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日堯居zr
導語:左宗棠也是清朝末年的一代名臣,不但是封疆大吏,那也是一方諸侯,當朝一品大員。說起左宗棠能被太監勒索二千銀子,可能有人不信,但是這次左宗棠的確是有小辮子被太監抓到了手裡。在回答左宗棠被勒索銀子這一事件之前可能要簡單囉嗦幾句關於清朝的太監。
在明代乃至明代的後期,太監在皇宮中形成了一種重要勢力而被稱之為閹黨。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又增設了內十三衙門,這一制度的執行讓太監在皇宮內廷的勢力又死灰復燃。
這個十三衙門在順治帝這個朝代活動十分猖獗,這個機構的設立就是順治帝當時的太監總管吳良輔提議的,設立這個十三衙門,實際上就是明朝太監在後宮統治的化身。
這個衙門的設立本身就是一種矛盾,因為清王朝在未入關以前,本身就設立八旗制度,而且這八旗中的「正黃旗和鑲黃旗以及正白旗」這三旗被稱之為上三旗直接歸皇帝統領調動。
在滿洲八旗當中的各旗旗主,都有自己的包衣奴才,那麼皇上統領的上三旗的包衣奴才自然而然的就應該成為了皇帝的家臣,照理說在皇宮中給皇帝當家的應該是這些人,所以就以上三旗中的正白旗為主與十三衙門發生了激烈的衝突,但這一問題始終沒得到解決。
順治皇帝駕崩以後,康熙帝即位,正白旗本就是孝莊文皇太后門下的包衣奴才,所以康熙皇帝在孝莊皇太后的支持下不但裁撤了十三衙門,而且還講十三衙門的總管吳良輔處死。
至此皇宮內廷中的太監,被立下的家法,制定的規,對於後宮太監的幹政得到了有效的抑制。
一直到了嘉慶和道光這兩朝一直秉承著乾隆皇帝的家法,所以這些太監們不敢胡作非為。到了鹹豐末年,由於鹹豐皇帝沉迷於犬馬聲色,所以這太監幹政的現象有所抬頭。
在當時那個年代流傳有這樣的民間諺語;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這些民間諺語在這裡並不是罵保定人,而是說保定人會侍候人,當太監也是一種專業。
因為皇宮內廷當中太監大多數來自於河北的保定,實質上也是一種生活所迫,有的家庭對太監這個行當是一輩傳一輩兒,也被稱作為祖傳手藝。
太監根據不同的等級也有月例銀子,可是有的太監根據不同的崗位會得到數量不同的犒賞,這就要看太監自身的智商和他的機靈勁兒,如果運氣好的話,逢年過節就會有很大一筆收入。
這其中包括內廷人員逢年過節或者奉召參加慶典,如「入座聽戲」等等,對這些太監都有一些饋贈。
在清朝的宮廷當中有一種太監的發財之道,那就是太監們對官員的勒索,也被美其名曰為犒賞,實際上就是大臣們覲見皇上的時候花錢消災。
特別是皇帝對大臣們的處分當中有一種是由太監傳旨被稱之為「傳旨申飭」;這個被派出來傳旨的太監都是利嘴,倘若被訓斥的官員接待的好,紅包又豐富,那這位太監則念一遍「傳旨申飭」隨隨便便就可以了事,如果這位官員不懂其中道理沒能很好向太監表示,那這位太監便可以把皇帝的「申飭」變成痛斥,把這位官員罵得狗血噴頭。
太監弄錢的花樣很多,但不管什麼花樣甚至上總脫不了「敲詐勒索」各種方式。
有的太監膽大妄為,即使是朝廷一品大員,他也敢勒索,清朝末年的清代名臣左宗棠,就曾經被勒索過,這位左宗棠也只能忍氣吞聲,因為他被這位太監抓住了小辮子。
這次是左宗棠內召入軍機大臣,是從蘭州進京入覲,按照清朝覲見皇上的規矩,封疆大吏被皇帝召見時要免冠磕頭,而此時自己的這頂大官帽子要放置於自己下跪的正前方,如果有頂戴花翎,則帽子倒置,就是頂戴花翎的翎尾對著皇帝的御案。
當皇帝向左宗棠問話,左宗棠奏對完畢後,這次左宗棠「跪安」退出時竟然忘記了自己這頂大官帽子,扭頭便走下了朝堂,這就違背了官制,犯了大忌,給皇帝的太監總管創造了發財的機會。
這位太監總管拿著左宗棠的官帽一直送到了左宗棠的住處當著左宗棠的面,毫不忌諱地向左宗棠勒索酬謝銀子二千兩,公開說;否則就要把這事捅到御史言官那裡,威脅要彈劾左宗棠,朝堂之上失禮。
左宗棠對這位太監總管不得不屈服,他認為因為自己和皇上的奏對失禮實在丟人,因為這種事與太監糾纏更是沒趣,無奈之下只好接受這位太監總管的勒索。
我是百家號:日堯居zr,堅持原創,杜絕抄襲。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