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大家與中醫:一個矛盾與複雜的存在

2020-12-22 騰訊網

現在許多反對中醫的人們在不斷質疑中醫的科學性的同時,還往往請出魯迅、胡適等文化大家,摘取他們的一些字句,為自己更添底氣。但是任何一個人思想的形成離不開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當我們回看當時的中國,或許就能夠理解這些文化大家在批評中醫時是帶著怎樣的一種心情。其中的一些批評一針見血,不僅在當時,在今天也直指中醫的痛點。這不是對中醫的詆毀,相反,這正是對中醫振興的最殷切的期盼。

來源 | 《中國西部科技》

以魯迅、郭沫若、胡適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大家在推進中西文化交流、建構中國新的文化和文明、推動社會前進方面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劇烈的變革和陣痛中,他們身上普遍都存在一種耐人尋味的現象,那就是他們中以魯迅和胡適堪為代表的絕大多數人,都曾公開對中醫提出置疑,態度決絕地予以反對並呼籲取消。

他們在上個世紀的觀點和看法現在已經成為廢止中醫論的人士佐證自己觀點的有力證據。

五四新文化大家真的反對中醫,還是其中另有隱情,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一直成為後人所追思的話題。

當透過歷史的迷霧,我們結合具體的歷史語境,全面追尋分析五四新文化大家的一生,我們發現,在這些大家身上都有一個揮之不去的「中醫」情結,不是僅憑「反對」一詞就能描述清晰的,五四新文化大家與中醫,可謂是一個矛盾與複雜的存在。

五四新文化大家與中醫:複雜關係背後的悖論表現

文化大家反對中醫的實質表現

魯迅曾經非常明確地表達了自己對於中醫的不滿,他在著名的《吶喊自序》中,態度明朗地提到:「我還記得先前的醫生的議論和方藥,和現在所知道的比較起來,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很起了對於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

也正是由於對中醫的失望,魯迅萌生了到日本學習西醫的想法,於1902年遠赴日本並在仙臺學習西醫。

胡適是五四新文化時期的風雲人物,是20世紀初期反對中醫的重量級人物。他充滿激情地提倡新文化,態度強硬地認為中醫是不科學的,他認為「敘述的西洋醫學每一個方面的演變過程,我們也可以明白我們現在尊為『國醫』的知識與技術究竟可比人家第幾世紀的進步。」

「回頭想想我們家裡的陰陽五行的『國醫學』,在這個科學的醫學史上能夠佔一個什麼地位。」

郭沫若也是一個堅定的中醫反對論者,他在《獨立評論》期刊上發表評論提到: 「我是寧死不請教中醫的,因為我覺得若不如此便對不住我所受的教育。」提及「至於對付中醫,似應取得逐步廢止之政策。」

-胡適-

文化大家對待中醫態度的矛盾表現

評判一個人物對於某種事物或現象的態度,我們不能採取靜止的態度和方法,應該用動態的觀點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加以對待和剖析。為此我們會發現,文化大家對待中醫的態度並不僅僅是反對與批駁能夠解析清楚,在他們身上存在著太多的矛盾與悖論。

縱觀魯迅的一生,他對於中醫的態度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他人生的前後期就曾發生過較大的思想轉變。

對於中醫,魯迅起先是認可的,以他少年時多次延請中醫為父親診療即可看出。其後由於父親不幸病故,魯迅則是態度堅決地反對中醫,原因是很複雜的,魯迅曾在《墳·從鬍鬚 說到牙齒》中,寫到自己早先對中醫不滿的特殊因由,「其中大半是因為他們耽誤了我的父親的病的緣故罷,但怕也很攜帶些切膚之痛的自己的私怨。」

此後,魯迅先生改變了自己對於中醫的態度,他從日本回國後,逐漸扭轉了自己的偏激的觀念,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魯迅先生不斷整理收集中國的古代的醫藥典籍;二是他在日記中不斷記錄自己利用中醫中藥治療疾病的經歷。他對於中醫的態度變得較為科學和實事求是。

在胡適身上也發生了令其極為尷尬的事情,1920年11月,胡適罹患糖尿病與腎炎,在北京協和醫院採用西醫療法久治不愈,被宣判死刑。後來朋友建議去採用中醫方法治療,胡適勉強應允,反而治療痊癒。

