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市的PM2.5指數平均值達到58,被認為是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與此同時,國內媒體對相關環境問題進行大量報導,引起公眾的關注和討論。2018年1月16日下午,輕度汙染的天空呈現出蒙蒙的「霧霾藍」。「霧霾藍」,2017大火年的流行色。「霧霾藍」的流行也意味著氣候變化已經在深入影響每個人的生活。氣候變化與每一個人的生活緊密相關,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已經做了哪些?我們可以做什麼?南方周末聯合墨跡天氣,阿拉善SEE公益機構、WWF世界自然基金會支持舉辦「Hi,氣候」公益峰會,來自政府、公益機構、學術界、媒體和企業的嘉賓齊聚北京798藝術園區悅·美術館,共同探討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作為環保中堅力量,NGO所能做的,除了捐款,還有什麼?阿拉善SEE公益機構會長艾路明提出,要讓環保舉措成為增加農民收益的活動,刺激農民自發進行環保活動。以阿拉善盟種植梭梭樹防風固沙為例,種植梭梭樹的同時,在樹根處嫁接肉蓯蓉,阿拉善SEE會收購這些肉蓯蓉。這是一種既能夠跟環境更友好,又能夠幫助當地農民提高收入的一種途徑,已經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和雲南原始森林的保護中推廣使用。「和自然是融合在一起的,通過融合,通過環境的敬畏,才能夠使得當地得到最好的保護。」
艾路明(阿拉善SEE公益機構會長):
本土NGO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與探索
同時,艾路明介紹說「作為以企業家為主體的NGO,阿拉善SEE提出的「綠色供應鏈」也為企業環保提出了新的思路。企業要求原材料的供貨廠家必須達到環保標準,列入採購白名單,才能被優先採購,以推動生產商進行綠色生產。生產商通過廢物利用,產生經濟收益,以彌補前期的環保成本,甚至實現盈利。如此,形成一個產業的綠色供應鏈條,推動工廠的綠色生產進程。」
「中國媒體有一個趨勢,就是NGO化。」南方周末常務副總經理、研究院秘書長孟登科認為,媒體不僅僅是報導者和傳播者,同時也可以是活動的發起者和行動者。國外媒體可能做到公共性報導就完成了應盡的職責,但在中國,社會往往希望媒體更進一步,提出問題之餘,也應該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孟登科(南方周末常務副總經理、研究院秘書長):
傳播+,媒體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角色和擔當
2009年《南方周末》創辦綠色版,成為全國第一家以「綠色」為報導領域的社會化媒體,9年來從未缺席本領域的重大事件。在報導這一本職工作之餘,《南方周末》也作出了超出報導本身的努力。2010年起,為提升環境報導記者的專業性,《南方周末》開辦了8屆環境傳媒獎學金班。在中國市場化媒體裡,公眾已經接觸到大部分撰寫關於環境和綠色領域的深度報導的記者,90%以上是接受過這個獎學金班培訓的。
2016年,全球大部分的國家同意了《巴黎協定》,共同面對前所未有的全球的危機:氣候變化。各國達成了共識,2050年左右,要把全球平均的溫度相對於工業革命之前的平均溫度增加,控制在2℃之內,儘量靠近1.5℃。0.5℃的差距,影響是海平面減少上升10cm,全球小麥和玉米產量相差一倍。WWF中國首席代表盧思騁表示,2050年左右,全球要達到二氧化碳淨零排放,這意味著停止燃燒化石能源。這一艱巨的任務,需要各方協作完成。
盧思騁(WWF中國首席代表):
1.5度,為了一個生機勃勃的地球
企業家聯合會裡最早參與環境治理的企業家大部分是實業企業家,而高速發展的網際網路企業,其社會責任往往沒有融入關於自然環境的主題。墨跡天氣創始人兼CEO金犁認為,除了政府、公眾、公益組織,還需要一個軍師一樣的角色,幫公眾更好地重視環境、了解環境、適應氣侯。比如美國就有三百家類似的公司,提供氣象保障服務,指導人們生活出行,幫助規劃生產、物流線路、控制企業成本,進行海運、航運指導,降低原材料與能源消耗。
金犁(墨跡天氣創始人兼CEO):
關注氣候,讓人們生活的環境變得更好
結合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最先進技術,針對用戶上傳的實景圖片、用戶反饋信息進一步優化整體預報,墨跡天氣可提供定製化氣象產品和服務。根據德爾菲定律,企業在氣象信息上每投資1元錢就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而更重要的是社會價值。「我們無法控制天氣,但是我們可以改善自己的行為,來為環境減負,通過科學技術降低天氣變化對我們的影響。」金犁說。
