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大規模血清學調查結果出爐:實際感染人數應高出6-24倍
目前,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實時數據顯示,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總數為394萬例。但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最新研究表明,實際感染總數應該高出6至24倍。該研究於北京時間7月22日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美國醫學會內科雜誌)》上。該研究負責人、CDC的研究員Fiona Havers說:「這些數據仍然在表明,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數遠遠超過報告的病例數。其中許多人可能沒有任何症狀或只是輕微疾病,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被感染了。」研究人員仍在努力了解新冠病毒。作者在《JAMA》上發表的一篇社論中指出,多達40%的病例被認為是無症狀的,而由新冠病毒引起的症狀可能是高度可變的。
研究首次證實:新冠病毒不會通過蚊媒傳播
在一項發表於《科學報告》的最新研究中,科學家首次開展實驗驗證新冠病毒是否具有感染蚊子並進行蚊媒傳播能力。研究人員對3種常見且分布廣泛的蚊子(埃及伊蚊、白紋伊蚊和致倦庫蚊)進行了新冠病毒的胸腔內接種。結果表明,在接種2個小時後收集的樣本中,檢測到新冠病毒,這證明病毒可以傳遞給蚊子;但在接種24小時後,這些樣本中都沒有檢測到新冠病毒,這說明新冠病毒無法在蚊子體內複製,因此蚊子也不會成為傳播新冠病毒的媒介。
《自然》:氯喹治療COVID-19效果不良的原因找到了
7月22日,《自然》雜誌以加速預覽(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的方式發表了一支歐洲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研究人員發現,氯喹雖然能夠在常用的腎細胞系中阻止新冠病毒入侵細胞,但是在肺細胞系中卻無法有效防止新冠病毒入侵細胞。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研究結果凸顯了使用能夠模擬肺上皮細胞的細胞系檢驗潛在療法功效的重要性。
法國巴黎廢水中再次檢測出新冠病毒
據法國媒體23日報導,繼本月初在巴黎6月底的廢水樣本中檢測出新冠病毒後,研究人員日前在當地7月份的廢水樣本中再次檢出微量新冠病毒,但尚不足以據此推斷疫情出現反彈。法國商業調頻電視臺BFMTV引用巴黎市政衛生部門負責人於爾皮的話報導,因為有數條管道匯聚在樣品採集點,研究人員正在回溯廢水網絡,找出具體是哪個地區的廢水含有新冠病毒。
今日《細胞》:室溫下能存放至少一周!秦成峰/英博/王佑春團隊開發新型mRNA新冠疫苗
今日,《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新冠疫苗的最新論文。由秦成峰研究員、英博博士以及王佑春研究員共同領導的一支團隊,開發出了一款新型的mRNA新冠疫苗。在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中,這種疫苗能夠激發免疫反應,誘導產生中和抗體。值得一提的是,這款新型疫苗採用了先進的製劑技術,在室溫下能夠存放至少一周而依舊保持穩定。對於疫苗產品而言,有望大大減少運輸時的冷鏈要求。
癌細胞被發現具有高可塑性,能抵抗化療
一篇在《癌症 細胞》(Cancer Cell)上發表的論文揭示了癌症腫瘤細胞在早期發育時出現的一種新細胞狀態:處於該狀態的細胞具有極高的可塑性,擁有多個分化終點組織細胞的特徵;雖然這種狀態只存在於癌症腫瘤的一部分細胞中作為一種過渡狀態,它卻可以使這些細胞在未來改變身份,以此躲避化療的針對性效果。這篇文章主要檢視了這種細胞狀態在小鼠肺癌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利用單細胞 RNA 測序技術檢測了這些特殊細胞的基因表達後,該研究團隊認為其與常見的幹細胞或癌症幹細胞完全不同。
若不採取行動,20 年後將有超過 13 億噸塑料垃圾進入陸地和海洋
今日發表在 Science 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除非採取行動,否則在 2016 年至 2040 年期間,將有超過 13 億噸的塑料垃圾被傾倒在陸地和海洋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們利用計算機模型跟蹤了全世界的塑料垃圾存量和流向。他們發現,當前,每年儘管有 5000 萬噸塑料垃圾被以露天焚燒的形式處理,仍有近 3000 萬噸被傾倒在陸地上,1100 萬噸進入海洋,且該數值每年都會上升。根據模型估計,若不採取行動, 2016 年至 2040 年間,在焚燒處理掉約 2/3 的塑料廢物後,仍將有超過 13 億噸的塑料垃圾最終落在陸地或水體上。
