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首先啊,我想問一個問題,一分鐘有多長?
這是一個非常深奧的相對論問題。
但是答案很簡單:一分鐘有多長,取決於是蹲在廁所裡面,還是等在外面。
今天我要講講廁所。
廁所之所以讓人感到難以啟齒,是因為有時候我們太過分注意蹲坑裡的內容,而忽視了廁所本身。心想,這麼噁心的東西就隨他去吧,誰理他呢?其實不然,人皆凡人,吃飯有餐廳,排洩得上廁所,離開一天都不行。
千萬別看不起廁所。陳景潤當年在大學沒有辦公場所,就向學校要了一間廁所辦公。於是我們偉大的哥德巴赫猜想「1+2」難題就在廁所中被攻克了。歐陽修曾說過,「吾平生所做文章在三上,馬上,廁上,枕上」,在廁所裡辦公寫文章,也是歐陽修大師的一個絕技。所以廁所與大師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廁所,它也很學術啊。
廁所解凡人之難,是帝王將相與平民百姓除了死亡之外,唯一可以平等的地方。多年以來,我們認為談廁所就是談低俗。其實廁所是歷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美學,人文關懷的體現。
柳永曾說: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蘇東坡讀到此詞時,笑道:什麼楊柳岸曉風殘月,一艄公之便所爾。廁所從此得了一雅號:楊柳岸曉風殘月。
那現在就請放鬆一下,帶著美麗的心情,在這一句美麗的詞的帶領下,讓我們一起開始這次美麗的廁所之旅。
「廁」,在《說文解字》中指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清也」。「廁「字本身也有高岸夾水之意,對比今天的蹲式公共廁所,真是十分形象。
首先,我們穿越到古代,看看沒有衝水馬桶的古人是怎麼上廁所的。中國最早的廁所是在5000年前在西安半坡發現的。當時的廁所只是一個土坑。但是世界上第一個坐便器雛型卻是在中國出現的,大致在公元前2300年。當然了,那只是一個例外,一直到春秋,中國的廁所仍然十分簡陋。當時的廁所不光原始,而且隨時充滿著生命危險。據春秋電視臺《左傳》欄目報導:公元前581年6月6日中午,晉國國家領導人晉景公吃完晚飯後感到肚子難受,遂到廁所如廁,不幸跌進糞坑而溺死,本臺表示沉痛哀悼。
這個土坑當廁所的傳統在現在農村還幸運地保留了下來。到了漢朝,廁所似乎還是不大長進,就連皇宮的廁所也很讓人無語。那時的廁所是和豬圈連在一起的,古代廁所寫作「溷」,那就是豬圈外面加點水,就變成了廁所。當時廁所在上面,有臺階可以登上,這也符合物理原理,就是廁所的臭味可以在向高處飄,達到除臭的效果。可是問題是臺階旁有小門可與豬圈相通,這樣一來,野豬就可以在你如廁之際大駕光臨。
《史記》裡就記載,漢景帝一天在皇家園林上廁所,上到一半一頭野豬就闖了進來。《漢書》中曾說:「廁中豕群出」,意思是一大群豬從廁所中奔出來,簡直比動物世界還要壯觀。所以現在大家能在家裡舒服的上廁所時想到這些,就覺得自己太幸運了。
舉例舉到現在,我們看到,似乎從古代開始,大家就不願意在廁所上花心思,該咋樣就咋樣吧!從漢到唐,廁所幾乎都沒怎麼變過。就是兩個踏腳板再加一個土坑。不過中國人聰明是聰明,在固定廁所的基礎上還發明了流動廁所,這就是馬桶。
馬桶起源於漢代,那時飛將軍李廣射中了一隻老虎,便讓人打造虎形的便器,以示輕蔑。到了唐朝,因為李世民家有個先人叫李虎,這東西為了避諱就改叫獸子,或馬子,不不,這不是你們想的那樣,這就是馬桶的由來。南宋的《夢粱錄》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說在臨安,家家戶戶屋內沒有廁所,就把穢物放入馬桶,有專人收集糞便,而且還每個收集者有固定的客戶,別人是不可以來搶收固定客戶的穢物的。真是幹什麼都有職業道德啊!到後來,馬桶就再也不移動了,而是代替了土坑,被固定在了廁所裡,這是後話。
其它古老的文明發祥地的廁所大致與中國差不多,挖個坑就去上了。但是古羅馬的廁所我們有必要介紹一下,因為它實在是太牛逼了。古羅馬人喜歡談政治,喜歡雄辯,所以他們的廁所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公共社交場所。羅馬廁所不分男女,完全開放,廁所就在廣場上,人來人往盡收眼底。在古代羅馬,人與人都是一個共同體,這種群居性在廁所上也有體現。古羅馬的廁所就是一排靠牆的座位,上面挖了許多洞,然後古羅馬人就可以在上廁所時與鄰居攀談最近的熱點時事了。這就叫所謂政治都是臭氣衝天的。
