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北半球中高緯度生活的人類,終於熬過了冬季,熬過了最長的夜和最黯淡的白晝。春天就要到了。趙忠祥老師的聲音在耳邊迴蕩:「春天來了,動物們又到了交配的季節。」
這春天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春情蕩漾的。打油詩有云:「春叫貓兒貓叫春,聽它越叫越精神。老僧亦有貓兒意,不敢人前叫一聲」。
乾嚎、嘶鳴、打架、舞蹈……,動物們發情並不是為了直抒胸中塊壘,目的只有一個——繁殖,這是寫在所有有性生物基因組裡的第一行代碼。什麼時候開始執行這條代碼,取決於什麼時候最有利於下一代生存,然後再減去妊娠或者孵蛋的時間。
夏天和秋天是我們熟悉的溫帶地區物產最豐富的時候,動物們在這個時節哺育幼崽比較順理成章。如果像大多數鳥類那樣孵化期很短(一個月上下),或者像貓這樣妊娠期比較短(兩個月),那在春天發情就最好不過了。尤其是青蛙、蟾蜍這樣的兩棲動物會趕著春雨集中約會,到處散步,屢屢需要地震臺出面闢謠。
但是,如果一個牧羊人看到自己的公羊做裂唇嗅狀時,難道不會琢磨琢磨自己說出口的「這老傢伙又發春了」有點彆扭嗎?那明明是秋天呢?
不管是山羊還是綿羊,它們的妊娠期都足有5個月那麼長,為了讓孩子趕上好光景,它們就得在秋天「發春」。鳥類秋季發春的也有,最著名的是帝企鵝,它們偏偏要在南極最黑最冷的冬天孵蛋,有解釋說這是為了避開其他鳥類的競爭和捕食者的追殺,絕對是惹不起躲得起的好脾氣。
何時發春,給動物啟動信號的並不是溫度,而是光照。包括人類在內的很多脊椎動物,是靠第三隻眼來感受光線變化的。
對我們而言,這隻眼在頭顱的中間——從兩眼之間直直向後,與貫穿兩耳的那條線交匯的點,差不多就是。我們叫它松果體,在很多爬行動物的頭頂上還能看到一個透明的小窗戶。松果體能截獲來自視神經的信號,感知環境的光線變化。當黑暗時,它就會分泌褪黑素。你可能要說——咦,褪黑素。很遺憾,它只能使兩棲動物的體色變白,在人身上並無此功效。
在那些季節性發春的動物身上,逐漸變長或者縮短的白晝引起的褪黑素分泌波動誘發了那一系列反應。變長和縮短,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能在不同的動物體內產生同樣的效果。而在現代人類社會,晝夜的光照變化已經和一百年前大不一樣了,室內活動和人工照明含混了白晝和黑夜,這確實可能引發了像兒童性成熟提前、乳腺癌結腸癌發病率提高,或者聽到最多抱怨的——熬夜熬得又長痘痘了之類的副作用,但總體來看對人類的影響還遠不及家貓。那些捨不得給自己家主子去掉煩惱根的貓奴們,你們家的小祖宗在過去集中在春夏季午夜擾民,而現在,由於受到人工照明的幹擾,它可能在任何時候發情。
我們的近親——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則和其他動物大不一樣。首先,它們生活在熱帶,季節差異不明顯。其次,雖然群體裡的雌性依然有明顯可見的發情期,但是她們的交配是不限時間段的。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哺乳動物的發情,是雌性主導的,畢竟卵子和子宮是無價之寶。對於雌性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水性楊花」的一個解釋是:這樣可以讓群體中的雄性搞不清楚誰是負責人,所以,乾脆大家都負責得了,利於後代撫養。
而人類更是把這種策略發揮到了極致,雌性智人乾脆丟掉了發情期。於是人類成了全年可交配,全年可受孕的動物。為了保證投資回報,雄性不得不組建某種聯盟,儘量寸步不離地守護雌性。不過就是有人不罷休,非要論證人類也是有「春天」。
科學家們最早想到的是翻一翻出生記錄。1989年第一期的《中國人口科學》雜誌發表了河南省人口普查辦公室劉明臣所作的《嬰兒出生月份分布規律初探》,結果顯示,1946-1981年這三十五年裡,孩子的生日最集中在10月(10%),其次是11月(9.5%)和12月(9.3%)。如果是均勻分布,每個月應該都有8.33%才對。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阿米塔布·昌德拉教授則統計了1973-1999年美國的出生記錄,他發現7、8、9月是美國的生育高峰,特別是9月。
好了,現在開始倒帶。把時鐘往回撥280天,這些湊熱鬧出生的孩子是什麼時候被造出來的呢?答案是春節和聖誕節。
有人不信邪。英國倫敦衛生和熱帶醫藥學院的公共衛生學家威靈斯覺得,用生育這種被現代人高度計劃了的事兒來反推人的非理性行為不靠譜。他和同事們從英國國家統計署找了英國1990-1996年婚生、非婚生和合法墮胎的數據,從公共衛生機構那裡拿到了1990-1996年英國性病報告和HIV檢測數量的統計,從倫敦橡膠公司拿到了從1995年4月到1996年10月該公司保險套銷售周報。這下可以了吧,非婚生、墮胎、性病和愛滋病,都與被衝昏了頭腦的非理性行為有關,保險套銷量數據更是直截了當。結果,bingo!聖誕節仍然是英國人的「春天」。
瘦駝
科普作家
科學松鼠會成員 果殼網主筆
---
編輯:徐佳
(完)
▼ 點擊圖片,閱讀你喜歡的文章 ▼
點擊閱讀原文,一鍵購買《ELLEMEN睿士》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