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保山機場新航站樓鳥瞰圖
一座城市的面貌和建築裡,往往都藏著這座城市許多的歷史文化符號,隆陽這座小城也不例外。相信很多朋友乘機時都已經看到即將落成的保山機場新航站樓;也有很多朋友對曾經官房大酒店的樓頂為什麼修成這個樣子存滿疑慮;其實,他們的建築設計元素都取自保山出土的這件國家一級文物(國寶)——山字座雙鉤連縼紋銅案!2020年12月12日,保山市正式向社會發布了文創IP「保娃」和「文創保山」標識,其中「保山文創」標識的設計元素也取自於這個國寶。
圖:文創標識、「保娃」
圖:山字座雙鉤連縼紋銅案
山字座雙鉤連縼紋銅案(年代:戰國—漢代),為保山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現館藏於保山市博物館。其質地為青銅,銅案由案面、底座組成。案面兩端寬中間稍狹且凹,四角微上翹,呈銀錠形。案面飾12組對稱渦紋、勾連紋和雲雷紋,四角飾羽紋,邊緣飾鋸齒紋。案面下連接對稱「山」字形底座,底座間有兩橫檔連接固定。支架飾菱形紋和雲雷紋。
圖:保山市博物館外景
1999年建成的保山「三館」文化廣場現如今已經成為保山市民文化休閒娛樂活動的中心場所,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三館」分別為保山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共同組成一個「品」字,中間的保山市博物館的造型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它的設計元素取自保山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戰國萬家壩型銅鼓」。如果大家仔細觀察的話,還可以在這個大銅鼓的頸部看到四幅大型浮雕裝飾,這四幅浮雕分別是「九隆傳說」、「絲道雙虹」、「永昌象耕」、「強渡怒江」,它們反映的都是保山在不同歷史時期發生的重大事件。
圖:戰國萬家壩型銅鼓
戰國萬家壩型銅鼓(年代:戰國),為保山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現館藏於保山市博物館。其質地為銅器,鼓面中央飾太陽紋,無芒,邊緣飾立體雕塑四個,其中三個殘缺,胴與腰連接之間有耳兩對,近足部飾突起的旋紋兩道。在古代,銅鼓是禮樂重器。雲南又是世界銅鼓的發源地,目前已經發現了六種類型共二百多具各式銅鼓。其中,在古代哀牢地區傳世和出土的銅鼓就佔了半數,包括5具長幼有序、大小齊全的萬家壩型銅鼓和石寨山型銅鼓。
你肯定看過1994版的電視劇《三國演義》
那首耳熟能詳的開篇片頭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你或許也會哼唱一二
而你卻不知,這首歌原來是一首古詞
原名叫《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詞作者是古時被發配到「永昌衛」(現保山市)充軍的明代三才子之首——楊慎!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自幼好學,聰明穎慧,七歲能文,十三歲為詩,二十四歲考中狀元,官授翰林院修撰,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學識淵博的大學者。嘉靖三年(1524年),楊升庵因「議大禮案」得罪了嘉靖皇帝,被廷杖下獄,充軍到當時稱之為「煙瘴之地」的永昌衛(今保山),並落籍永昌36年,當時明代的戶籍管理有民籍和軍籍兩種,楊慎的戶籍登記屬於永昌衛軍籍,因此永昌成了楊慎的「第二故鄉」。楊慎謫戍永昌期間,雖有請假報備外出,但是多數時間是在位於太保山東麓的四川會館後院(今狀元樓)裡博覽群書,並撰文著述。據考證,後來被毛宗崗父子將其錄為《三國演義》開篇第一詞的《臨江仙》就是在此修訂成稿的。隨著《三國演義》被搬上熒幕,《臨江仙》成了楊慎眾多的作品中最為世人熟悉的一首作品:
數百年來,楊慎一直以親民的形象存活於保山民間,保山人民習慣稱呼他為「楊升庵」或者「楊狀元」。楊升庵逝世後,保山人民傾慕他的才華,欽佩他的為人,感念他的奉獻,將他在保山的住所命名為「狀元樓」。
南方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西南地區一條縱貫川滇兩省,連接緬、印,通往東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各國的古老國際通道,從四川成都經雲南至緬甸、印度並進一步通往中亞、西亞和歐洲地中海地區的「蜀身(yuan)毒道」,是歷史文獻所記載的最早的中西交通線路,也是富於盛名的"南方絲綢之路"的西線。蜀身毒道由靈關道、五尺道、黔中古道、永昌道等四條古道組成。歷史上,從大理至出境的這段先後屬漢代永昌郡、唐代(南詔國)永昌節度及宋代(大理國)以後的永昌府轄區範圍,因此人們一般都將其稱之為"永昌古道"。永昌古道的基本線路:東起大理下關向西經永平,過瀾滄江進入保山隆陽區。由保山向西分北、中、南三線渡怒江、翻高黎貢山至騰衝、猴橋等地出境至緬甸密支那、瓦城(曼德勒)等地。據《史記〉《後漢書〉《華陽國志〉(魏書,大秦傳〉(水經注)等史書記載及後來的諸多考證,永昌古道最早開闢於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中期,是當年民間商旅從我國四川等地經雲南西部向東南亞、南亞各國輸出蜀布(絲綢)、邛竹杖、鐵器、瓷器等中國商品,又從這些國家輸入香料、珠寶、琥珀、海貝等海外商品的重要途徑。
