,虧他想得出來,當然,還有跟隨激戰一直在車頭晃動的老鴨頭,詼諧逗趣。
麥克斯從死神的手上逃脫,被弗瑞奧薩堅定拯救美女回家的氣場打動,當然,靠他一個人也是逃不開追擊的,最先也是相互依賴的狀態,直到即將生產的孕婦失手掉下車,被老喬的車碾壓,硬漢的也放下了最後的硬殼。在綠洲乾涸的沼澤上,看到弗瑞奧薩絕望的吶喊,他選擇了真正的救贖,帶領女人們逆向而行,回去奪取堡壘,給女人們真正的綠洲。
這裡還有一個體現女性溫柔的細節,那個把麥克斯當活血袋送上戰場的戰爭男孩納克斯,狂躁地尋求戰爭和死亡,三次英勇赴死,都以失敗告終,老喬失望地對他下了評語:平凡。最後納克斯被女子憐憫愛撫感化,選擇了正義,在最後的回歸途中,主動獻身翻車,堵住了敵人追擊的道路。
弗瑞奧薩最後拼死殺掉了老喬,身受重傷,麥克斯被她的勇敢震撼,輸血拯救了她的生命,並將名字告訴了昏迷中的弗瑞奧薩。從開始的敵對,到堤防,再到信任和拯救,獨臂弗瑞奧薩用自己的信仰贏取了勝利。
套路化電影講求上半場慢熱調情,中場打情罵俏,後半場發力猛攻,最後相擁而吻,從而實現快樂大結局。但《瘋狂的麥克斯4》從一出場就直接開始獵殺猛攻,到奪妻之仇,風暴中的狂奔,到最後的反擊,沒有中場休息,在飛車和暴擊中,緊張刺激的高難度動作一直不休,到最後解放堡壘,男主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眼神,不帶走一絲雲彩,一改以往電影裡的愛情甜膩膩的套路,把美好的堡壘留給女人們,他則繼續為冷酷的末日,留白。
最後,這部廢土電影留給我們的思考,已然如東方文明下的慈愛,孕育文明離不開女性的偉大和堅韌,只有母性溫柔能繼續保存,末日下的廢土,已然能尋找到希望的源頭。
黑幕上最後的一句話:「我們應該去向何方,還是在這片荒原尋找更好的自己」,綠洲雖然消失了,但是種子還在,母親們還在,無論是年邁還是正在孕育新生命,女人們的堅強和包容撐起天空,用愛而不是殺戮來謀取末日後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