北京氣候中心主任房小怡、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聯合發起人王彬彬、海綿城市專家任希巖、墨跡天氣創始人兼CEO金犁與南方周末資深記者汪韜就「海綿城市,讓城市學會吸水」,「空氣汙染最受關注關注源於國泰民安」,「通風廊道,讓城市學會呼吸」等議題展開了具有針對性的討論。政府在專家學者的指導下進行城市規劃,如利用熱力學原理,增加城市中的通風走廊,讓城市更好地「呼吸」,增加居民舒適度;加強城市排水建設,打造「海綿城市」,減少城市內澇等。
大咖對話: 政府、機構、個人對於氣候變化的適應與責任
「為什麼阿拉善SEE會通過產業鏈的形式來解決環境的變化問題呢?恰恰是因為整個氣候是因為在自然中不斷循環過程中,形成了一個鏈條,如果我們切斷了其中鏈條中的一環,必然導致整個氣候的循環會發生破壞。」阿拉善SEE公益機構第五任會長任志強介紹說,當阿拉善SEE發動了幾百名企業家組織起來一個房地產商的採購集團的時候,就會對鋼廠提出要求,對水泥廠提出要求,對玻璃廠提出要求,對各種原料生產商提出要求,如果供應商不能達到環保的要求,將不能進入綠色採購白名單,房地產企業就拒絕採購其產品。用需求方的辦法迫使生產方必須做到環境保護。當供應商充分對環境給予保護的時候,其產品才能被市場認可和投入使用。
任志強(阿拉善SEE公益機構第五任會長):
綠色供應鏈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角色與定位
任志強提出「如果人類不能在今天努力去改變環境或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未來發展過程中,氣候會成為報復人類重要的工具,而人類是無法和大自然進行抗衡。因此我們要尊重自然規律保護自然,讓自然永久為人類生存提供更好的服務。」
盧之遙是阿拉善SEE綠色供應鏈與氣候項目負責人,她也是第三批被「家園歸航」項目選往南極的中國青年女學者之一。這個項目由澳洲南極辦女性科學家和女性領導人共同創辦,預計10年間在全球招募1000位有科學背景的女性去南極,她們把南極叫做自己的家園,南極呼喚自己的女兒回到那個地方看南極發生了什麼變化。項目用一年時間進行領導力培訓,目的是通過培養這些女性更高的影響力、更深的影響力,在氣侯變化、各種環境政策上有更多的貢獻。
阿拉善SEE基金會綠色供應鏈與氣候變化項目負責人:盧之遙博士
而另一位青年,來自臺灣藝術大學視覺設計系的洪亦辰,通過100支汙水冰棒引起人們對於水汙染的關注。談到為什麼將汙水做成「冰棒」,洪亦辰表示,水和冰棒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冰棒展示在牆上,可以看很清楚地看到內容物。很多冰品喜歡把好看和好吃這件事劃上等號,她和同學們把「好看好吃」的元素吸引大家注意;近看能清晰地感受到汙水的狀態,可以因此產生衝擊感和反思,進而關注生活中的水資源汙染問題。雖然在學設計,學到的不只有設計,還有生活。洪亦辰的團隊成員開始改變了一些生活習慣,開始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等,甚至改用不鏽鋼吸管。她們知道,汙水冰棒是因為網絡而火的,也希望它們被更多人看到。「我們的東西雖然不能直接改變水資源狀態,但是可以改變一個人思維,通過每個人思維再改變生活,讓生活品質越來越好。」洪亦辰說。
臺灣藝術大學,汙水冰棒項目創始人:洪亦辰
「我沒有權利要求你不這麼做,我從自身開始。我不是科學家,我不知道哪個答案才是真實的,我無法特別客觀看待宇宙和地球,但我能非常清晰看待自己,如果我對我所面臨世界懷有敬畏,如何對除我以外眾生表達尊重和保持尊重這是我該做的最重要的事情。」這是知名演員吳秀波對自己的環保行動的描述。作為演員的吳秀波,長期以來投身於環保事業中。「無知」「敬畏」,這樣兩個與他的光環完全不符的詞彙,是他對自己環保理念的描述中,最多的兩個詞。
2017年7月,知名演員蔣夢婕因為坐地鐵回家,引起網友關注。「不亂丟垃圾,不隨地吐痰,不亂扔菸頭」,蔣夢婕認為,環保可以是生活中很小的事,每個人都做得到。她從中學起,就和同學們一起撿塑料瓶,裝起來賣掉做班費。這樣的習慣延續到現在,至今去故宮玩,她還會和朋友一起撿起亂丟的塑料瓶裝好。這個愛坐地鐵的女孩,坦言自己不愛坐保姆車,更偏愛低碳的出行方式,2018年也會繼續坐地鐵出行。比起開大排量的汽車,蔣夢婕微笑著表示,和心愛的男孩「一起騎共享單車才是更浪漫的事」。
金犁墨跡天氣創始人兼CEO金犁先生為吳秀波、蔣夢婕授予
「墨跡天氣氣候公益大使」稱號
艾路明先生、金犁先生、任志強先生、孟登科先生,開啟三方戰略合作
阿拉善SEE公益機構聯合南方周末、墨跡天氣共同啟動「2018Hi,氣候峰會戰略合作暨公益行動」。氣候變化是全民議題、全球議題,需要政府、環保公益組織、企業、媒體和公眾合力應對。關注而不是漠視,行動而不是旁觀,各方將就應對大氣汙染、全球氣候變化等環境生態議題中社會公眾的參與開展深度探索、實踐與傳播。戰略合作將著力「綠色行動倡導」,包括但不限於公眾綠色行為指南、企業綠色轉型倡議、環保公益機構綠色監督、媒體綠色倡導等主層面,未來將在更多層面與平臺推動氣候變化議題在公眾參與、社會輿論和政策倡導上的影響力與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