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變「小黃人」?4天全身換血2次!這種新生兒常見病最容易被忽視

2020-12-23 北青網

在廣州祈福醫院新生兒科

一名黃疸早產兒經歷了4天生命歷險記

全身換血2次救命

終於康復

祈福醫院新生兒科傅萬海主任告訴記者,高膽紅素血症的主要表現便是黃疸,很多父母對新生兒黃疸不以為意,認為自己會痊癒。

實際上,病理性黃疸若延誤治療,或致命、或殘疾。

早產兒出生一天多突變「小黃人」

2019年11月27日下午,僅在媽媽肚子裡待了29周+6天的小寶(化名)因胎膜早破提前降生,出生時體重1690克,立即被放入祈福醫院新生兒科溫箱內,因小寶出現肺透明膜病呼吸困難,醫生為他進行了無創呼吸支持。

11月29日早上,新生兒科醫生查房時發現,因黃疸一直接受藍光治療的小寶,突然變成了「小黃人」,急查膽紅素常規,發現小寶總膽紅素高達392.8μmol/L。對於出生還不到48小時的孩子,膽紅素大於220μmol/L就達到換血標準了,需要立即進行換血治療,以免引起膽紅素腦病,危及生命。

新生兒換血不容易,低體重兒尤甚

給這麼小的孩子「換血」並非易事,新生兒的血管纖細,又需動脈穿刺,需要很高的血管穿刺技術。並且,換血過程既要「輸入」又要「輸出」,出入量需保持動態平衡,如果輸入血液速度太快易引起心力衰竭,如果輸出血液太快,則容易出現休克的情況。換血速度必須把握得當,若太慢,新鮮血液易被外部環境汙染,引起交叉感染。

祈福醫院新生兒科傅萬海主任表示:「小寶是早產的低體重兒,又正在進行無創呼吸支持,換血風險係數無疑更大。」

嚴密監測,緊急全身換血兩倍多

新生兒科團隊反覆推敲換血的詳細步驟及需要注意的有關問題,做好各種可能併發症的搶救預備工作,同時緊急聯繫輸血科備血。一切準備就緒後,新生兒科鄭孝容主管護師一次性精準穿刺置管,細心監測小寶的生命體徵。為了保證血液從體內排出和注入的速度要均勻,郭豔輝副主任醫師一直盯著時鐘、輸液泵的速度和手中的針管,反覆計算並核對輸血量、輸血速度、出血速度。

兩個半小時後,換血治療順利結束,小寶的總膽紅素降至170μmol/L,共換血308毫升,相當於小寶全身血液的兩倍多。

病情反覆,果斷進行第二次換血

然而,第二天小寶的病情卻出現劇烈反彈。早上複查,總膽紅素為341μmol/L,下午複查更是高達409.7μmol/L。

第二次換血風險更大,孩子極易發生休克、心衰等情況,但如果不換血,這個胎齡只有29周,出生體重僅有1690g的孩子面臨的威脅更大——致命的膽紅素腦病。「雖然風險大,但孩子健康安好比什麼都重要。」傅萬海果斷決定為小寶進行第二次換血。

換血過程中,醫護人員嚴陣以待,絲毫不敢鬆懈地盯著輸入和輸出值,直到換血順利結束才鬆了一口氣。換完後,小寶的膽紅素降下來了,繼續採用藍光治療,幾天後,膽紅素值逐漸降至正常範圍。

12月31日,即將出院的小寶體重已增至2.5公斤,每次能自行吃奶50毫升,膽紅素已降至18.1μmol/L,皮膚顏色已恢復正常,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未發現異常。2020年1月2日,小寶順利出院回到了爸媽的懷抱。心懷感激的寶爸寶媽給新生兒科團隊送來了一面錦旗,感謝他們的仁心仁術和精心護理。

病理性黃疸應及時治療,延誤有生命危險

對於小寶為什麼出現高膽紅素血症,傅主任表示:小寶因胎膜早破38小時出生,有可能在母體時發生感染,也可能與孩子的身體代謝功能較差有關。具體原因尚不明確。

高膽紅素血症的主要表現便是黃疸,而大多數新生兒都有生理性黃疸,尤其是早產兒。因此,很多父母對新生兒黃疸不以為意,認為無需治療就會自己痊癒。「這僅僅是針對生理性黃疸而言的,而病理性黃疸是需要及時幹預和治療的,如果延誤治療,有可能導致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傅萬海主任提醒說。

而一旦發生膽紅素腦病,患兒就會有生命危險,即使僥倖存活下來,也會出現永久性耳聾、發育遲緩、智力低下或腦癱等後遺症,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積極預防和治療是避免膽紅素腦病發生的最有效措施。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肖桂來 通訊員 祈福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張琳(EN049)