他一方面反對中醫,一方面卻是中醫治好了他的重病,胡適被推入到一個很尷尬的境地。1921年胡適把這次事件形諸於文字,披露了自己的真實心聲,他在翻譯家林紓為感謝陸仲安治癒家人而贈送的《秋室研經圖》上題了長跋,詳細敘述自己的事情:「我自去年秋間得病,我的朋友學西醫的,或說是心臟病,或說是腎炎 總不能完全治好。

後來給陸仲安先生為我診看 現在竟全好了,頗引起西醫的注意 能使世界的醫藥學者逐漸了解中國醫與藥的真價值,這豈不是陸先生的大貢獻嗎?」

從中不難看出表面一直對中醫非常敵視的胡適既承認了中醫藥治癒自己疾病的事實,也對中醫藥的真實價值有了領悟與認可。

1945年3月19日,郭沫若在《新華日報》發表文章,改變了以前認為中醫只能治「自己會好的病」的觀點,說「胡適之先生的糖尿病被黃芪治好了,大約是事實。」「腎臟病,戈寶權先生曾患此病服此中醫之藥而愈。」

同時郭沫若也承認,「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要來討論,實在還不夠格。我自己雖然學過幾年的近代醫學,但我並未繼續鑽研,而且已經拋棄了多年。至於對中國的舊式醫術,我更沒有什麼獨到的研究。」

他原先非常堅定的反對中醫的態度開始鬆動,對於中醫不再採取極為敵視的態度,而是默認了中醫應有的價值。

十分有趣的是,郭沫若和魯迅一樣,在晚年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新的認識,郭沫若曾經給安徽中醫學院題寫校名,並為《簡明中醫辭典》等中醫類書籍題寫書名,也多次利用中醫藥進行治療,如曾經服用老中醫鄭卓人的桑葉酒治癒半側肢體活動不利的病症。

-郭沫若-

矛盾背後所反映的深層次內涵

在對待中醫的問題上,五四新文化大家曾經身不由己地捲入到時代的大潮中,他們一方面對中醫極力地批駁和抨擊;一方面卻與中醫發生著或深或淺的關係。同時又由於思想與閱歷的變革與時代的變遷,他們對中醫藥的偏見也在發生著變化。在這矛盾與複雜的背後難掩時代的尷尬與印痕,其間所反映出來的深層次的內涵,值得後人細細思考與品味。

對庸醫以及中醫落後現象的批判

究其原委,我們不難發現,新文化大家對於中醫的批判,並非是對整個中醫以及中醫界進行的,醫學在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難免會產生諸多錯誤甚至違心的東西,他們的矛頭主要是針對庸醫以及中醫中所存在的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針對某些沒有真才實學的中醫故弄玄虛、敷衍了事、輕率從事的行醫作風,新文化大家對此極盡挖苦諷刺之能事,如針對名醫陳蓮河慣用的奇特的藥引——用蟋蟀一對,且註明要原配(即在一個巢穴中),魯迅辛辣地諷刺道:「似乎昆蟲也要貞節,續弦和再醮,連做藥資格也喪失了」

同時他們也指出中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魯迅在《明天》中就淋漓盡致地狀寫了這方面的內容。如「先生,——我家的寶兒什麼病呀?」「他中焦塞著。」「不妨事麼?他 」「先去吃兩帖。」「他喘不過氣來,鼻翅子都扇著呢。」「這是火克金 」這是一段很經典的對話,恰如其分地指出了中醫中存在的某些弊端和不足。

醫生態度生硬、診治潦草,絲毫不顧及病人家屬的焦急情緒;尤其是使用「中焦」、「火克金」等令普通人很難領悟的專業術語,更是增加了中醫玄虛飄渺的神秘色彩,使中醫很難令人信服。

魯迅用藝術化的手段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中醫存在的不足,點到了中醫的某些痛處,這些都是我們現在要發展現代化的中醫所要反思和改進的地方。

借批判中醫表達引進西方文化、改進救國救民方式的願望

「不為良相、寧為良醫」,這是中國古代文人的不朽名言,在中國文人眼裡,醫國醫人,同此一理。

很多的政治家和懷抱經國濟世遠大理想的文人同時也都初通醫理,他們立志於醫治人民的病苦和解救國家的危亡。

但是自從鴉片戰爭以來,隨著中華民族危機的日益加劇,多少仁人志士把視線由國內轉向國外,變法圖存、改革時弊成為當時有志之士的強烈呼籲,魏源就提出了著名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名言,希望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和科學技術,以此富國強民,捍衛中國的獨立和自由。

