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DP(動力定位系統)很多人對它是陌生的,但深海作業的船舶、平臺都離不開它。有一個人,從事的就是這樣一份鮮為人知的工作,從深圳出發,坐近2個小時的直升機到深海鑽井平臺,在海上一待至少28天,這是他的工作常態。他叫蓋鳳喜,1993年畢業於大連海事大學,是興旺號深水鑽井平臺的高級定位師,他用自己的精湛的技術讓鑽井平臺在變化莫測的大海上能夠「獨善其身」,大家都叫他「南海上的『定海神針』」。
蓋鳳喜自小在海邊長大,他說:「小時候經常用紙折成小船放到河裡看它遠去,曾經夢想它變成一艘大船,載著自己駛向大海,看一下外面的世界,這是小時候模糊的航海夢。」從大連海事大學畢業後,為了實現心中醞釀已久的夢,他從遠洋貨輪實習生開始,連續7年穿梭於大洋中,這使他對傳統的航行技能瞭然於胸。
上個世紀末,在世界範圍內,擁有DP動力定位的船舶相繼出現,對於航海科技有著強烈好奇心的蓋鳳喜不斷學習相關知識,抓住機會通過了外籍船東的面試。1999年底,蓋鳳喜成為了挪威石油公司的動力定位師,8年後他又應聘進入挪威鑽井公司,國外的工作經歷使他有了動力定位船舶和鑽井平臺的技術積累。
在得知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並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首座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正在建造的消息後,蓋喜鳳心動了,他想「我要是能夠參與其中,該是多大的榮幸!能利用自己掌握的DP知識來為中國的平臺服務和培養DP人才,會有多大的意義!」於是,蓋鳳喜放棄國外平臺薪酬優越的工作,毅然選擇加入國內首座深水動力定位平臺的作業團隊。
事後回憶起這段故事,他淡淡地說:「這是一個值得參與的項目,一段值得一生回憶的歷程。」
蓋鳳喜所在的「興旺號」深水鑽井平臺,是全球最先進的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之一,其主要使命是分析海底目的區塊獲取價值和存儲層情況,進行探井作業,並建立生產平臺進行生產,再通過儲油輪、管道等途徑將油氣運回陸地。
大海上,靜止比運動困難得多,而深水鑽井平臺面臨的困難更加複雜,因為海底井口的位置是既定的,漂浮在海面上的半潛式鑽井平臺必須跟井口保持相對靜止。在日常的鑽井作業過程中,定位師負責平臺的定位、移位和穩性控制,確保平臺全方位滿足鑽井作業需求。
這項工作究竟有多重要?興旺號鑽井平臺水下作業深度達1267米,連接平臺和井口的隔水管末端是300噸重的防噴器,用以防止地下油氣失去平衡時發生井噴,防噴器所連的隔水管要時刻與鑽井平臺保持垂直狀態,稍有不慎,將會招致「大禍」。
面對如此細緻專業的工作,蓋鳳喜說:「做我們這一行的,最好是沒有故事。誰都不知道我們,在海上平平靜靜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最好的」。
在深海航行,最大的風險莫過於遭遇惡劣天氣,對於鑽井平臺而言,則是颱風。蓋鳳喜說:「南海上經常遇到的颱風通常有兩種,一種由呂宋島那邊形成的途徑南海的颱風,雖然兇猛但是有規律,另一種是南海區域突然形成的規模較小的颱風,這種颱風有時讓人沒有時間準備,是最難對付的」。蓋鳳喜口中的小颱風,在他們行話裡叫「土颱風」,這種颱風如果離平臺太近就會有巨大的風險。
2013年,一個「土颱風」著實讓整個平臺「捏了把汗」。當時颱風距離蓋鳳喜他們大約四五十海裡,形成之後迅速變大,得益於公司提供的早期氣象預報,平臺已經從井口脫離,但由於颱風距離較近,平臺來不及躲避。在狂風暴雨中,蓋鳳喜憑感覺小心駕駛,控制住平臺艏向的同時,保持推進系統低負荷穩定運轉,最終巧妙地避免了危機。
蓋鳳喜總是說自己運氣好,從業以來沒有遇見過什麼「大風大浪」,可跟他「學藝」多年的徒弟說:「其實並不是沒有遇見過風險,只是每次都通過正確的判斷與有效的措施化解了」。就像蓋鳳喜認為的:再好的應急不如避免應急。
在蓋鳳喜之前,深水動力定位鑽井平臺的定位師只能通過外部招聘,到國際上去找人才,國內能夠勝任該崗位的人鳳毛麟角。培養國內DP動力定位人才刻不容緩,深知這一點的蓋鳳喜對團隊的新成員總是毫無保留地給予指導與幫助。
在籤署師徒協議後,他不僅在工作上毫無保留地給予徒弟指導與幫助,生活中也盡顯關懷,在徒弟姚宏卿眼中,蓋鳳喜是個認真的師父,不僅「傳道授業」,還會教他做人處事。進入中海油服的6年中,在蓋鳳喜「門下」已經有4個徒弟「出師」,目前均在公司各個鑽井平臺擔任動力定位師。
右三為蓋鳳喜
如今蓋鳳喜從事動力定位工作已有21年,他一絲不苟、精細操作的職業操守,讓深水鑽井平臺矗立於每一個作業井位,平穩地穿梭於每一塊勘探區域。2019年,蓋鳳喜獲得首屆「海油工匠」榮譽稱號。相信在未來,蓋鳳喜也會秉承著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繼續承擔著祖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的重任,在大海深處默默奉獻。
關注"大連海事大學招生辦"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211工程"、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大連海事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圖片中國官網、中國工會新聞網、央視網、廣東南油服務有限公司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