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松韻演過那麼多戲,但可能沒有哪一句臺詞比這句話更令人難過吧。
她在法庭上哽咽地說:「我就希望,我的家鄉能還我媽媽一個公道,依法給肇事人該有的判決。做了錯事應該受懲罰,犯了法、犯了罪更應該受到懲罰。」
看完庭審,很多人說:好想抱抱譚松韻啊!
回到2018年12月31日晚,在敘永西大街發生一起3人受傷、司機逃逸的交通事故。傷者黃某於2019年1月23日經搶救無效去世。黃某,正是譚松韻的媽媽。
根據譚松韻經紀人的描述,當天晚上譚媽媽和朋友聚會後好好地走在路邊,一輛車開過來撞了三人,撞完就跑了。阿姨在三人中傷勢最重,當晚緊急做了開顱手術,並轉移至ICU搶救。
大家都以為案件早應該審完了,實際上庭審31號才開始。
31日晚,譚松韻後援團針對譚松韻媽媽被撞案公開庭審直播環節提出了疑問,包括被告的監控、行車記錄儀、毒檢證物都神奇「消失」了,證人口供全是」失憶了,記不清了」,在監控錄像下被告在聚餐中喝下七杯「黃色液體」,證人說記不清是是水還是酒,被告在法庭上態度囂張。
多囂張呢?他說不讓他上廁所他就在法庭現場解決。
而當譚松韻申請出去兩分鐘,審判長對身為原告方的她說「你也沒說什麼話」。
而當大家聽到另一個被害者家屬字字泣血的發言時,就更難過了。原來在此之前,被告母親還曾對受害者家屬抱怨,說「讓她兒子在監獄過了春節」。這看上去是有歉意的樣子嗎?
現在雖然無數網友在關注這起案件,呼籲公正的判決,甚至為譚松韻流淚,但最終的審判結果,依然難以預測。
在譚松韻主演的《以家人之名》裡,李尖尖的媽媽很早就去世了,有一幕是們兄妹仨在天台上等著看流星雨,當尖尖被叫醒的時候,她興奮地望著流星雨,用力揮舞手臂大叫:「媽媽,我在這裡,看見我了嗎?」
《以家人之名》是2019年9月16日開機的,那時候譚媽媽已經去世快9個月了,譚松韻演到那裡,說出那句臺詞的時候,想到的一定是自己的媽媽吧。
譚媽媽出事正值跨年,譚松韻第一時間就趕回四川老家守在媽媽的病床邊,每天都祈禱媽媽能醒過來,她許願說:「只要,媽媽能醒來我願意拿一切去換」,她就想聽媽媽說一句話,可是經過二十幾天的全力搶救,阿姨也沒能睜一下眼,沒能給女兒留下最後一句話,就這麼去世了。
可能以後每一年的跨年,譚松韻都會想媽媽,還會問自己:還媽媽公道了嗎?
這真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她和媽媽的故事,大概是演藝圈最溫暖的親情故事了
譚媽媽被撞之前看她和譚松韻的故事,真是溫暖又有趣。
可當這個了不起的母親去世了,才發現這是一個關於失去的故事。
2019年有一段時間,譚松韻粉絲發現她最後一條微博動態停留在2018年最後一天晚上,那晚她還高高興興地向大家送新年祝福。
可是沒一會兒,她大概就收到了媽媽出車禍的消息,然後她就「消失」了。
直到她的經紀人寫下了一段文字回復大家的文字,大家才知道譚松韻媽媽遭遇車禍去世的消息。
也是從這裡開始,譚松韻和媽媽的故事才被更多人知道。
六年前譚松韻上訪談節目時跟大家聊到了父母和自己的故事。
她說自己從小家境並不富裕,尤其是高中她復讀的那一年,家裡的經濟負擔很重。後來她隻身一人去北京報考北電,家裡的親戚都不看好這條路,港真,論顏值,譚松韻絕對不算最優,誰知道她能不能闖出來?