此後,西學東漸逐步成為了人們的共識,只有破除中國傳統的文化,為中國引進一劑西方文化與技術的猛藥才能改革中國,挽救中國的命運,為此,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了眾矢之的。

但是,抨擊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從哪裡入手呢?李澤厚在《中國思想史雜談》一文中認為「醫」是與中國思想最為密切的四大文化之一。

馬伯英在《醫學文化人類學引論(下)》一文中將中醫學比作「中國古代文化的活化石」。由此可見,中醫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子系統,對它的反思與評估,實際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反思與評估的具體外化。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提到:「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的事實」。更加堅定了魯迅希望以西醫學來解除病人的痛苦以及拯救當時苦難深重的中國的志願了。中醫學自然被文化大家們推上了歷史的審判臺。

由此,我們就不難認定,為何新文化大家都在言辭激烈地抨擊和反對中醫,他們矛頭所指不完全是中醫本身,而在於批駁支撐和影響中醫發生、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五四新文化時期,在西方文化大舉東移的特定時代,中醫非常悲壯地成為了大力宣揚「科學」與「民主」的犧牲品,它遭受冷落和敵視的命運有其必然的宿命性。

矛盾背後還反映出新文化大家人性的與時代的弱點和悲劇

五四新文化大家對待中醫的矛盾態度實際上昭示著對待中西文化的矛盾態度,新文化大家們在相同的命題上存在著諸多前後矛盾的觀點和提法,體現為「現代性」和「民族意識」共存的特點,正如丁帆先生在《現代性·民族性·後現代性》一文中所提到的:「『現代性』在中國是未完成的儀式。

民族性與現代性的對抗狀態,從『五四』以後一直是存在的。」為何會有如此矛盾的現象呢,徐思彥在《探索胡適思想的又一專著》一文中有一個精到的論述:「胡適既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和塑造,在情感上對傳統文化有所依戀;又受到西方近代文化的浸染和牽引,在理智上要求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

這也是包括魯迅、郭沫若等「五四」以來中國最早覺悟的知識分子在衝破意識中根深蒂固的舊思想、舊文化時在羈絆中艱難前行的一種真實寫照,胡適在《胡適文集9·嘗試集》一書中曾坦誠地描述到:「我現在回頭看我這五年來的詩,很像一個纏過腳後來放大了的婦人回頭看他一年一年的放腳鞋樣,雖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樣上總還帶著纏腳時代的血腥氣。」

胡適以形象的比喻說出了自己的無奈和苦衷。胡適思想上的矛盾在演講中表露得較為明顯。胡適在畢生的演講中都在主張全盤西化,一直到晚年都未放棄對中國東方文明的指斥與批評。

與之形成鮮明比照的是,胡適在另外一類演講中,卻對中國文化和思想大加推崇,表現在演講中極力呼籲要「整理國故」,發揚「國粹」,這與胡適大加指斥東方文化的觀點大相逕庭,構成了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

理解了魯迅、胡適、郭沫若等大家在特定時期的人格弱點和時代的悲劇之後,我們就不難理解他們對待中醫的矛盾態度了,中醫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下已經成為了雙方衝突交鋒的主要領域和陣地。

他們為了挽救民族和社會的危機,不惜採取了矯枉過正的手法,魯迅曾經十分憤激地告誡青年人,不要去讀中國書,這已經證明是魯迅一時的氣憤之言。

由此可見,在文化大家身上的這種矛盾現象,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加以概述:對中國文化愛之深,則恨之切。對東方文化大加指斥,是為了使其警醒,奮發圖強,實現文化的更生。

由此,我們就不難解釋魯迅對待中醫的矛盾的態度和做法,我們就不難理解魯迅為何要對中醫付出這麼多的努力,如魯迅先生非常重視中醫藥古籍,他一生中購買收藏了很多的中醫藥典籍,這些從《魯迅日 記》中都可以看出:如1914年9月12日記錄了「買《備急灸方附針灸擇日》共二冊」;1915年2月21日「買景宋《王叔和脈經》一部四本」等。

此外,魯迅不僅親自選購和收集中醫典籍,而且還自己動手修補中醫書籍。他在1927年8月 12日的日記中寫到:「下午修補《六醴齋醫書》」;8月17日「下午修補《六醴齋醫書》訖」。

