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臣左宗棠為了覲見皇帝,為何能被太監勒索二千兩銀子?

2020-12-17 日堯居

撰文/日堯居zr

導語:左宗棠也是清朝末年的一代名臣,不但是封疆大吏,那也是一方諸侯,當朝一品大員。說起左宗棠能被太監勒索二千銀子,可能有人不信,但是這次左宗棠的確是有小辮子被太監抓到了手裡。在回答左宗棠被勒索銀子這一事件之前可能要簡單囉嗦幾句關於清朝的太監。

清代的太監

在明代乃至明代的後期,太監在皇宮中形成了一種重要勢力而被稱之為閹黨。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又增設了內十三衙門,這一制度的執行讓太監在皇宮內廷的勢力又死灰復燃。

這個十三衙門在順治帝這個朝代活動十分猖獗,這個機構的設立就是順治帝當時的太監總管吳良輔提議的,設立這個十三衙門,實際上就是明朝太監在後宮統治的化身。

這個衙門的設立本身就是一種矛盾,因為清王朝在未入關以前,本身就設立八旗制度,而且這八旗中的「正黃旗和鑲黃旗以及正白旗」這三旗被稱之為上三旗直接歸皇帝統領調動。

在滿洲八旗當中的各旗旗主,都有自己的包衣奴才,那麼皇上統領的上三旗的包衣奴才自然而然的就應該成為了皇帝的家臣,照理說在皇宮中給皇帝當家的應該是這些人,所以就以上三旗中的正白旗為主與十三衙門發生了激烈的衝突,但這一問題始終沒得到解決。

順治皇帝駕崩以後,康熙帝即位,正白旗本就是孝莊文皇太后門下的包衣奴才,所以康熙皇帝在孝莊皇太后的支持下不但裁撤了十三衙門,而且還講十三衙門的總管吳良輔處死。

至此皇宮內廷中的太監,被立下的家法,制定的規,對於後宮太監的幹政得到了有效的抑制。

清代的皇帝

一直到了嘉慶和道光這兩朝一直秉承著乾隆皇帝的家法,所以這些太監們不敢胡作非為。到了鹹豐末年,由於鹹豐皇帝沉迷於犬馬聲色,所以這太監幹政的現象有所抬頭。

在當時那個年代流傳有這樣的民間諺語;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這些民間諺語在這裡並不是罵保定人,而是說保定人會侍候人,當太監也是一種專業。

因為皇宮內廷當中太監大多數來自於河北的保定,實質上也是一種生活所迫,有的家庭對太監這個行當是一輩傳一輩兒,也被稱作為祖傳手藝。

太監根據不同的等級也有月例銀子,可是有的太監根據不同的崗位會得到數量不同的犒賞,這就要看太監自身的智商和他的機靈勁兒,如果運氣好的話,逢年過節就會有很大一筆收入。

這其中包括內廷人員逢年過節或者奉召參加慶典,如「入座聽戲」等等,對這些太監都有一些饋贈。

清朝的太監總管

在清朝的宮廷當中有一種太監的發財之道,那就是太監們對官員的勒索,也被美其名曰為犒賞,實際上就是大臣們覲見皇上的時候花錢消災。

特別是皇帝對大臣們的處分當中有一種是由太監傳旨被稱之為「傳旨申飭」;這個被派出來傳旨的太監都是利嘴,倘若被訓斥的官員接待的好,紅包又豐富,那這位太監則念一遍「傳旨申飭」隨隨便便就可以了事,如果這位官員不懂其中道理沒能很好向太監表示,那這位太監便可以把皇帝的「申飭」變成痛斥,把這位官員罵得狗血噴頭。

太監弄錢的花樣很多,但不管什麼花樣甚至上總脫不了「敲詐勒索」各種方式。

太監宣讀聖旨

有的太監膽大妄為,即使是朝廷一品大員,他也敢勒索,清朝末年的清代名臣左宗棠,就曾經被勒索過,這位左宗棠也只能忍氣吞聲,因為他被這位太監抓住了小辮子。

這次是左宗棠內召入軍機大臣,是從蘭州進京入覲,按照清朝覲見皇上的規矩,封疆大吏被皇帝召見時要免冠磕頭,而此時自己的這頂大官帽子要放置於自己下跪的正前方,如果有頂戴花翎,則帽子倒置,就是頂戴花翎的翎尾對著皇帝的御案。

當皇帝向左宗棠問話,左宗棠奏對完畢後,這次左宗棠「跪安」退出時竟然忘記了自己這頂大官帽子,扭頭便走下了朝堂,這就違背了官制,犯了大忌,給皇帝的太監總管創造了發財的機會。

這位太監總管拿著左宗棠的官帽一直送到了左宗棠的住處當著左宗棠的面,毫不忌諱地向左宗棠勒索酬謝銀子二千兩,公開說;否則就要把這事捅到御史言官那裡,威脅要彈劾左宗棠,朝堂之上失禮。

