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後浪是海嘯:麻省理工95後曹原領銜,「魔角石墨烯」再度Nature...

2020-12-23 烯碳資訊

為了不在茫茫人海中失聯,請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約 2 年前,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 Pablo Jarillo-Herrero所帶領的團隊,首次發現只要將兩層石墨烯旋轉到特定的 「魔法角度」 相互疊加,它們就可以在零阻力的情況下傳導電子。該發現被認為或是數十年來尋找室溫超導體十分重要的一步。

Nature 連刊兩文報導了團隊的這一 「魔角石墨烯」 發現,第一作者均為當時年僅 21 歲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曹原因此開創性工作入選 「2018 年度十大人物」 榜單,成為該領域的風向標人物。

曹原於 1996 年出生,籍貫四川成都,2010 年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併入選「嚴濟慈物理英才班」,是 2014 年中科大本科生最高榮譽獎——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現為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博士生,師從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 Pablo Jarillo-Herrero。

Pablo Jarillo-Herrero 教授同樣因其 「魔角石墨烯」 研究獲得 2020 年巴克利凝聚態物理獎(Oliver E. Buckley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Prize)、 2020 年沃爾夫獎。

圖 | 曹原和他的導師 Pablo Jarillo-Herrero (來源:MIT)

近日,Pablo 團隊再度於 Nature 發表他們在 「魔角石墨烯」 上的研究,曹原分別為一作和共同第一作者。

最新的兩篇背靠背文章,探討用同樣的方法應用於其他二維材料體系,繼續完善 「魔角石墨烯」 相關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基於 「魔角石墨烯」 的一系列發現,有望在未來應用到諸如能源、電子、環境科學和計算機產業等領域。

圖 | 2018 年的 Nature 雜誌十大人物封面圖致敬 「魔角石墨烯」 研究(來源:Nature)

在 2018 年的研究中,Pablo 、曹原團隊將兩層石墨烯在疊加並使其碳原子圖案偏移 1.1° 的角度,最後製備的材料竟然具有超導特性。

儘管該系統仍需要冷卻到絕對零度以上 1.7 度,但結果表明,它可能像已知的高溫超導體一樣導電,這已讓物理學家興奮不已。(參加報導:《21歲MIT中國科學家連發兩篇《Nature》論文:室溫超導有望實現重大突破,石墨烯揭開其中「魔法」 | 獨家》)

當時,馬德裡材料科學研究所物理學家 Elena Bascones 就表示,「如果這一發現得到證實,可能對理解高溫超導十分重要」。史丹福大學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 Robert Laughlin 說,「我們可以期待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會有瘋狂的實驗活動來填補藍圖中缺失的部分」。

圖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物理學教授 Allan MacDonald 和博士後 Rafi Bistritzer 最早在理論上預言了「魔角石墨烯」( 來源:David Steadman, David Steadman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果不其然,在 Pablo 、曹原團隊的成果發布之後,「魔角石墨烯」實驗得到多個團隊的重複,並吸引到越來越多的物理學家投入到雙分子層石墨烯神奇特性的研究之中,「魔角石墨烯」成為紅極一時的全新方向,相關的成果接二連三地登上 Science、Nature 等頂級期刊。

通常而言,超導體大致有兩種類型:常規的超導體,即其活動可以用超導的主流理論來解釋;非常規的超導體,即不能用主流理論解釋的。而根據麻省理工團隊的研究,石墨烯的超導行為屬於後者,並且與其他的非常規超導體——銅氧化物超導體的活動類似。

石墨烯一直是一種神奇的材料,具有令人驚訝的特性:這種由單層碳原子以六邊形延伸構成的片狀材料比鋼還強、比銅導電性還好。它在與其他材料接觸時,也曾表現出超導性,但這種行為可以用常規超導性來解釋。

而且,石墨烯這種材料比較簡單,科學家已經對其研究得算比較透徹,目前不少相關研究正在聚焦如何大量製備穩定的、優質的石墨烯。所以,利用石墨烯來研究非常規超導現象,可以有效加快科學家實現室溫超導的步伐。