由此不難看出魯迅在對中醫學大加指斥的憤激之餘,對中醫藥學成就是持肯定和讚賞的態度的,希望它能夠進一步發展和更新。

結語

透過歷史的迷霧,我們不能根據新文化大家一句或幾句反對中醫的話語,而武斷地認定新文化大家是思想堅定地反對中醫的。

我們必須要結合新文化大家所處的歷史語境和時代背景,深入理解他們當時的思想和文化價值觀,才能真正理清附麗在歷史的謎團背後的事實和真相,真正認清他們對待中醫的真實態度以及蘊蓄在事件背後的內涵與實質。

I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中國西部科技》2009年25期,作者| 萬金淼 鄭民,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 END ·

編輯|半夏 視覺|花椒

-商務聯繫-

相關焦點

  • 陳萬雄博士:五四新文化運動與中國近代美術的發展
    為慶賀《美術家》雜誌在香港的復刊,故不揣淺陋,試從五四新文化的倡導,如何影響了日後中國近代美術的發展,略抒己見。時至今日,只要探究中國的發展,尤其是文化思想方面,仍然迴避不了五四時期倡導的課題和命題。可見其影響之深遠。際此「五四」一百年祭,美術界最關心的,相信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生,如何影響了日後中國美術的發展,又給我們後來者有什麼的啟示?
  • 新書:《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
    陳建華  「共和」話語王風  思想革命戴燕  新文學與舊傳統楊貞德  學理、主義和現實社會──再探「問題與主義」論辯彭小妍  五四的反啟蒙:人生哲學與唯情應磊  現代覺音石井剛  《國故》月刊──夭折的「古學復興」季進  重估《學衡》楊揚  南北五四不同論──對上海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價值建構的一個思考
  • 元大中醫:為什麼還要發展中醫文化?
    大家都知道,中醫是我國幾千年的智慧結晶,在西醫西藥沒傳入中國之前,中醫中藥是保障我國人民生命健康和世代繁衍的技術。中醫藥文化也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
  • 從「國富論」到「庶民的勝利」 | 「五四」的另一面
    原創 董薇 群學書院1919年5月4日的「五四事件」絕不僅僅是一次抵抗外辱的「廣場故事」,它是中華民族在面對內亂外辱之際發出的一聲求生的吶喊,是中國知識分子急切尋求民族生存之路而不得後種種矛盾的一次總爆發,是中國身處大危機、大變革之際,思想交匯激蕩的產兒。
  • 傳承中醫國粹,弘揚中醫文化——著名中醫徐友江
    「徐氏奇天療法」創始人徐友江作為眾多中醫工作者其中的一員,多年來,始終堅持傳承中醫文化,並不斷踐行創新精神。當前,中醫文化逐步發展,成為走向世界不可阻擋的潮流。徐友江緊跟時代步伐,精研中醫學精典著作,並將「益壽堂秘方」融入其中,推陳出新,獨創了一套全新醫學療法,即「徐氏奇天療法」。
  • 好書推薦:《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
    當1915年新文化運動的大幕被緩緩拉開時,無人會想到1919年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會讓一道驚雷瞬間劃破亙古黑夜,它所帶來的不僅是光明,同時也指明了一條新的道路,五四運動的發生,改變了新文化運動的方向,從一個資產階級文化革命運動轉變為一個廣泛宣傳馬列主義的運動。
  • 「五四」青年節系列活動
    紀念五四運動101周年座談會五四青年節「五四精神、傳承有我,戰『疫』青年、綻放青春。」座談會上,醫護工作者、青年教師、企業青年、基層防疫青年、大學生志願者等青年代表結合自己親身抗疫經歷,暢談認識和感想,大家紛紛表示在今後的工作崗位上將繼續拼搏奮戰、帶動廣大青年不懼風雨、勇挑重擔,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 中國中醫的文化自信來自哪裡?
    2020年世界範圍內暴發新冠肺炎疫情,談到全球抗疫,唯獨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體現出的民族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甚。而中醫「挺身而出」,一同站在疫情的最前線,此時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以中醫文化自信最甚。中醫文化是中華文明之花。從5000多年歷史發展中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 「壹周」青山紅雨催林染,傳歌五四系安然——記文化與傳媒學院五四...
    2020年4月18日19:30,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五四紅旗團支部評選會準時召開。本次評選會採取線上舉辦的形式。在李睿文同學的主持下,文化與傳媒學院12個團支部依照抽籤的順序先後進行了精彩的展示與答辯,由學院組織部針對每個團支部的展示進行提問與評審。書法18團支部書記向大家介紹了其所在支部組織運行、工作開展、抗疫活動等多方面工作內容。
  • 【五四青年節】當「五四」遇到生日
