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王志強研究員等對我國山東、河北、河南、江蘇、湖北、四川、陝西、山西、北京、安徽、浙江、上海等主要桃產區的栽培模式進行了一次比較系統的調查,內容包括果園立地條件、株行距、栽植密度、整形修剪方式、樹體結構、產量、效益、行間管理、病蟲害發生情況、存在的問題等,對我國主要桃產區現有栽培管理模式有一個系統的了解,並對我國桃樹栽培模式發展變革提出建議。
一、我國桃主要栽培模式
果樹栽培模式,是指定植方式(株行距、栽植密度)、整形修剪方式、花果管理方式和土肥水管理方式的統稱,反映了果園管理的基本面。
我國桃園的地形地貌涵蓋了平原、丘陵、山地等各種立地條件,栽植密度從每畝22株(株行距5×6米)至每畝333 株(株行距1×2米),整形方式有三主枝自然開心形、兩主枝自然開心形、小冠多主枝杯狀形、主幹形等,樹冠有高有低、樹形有直立有開張,可謂千姿百態。但是概括來講,可以分為三大類,即稀植大冠型、中密杯狀型、中密 V 字型和高密主幹型。
1、稀植大冠型
在華北桃產區傳統桃園多見。定植株行距4~5×5~6米,採用多主枝開心形,各主枝均勻分布。這其中又可分為高冠整形和低冠整形兩類:
高冠:一般為平原或緩坡丘陵桃區,年降雨量相對較少,定植株行距4~5×5~6米。為較傳統的稀植大冠模式,主枝3~4個,主枝上再著生側枝,側枝上再著生結果枝組或直接著生結果枝,樹冠成形一般需要3~4年,4~5年進入盛果期。主枝開張角度多30~40度,樹體高度 3~4米以上。這種模式的特點是生產出的果實果個大,品質好,盛果期產量在2000千克以上。不足之處是整形修剪較複雜,進入盛果期相對較晚。近些年這種模式在逐漸減少。
低冠:平原或緩坡丘陵桃區均有分布。採用5×5米或4×5米株行距定植,多採用3主枝自然開心形,幹高50釐米以下,主枝開張角度50~60°,甚至更大,樹體高度1.8米左右,修剪上採用短枝或長枝修剪,每棵樹約160個果枝,畝產1000~1500千克。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樹冠低,修剪、採果方便,但結果表面化,限制了產量的提高,且背上易萌發徒長枝,夏季修剪量大。
2、小冠開心形(中密杯狀形)
株行距多採用3×3米或3×4米,這是目前我國應用最廣泛的栽培模式,在各桃產區均有採用,佔到露地桃栽培面積的85%以上,但在樹冠整形、修剪方面,不同桃園之間存在較大差異。
高冠:在黃河流域桃產區較多見,尤其是近幾年新發展的桃園。定植密度多採用3×4米或3×5米,主幹高度30~50釐米,樹體高度在3米以上,主枝延長頭與地面夾角接近垂直。因樹冠較高,行間有一定空間,行間通風透光條件相對較好,地面多採用小型機械耕作,部分果園採用自然生草。多採用3~4 個主枝,主枝上配備中小型結果枝組或直接著生結果枝,結果枝數量150~200個,盛果期畝產量3000千克左右。
中冠:黃淮、江淮地區平原和緩坡丘陵地區較多見。株行距3×4米或3×5米,樹體高度2~3米,主幹高50~60釐米左右。採用多主枝(多3~4個)自然開心形,主枝與地面夾角40~50°。在修剪上,多採用重剪回縮,夏季修剪量大。一般定植後第4 年左右進入盛果期,畝產2000千克左右。
低冠:是全國各山地桃園主要的栽培模式,也見於部分平原桃區。定植株行距多3×4米,依地勢地形稍有變化。多採用小冠開心形,主枝數3個左右,主枝上配有側枝或直接著生結果枝組,3~4年樹冠形成,4~5年進入盛果期。主枝開張角度50~60°,樹體高度約2米。產出果實果個、品質中等,產量一般2000千克左右。
3、V字形(中密)
V字形的主要特點是採用與行向垂直的2個主枝,沒有中心幹,沿行看群體結構呈「V」字形,是否培養側枝依株距不同而有所差別。目前在一些較新發展的桃園有所應用,株距多為1.5~3米,行距為4~5米,樹體高度多在3米以上。
如江蘇省豐縣,地處黃河故道地區,地勢相對較平整,土質為輕沙壤土,年均降雨量700毫米左右。定植株行距為2×4米,主枝多為2個,與行向垂直,主幹50釐米左右,主枝與主幹夾角30~40°,樹體高度2.5~3米,行間有少量空隙,主枝上著生小型結果枝組或直接著生結果枝,多採用長枝修剪,結果枝量200枝/株左右,畝產4000千克左右。樹冠上下均能結果,果實在樹冠內分布較均勻,中下部透光較好,中下部果實也著色良好。地面由於為起壟栽培,多採用自然生草。一般2~3年開始結果,3~4年豐產,進入盛果期需4~5年。