npj:機器學習揭示隱藏信息—完善密度泛函理論
來自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證明了利用先進的機器學習技術來構造泛函,從而解決上述密度泛函理論核心問題的可能性。他們採用了基於神經網絡的泛函,其具體形式參數取決於實際的電子密度分布。利用參考分子的電子密度分布和原子化能量,他們可以以自洽迭代的方式來訓練泛函的形式。該工作的重要性在於,僅基於幾個參考分子的數據,即可訓練出針對上百種分子給出精確結果的泛函。這一方面是因為泛函構造採用了半局部形式,另一方面是由於在訓練集中加入電子密度分布,相當於提供大量不同位置的訓練數據。此外,該方法能夠構造包含最小假設的泛函形式,如包含非局域變量等,因此可以實現與傳統雜化泛函相當的精度,但計算量大幅度降低。由於其靈活的函數形式,這種方法有望用於解決密度泛函計算中更具挑戰性的問題,如準確描述範德瓦爾斯和強關聯作用等。該文近期發表於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6: 43 (2020)。
生殖細胞遺傳「永生」的線索
生殖細胞在重編程的過程中易受轉座子的攻擊,從而使DNA遭到破壞。避免該損害是健康精子不斷產生的關鍵。一項發表在《自然》上的研究報導了一種稱為SPOCD1的蛋白,該蛋白可以保護精子在發育過程中不受損害。動物試驗表明,SPOCD1會和MIWI2蛋白結合,召集具有保護作用的化學標籤(即DNA甲基化過程)來保護生殖細胞免受轉座子的攻擊。該蛋白缺失則會導致發育中的精子DNA甲基化過程無法正常進行,進而被轉座子破壞,最終導致不育。
癌細胞利用鐵在腦脊液中存活
在極為罕見的情況下,癌細胞會滲透到充滿腦脊液的中樞神經系統間隙中。腦脊液中缺乏營養物質與氧氣,因此癌細胞如何生存受到研究者關注。一項發表於《科學》的研究通過單細胞RNA測序發現,這些細胞能利用對鐵具高親和力的採集系統,比巨噬細胞更高效地收集微量營養素——鐵。該機制讓癌細胞在營養缺乏的環境中存活,並通過遏制對巨噬細胞供應的鐵來躲避可能的免疫攻擊。這項研究也揭示了治療這些癌症併發症的新的可能途徑。
預測中國兒童肥胖的風險
《科學報告》發表的一個研究能提前5年預測中國兒童的體重指數(BMI),或能用來鑑別肥胖風險較高的兒童。研究人員收集了2013~2018年山東省煙臺市、6-11歲的 45540名男孩和 43440名女孩的數據,並根據BMI將他們分成四組:體重偏低、體重正常、體重偏重和肥胖。研究發現,肥胖組中65%的兒童會保持肥胖,只有13%和22%的兒童能從肥胖進入了體重正常和偏重。基於這些結果,作者通過算法預測他們在2023年的超重和肥胖風險。模型顯示,如果不採取任何幹預措施,農村地區男孩的肥胖率將從22%增加到26%,女孩從14%增加到16%;城市地區兒童的肥胖率或將保持不變。
南極洲的無人類幹擾地區已不到32%
在《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導中,研究人員收集了1819年~2018年人類在南極洲地面的270萬條活動記錄,並據此計算其荒原總面積以及荒原對於生物多樣性的貢獻。研究發現,99.6%的南極洲可被視為荒原(相對未受幹擾的環境),但是荒原包含的生物多樣性並不高,不到7%的物種記錄。南極洲地面重要的鳥類區域和特別保護區,分別只有16%和25%位於鮮受人類影響的荒原地區。其無人類幹擾的地區不到32%,且正在隨著人類活動的減少。研究認為,擴大特別保護區或能扭轉原始地區的衰退,保障南極洲的生物多樣性。
最小的超大質量黑洞
超大質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SMBH)的質量範圍為太陽質量的100萬至100億倍,此前並不清楚它們形成的原因。在一項發表於《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的文章中,科學家利用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 在臨近的小星系NGC404的中心,觀察到了一個質量低於100萬倍太陽質量、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小的超大質量黑洞。這一黑洞處於活躍狀態,正在吸收周圍的氣體雲。這一研究表明,較大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可能不由天體塌縮直接形成,而是會經歷吸積增大的過程。
宇宙比我們曾以為的擁擠得多:足有2萬億星系