    80後的天選青年——上海市公安局寶山分局經偵支隊 錢曉雯 「五四」青年節又稱中國青年節。為了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以來中國青年光榮的革命傳統,1949年政務院正式宣布每年的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我很幸運地出生在1980年5月4日,每一次生日都是和大家一起過的。
  • 《白夜行》:在複雜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
    一、故事的設置彰顯世界的複雜性一個作家應該脫離道德觀念的判斷,去展示人性,而不是去判斷人性,因為這個世界從來都是複雜的,大文學家們的作品從來都不給世界下結論,小說《白夜行》亦是如此。是愛是恨,很多讀者心裡都很矛盾,而作者東野圭吾在小說中,也至始至終都沒有下價值觀念的判斷。小說結尾,亮司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有被警察逮捕,這種結局設置,除了能給讀者帶來複雜的情感衝擊外,實際上也表達了作者東野圭吾對亮司的看法:他不需要被審判。
  • 金耀基教授:回眸五四百年
    五四百年中,中國出現的是三千年未有的文化景觀。同時,我也想說明五四百年來,中國的知識界、文化界有幾代的英傑,一方面吸收消化西洋之所長,一方面從傳統中挖掘精華,做出了「貫通中西」和「返本開新」的大成績,造成了中國現代的「新文化」,我要談的「科學文化」與「美學文化」是「新文化」的核心組成。
  • 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絕學」!中醫的文化自信來自儒、釋、道、《經》
    而中醫就是中華民族的「絕學」,就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是清代惲敬在《<說文解字諧聲譜>序》中所說的「若夫成一家之絕學,求前人之墜緒,開後來之精識」。2020年世界範圍內暴發新冠肺炎疫情,談到全球抗疫,唯獨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體現出的民族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甚。
  • 「五四專題」履行時代新使命 拼搏奮進正青春
    百年後,千萬青年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共同緬懷五四先驅崇高的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總結黨和人民探索實現民族復興道路的寶貴經驗。  4月27日至4月30日,為紀念五四運動,學好長徵文化、傳承長徵精神,講好長徵故事、弘揚長徵精神,走好長徵新路、踐行長徵精神,三江鎮舉行「五·四」期間「青春長徵」行動系列活動。
  • 譚桂林 | 「佛化新青年」與五四新文學運動
    1919年五四運動發生,這一沉悶現象才得到突然的改觀,《新青年》的影響迅速擴大開來,從北京大學的師生圈子中走向社會。清末民初的佛教復興運動在沉寂了一段時間以後,突然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湧現出一批生氣勃勃的「佛化新青年」,將晚清以來的佛教復興運動推向一個新的高潮,無疑與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影響息息相關。
  • 【認中醫 信中醫 用中醫】展中醫國粹 揚傳統文化——我院深化中醫...
    【認中醫 信中醫 用中醫】展中醫國粹 揚傳統文化——我院深化中醫藥特色建設,為患者健康保駕護航 2020-08-31 17: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五四青年節】這個節他們是這麼過的...
    【五四青年節】這個節他們是這麼過的......為弘揚「五四」精神,傳遞抗疫正能量,市六醫院金山分院開展「青春新貢獻,勇擔新使命」系列活動,充分展示鑫醫青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 故意曲解「五四精神」的波廷傑沒安好心
    日前,一位自詡為「中國通」的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波廷傑在佛吉尼亞大學米勒中心發表中文演講,將中國的「五四精神」歪曲成反抗公權力的「平民主義」,並借題發揮來歪曲中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險惡之心昭然若揭。
  • 聖愛中醫館:讓中醫文化走向世界
    自2003年起出國對外醫學文化交流,先後去了英國、法國、西班牙、美國等國家。在國外,她一呆就呆了六年,從事針灸,推拿及中醫對外教學工作。2008年開始,她不僅在門診坐診,也開始宣傳中醫文化,到各地開展中醫展覽活動。因此,儲辰瑩在國外擁有了一群"粉絲"。他們長期與儲辰瑩保持聯絡,一有大痛小病總是第一時間與儲辰瑩聯繫。
  • 【「四史」學習教育】深學「五四精神」實質 傳承「四史」文化內涵
    【「四史」學習教育】深學「五四精神」實質 傳承「四史」文化內涵 2020-07-21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