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消息:據今天出版發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臺灣九二一大地震造成慘重的損失,但臺灣中央大學地球學學院的院長蔡義本說,目前的地震科技仍無法預測地震,臺灣未來會否發生另一次大地震,也是難以確定的。蔡義本也指出,目前人類的建築科技,已經可以建造具備足夠抗震力的房子,因此,如果能從根本出發,加強與確保建築物的抗震能力,便可減少人命的傷亡。
在規模達芮氏7.3的「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臺灣普遍流傳著將會發生另一次規模超過7.3的大地震。同時是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和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的蔡義本昨日否定了能夠預測地震的可能。
他說,地震是一個很複雜,而且很難研究的現象,因此,至今,對地震的預測還沒有一套可靠的方法。例如1975年大陸地震學家根據前震及冬眠動物爬至地表等現象成功預測到海城大地震的來臨,避免了不少人命的傷亡,但隔年的唐山大地震,卻是在毫無警訊的情況下發生,事先根本無法預測到,結果是損失慘重。
但他也指出,地震所產生的震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比如這次「九二一大地震」的震中地區,就有許多房子因建築結構足以抵抗震力,沒有倒塌。
所以,蔡教授認為,現階段的根本做法,就是建造可以抗震的建築物,同時避開斷層帶。
臺灣中央氣象局副局長辛在勤昨日受訪時也說,儘管動物在地震前會有異常的反應,但利用動物來預測地震,卻是難以實行的,因為不僅人類與動物間無法溝通,同時,因為動物會不同因素而出現行動異常,所以也很難從它們的異常行動中來預測地震的發生。
他說,雖然這次的大地震發生在南投縣地區,距離臺北數百公裡,但因為臺北地處盆地,產生震力擴大作用,因此,臺北也感受到四級強度的地震。
辛在勤也說,地震預測是地震學者終身追求的目標,然而,由於目前地震預測科技及器材還沒有成熟,仍停留在研究,而非作業的階段,要預測地震,恐怕還要等上一段時間。
至於臺北發生強震的可能,蔡義本說,由於臺北位於宜蘭及花蓮地震頻繁帶附近,同時在在1909年曾發生距離地表80公裡深處的7.3級地震,1867年時也曾在基隆港的北部海岸地區發生過地震,因此,臺北向來就是地震學者的研究重點之一。
不過,由於臺灣記載地震的歷史只有 300多年的短時間,所以要從過去的地震情況中來觀察臺北未來發生地震的可能性也是很困難的。
不過,蔡義本昨日承認,這次因臺灣中部的車籠埔斷層移動所造成的大地震,對臺灣地震學者 來說,是一大意外,因為他們雖然已經測出這一斷層,但卻未給予足夠的重視。
他說,「九二一大地震」對地震學者來說是一次教訓,但今後,他們也將可利用這次地震中所搜集到的資料,研究其他類似斷層,及評估這些斷層引發地震的潛能,對這次地震罹難者可說是有一個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