講完了廁所的發展,我們來看看以前是怎樣除臭的。像上文所說,古代廁所往高處建,防止氣味竄到地面來,這也不失為一個方法。再往後,小民在田間地頭隨便解決解決就算了,但是在貴族那裡,各種除臭奇招就已經開始運用了。
《世說新語》中記載,西晉王敦被招為武陽公主的駙馬,新婚時頭一回見到傳說中的皇家廁所,激動不已,發現廁所裡還有漆器盛著幹棗,就心想,這大概是蹲坑專用食品,就吃了個精光,結果發現幹棗是用來塞鼻子防臭氣的,鬧了出笑話。除了這個比較奢侈的方法,皇宮中還用檀香屑,鵝毛來防臭氣。具體操作方法如下:穢物跌在坑中,檀香屑,鵝毛因為輕就飄起來,最後落到穢物上,就掩蓋住了,據說效果不錯。
另外還有薰香法,這大概也是「夜香」的來歷。這樣的情況在外國也是如此。一直到1597年, 約翰•哈靈頓設計出了使用水衝的馬桶,穢物一衝即走,古老的除臭法也就不存在了。在古代,因為有時候臭味難以除盡,怕粘在衣服上,貴族們上一次廁所還要更一次衣,這就是上廁所也叫「更衣」的來歷。古代日本皇室女子因為身穿「十二單」,上廁所就需要花十五分鐘脫衣服,上完再穿上。
那麼在沒有手紙的古代,古人怎麼解決便後之事呢?在古代中國,曾經有一度是什麼工具都可以上陣的,瓦片,樹葉,手。後來大家可能覺得竹片比較好用,就出來了一種新的工具:廁籌,籌就是竹片,但是竹片上經常有毛,很不舒服。直到元朝,我們偉大的造紙術才被運用到廁所裡。到了元代,草紙開始代替廁籌成為清潔工具,宮中則用絲質廁紙,對手紙的柔軟度還有嚴格的要求。在古羅馬,公共廁所裡有一個大噴泉,在每個座位下有一個海綿棒,當上完廁所後,就拿著海綿棒到噴泉中沾水,接著就可以開擦了,但是這個棉棒是公用的.。
接下來講一講有關廁所的公共管理措施和排水系統。早在漢代,中國就有了公共廁所,那時叫作「都廁」,《太平廣記》中記了這樣一個故事:劉安有一次遇到了一位仙人,但是他動作很不禮貌,大聲喧譁。於是仙人奏劉安不敬,讓劉安「謫守都廁三年」。在官制上,唐代甚至有了專司廁所的宮廷官員。而在羅馬,公元前69年就第一次向廁所徵稅。清朝時,為了解決糞便管理的經費,清政府搞了些收費廁所,並允許私人開辦,上廁所的人要交一錢,大約是現在的兩毛錢。但當時公廁並不能為人們所接受,為了省錢,大家都不願意到公廁中去上。而且偌大一個北京城,公共廁所寥寥可數。所以大家開始當道便溺。不僅普通百姓這樣做,一些官員也帶頭這樣做。於是乎,《燕京雜記》記載,當時的北京城不僅是一個巨大的首都,還是一個巨大的公共廁所。如果有女生嚮往像《步步驚心》那樣穿越到清朝去,恐怕這次經歷是大有「味道」。
直到清朝末年,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觀。北京各街道遍修廁所,並明令不準隨地便溺。而且街上還出現了大糞車,以搖鈴為號,北京城才幹淨起來。
總的來說,中國的古代廁所文化發展的要比西方先進許多。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還沒有廁所觀念;直到近代,西方的廁所才逐漸走向文明。中國古代有著非常發達的排汙系統。前幾年一次洪峰爆發,全國各地城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水淹,唯獨江西贛州,還有一個至今發揮作用的以宋代福壽溝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統,它甚至讓贛州老城區根本未被淹沒。
但是西方則不然,當時廁所排汙設施簡直讓人無語,貴族們也好不到哪裡去。1606年,法國的亨利四世曾下令禁止貴族在羅浮宮的角落裡大小便。1843年,維多利亞女王參觀劍橋大學,她問陪同的校長:「那些順流而下的紙張是怎麼一回事?」校長知道那些是手紙,但不想讓女王難堪,就說:「陛下,那是禁止在此遊泳的告示。」 在排汙系統發明前,泰晤士河就是一個公共洗手間。直到1858夏天,倫敦泰晤士河爆發了著名的「大惡臭事件」,人們才開始進行下水道系統的建立。19世紀後期,歐洲的各大城市都安裝了自來水管道和排汙系統,此時,16世紀年發明的抽水馬桶才真正普及起來。
19世紀堪稱是西方的「廁所世紀」。在19世紀40年代,在漢堡出現了用河水衝刷管道的下水系統。1852年,在英國,抽水馬桶被第一次運用到公共廁所中。同年代的中國,老佛爺還在用檀香屑,每次出恭完,屁股後面跟太監宮女一大堆的上來清理。所以我們看,別看廁所這麼不起眼,它也是個人類文明的標誌。在廁所上,近代我們都落後人家。落後就要挨打,在廁所上的落後就打在屁股上!