現在,這支麻省理工團隊帶來了更多擴展性的 「魔角石墨烯」 研究。

圖丨 Pablo Jarillo-Herrero 實驗室此前製備的一個樣品,用於測試石墨烯的物理特性(來源:Jarillo-Herrero 實驗室)

在 5 月 6 日的最新文章中,第一篇成果「Tunable correlated states and spin polarized phases in twisted bilayer bilayer graphene」,曹原及其同事較為針對地探求了魔角石墨烯性質的可控性。

研究團隊採用了小角度扭曲的雙層 - 雙層石墨烯(TBBG)體系作為研究對象,並以此製作了雙柵極高遷移率的器件投入實驗,探求了扭轉角度、外加電位移場和磁場對其性質的影響。

從物理層面上來說,TBBG 由兩層未旋轉的伯納爾堆疊(Bernal-stacked)的雙層石墨烯組成,具有豐富的相圖,並具有可調的相關絕緣體狀態。實驗結果顯示,該體系對於扭轉角度、外加電位移場和磁場都較為敏感,出現了明顯的絕緣體控制開啟和阻斷的狀態。而這些實驗方法和結果或能在相似結構的二維材料上展開研究,並得出更多研究成果。

(來源:Nature)

而在第二篇文章「Mapping the twist-angle disorder and Landau levels in magic-anglegraphene」,團隊關注的是扭曲角的無序問題。

不同於前文,團隊採用魔角雙層石墨烯(MATBG)作為研究體系,他們從扭曲角的分布信息,使用納米級針尖掃描超導量子幹涉裝置(SQUID-on-tip)獲得處於量子霍爾態的朗道能級的斷層圖像,繪製了局部θ變化圖。

在實驗中發現的扭曲角的無序是之前沒有識別的,並且能夠具有改變局部價帶結構以及產生局部電場的能力。而扭曲角的無序對於量子霍爾態的影響也意味著 MATBG 的其他相關狀態例如超導等,也可能因其發生轉化。因為扭轉角梯度產生的內部電場或能為光電或熱電應用方向的原子層級扭轉 - 範德瓦爾斯材料(atomically thin twisted van der Waals materials)提供研究指導方向。

圖 | 曹原(圖源:Corinna Kern for Nature)

兩項研究成果發布的今天,距離 Heike Kammerlingh Onnes 發現超導現象已經過去了 109 年,人們仍在探索低壓、高溫下實現材料超導性的方法並將其用於生活中,這個目標也是應用物理界的最重大的使命之一。

科學家已經發現許多可以表現出超導性的材料,但幾乎都離不開極低溫的環境來維持這種特性。「魔角石墨烯」中存在的神奇超導現象開闢了研究高溫超導的新可能。

這個新興領域現在也被稱為「轉角電子學」(twistronics)。Nature 曾以「How 『magic angle』 graphene is stirring up physics」 為題撰文報導過這股越刮越猛的 「扭一扭」 風潮,報導中,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凝聚態物理學家 Andrea Young 說:「每個人都在嘗試把自己最中意的材料疊放起來做旋轉」。與此同時,試圖解釋這種現象的理論物理學家也在 arXiv 預印本伺服器上先後發表了 100 多篇關於該主題的文章。該領域的每一次進展都讓人興奮不已,但正如俄亥俄州立大學物理學家 Chunning Jeanie Lau 所言,還需要更多的實驗以確定雙層石墨烯實現超導的機制,是否正是高溫超導體背後的同一機制。

那麼,如果最後實驗證明二者的機制不一樣,實驗的研究意義如何體現?

對於這個問題,曹原曾對 DeepTech 回復稱:「我們比較了旋轉雙層石墨烯的超導態中的轉變溫度和載流子濃度的關係,發現旋轉雙層石墨烯中的超導配對強度甚至比銅氧化物、重費密子等非常規超導體更大,更接近於 BEC-BCS 轉變線(和近年非常火熱的部分鐵基超導相近)。所以即使它的超導機理和銅氧化物不同,研究為什麼在看似如此簡單的石墨烯系統中會存在這樣強的超導配對也是在理論上非常有意思、獨特的。」

-End-

參考: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60-6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55-3Nature|doi:10.1038/nature26160Nature|doi:10.1038/nature26154

