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說過:「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人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是需要學會拒絕的,一個不會拒絕別人的「老實人」,不會因此得到尊重。
不善於拒絕的人,心理學上對其有一個定義,「討好型人格」。
這類人總有一種「控制不住想要取悅他人」的想法,對別人的錯誤也能夠予以極大包容,但是自己的感受卻被常常忽略。
一、做一個不懂拒絕的「老實人」,究竟有多吃虧?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性格老實,在工作中總被人欺負怎麼辦?」
有網友回復了一個自己的真實故事
上下班被順路同事蹭車,一蹭就是半年,還沒給過油費;同事順口一說讓帶個早餐,一帶就是一個月,早餐錢也從沒給過,因為不好意思要。
問他那為啥不拒絕,他支支吾吾來一句,大家都是同事,他不給,我也不好意思要,想想也沒什麼。
這種回答真的讓旁邊的人看了都著急,誰的錢是大風颳來的?自己的努力拿來給別人享受,這就是「討好型人格」沒有原則和底線的幫助別人,這不叫善良,其實就是傻。
二、你不是老實,你其實就是自卑
很多人礙於面子,不敢開口索取自己的利益,長期下來就被人當成了老好人,有事沒事都找你,任意使喚。
或許這類人還會覺得自己人緣好,被別人需要,通過無條件幫助對方來獲得人際認同。
說白了,你就是不自信,自卑,想給自己找存在感。
你不懂拒絕,不過是拿來討好對方的方式和手段。
但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強行進入不屬於自己的圈子,對方可能看你有利於他就讓你進去,可是根本就沒有從內心上真正接納過你,只是把你的不拒絕當做利用你的手段。
當然,可能也並不是全是這樣,對方讓你幫忙,也確實是承認了你的價值。
但是討好終究不是證明自己價值的方式,證明自己應該還有更加有效合理的手段,提高自己的工作業績,得到老闆的賞識,這可比無意義的討好要有用的多,強大的職場價值才是證明自己最好的方法。
三、教你三招,拒絕別人有理有據
1、幫助別人,請設置原則和底線
實在不會拒絕別人的人,可以給自己設置一個原則和底線,「討好型人格」其實就是因為沒有原則和底線,所以無所謂原於則。
我們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解釋,比如小王請求小張開車送他去機場,小張就可以給自己設置一個原則:
除了加班,必須10點之前到家陪家裡人。
這樣,小張定好了原則,就有了拒絕小王的理由。如果送了小王,回家都11點過了。
但是拒絕對方的時候應該是用一種真誠和理由充分的態度去拒絕,明確的告訴對方理由,如果這樣對方還不能夠理解,那也就跟自己沒啥關係了。
他也不是你的老闆。
2、無法拒絕時,請轉移對方目標
日常生活中確實會遇上很多難處,如果請求你幫助的人確實是因為難處。而你又恰好沒有足夠的能力幫到他,那你可以選擇幫他協調,看是否能有其他人能夠幫幫他,幫助他協調一下資源。
但如果是些端茶送水,拿快遞的低級要求,這種一次兩次也就罷了,次數多了,自己不去純粹因為不想動,那還是直接拒絕比較好,誰的時間不寶貴呢。
3、幫了別人,要反提要求
禮尚往來是古人就總結出來了的道理,幫助了對方那也就應該在自己有難處時尋求對方的幫助,無條件不求回報的幫助不能滿足雙方關係的對等性。
四、寫在最後
很多時候不懂得拒絕的人就是因為沒有「被討厭的勇氣」,自己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他人的情緒由他人負責,聰明的人不會因為他人的情緒變化,就主動放棄自己的正當利益去滿足他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