相關焦點

  • 孩子4天全身換血2次!這種病最容易被家長忽視,千萬注意!
    據悉,在廣州祈福醫院,僅在媽媽肚子裡待了29周+6天的小寶(化名)因胎膜早破提前降生,出生時體重1690克,出生後被放入祈福醫院新生兒科溫箱內。兩天後醫生查房時發現,因黃疸一直接受藍光治療的小寶,突然變成了"小黃人",急查膽紅素常規,發現小寶總膽紅素高達392.8μmol/L。
  • 罕見「熊貓血」溶血新生兒被救治 2天全身換血4次
    罕見「熊貓血」溶血新生兒被救治 2天全身換血4次 2017-12-14 10:14:15來源:杭州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湖北一出生4天的新生兒竟然要全身大換血,原因是……
    「入院時寶寶的黃疸已經非常嚴重,全身皮膚從眼睛到足部明顯發黃,看上去就是個『小黃人』。」荊門二醫新生兒科劉莉主任醫師首診時表示,考慮到孕母的典型血型,需警惕「新生兒ABO溶血症」。總膽紅素值大大超出標準值近兩倍,而足月兒出生≥72小時,血清膽紅素不應超過15mg/dl(256.5μmol/L)。
  • 出生僅14天!畢節一新生兒全身「換血」,竟和這種常見病有關!
    患兒入院時全身金黃,肌張力升高,經過醫護人員手術趨於好轉 2個多小時的換血過程中 醫護人員寸步不離地守護在寶寶床旁
  • 患特殊類型溶血症成「小黃人」,哈爾濱女嬰出生三天全身換血
    圖片由院方提供都說母女血肉相連,但黑龍江哈爾濱一剛出生的女嬰,卻因與母親的血型不合,患上了一種特殊類型的新生兒溶血症,變成了「小黃人」。所幸,黑龍江省醫院兒科的五名醫護人員全力奮戰,在女嬰出生第三天為她進行了全身換血治療。目前她各項生命體徵平穩,正在嚴密觀察中。
  • 剛出生嬰兒嚴重溶血 奮戰三小時全身換血拯救「小黃人」
    昨天,在市婦幼保健院的新生兒保溫箱裡,一名剛出生7天的男嬰正在安然入睡,他的黃疸指數等已經恢復正常,這讓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醫師吳新萍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了下來。要知道,這名男嬰出生還不足30個小時,就經歷了一場與生命的「賽跑」,因為他的媽媽是A型RHDCCee血型,這種血型比「熊貓血」還要稀有,導致孩子出生後出現嚴重溶血成了「小黃人」。
  • 新生兒黃疸的三種類型,提醒:這種會影響寶寶智力發育,要注意
    新生兒黃疸具體如何判斷呢?新生兒出生48小時之後,可以通過眼睛觀察到皮膚微微泛黃。一般在寶寶出生後3天到5天黃疸會到達高峰期,出生之後一個星期之後,黃疸會慢慢減退。這個時候,可以通過黃疸值的測定,和正常的新生兒進行對比。
  • 諸暨新生兒變「小黃人」,出生7天全身換血,這件事家長要重視!
    近日,諸暨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為一名出生僅7天的危重新生兒
  • 新生兒出生第二天出現黃疸,治療兩天後被家長帶回家「曬太陽...
    出生才5天的新生兒寶寶珊珊(化名)是一名足月低體重兒,出生沒多久就出現黃疸,並被診斷為「蠶豆病」,但是治療才2天,就被家人帶回家曬太陽「退黃」,由於延誤治療,三天後珊珊出現了嚴重的病理性黃疸再次入院,接受換血治療後才轉危為安。
  • 深夜為新生兒全身換血 出生僅8天經歷的「生死時速」
    映象網訊(記者 黃向陽 通訊員 陳毅 孫冬冬)「配血成功,現在採用的是同步外周靜脈換血療法,開始進行換血治療,注意,一定要同步……」晚上22:40分,駐馬店市中心醫院新生重症醫學科主任王新華和護士長張國英仍堅守在病房,為一名出生僅八天,在家保守治療黃疸七天無明顯好轉的女嬰進行換血療法
  • 體重僅465克早產兒奇蹟存活!經連續116天救治今天出院
    央廣網廣州8月11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王慧 黃小霞)今年31歲的阿婷(化名)孕25周時早產生下龍鳳胎,出生時兩姐弟僅465克和670克,只有成年女性巴掌那麼大,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新生兒科的全生命護航體系保駕護航之下,經過連續116天的救治,兩姐弟連闖幾道生死關,體重分別達到至2.35公斤和3.34公斤,於8月11日健康出院。
  • 容易被忽視的3大黃疸病因