但爸爸媽媽對她說「不要管那麼多,只要是你想要的,我們砸鍋賣鐵都會給你」。
主持人問她知不知道錢從哪裡來的?譚松韻不好意思地回答說:「我也不知道怎麼維持的,我只看到媽媽天天上班,也可能找人借錢,但我不清楚,她們從不告訴我。」
但父母就是這樣啊,自己吃再多苦,受再多累都不怕,就怕自家閨女不能完成自己的夢想。
當時節目組還給譚松韻帶來了一段她爸爸媽媽錄下的語音,譚媽媽念信念到一半念不下去,換了爸爸念,但爸爸念著念著也念不下去,語音裡父母都在表達對譚松韻的愧疚,說她那麼小就一個人離家,也沒有好好照顧好女兒。
最後譚爸說他們一切都好,你在北京好好工作,勿念。錄音在這裡結束了,譚松韻一邊流淚一邊微笑。
她還說媽媽最常對她說的話就是「注意身體,早點睡,別熬夜,多吃點」。這樣的父母嘮叨實在太普遍了,大概全天下的母親都愛對孩子說這句話,很多子女聽到父母念經就捂耳朵,但譚松韻說起這句話就感覺很幸福。
前年母親節前譚松韻接受了一個採訪,記者問她覺得媽媽是個什麼樣的人,她回答說「我媽媽是一個中國式傳統的美麗的善良的女人」,說的時候一臉的驕傲與自豪。
聽譚松韻回顧自己小時候跟媽媽」鬥智鬥勇「的故事,覺得這些情節可以直接拿去拍劇。
比如她背課文忽悠老媽,還發微博說媽媽很幼稚。
但另一條微博說小時候模仿媽媽的籤字被識破,被媽媽一腳踹下床。
有些微博又能感受到一股脈脈溫情。
2013年她第一次在北京過年,她說爸媽總覺得她一個人在北京過年委屈了,但她自己覺得挺好,還安慰自己說,體驗了一把不會堵車的交通。
她做個頭髮都會發視頻給爸媽看,然後說爸媽看了說想打她,不用說這一定是譚媽媽說的。
這些有趣又溫暖的故事,一字一句都記載著她跟媽媽的美好。所以離別就來得更加令人悲傷。
2019年5月媽媽走後的第一個生日,她說「心裡有了一個洞,於是所有心事都有了回音。」
這句話,當然是說給關心她的人聽的,但應該也是說給天上的媽媽聽的。
後來她拍《以家人之名》,許多人都擔心她會不會觸景生情,因為她跟李尖尖一樣都沒有媽媽了。
可是她卻完成了一個奇蹟:有媽媽的時候,人生再難,也有這個家給她療傷。可是當媽媽離開了,她卻像是一夜之間,自己長大了。
這兩年許多人說,譚松韻眼裡沒有光了。大概,媽媽就是她的光吧。
雖然沒有光的日子,她還在堅強往前走,但這種長大,還是很令人悲傷啊。
譚松韻能成為一個好演員,大概也是因為媽媽吧
90年出生的譚松韻已經出道15年了。她11歲就進入四川省舞蹈學校學習古典舞和民間舞。
因為從小熱愛表演,十幾歲就堅定自己將來就要上北影。後來父母砸鍋賣鐵供她上學,她真的在05年開始演戲,07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觀眾對她最初的記憶大概是大熱劇《甄嬛傳》裡可愛單純的淳兒,但這部劇也可以看出她的軟肋:一是圓臉,角色受限。二是這部劇對譚松韻演技展示不多,很容易以為她就只能本色演出。
這之後譚松韻5年裡都沒接到什麼好劇本,直到15年參演電視劇《旋風少女》,這部劇不僅挖掘出她古靈精怪又可愛的戲路,還開始了她收割國民哥哥的旅途。
這部劇之後《最好的我們》就找她試戲了,結果製片人當場拍板,「她就是耿耿」。
實際上當時她和劉昊然整整相差7歲,可是穿上校服的感覺就是兩小無猜。這對熒幕情侶到現在就是青春劇CP經典。
之後譚松韻的資源就徹底打開了,但演著演著也遇到瓶頸,直到一度被當成倉底劇的《錦衣之下》放出來,故事情節疏漏,製作更疏漏,結果就憑著男女主發糖,竟然爆了。
有一場戲,女主睡床上,國超為了讓敵人中計,假裝對女主圖謀不軌。明明假裝幹壞事,卻看得女觀眾從頭皮一路癢到腳底,全憑男女主的完美演技配合。
演完這部劇譚松韻已經很令人羨慕了,都說她承包了國民老公。
結果到《以家人之名》,李尖尖這個角色最開始的首選女藝人是鄭爽,鄭爽掉了,輪到譚松韻。
這麼一演,所有女生,「不羨鴛鴦不羨仙,只想魂穿李尖尖。」劇情前十集,誰不想像李尖尖一樣擁有兩個這麼帥氣又無限寵溺自己的好哥哥。