資料來源:DEEP深科技,烯碳資訊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不是後浪是海嘯:95後曹原領銜,「魔角石墨烯」再度Nature兩連發
    Nature連刊兩文報導了團隊的這一 「魔角石墨烯」 發現,第一作者均為當時年僅 21 歲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曹原因此開創性工作入選 「2018 年度十大人物」 榜單,成為該領域的風向標人物。
  • 95後天才少年曹原再發2篇Nature,曾發現石墨烯魔角震驚世界!
    當地時間5月6日,24歲少年天才曹原又實現《Nature》兩連發,這已經是他第二次雙發《Nature》。說起曹原這個名字,國內凝聚態物理學界幾乎無人不曉。2018年《Nature》贈與他石墨烯駕馭者稱號,一些報導還稱其為「中國潛在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 95後天才少年一天兩登Nature 曾發現石墨烯魔角震驚世界
    95後天才少年一天兩登Nature 曾發現石墨烯魔角震驚世界時間:2020-05-08 10: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大寫加粗的 !95後天才少年一天兩登Nature 曾發現石墨烯魔角震驚世界 全球最頂尖的學術期刊Nature曾評選出2018年度全球十大科學人物,一位1996年出生的中國少年位居榜首,這位驚豔全世界的中國少年天才就是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的畢業生曹原。 兩年後   原標題:大寫加粗的 !
  • 科大少年班魔角天才,24歲MIT博士,石墨烯駕馭者曹原再度《Nature...
    說起曹原這個名字,國內凝聚態物理學界幾乎無人不曉。2018年《Nature》贈與他石墨烯駕馭者稱號,一些報導還稱其為「中國潛在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時隔兩年,魔角石墨烯再現重大進展!
  • 95後中國留學生一天兩登Nature,網友:這是「巨浪」還是「海嘯」?
    今年五四青年節,帶火了一個詞:「後浪」。B站的演講視頻讓一批青年及年上感到精神振奮的同時,也引來了很多爭議。一位95後天才青年竟然在一天內,連登兩次《Nature》。他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曹原。倫敦時間5月6日,曹原與其博導連發兩篇Nature文章,介紹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曹原本人作為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與其導師共同作為文章通訊作者(通常由教授等課題組長擔任),表明是論文的主要創意貢獻者之一。
  • 95後天才少年一天兩登Nature怎麼回事 曹原個人資料家庭背景
    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Nature連發兩篇論文。曹原曾因發現讓石墨烯實現超導的方法而被譽為「石墨烯的駕馭者」。他還登上了2018年Nature年度人物榜,並被一些報導稱為「中國潛在的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那麼,這位「天才中的天才」到底有多牛?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進展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他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魔角石墨烯體系:基於小角度扭曲的雙層-雙層石墨烯(TBBG)。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進展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據納米人微信號消息,第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人員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他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魔角石墨烯體系:基於小角度扭曲的雙層-雙層石墨烯(TBBG)。另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團隊致力於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
  • 「科技怪物」曹原:18歲上麻省理工,拒絕美國綠卡執意回國
    在這個小組裡他的導師Jarillo-Herrero本身來頭不小,是研究石墨烯材料的世界頂尖學家,曾獲得過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沃爾夫物理學獎。有了這樣的名師幫襯,對於曹原的學術研究簡直如虎添翼。他每天都廢寢忘食的鑽在實驗室裡,一次又一次的做著實驗,一遍又一遍的調整著實驗數據。
  • 【安徽商報】中科大少年班天才校友曹原 再次在《自然》連發兩篇重...