圖:走馬幫
茶馬古道是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它源於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中國茶馬古道主要有三條,第一條是陝甘茶馬古道,是中國內地茶葉西行並換回馬匹的主道。第二條是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主要是陝西人開闢的;第三條是滇藏茶馬古道。
據資料記載,滇藏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徵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據考證滇藏茶馬古道路線是:西雙版納-普洱-大理-麗江-香格裡拉-德欽-察隅-邦達-林芝-拉薩。
「茶馬古道」在歷史上並不止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它是以青藏道(甘青道)、川藏道、滇藏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道路系統。2013年3月5日,茶馬古道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茶馬古道 來源網絡
圖:哀牢青銅時期保山壩復原圖
青華海位於保山壩中心,地處哀牢山西麓,民間歷稱東海子。它是遠古時代哀牢古湖演變的孑遺部分。據考證,哀牢湖曾為哀牢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哀牢古國首邑所在地。秦漢時期,保山一帶就居住著「哀牢夷」部族。「九隆神話」、「沙壹觸木感孕」這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就發生在哀牢山下的水域。後來,明嘉靖年間,一代文豪楊慎被流放永昌數十年,與保山鄉賢名士常遊此海,有感於哀牢國君王肇基於海東哀牢山及海西九隆山區域的歷史淵源,以極其典雅並極具歷史韻味的「青華」二字命名,取「東極青華大地,上帝之長子」之意。《宋史·方技傳下·林靈素》載:「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長子……其帝號青華帝君者,主東方,攝領之」,亦省稱「青華」「青華君」。其後在明代《讀史方輿紀要》《景泰圖經志書》、清《一統志》《道光雲南志鈔》《永昌府志》和民國《保山縣誌稿》等史志和水月寺碑文中,統稱青華海。
你或許會認為「九隆」和「九龍」只是人們的寫法不一樣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是不可以被相互混淆置換的!九隆傳說
相傳,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在東邊哀牢山下有一少女名叫沙壹,常來青華海捕魚,有一天碰到了沉在水裡的一根木頭,回去以後就懷孕,懷胎十月生下了10個兒子。有一天這根木頭就變成一條龍,爬到岸邊,問沙壹說你為我生的那10個兒子哪裡去了,還沒等沙壹回答,大的9個兒子聽到龍的聲音害怕了就跑到哀牢山後,最小的那個兒子跑不動了,背龍而坐,用當時沙壹的話說「背」是「九」、「坐」是「隆」,故第10個兒子就取名為「九隆」,即「背坐」(背龍而坐)之意。後來沙壹這10個兒子長大後,大的這9個兒子說,九隆弟弟被父親「龍」親吻過,他最聰明能幹,於是就推選他為第一代哀牢國王。後來哀牢山下又有一對夫婦生得10個女兒,沙壹這10個兒子就娶這10個姑娘為妻,便繁衍了哀牢後代。九隆世系代代繼位,統治了哀牢國民族,直到東漢哀牢歸漢設立永昌郡,哀牢國這塊版圖才歸屬中原王朝。基本界定了今祖國雲南疆界。
「九隆傳說」是保山這塊土地上流傳最為廣遠的神話故事,它反映的是在保山定居的古人類從原始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時,產生君主、形成政權過程。而「九隆」是古代傳說故事中國王的名字。而「九龍」的由來是這樣的:隆陽城區自梨花塢以南的大西山,山峰挺立,峰迴路轉,綿亙十裡,因崗巒起伏,形若九龍並列侍機騰飛,故取名九龍崗,亦叫九嶺崗。歷史傳說中古時九隆兄弟曾居於此地。《康熙<永昌府志>點校》中有記載:「在龍泉門外,太保山之南。綿亙十裡,高有丈餘,山勢蜿蜒如群龍並立者然,世傳九隆氏兄弟居此。」如今九龍崗一帶有白馬廟、哀牢王佩劍出土遺址、諸葛營、諸葛堰、寶山寺等景點。來源:隆陽發布
責編:李銀團 | 編輯:蔡萱
終審:楊波
聯繫郵箱:3318747230@qq.com
電話號碼:0875-3039814
●本微信公眾號原創綜合文章歡迎轉載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山市廣播電視臺
●未按此規定轉載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本微信公眾號部分文章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公眾平臺,如有侵權或錯漏請告知,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