譚松韻,1990年生人,演這部劇的時候29歲了,但給21歲的宋威龍和25歲的張新成演妹妹卻絲毫沒有違和感, 別家女明星到了這個歲數基本都忙著帶娃離婚打小三。
她可好,兩個弟弟演她哥哥,為了搶她上演小學雞互啄的修羅場。
換成別的女星來演,弄不好,早被拉出來群嘲,譚松韻來演,竟然還好。
為什麼好?演技好。
有場戲是李尖尖讀高一,小女孩變成大姑娘。但家裡的男人沒一個覺察到李尖尖的變化。
結果觀眾第一次在國產劇裡,看到有女生這麼開開心心討論「大姨媽」 的事。
這麼尷尬的戲,換個演技難看的,分分鐘把觀眾尷尬到腳趾挖出一座龍嶺迷窟,可她就是演得自然又好笑。
這個角色看似簡單,其實又很難演,因為她的存在其實是治癒了兩個哥哥,因為她的美好,很多劇情才變合理。
可就像我們知道的,《以家》是譚媽媽去世後,她接的第一部戲,從微博斷更就看的出來,她崩潰了多久,可是到了戲裡,她演一個大咧咧的小姑娘,青春氣可以頂天的那種,每次出現在鏡頭面前時,她都精神狀態極佳,中氣十足、目光有神。這個角色才有了靈魂。
難以想像是以何等意志力完成這一切,才呈現出劇集裡如此開朗有活力的李尖尖。現在回看這些,都很難相信她當時還在天人交戰、沉浸在母親去世的悲傷中。
但她的表現最後沒有讓喜愛她的觀眾失望。
就像這些年,她每部戲的表現都很好,演技時常成為亮點,90花中公認的會演,可又戲紅人不紅,論人氣,怎麼也無法和頂流90花比,但她懂得自己要什麼,並且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
她一路和劉昊然、吳磊、熊梓淇、任嘉倫、羅雲熙、宋威龍這些頂流搭戲,隨便就能找到炒作的契機,可她從沒有被拍到緋聞。
哪怕事業一度沒有很大的突破,還是不斷用好作品、好演技說話,就算媽媽去世了,該歡天喜地的角色,照樣演到最好,這才是真正的演員。
很多人說她的娃娃臉是優勢也是桎梏,把她的戲路限制的非常死。等到年齡再大一點,再去演高中生之類的角色,怎麼演?
可她自己她看得很透徹,「我沒有覺得一張娃娃臉或者怎麼樣會限制,接演青春劇是兩情相願的事,如果我足夠喜歡,我能夠感受得到,我覺得就不存在年齡這個問題。」
她始終沒有成為流量女星,但就是能一次次演到爆款好戲,說這都是靠運氣?我不信。
至於外形受局限,戲路一定有走成死胡同的一天?參考前輩們的故事會發現,天無絕人之路。30歲演高中生像高中生,誰說這不是一種演技?
再看她近來的一些悲情戲演出,就能看出她的戲路不會真的被鎖死,一旦她建立了演好任何角色的信念感,總能夠賦予不同年齡的新角色以力量,總會再發光。
雖然譚媽媽去世一年多了,但還是能看到這位可愛的媽媽在譚松韻身上留下的痕跡,從譚媽媽說話的語氣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性格開朗,幽默的人,譚松韻30歲演少女完全不費勁,一定有來自媽媽的遺傳,她同時從媽媽身上遺傳到的,還有始終保持的那一份純真,無論境遇如何,她始終由內而外散發出一種快樂、天真的氣質,被愛的人,才能感受到愛,到最後,才能更好地賦予角色愛的能力。
這份愛讓她閃光,讓她成為了更好的演員。
不能把媽媽還給她,就請把公道還給譚松韻吧
譚媽媽還在的時候,被問到最讓自己有幸福感的事是什麼,譚松韻毫不猶豫說「只要跟媽媽有關,做什麼事都是幸福的」。
是啊,跟媽媽一起包餃子很幸福...
給媽媽吹頭髮很幸福...
聽媽媽念叨她爸跟她家的狗也很幸福...
幹啥都幸福。
可是譚媽媽去世了,營銷號還在那裡亂寫,說她在媽媽住院期間跟歐豪約飯。
她也沒反駁,任憑網民錯怪她吐槽她。
一直到上《嚮往的生活》上,何炅才說出她與歐豪吃飯是在元旦,營銷號故意把時間改到春節,為的,當然是流量。
她都已經失去母親了,還有人認為譚松韻粉絲小題大做,甚至說這很有可能是譚松韻在炒作。炒作什麼呢?炒作媽媽去世嗎?