最近,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 Christopher Conselice 及其合作團隊突破了困境。他們將望遠鏡(包括升級後的哈勃望遠鏡)得到的深空圖像轉換成三維模型,數出不同距離處星系的數量密度,然後推算出無法觀測到的星係數量,得到的結論是宇宙中應當包含2萬億星系。
《自然》揭秘蝙蝠的超強免疫力,科學家首度公布6種蝙蝠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
7月22日,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為我們從遺傳學基礎上理解蝙蝠的非凡適應能力帶來了新的洞見。作為全球基因組合作計劃Bat1K的一部分,多國科學家組成的一支研究團隊公布了6種蝙蝠的首個高質量參考基因組。「這些參考基因組將成為研究蝙蝠如何耐受冠狀病毒感染時的重要工具,或能增強人類面對COVID-19這類疾病的生存能力。」研究作者在論文中指出。
Nature背靠背 | 馮國平/傅展燕/李寅青等揭開丘腦網狀核的神秘面紗
2020年7月22日,Broad Institute的Stanley精神疾病研究中心的 Joshua Levin、傅展燕以及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馮國平教授合作(清華大學的李寅青教授、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 (UNAM)Violeta G. Lopez Huerta 教授和Broad Institute的研究員Xian Adiconis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雜誌上發表文章 Distinct subnetworks of the thalamic reticular nucleus ,首次從單細胞分子特性、神經元電生理特徵、局部丘腦神經環路結構以及功能的角度為丘腦網狀核繪製出了一幅綜合圖譜。這幅新圖譜進一步地為我們揭開了丘腦網狀核的「神秘面紗」。
人口密集城市將產生更多專門叮咬人類的蚊子
為什麼蚊子會喜歡叮咬人類?《當代生物學》的一項新研究找到了兩個主要原因——乾燥的氣候環境和密集的城市人群。研究人員使用特殊的陷阱收集了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27個地點的多個戶外位置的埃及伊蚊卵。他們在實驗室測試了每種蚊子對人類和其他動物(包括豚鼠和鵪鶉)氣味的偏好。結果發現,生活在密集城市的蚊子比生活在農村或野外的蚊子更容易被人類氣味吸引;另外,棲息在乾旱季節較長、較熱地區的蚊子也更偏好人類的氣味。研究預測,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將會出現更多專門叮咬人類的蚊子。
超突變決定竹節蟲的顏色
生物為適應環境一般會產生連續的形態變化,但還會出現不連續的性狀突變。據一項發表於《科學》的論文,科學家研究了7種竹節蟲(Timema),其中Timema chumas 能在多種顏色中變化,包括綠色、棕色、黃、紅或藍色等,而其他竹節蟲都是綠色或棕色。他們分析了這些竹節蟲的基因組,發現相比於T. chumash,其他竹節蟲存在約百萬鹼基對的缺失突變,也就是超突變(supermutation)。而這種大型突變和基因組結構重排,使得其他竹節蟲只具有單一的綠色或棕色。這一發現有助於解釋生物在連續的演化過程中出現的巨大的性狀改變,並最終形成不同的物種。
特異紫外線揭示白矮星爆炸謎團
據一項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研究報導,2019年12月,研究人員使用茲維基瞬變現象監測儀(ZTF)在距地球1.4億光年的星系中觀察到了罕見的Ia型超新星(白矮星爆炸的一種結局)形成產生的強烈紫外線。隨著時間推移,爆炸產生星際物質正向外噴射,研究人員表示,現在能逐漸看清楚爆炸的白矮星發生了什麼。這將有助於研究人員進一步探索白矮星爆炸的原因、暗能量及宇宙中重金屬(主要是原子量接近鐵對的元素)如何產生等長期困擾人類的謎團。
古代非洲鱷魚頭骨揭示美洲鱷魚的起源
據《科學報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一種已滅絕的非洲鱷魚——切奇亞鱷(Crocodylus checchiai)可能與現存的美洲鱷魚關係密切,這表明鱷魚可能在晚中新世(1100萬~500萬年前)從非洲遷移到美洲。研究人員使用CT重新檢查了一塊此前發現的切奇亞鱷頭骨,發現若干新的頭骨結構,包括吻部中央的一個突起。而這種結構並未出現在非洲鱷魚中,但可見於四種現存的美洲鱷魚。進一步的種間演化關係分析顯示,切奇亞鱷可能和在現今南北美洲發現的四個鱷魚物種屬於同一譜系。根據這些發現,研究人員提出鱷魚從澳大拉西亞(大洋洲的一個地區)向西,經非洲遷移到了美洲。
胚胎幹細胞如何維持多能性
