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楊智平在他的蔬菜大棚裡。
初秋,筆者在山西省霍州市三教鄉發現,當地老百姓都知道有個一心為了群眾的好村官——「楊大棚」。
人稱「楊大棚」的村官叫楊智平,霍州市三教鄉楊節村人。2009年選聘的大學生村官,現任楊節村村委會主任助理。當時,他考村官的理由很單純:餬口,為楊節村做點事兒。
楊節村位於霍州市的東北部,屬於山區,地理位置偏遠。5年前,楊智平回到村裡當村官。當時村裡有328人,很多年輕人外出打工,剩下的村民一年到頭靠種地為生,「錢袋子」乾癟。看著臨近的村子慢慢富起來了,楊智平蠢蠢欲動,想為村民找出條致富路。
聽大張鎮的村官說蔬菜大棚不僅能致富,還能解決相當一部分人的就業,楊智平心裡打起了算盤:楊節村山地多,不適合建蔬菜大棚,但鄰村庫拔村平地多、土質好,借用土地是個出路。小楊找村委會主任和庫拔村的幹部商量,希望在當地租賃土地建大棚,並承諾為他們提供一定數量的就業崗位,對方爽快地答應租給他3畝地,這著實讓楊智平高興了一把。
經過一番學習考察研究,苦惱的事出現了:想法可行,籌備啟動資金一個大棚需要3萬元,兩個就是6萬元。若向銀行貸款,沒有什麼資產能抵押,顯然行不通。楊節村村民本已貧困,東拼西湊來的錢還不夠維持正常的農業開銷,6萬元對當時的他和楊節村可不是個小數字。「想放棄,想妥協,卻狠不下心。」小楊拿著湊來的錢買了些土豆苗和西紅柿苗在自家院裡、田裡做試驗。
2010年,霍州市委組織部村官科工作人員告訴楊智平,國家支持大學生村官創業,有大學生創業基金。聽聞此消息,小楊欣喜若狂。靠自己的試驗成果通過了創業基金的審查,申請到大學生創業基金,再加上市裡對村官創業的扶持,楊智平的蔬菜大棚終於有了啟動資金。
如今,楊智平的兩座蔬菜大棚銷路不錯,每年純利潤5萬元,解決了楊節村和庫拔村多人的就業,村民們的生活條件也得到了改善。
筆者見到楊智平時,他望著兩座蔬菜大棚信心滿滿地說:「我的想法依然很簡單,帶領村民共同富裕!」(馮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