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詩》Baudelaire青年藝術家會客廳線下首期活動·湖南青年藝術家沙龍。
周慶榮
作為多年的散文詩作者,長期以來,我只看重自己通過寫作把我對我之外一切的態度表達出來就好。但是,當同樣的勞動必須一直承受所謂的文體優劣論,並且又有切膚之痛時,那些散文詩寫作的堅持者、熱愛者,難免會心有不平。
這樣的不平,我第一次親身感受的就是從鄒嶽漢老師開始的。
美、青春、抒情和思想性,是他對散文詩美學的實踐
那是2007年的夏天,中國作家協會召開紀念新詩九十周年大會,來北京參加會議的散文詩人有海夢、鄒嶽漢、許琪、王幅明、宓月等,會議結束後他們一起來我辦公室相聚。我和靈焚的第一次見面也是那個時候。
從這些散文詩園地辛勤耕耘者的談話中,我大概可以回憶起13年前散文詩寫作者所面臨的處境。主流媒體和專業刊物似乎並沒有真正接納散文詩作為中國新詩的有機構成,歷屆魯迅文學獎的詩歌作品參評一概把散文詩排除在外。後來,當靈焚提起他在上世紀80年代末寫過一篇文章,談到散文詩要尋求自身突圍時,我有了震動。應該說,那次所有的聚會者皆是幾十年散文詩寫作實踐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其中,以《散文詩》創刊主編鄒嶽漢最具有代表性。
因為鄒老師的女兒在北京工作,他每次來北京時我們都會一起聚聚。他雖然退休多年,但是每提及當初《散文詩》創刊時的諸多情形,就會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美、青春、抒情和思想性,一直是他作為主編時所堅持的辦刊方向,也是他對散文詩美學的具體實踐。他用湘音說著散文詩這一文體存在的重要性,也把多年來散文詩在詩歌範域認知上的尷尬娓娓道來。有一次,靈焚、亞楠、我和鄒老師偶然相聚,我把自己對散文詩的態度初步表達出來:不去過度介意外界暫時的不認同,散文詩寫作者只能進一步加強自省,除了傳統的美、靈動和抒情外,我們要更加注重散文詩對本質的揭示,在場、對現實生活的能動、思想性建設等,這些應該成為我們今後需要注意的散文詩寫作意義的要素構成。此外,不必因為散文詩文體獨立地位爭議的歷史慣性而繼續心存陰影,我們可否明確散文詩的根部屬性是詩,要有「大詩歌」的意識。鄒老師聽後非常贊同,他也因而成為日後「我們」散文詩群美學態度的堅定支持者,並在他主編的「年度散文詩選」裡始終單闢出一個專輯,選發「我們」推薦的作品。
鄒老師對散文詩的另一個貢獻是,他這些年來和王幅明先生分別用不同的方式為散文詩建立年度檔案,將散文詩年度重要文本及評論、散文詩各地的筆會和其他的活動,都逐一記錄下來,以資未來散文詩歷史「回眸」之用。
他豪邁,他喝酒,他抒情,但決不丟棄詩人的尊嚴
鄒老師從《散文詩》主編崗位退休後,接替他的是馮明德兄。我第一次見到他是在靈焚主持的一個晚宴上,他生有異相,一口湖南話更加能夠凸顯辣椒那樣的激情。他酒量奇大,與朋友們在一起又極易燃燒,所以我們談論詩歌時仿佛身臨沙場。不是敵我對抗的那種,而是戰友式的互動。
那次聚會我們議定每年舉辦一次以中青年散文詩人為對象的散文詩大獎,與每年的散文詩筆會同時進行。我們因此每年至少會聚會幾次。有一次,他酒後感嘆:辦刊不易。我沒有過多地去詢問細節,相信每一個從事文學的人都感同身受。物質豐富的過程,總有一些內容會被暫時忽視。我同意他的堅持:為了把刊物辦好,可以求人,但不能丟棄詩人的尊嚴。所以,他就豪邁,他就喝酒,他就抒情。他用這些方法去設立散文詩創作基地並確定每年活動的地點。我感到歉疚的是,自己曾經看不慣他的江湖作風,認為他潛心讀書做得不夠。現在看來,他的江湖氣只是表面上的。如同他筆下的水墨螞蟻,他的散文詩也是粗中有細,一個有才氣的人,即使醉眼矇矓,也能對書寫目標進行別樣的觀察。
她外表安靜,感情內斂,腹藏智慧
《散文詩》的第三任主編是卜寸丹。她外表安靜,感情內斂,腹藏智慧。
與她的兩位前任主編相比,她首先更是一位詩人。大概因為年輕,她的文字裡明顯帶有更多的西方經驗。現代性的隱喻手法令她的散文詩文本具有一般女性所缺少的思想的重量。見面時,她每每認真地稱我為哥哥,我也覺得這個妹妹格外親切,既有詩人的沉鬱,又有真誠待人的真實。許多人會覺得她挺像個弱弱的女子,我倒覺得她內心倔強,是屬於那種咬定青山不放鬆的人。
果然,她當主編的第一個做法就是把原來小開本的《散文詩》擴容,而且,導入融媒體的手段,使每篇作品可讀也可聽。視覺和聽覺的加入,使散文詩的魅力更加突出。她的魄力足以證明她內心深處的隱忍與堅毅,事實上,似乎也只有內心堅定的人才能讓散文詩事業走得更遠。
一本從地市級城市出發的刊物,幾十年來,陪伴著眾多讀者、寫作者一起領略文字的美好,一起擁抱生命的希望,一起對生活進行思考,甚至也可以在無數個夜晚一起嘆息,這樣的刊物能夠讓人在精神上告別小草的匍匐,長出向日葵的光芒。
我會記住上面的三張樸素的面孔,他們以寸草之心,去報散文詩天地的三春之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