在一項發表於《科學》的新研究中,科學家發現胚胎幹細胞能通過抑制伴侶蛋白介導的自噬過程(CMA),維持自身的多能性。研究顯示,在細胞多能性中具有關鍵作用的細胞因子(Oct4和Sox2),能抑制了基因LAMP2A表達CMA需要的溶酶體相關膜蛋白2,能使得其活性保持在最低水平。與此同時,細胞體內能產生很高的α-酮戊二酸濃度,維持細胞多能性。而當CMA被激活後,胚胎能分化成特定的細胞。研究提示,通過合理地幹預這些代謝過程,或能開發出有效促進損傷組織修復和再生的方法。
保護生物學研究如何吸引「鳳凰」
近日,《自然-生態與進化》上線的一項研究以陸生脊椎動物保護領域為例,依託Web of Science核心資料庫文獻信息,量化了評價我國近些年(2014-2018)保護科學的研究現狀。研究結果顯示,學術「近親繁殖」(在獲得博士學位的機構任職)、聘用崗位減少、不利的職業晉升政策導向、人才引進渠道的缺乏導致我國活躍的脊椎動物保護科研工作者數量相對匱乏。
天花疫苗接種工具再現病毒歷史
一項7月20日發表於《基因組生物學》的研究顯示,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用於天花疫苗的病毒菌株已被鑑定出來,其基因組也被重建。「接種疫苗成功根除天花的事實表明,這種做法在人類歷史上至關重要。」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領導研究團隊進行天花疫苗研究的Ana Duggan表示。
Nature:生命演化新方式,加州理工科學家意外發現兩種以金屬為食的細菌,百年前預言成真
近日,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微生物學家 Jared Leadbetter 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發現了兩種可以「食用」金屬的細菌,CandidatusManganitrophus noduliformans 以及 Ramlibacter lithotrophicus。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細菌可以利用金屬錳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繁殖。
BMJ | 新發現!橫跨可達30年,70萬參與者,碩士生發現常食用大豆等植物蛋白可長壽及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020年7月22日,Sina Naghshi等人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BMJ 在線發表題為「Dietary intake of total, animal, and plant proteins and risk of all cause, cardiovascular, and cancer mortality: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包括32項前瞻性隊列研究,薈萃分析包括31項;3.5至32年的隨訪時間,715128名參與者中有113039例死亡(心血管疾病16429例,癌症22303例)死亡。較高的總蛋白攝入量與全因死亡率降低的風險有關,而植物蛋白的攝入量則可以降低所有原因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用植物蛋白源代替動物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可能會延長壽命。
Cell封面 | David Liu再取新突破:不需要做實驗,就能知道基因編輯的結果
2020年7月23日,博德研究所David R. Liu團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Determinants of Base Editing Outcomes from Target Library Analysis and Machine Learn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哺乳動物細胞中38,538個基因組整合靶標上表徵了11個胞嘧啶和腺嘌呤鹼基編輯器(CBE和ABE)的序列-活性關係,並使用所得結果訓練了BE-Hive,這是一種機器學習模型,可準確預測鹼基編輯基因型結果(R ≈0.9)和效率(R≈0.7)。
Cell Stem Cell | 王存玉院士團隊發現明星分子BMI1的獨特作用:腫瘤免疫功能