直到參加《嚮往的生活》時,她才第一次談到對媽媽的想念。她說,「我的願望就是希望能夠夢到她,希望下輩子,她做我的女兒,我來照顧她。」
譚松韻當時沒說出另一個心裡的願望,這個願望很樸素,任何為人子女都會這麼想:希望法律一定要嚴懲肇事者!!!
公訴人出示的敘永縣交通警察大隊事故責任認定書顯示:在該起交通事故中,受害人黃某、楊某和陳某沒有過錯;肇事駕駛員馬某某飲酒駕駛機動車、肇事逃逸,負該起交通事故全部責任。黃某,就是去世的譚媽媽。
後來在法庭呈現的視頻中,馬某連喝了七杯「黃色液體」,但是他拒不承認自己喝的是酒。事故發生之後,他第一時間逃逸,沒有留下酒醉證據。現在證據「失蹤」了,證人「失憶」了。
他的委託辯護人還反覆強調,三位受害人行走時,成一列三人橫隊走在路邊上,未走人行道。所以受害人也應該承擔次要責任。
但是當地網友說,這條路上根本沒設置人行橫道。
有看過直播的網友稱,直播讓人看出了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嫌疑人馬某的辯護者一直打斷譚松韻律師的發言,馬某還用"不舒服"為藉口要求休庭。
譚松韻呢?看起來讓人心疼。當演員和當媽媽的女兒,實則是截然相反的兩條路。譚松韻用十幾年的時間全身心地為角色服務,禁錮住的是自己真實的內心,壓抑住情緒。因為演員需要的是體驗情緒、釋放情緒,表現出角色內心。
只有這一次,這麼一次而已,在庭審快結束時,她哽咽地說出了自己的真心話——"在一年八個月中,都努力讓自己接受母親離開的事實,現在回看母親事故現場很痛苦",然而「肇事方至今沒有對家屬表達任何歉意「。
她說這段話的時候,哽咽又疲憊,完全沒有了一個女明星的樣子,那一刻,她就是媽媽的女兒。
在《以家》裡,童年李尖尖有一場國產劇中少有的正面審視死亡的戲。
尖尖安慰失去妹妹的凌霄說:「的小妹妹和我媽媽一樣,去海上當仙女了。」冷酷霸總凌霄直接戳穿,「死了就是沒有了,再也見不到了,就要把這個人忘掉。」
尖尖沒有和他辯,直接帶著凌霄去了李爸爸的房間,裡面都是媽媽的東西,然後對凌霄說:
「其實我什麼都知道。爸爸都是一個人,偷偷地想我媽媽。我也是一個人偷偷地想我媽媽。你也可以一個人偷偷地想你妹妹。」
死亡,死亡不是終點,被所有人遺忘才是。
可是不忘記親人又是很痛苦的 ,燕公子轉發譚松韻媽媽去世的消息時說,失去至親是人生最大的打擊,最頂級的痛苦,沒有一個人能克服這種事,只能一點一點慢慢接受,非常非常的痛苦,怎麼個痛法呢?就相當於一個人從五樓直接摔下那樣痛。
可是譚松韻不僅是「從五樓直接摔下」那樣痛而已,她的痛註定是加倍再加倍的,因為媽媽去世一年八個月了,肇事者依然態度囂張地坐在法庭裡,而庭審的結局難料。
她一個人在夜裡偷偷想媽媽的時候,要流多少眼淚才夠呢?
顏如晶在《奇葩說》裡說過一句話:孩子這一生唯一的觀眾就是父母。
譚松韻從青春劇裡的小角色,小演員,到大熱劇裡的龍套角色,再到女主角。最終以大熱劇大女主的身份出現在大家的視野裡,得到那麼多關注的目光,卻永遠失去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觀眾:媽媽。
她拼命在熒幕上給觀眾帶來快樂,卻失去了自己最大的快樂——和母親在一起。
李尖尖似乎有一種令人羨慕的復原能力,不管被砸多少次,都能「嗖」一下原地復活。可是譚松韻在庭審中的樣子,一點都不李尖尖,只有在這一刻,她不再需要扮演快樂了。
這個故事真是令人悲傷,但又帶著溫暖感動,她終究是沒令媽媽失望過。媽媽此刻如果在另一個世界看著她,一定是既為她驕傲,又難過地抹眼淚吧。
此刻只想祈禱:既然不能把媽媽還給譚松韻,就請把公道還給譚松韻吧。
最後,希望這個夏天治癒了那麼多人的「李尖尖」,終究能治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