廁所是隱私場所,是解決個人問題的場所,越文明,也就越人性化。早在漢代,我們就發現了有扶手的蹲式廁所,可以讓你在上氣不接下氣之時有所依靠。在中國河南省商丘市芒碭山漢墓中發現的一間2000 多年前建造的廁所,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水衝坐式廁所。漢墓中的這間廁所面積約 2平方米,在用石頭打造的坐式馬桶的一側,還有一個寬大的扶手。在馬桶後方的牆上,廁所的修建者鑿出一個衝水的管道,其構造和原理與今天的水衝廁所極為類似。7000年前,埃及已經有了分男女的廁所。說到人性化,有一次我去日本,看到日本馬桶上有一堆按鈕,就逐個按來試試。結果發現有個按鈕可以用來加熱座位,防止冬天屁股冷,還有的按鈕是用來按摩的,本人沒有試過,不知道它到底要按摩哪裡。還有一個按鈕,我一按嚇了一大跳,那個馬桶開始唱歌了!我想這是娛樂活動麼?出去問導遊,導遊說那是有時候上廁所排洩時有不雅的聲音,用來遮蓋的。日本人不僅外面要面子,食物包裝送人要體面;解決內急也要體面,這也是人性化的體現。日本馬桶的按鈕上還有盲文,這可是大大的無障礙。
從廁所這種細微之處,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中間的差距。一次,我在北京看到一個廁所,裡面簡直就是一個百貨商場,廁所很大,一進去,裡面到處都是買東西的,可見好好利用廁所,它也可以具有多種價值。
有的廁所很髒,但是有的廁所卻又優雅又富有藝術氣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廁所也成為了比拼創意的場所。
其實在當今世界,廁所已經不再是廁所,卻成為了具有多種社會,藝術,商業,等多種功能的場所,從我們祖先生活的洪荒的古代,到便利的現代;從會掉進去淹死的廁所,再到現在如此先進的衛生間,從茅廁茅坑的稱謂,到現在的化妝間,更衣室等雅稱,廁所在一步步發展,人類也在一步步走向文明。在古代,廁所簡陋,不衛生,但是最早出現的扶手,排汙系統等設施不能不說比我們今天先進。而在近代西方衛生條件改革的同時,中國的鄉村乃至皇宮還是舊式的廁所。看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有時候是需要從廁所這些細微的地方著眼的。而一個現代文明在看到未來的同時,有時也需要回溯過去,向先人尋找遺失的智慧。
廁所是人性最真的場所,也是最考驗我們素質的場所。關注最細節的地方,關注最真實的自我,恰恰是我們今天缺失的一種意識。
西遊記中,孫悟空戲稱廁所為「五穀輪迴之所」,就是說五穀從地上所生,被我們人類吃了之後又排出體外,再次滋養大地。有一個叫東郭子的人問莊子道在何處?莊子說道在便溺中,如此卑下之處都有道,那何處又無道?所以希望大家今後在五穀輪迴之所多多悟道。
以莊子的詼諧,今天這個美麗的話題講到這裡,借用揚之水先生一句話, 我們終於可以「曲終奏雅」了。
長按下方二維碼下載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