2020年7月21日,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王存玉團隊在Cell Stem Cell 在線發表題為「BMI1 Inhibition Eliminates Residual Cancer Stem Cells after PD1 Blockade and Activates Antitumor Immunity to Prevent Metastasis and Relaps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抗PD1和順鉑的聯合治療作用於HNSCC中的BMI1 + CSC,同時抑制了HNSCC的生長。相比之下,BMI1的藥理和遺傳抑制作用消除了BMI1 + CSCs並啟用了PD1阻斷療法,從而抑制了轉移性HNSCC,預防了HNSCC復發。除消除BMI1 + CSC外,BMI1抑制還通過募集和激活CD8 + T細胞來強烈誘導腫瘤細胞內在免疫反應。
Cell揭秘:原來,雞皮疙瘩與「防禿頭」之間有著強大聯繫
近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給了我們一些驚人的線索:引起雞皮疙瘩的細胞類型對於調節再生毛囊和頭髮的幹細胞也是非常重要的。簡而言之,雞皮疙瘩與「防禿頭」之間有著強大的聯繫。
PNAS:最新研究證實男雙性戀確實存在,且男性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雙性戀
近日,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系等研究機構聯合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題為:Robust evidence for bisexual orientation among men (男性雙性戀傾向的有力證據)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整合了幾乎所有以前發表的、與男性雙性戀相關的研究數據(來自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 8 項研究),獲得了 474至 588 名男性的樣本,統計數據證實男性雙性戀的確存在,且區別於異性戀和同性戀。
北大副校長詹啟敏回應「25篇論文造假」,曾有學者媒體呼籲理性看待PubPeer評論。
近日,《中國新聞周刊》、「DeepTech深科技」等媒體報導了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大醫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名下的 25 篇論文存在實驗圖像重複、違反動物倫理、實驗結果存在錯誤等問題,「涉嫌造假」。詹啟敏通過個人微信公眾號進行了回應。他表示,自己和合作者 對於在 PubPeer 上出現的評論高度重視,正在仔細核實相關內容和實驗結果,目前沒有發現數據造假和學術不端。
2020谷歌學術指標發布
日前,谷歌學術發表了2019年最新的學術期刊和會議影響力排名。今年榜單,Nature再次奪魁,NEJM穩居第二,Science則排在第三。比較亮眼的是AI權威期刊CVPR從19年的第十名一躍升至第五,緊跟位居第四的醫學名刊柳葉刀,可謂風頭正盛。
俄羅斯向國際空間站成功發射貨運飛船
昨日,俄羅斯成功發射「進步MS-15」貨運飛船,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補給物資。據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消息,莫斯科時間23日17時26分左右,搭載「進步MS-15」貨運飛船的俄「聯盟-2.1a」運載火箭從位於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經過8分49秒,貨運飛船同運載火箭第三級分離,進入軌道。20時44分左右,貨運飛船同國際空間站進行對接。從發射到進行對接用時3小時18分31秒。「進步MS-15」貨運飛船此次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超過2.5噸貨物,其中包括燃料、氧氣、醫療保障設備、水和食品等。
中科院人工智慧領域15個項目籤約落戶武漢
「第三批科技成果轉化·中科院人工智慧專場」24日在線上舉辦。中國科學院相關院所帶來的人工智慧教育系統等15個項目籤約落戶武漢,總籤約金額逾6億元人民幣。此次活動由中科院武漢分院、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局主辦。「邊緣人工智慧視覺技術」等8個項目進行了現場路演;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13家人工智慧領域研究所在線發布了130餘項科技成果。
開放獲取新舉措幫科學家繞過出版限制