雙株V字形
4、主幹形(高密)
主幹形的主要特點是保留中央領導幹,結果枝或小型結果枝組直接著生在主幹上。株距多為1~1.5米,行距1.8~2.5米,多為2米。
如陝西省扶風縣的主幹形桃園,株行距1.0×1.8米,樹勢中等,南北行,樹體高度2.5米,11年生樹體直徑24釐米,株產商品果15~18千克。冬季修剪留長果枝35個左右,中果枝25左右,短果枝25左右;留果量長果枝2個,中短果枝1個,品種為八月脆,單果質量250~300克,6月、8月各夏剪1次。行間耕作採用小型旋耕機。定植第2年樹體高度達到1.5米,產量1500千克左右,第3年3500~4000千克,盛果期畝產5000~6000千克。
這種模式由於管理相對簡單,投產快,產量高,在黃河流域及其以北新建桃園採用較多。其管理要點在於後期的樹勢控制上,要防止上大下小及徒長枝的生長。
二、我國桃栽培模式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1、栽培模式單一,地域特點不明顯
小冠開心形(中密杯狀形)在各主產區都是主導的栽培模式,佔80%~90%以上,無論是南方多雨地區,或是北方乾旱地區,還是西北黃土高原地區,也無論是山區丘陵瘠薄土壤還是平原肥沃地區,基本上大同小異,更多的是在修剪控制上的好壞,是修剪技術的體現。長三角地區的老桃園,中下部枝量非常少,結果部分多集中在頂層,雖然與當地降雨量大、土壤條件較好有一定關係,但一定程度上也與沒有選擇合適的栽培模式有關。
2、行間通道不明確,行距偏小
多數桃園株距與行距的差別不大,進入桃園沒有明確的行,即行間作業通道不明顯,給田間管理帶來不便,除增加了修剪、打藥、採收等的難度外,果園(特別是中下部)的通風透光條件也大受影響,必將進一步造成病害發生加重、果實品質降低。
3、樹冠矮,樹姿過於開張
幹矮冠平,骨幹枝多,角度大,結果後易下垂,需支撐,地下管理及機械化輔助作業難以實現
很多地區都存在,且佔有一定比例。果園的產量與樹冠體積密切相關,矮而平的樹冠體積相對較小,且樹冠內枝葉密集,中下部透光差,結果表面化,是限制桃園產量的主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果實品質的提升。此外,這種桃園的群體結構往往導致進出果園要「低頭哈腰」,甚至是「匍匐前進」,果園勞作環境極差。
與此相反,高而窄的樹冠可有效提升樹冠體積,而且合理地分散了葉面積,改善了樹冠的透光條件。適當增加行寬,在行與行之間留下一定的空間,不僅有利於行間作業,同時也是一條通風道和透光帶,改善了果園群體的通風透光條件,對於減少病蟲發生、提升果實品質都有重要意義。
4、機械化程度低
在機械化方面,我國桃產區僅有少數果園在地面管理上採用了小型旋耕機,在病蟲害防治上使用了機械輔助加壓,但都是非行走式自動噴霧,仍然保持傳統的人工噴霧,桃園95%以上的工作都是由人工來完成的,機械化程度非常低,勞動強度也較大。
除地勢、經濟因素外,栽培模式是限制機械化程度提高的主要因素,在近幾年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且在未來仍將繼續增加的情況下,提高桃園的機械化程度,減少勞動力支出必將是大勢所趨,在此背景下,桃園的栽培模式也將面臨重大變革。
三、關於我國桃樹栽培模式發展變革的建議
針對現狀,王志強提出在各桃主產區應該開展系統的栽培模式試驗,並進行示範比較,篩選適合不同區域、不同立地條件的栽培模式。在規模化發展的新建果園,推薦採用適宜機械化操作的寬行高冠樹形,如中等密度V字形。
王志強認為,北方氣候乾燥,降雨量小,桃樹的年生長量相小,為提高早期產量,可採用更高的栽培密度,減少主枝數,而在長江流域及中南地區,桃樹生長量大,應適當降低密度,增加主枝數量。適當增加主枝數量可以分散營養分配,削弱每個主枝的生長勢,減少旺長,反之亦然。
四主枝無側枝開心形
在生產中,很多果農傾向於低冠桃園,認為採摘方便,但從經濟效益上看,樹冠越高,產量也隨之增加,經濟效益自然也越高。低冠限制了桃園產量的提高,也導致果園勞作環境的惡化,降低了勞動效率,在以後的發展中,應逐步改造。此外,高冠桃園雖然增加了果實採摘等管理的難度,但通過逐步實現機械化,可以大大降低勞動強度和勞動力支出,是桃園逐漸走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