    再次見到小朱是1月10天大時,孩子全身的皮膚都是黃的,肚子非常脹,看起來精神特別差。我們先給孩子做了一個B超,考慮先天性膽道閉鎖,隨後便安排小朱轉院,到兒童醫院去做手術了。黃疸對於我們來說,非常熟悉。幾乎所有新生兒都會在生後出現總膽紅素升高,大約半數的孩子會高到肉眼可見的程度,出現眼睛或者皮膚變黃。
  • 日照一產婦感染李斯特菌導致早產,新生兒與病魔搏鬥21天後出院
    胎心下降58-70次/分!」8月24日,日照市中心醫院收治了一名產婦,妊娠周期為36周+2,情況危急,我院產科為這名產婦進行剖腹產,一個可愛的女寶寶出生了,早產2.5kg,但是寶寶沒有哭。所有人揪心不已,立即給早產寶寶開展搶救。醫護人員給寶寶清理呼吸道,保暖,復甦氣囊輔助呼吸,出生5分鐘,寶寶終於發出了微弱的哭聲。但是呼吸費力,還伴有呼吸呻吟、口吐泡沫。於是,寶寶轉入了我院新生兒科進行治療。
  • 廣州465克早產兒奇蹟存活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新生兒科啟動全生命護航體系,醫護人員連續116天接力救治,助兩姐弟連闖幾道生死關,體重分別達到至2.35公斤和3.34公斤,於8月11日順利出院。 「快,是指黃金1分鐘內建立有效呼吸;精,則力求復甦流程精確;細,是要將復甦的細節抓好;柔,是要動作輕柔,避免顱內出血等問題;穩則是穩定新生兒體徵。」崔其亮解釋說。 4月17日,兩姐弟相隔40分鐘娩出,出生時呼吸微弱,全身器官發育極不成熟。
  • 新生兒黃疸是「曬太陽」還是「照藍光」,媽媽該如何選擇
    據統計80%的正常新生兒在生後早期都會出現皮膚黃染。讓人「談黃色變」的主要原因是嚴重的新生兒黃疸可引起膽紅素腦病,可能會留有耳聾、腦癱、智能落後等後遺症。新生兒黃疸又分為生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和母乳性黃疸。
  • 因「蠶豆病」出生10天需全身換血,專家稱孕婦應警惕氧化劑藥物
    萌寶出生10天變「小黃人」6月5日,家住鹹寧的蔣女士(化名)生下了一名可愛的男嬰,正當全家人都沉浸在新成員加入的快樂之中時,噩運卻在不知不覺中降臨到剛出生不久的小樂樂身上。7天後,小樂樂突然出現了「皮膚重度黃染」現象,並逐漸加重。
  • 新生兒黃疸千萬要注意,不重視竟會傷害腦部
    什麼是新生兒黃疸?這個說法其實是相對別的寶寶而言(如圖)。這是由於新生兒的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如果肝臟排除不出去的話,寶寶的皮膚、眼白都會泛黃,等爸媽發現時,已經是個小黃人了。一般來說,正常的新生兒一天6-8次小便,如果寶寶小便次數不足說明液體攝入不夠,會不利於膽紅素的排出,同時,正常新生兒的胎便也會在2-3天內排完,這也能減輕黃疸的程度。爸媽可以仔細觀察寶寶的大小便情況。尤其是大便的顏色,如果呈陶土色,就可能是病理性黃疸,說明寶寶可能有先天性膽道畸形,要早點去醫院。
  • 新生兒敗血症,時刻威脅著孩子的生命,還請為孩子的健康之路點燈
    隨著早產兒存活率的提高,新生兒敗血症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增加的趨勢有所上升,是一個不得不關注的問題,社會需要時刻關注新生兒的身體健康,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絨毛膜羊膜炎的存在增加了早期新生兒感染的可能性,繼而引起了敗血症。對於晚髮型敗血症來說,引起感染最主要的原因是早產。早產兒的免疫功能障礙和經胎盤獲得的IgG抗體的缺乏可能增加感染的風險。
  • 新生兒黃疸的正常值是多少?表現症狀有哪些?
    新生兒出生後不久,大多都會出現黃疸,黃疸分為生理性、病理性、母乳性三種類型。判斷黃疸是否正常有一個數值,可能很多媽咪不知道,下面我們就來講一下,也說說黃疸的表現症狀。新生兒黃疸的正常值:新生兒黃疸指的是新生兒發生膽紅素代謝紊亂,致使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升高,進而使皮膚、眼球等處出現異常黃色的現象。它的正常值是以血清膽紅素為參考指標的,只要足月兒不超過204μmol/L(12mg/dl),早產兒不超過255μmol/L(15mg/dl)即為正常。新生兒黃疸的表現症狀:1、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