    日前,24歲的中科大少年班校友曹原,再次在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一次性連發兩篇重磅論文,被網友贊為「海嘯級後浪」。早在兩年前,22歲的曹原就因在《自然》一天連發2篇有關石墨烯的文章而轟動學術界,那一年,該雜誌發布的年度世界十大科學人物中,他位居榜首!
  • 後浪成巨浪!95後麻省博士曹原一天兩登《Nature》,少年強中國強
    下面我們來說說這位「英雄少年」吧,他簡直就是從後浪成為了巨浪這位年輕有為的少年叫做曹原,1996年出生於成都,3歲時就跟著父母到深圳發展,曹原從小就非常的調皮搗蛋,也對身邊的事物非常好奇,經常問父母十萬個為什麼,也經常自己在家把那些電子產品進行拆裝,父母發現了曹原特有的天性
  • 這不是後浪是巨浪!95後天才少年為國爭光,他這些特點你家娃也有
    「自古英雄出少年」,我們總是對年紀輕輕就做出突出成績的人驚嘆不已,驚嘆於他們的才華,驚嘆於他們的年輕,常常稱讚他們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他不是後浪,而是巨浪!近日,95後天才少年曹原,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在最新一期的《Nature》雜誌上連發兩篇論文,再次震驚世界。
  • 頂尖期刊上連發兩篇論文,「95後」天才少年再次刷屏!開掛的人生...
    5月7日,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公認的三大頂級科學期刊之一Nature一天兩登世界頂級科學期刊,這位「95後天才少年」再次讓人們見識「後浪」的力量!在第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人員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
  • 中國95後天才解決百年的物理難題,曾被麻省理工嘲笑,成功打臉
    一個人的成就與作為,從來都不與他的年齡成正比,諸如諸葛亮,28歲出山,卻神機妙算從敗績,與周瑜聯手,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而這位中國的95後少年,年僅22歲就解決了全球百年的物理難題----超導體,震驚了世界,而這個少年就叫做曹原。
  • 天才曹原,22歲破百年世界難題,學成歸國,說我是中國人
    而「怪物」曹原確實令人敬佩,2014年,曹原獲取中國大學本科生所能獲得的最高獎項——郭沫若獎學金。曹原的研究生就讀於牛津大學,博士就讀於麻省理工,都是世界知名知名學府,如今天才學霸曹原已經開始學術嶄露頭角。
  • 同為導師,麻省理工的Pablo成就了曹原,而某些導師卻製造了悲劇
    說了兩起國內的研究生悲劇,再說說我國的天才少年曹原,智商高達160(僅次於愛因斯坦)的曹原只有24歲,卻一天內兩登世界頂級三大科學期刊之一的Nature。曹原能夠以共同一作和共同通訊的身份一天內兩登Nature,其導師Pablo Jarillo-Herrero功不可沒,這點上Pablo導師的做法跟我國個別導師的做法完全不同,四眼分析,正是這種導師的存在,才造就了像曹原這樣優秀的天才的誕生。
  • 96後天才少年,18歲獲得中科大學郭沫若獎學金,破解世界百年難題
    一位來自中國的96後天才少年,14歲便以699分超高的考試成績,被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所錄取,18歲被中科大學推薦到麻省理工去深造,2014年獲得了中科大學的郭沫若獎學金。22歲破解了世界百年難題,位居於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榜首,可謂是人生一路開掛。
  • 中國天才曹原:22歲攻克百年難題,拒絕美國綠卡,現在過得怎樣
    雖然說在中科大的少年班中,匯集了很多的人才,但是,曹原也仍然是一個十分特別的存在。據了解,在中科大學習期間,曹原做出了許多優秀的科研項目,而在本科畢業之後,他也來到了麻省理工大學,繼續進行著深造。對於這樣一位優秀的人才而言,前往美國留學的決定,也能夠讓他的科研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 中國95後天才少年,22歲破解世界難題,為全球省下數千億
    曾經,在中國社會中出現過這樣一位95後的天才少年,雖然說他年紀較小,但是他的成就也讓許多人為之驚嘆。在這位少年二十二歲那年,他也成功破解了世界範圍內的一大難題,並為全球各個國家省下了數千億的研究資金。那麼,這位95後的天才少年究竟何許人也?他又做出了怎樣特殊的科研貢獻呢?
  • 95後博士登《自然》年度科學人物榜首引熱議丨曹原有多牛?
    《自然》雜誌18日發布了2018年度科學人物,位居榜首的是曹原(圖片來源:《自然》網站報導截圖)早在2018年3月5日,國際頂尖期刊《自然》以背靠背的長文形式,在網站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Jarillo-Herrero教授課題組石墨烯超導的重大發現。此外,網站還專門配上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Eugene J. Mele對這一重大突破的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