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
——北京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要更加精心保護好,凸顯北京歷史文化的整體價值,強化「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
2014年2月和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北京,都提出了保護好北京歷史文化的要求。
北京歷史文化遺產這張「金名片」保護得怎麼樣?新華社記者帶著問題走進胡同深處……
「歷史和現代交織融合,這才是北京城」
「還有別的戶型嗎?」黃昏時分,南鑼鼓巷地區四條胡同修繕整治項目現場指揮部院子裡,一位有騰退意向的青年女子在一塊展板前察看一種戶型後又問。
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完整保存著元大都「裡坊制」胡同肌理,是北京市首批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為實現歷史文化街區的復興,北京2015年全面啟動南鑼鼓巷地區福祥、蓑衣、雨兒、帽兒四條胡同的修繕整治工作,對居民實行騰退自願申請制度。
一方面騰退,一方面修繕,重新對外開放的南鑼鼓巷,有文化內涵的商鋪多了,京味兒更濃了。
南鑼鼓巷的修繕和整治,是北京加強保護「金名片」的縮影。近些年尤其是近3年來,北京積極探索可推廣、可複製的核心區風貌保護和升級改造之路:大高玄殿、景山壽皇殿等文物建築得到修繕,歷代帝王廟、孔廟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社會開放,南中軸路、明城牆等遺址基本恢復歷史風貌、建成遺址公園……
清理簋街上萬平方米違規超大廣告牌匾,騰退天壇周邊57棟簡易樓2000多戶居民……2014年到2016年,作為老城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市東城區全力展現首都歷史文化「金名片」。
「僅2015年市裡財政和發展改革委就給了103億元,用於騰退、整治、修繕、環境提升,歷史上沒有過。」北京市東城區委書記張家明說。
大柵欄,年初落成的「北京坊」建築集群格外引人注目。
一主街,三廣場,多胡同……集文物保護與新型業態開發於一體,「北京坊」成為以百年勸業場和謙祥益、交通銀行舊址等8棟沿街集群建築為中心的「中國式生活體驗區」。
「歷史和現代交織融合,這才是北京城!」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凱說。
「塑造兼具歷史感與現代感的大國首都」
「這幾年我們招收了大學生,彌補人員不足,還建立了景泰藍藝術博物館。」北京市琺瑯廠董事長衣福成說。
北京歷史積澱豐厚。數據顯示,崑曲、京劇、古琴藝術等10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達126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達82位……
「古都風貌包括硬體和軟體,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一不可。景泰藍等『燕京八絕』,京劇、崑曲,都是『金名片』。」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龐微說。
為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讓文物「活」起來,「十三五」時期,北京提出了建設長城、西山、大運河三個文化帶的工作目標。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舒小峰說,三個文化帶的規劃正在緊鑼密鼓制定,實施後將有助於打通古都北京的歷史文脈,為構建北京古都風貌全面保護的基本格局奠定基礎。
「全面保護就是要分層次、分類型、分時間、分地域地保護北京古都風貌的所有歷史文化要素,弘揚與復興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兼具歷史感與現代感的大國首都。」北京市規劃國土委副主任王飛說。
從保護明清北京城中軸線,到凸顯「凸」字形城郭與宮城、皇城、內城、外城四重城郭構成的獨特城市格局,再到恢復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傳統建築形態,北京計劃從10個方面強化舊城整體保護。
1092座古墓、一座漷縣漢代古城、萬餘件文物……2016年11月底,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為北京歷史文化遺產「金名片」增添新亮色。
「我們將重點建設東部運河文化帶項目,串聯通州、張家灣、漷縣三座古城,實現文物保護與利用相統一。」北京市通州區文化委員會的楊根萌說。
朝著世界文化名城的宏偉目標邁進
從《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熱播到「故宮萌娃娃」一年賣出10億元,從擴大對公眾開放面積到打造全新的故宮文化創意體驗館,近年來,快「600歲」的故宮,屢屢成為新聞焦點。
「只有傳承、保護和利用好故宮博物院的文化遺產資源,將更多精彩的文化成果奉獻給廣大社會公眾,讓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源『活起來』,才能無愧『金名片』的美譽,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600年。」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
作為老城主要組成部分,北京市東城區和西城區紛紛行動起來:
——2016年12月初,東城區發布實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復興」等三大行動計劃,預計總投資1662億元,實施33項行動、115個具體項目,打造南鑼鼓巷、雍和宮—國子監等6片歷史文化精華區。到2020年,東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整體修繕更新整治率將達80%。
「未來5年,我們將對全區43%的用地空間進行整治式更新改造,整治胡同環境,調整商業業態,優化停車管理,最終讓胡同回歸寧靜,讓歷史融入生活。」張家明說。
——據統計,西城區363處不可移動文物中,存在安全隱患的佔46%。為保護好這些不可移動文物尤其是會館和名人故居,西城區已基本完成康有為、沈家本等故居的騰退,東莞會館已有部分居民實現騰退。
「我們計劃投入190億元,用5年左右時間使一批重大文物建築特別是納入文物登記的會館和名人故居實現騰退亮相。」西城區委書記盧映川說。
「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展現古都北京的歷史文化風貌和獨特城市魅力,讓中華文明的這張『金名片』煥發更加奪目的光彩。」2016年,《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規劃》發布,提出了總體目標:推動北京朝著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脈標誌的宏偉目標邁進。
「放眼世界,要認識到把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好、整治好、發展好,是最有現實意義的,是中國最大的甚至是無與倫比的『中華文化樞紐工程』」「期望未來的北京像一簇永葆青春魅力的盛開花朵,有綠葉相持,花朵的『花心』就是姿態煥發的舊城」……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吳良鏞先生多年前的話,至今仍然振聾發聵。(記者 李斌 孔祥鑫 張漫子 羅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