開放獲取S計劃背後的資助機構宣布了一項政策,幫助研究人員繞過期刊對開放出版的限制。這一改變可以讓科學家在任何雜誌上發表文章,甚至是訂閱刊物——比如《科學》,該雜誌還沒有同意這一方案。將於2021年開始生效的S計劃旨在讓科學和學術著作在出版後即可免費閱讀和複製。已經籤署協議的研究資助機構包括世界衛生組織、英國維康信託基金會、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等,歐盟委員會也表示將支持該計劃。根據這項倡議,受S計劃資助的科學家必須使研究成果可開放獲取。如果期刊不允許,作為替代方案,研究人員可以在論文發表後立即在線上存儲庫中發布作者已被接收的論文手稿(AAM)。這種由作者發起的共享有時被稱為綠色開放獲取,然而,S計劃附帶了一項令訂閱期刊「深惡痛絕」的關鍵條件:AAM在CC-BY協議許可下共享,而後者允許其他人重新出版和翻譯內容。
中國第一輛火星車面向全球徵名
7月23日,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升空,開啟了邁向火星的徵程。這一中國航天史的大事件迅速引發全民討論,百度搜索大數據顯示,「天問一號」相關內容實時搜索,於發射成功一小時內陡增1560%。按計劃,「隨隊出徵」的火星車將在明年2月之後擇機在火星著陸。目前,中國第一輛火星車還沒有自己的名字。記者從百度公司了解到,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將通過與百度APP合作,為中國第一輛火星車徵名。
飛騰發布新一代國產多路伺服器晶片「騰雲」
7月23日,國產晶片廠商天津飛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騰)在線舉行「芯算力·新基建·新引擎——飛騰新一代多路伺服器CPU雲端發布會」,正式發布新一代國產高可擴展多路伺服器晶片「騰雲S2500」。相關負責人對《中國科學報》表示,該晶片的性能表現與Intel至強E5相當。
哈佛留學新生今年秋季將無法入境美國
據《哈佛深紅報》消息,儘管哈佛大學在與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關於「留學生全網課不得入境」 政策的官司上達成了法律和解,但這並未能夠改變 2020 年秋季新生無法申請籤證的局面。當地時間本周三,哈佛大學校方發布通知:2020 年秋季學期入學的新生由於缺乏面授課程安排,將無法獲得籤證進入美國。校方表示,新生可以選擇在境外上網課,或者申請推遲入學。
財政部發布傑青基金績效評價報告,5年資助逾50億、166位傑青當選院士
7 月 21 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其網站發布 2019 年度部門決算,其中包括《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績效評價報告》。該報告為財政部預算評審中心組織專家和第三方機構成立績效評價工作組,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2014-2019 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開展的績效評價。報告顯示,傑青基金 2014-2019 年度共計投入 504840 萬元,資助 1287 個項目;2014-2019 年,共有 113 位傑青基金項目負責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佔當選院士總人數的 60.75%;共有 53 位傑青基金項目負責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佔當選院士總人數的 25%;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現有70歲(含)以下中國大陸地區外籍院士17人,其中16人獲得傑青基金資助。
教授「俠侶」捐千萬元助學,深藏功與名
7月3日,華中科技大學崔崑夫婦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整個捐資沒有儀式,留影照都沒有拍,老人專門叮囑「不要宣傳」。但消息還是於近日在校內傳開,再次感動了喻家山。從2013年至今,崔崑和夫人朱慧楠教授捐資助學已累計達到1000萬元。
95家撤銷!多省相繼發布撤銷院士工作站通知
據科獎中心不完全統計,一個月內,已有吉林、黑龍江、新疆、海南等省區相繼發布了撤銷院士工作站的通知。今日,海南省科技廳發布了多個撤銷院士工作站的通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協對全區52家已建立的院士專家工作站進行了摸底核查,規範管理,並按照相關流程,上報自治區黨委組織部人才處和科技廳備案。其中9家院士專家工作站予以保留,43家院士專家工作站被撤銷。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