左宗棠對這位太監總管不得不屈服,他認為因為自己和皇上的奏對失禮實在丟人,因為這種事與太監糾纏更是沒趣,無奈之下只好接受這位太監總管的勒索。

清朝的官帽

我是百家號:日堯居zr,堅持原創,杜絕抄襲。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清代御膳房一年要吃掉多少錢?
    不,他會賞給某個嬪妃、某個親王、某個大臣、某個翰林學士,賞給侍衛房裡的侍衛,甚至賞給某個太監總管。將自己不愛吃、吃不完、以及吃剩下的飯菜賞給下人,是清朝統治者的恩典和習慣,從康熙到慈禧,一脈相承,無一例外。在清代統治者當中,康熙相對節儉。康熙四十六年,御膳房向內務府報總帳,一年開銷折成白銀是3781兩。
  • 左宗棠入京後,居然被小太監敲詐3000兩白銀?強龍不壓地頭蛇
    那個時候的太監,其實工資並不高,一般也就三四兩銀子一個月,打發吃喝還算勉強,想要大富大貴,根本不可能。  所以他們必須要開源,想各種辦法去掙錢。從太后那兒得到的賞賜是一方面,敲詐地方進京的官員,則就是另外一方面了。
  • 左宗棠56歲第一次上朝奏事,慈禧:講得很好,哀家一句也沒聽明白
    #晚清名臣左宗棠性格直率,是一個很不會講話的人,他常常因為講錯話而莫名其妙得罪很多人。左宗棠40歲踏入官場,靠著消滅太平軍的功勞,在曾國藩的提攜下,50歲成為浙江巡撫,步入封疆大吏之列。54歲的時候,又從閩浙總督的位置上,調任陝甘總督。作為一名一品大臣,左宗棠卻一次也沒去過朝廷,直到56歲的時候,才接到聖旨,讓他入京覲見。
  • 「來來來,皇帝賞你金瓜子」,清代皇帝賞的金瓜子是幹什麼的?
    「來來來,皇帝賞你金瓜子」,清代皇帝賞的金瓜子是幹什麼的?大家喜歡看清宮劇嗎?如果喜歡的話,那一定對「來來來,皇帝賞你金瓜子」這句話很熟悉,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是從太監的口中聽到「金瓜子」這三個字,那麼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皇帝為什麼要賞金瓜子,金瓜子代表著什麼呢?
  • 馮保為何會被清算?原因之一他對萬曆皇帝的妹妹做了件很噁心的事
    馮保,明朝著名太監,歷任司禮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有「內相」之稱,在司禮監中排名第一,位在秉筆太監之上,負責完成國家決策中「批紅」部分最後的審核蓋印),被萬曆皇帝稱為「大半」,身受重用。然而到了晚年,馮保卻遭到萬曆皇帝的忌恨,被清算後放逐到南京,最終因病而死,家產亦被抄收。那麼問題來了,馮保只是一個太監,對萬曆又沒啥威脅,而且還是「一條鞭」法的主要推動者,為何到最後會被清算?原因之一,就是他對萬曆皇帝的妹妹做了件很噁心的事。怎麼回事呢?萬曆皇帝的妹妹叫朱堯媖,為一母所生。
  • 清代宮廷做壽禮俗與相見禮俗
    太宗皇太極稱帝後,才借鑑明朝禮儀,融合滿漢習俗,制定並逐步完善了清代禮儀制度。清代宮廷做壽禮俗清朝,皇帝誕辰為萬壽節,皇太后誕辰為聖壽節,皇后誕辰為千秋節,均為國家節日。其中萬壽節最為隆重,與元旦、冬至並稱清廷「三大節」。尤其是皇帝逢旬(十)大壽,更要舉國歡慶。
  • 為何太監成為了明朝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且整個明朝都是太監支撐的
    對於明朝太監,在很多人眼裡就是萬惡的源頭。但作者想說的是,能在皇帝位置上生存下去的人都比我們聰明。對於明朝皇帝和帝國整體利益來說,太監不僅不是壞人,還是皇帝得力的助手,帝國的希望,生產力的先進代表以及明朝的支柱。
  • 千古英雄:左宗棠
    但死後雖留下幾萬兩銀子,安化小淹陶家為爭遺產,鬧得四分五裂,各類募捐也時常找上門來,曾國藩辦湘勇時還綁架逼捐,大女婿陶桄如今只能靠爵田收租維繫家庭運轉。曾國藩呢?拜相封侯,號令天下,名震朝野,不謂不重。但他一生清廉,工資全用於國事,死後只餘下區區1萬多兩銀子,又幾乎全部用來辦喪事。曾紀澤、曾紀鴻兄弟又非常重情,弔喪者所贈禮金多數返還。
  • 同樣都是愛國將帥,為何左宗棠與劉銘傳交惡?
    在這亂世當中,湧現了一批中興名臣與愛國將領,這其中以左宗棠與劉銘傳立功最大、流傳最廣。左宗棠(1812年-1885年),湖南人,晚清著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曾參與或指揮過平定太平天國起義、陝甘回亂與收復新疆等重要戰爭,並且為清政府立下了汗馬功勞,死後被追贈太傅(三公之一,人臣至極)。劉銘傳(1836年-1896年),安徽合肥人,臺灣第一任巡撫,晚清名臣。
  • 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誰的貢獻第一?
    :29:05 來源: 狄飛驚 舉報 前言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 「洋人批評太監製度遭太監反駁」,這個故事是假的
    清朝末年,法國使臣羅傑斯覲見清朝皇帝時說:「貴國太監製度將健康男人變成殘疾,很不人道。」沒等皇帝開口作答,貼身太監姚鄖搶嘴道:「這是陛下恩賜, 奴才心甘情願,公使怎可詆毀我大清國律?」這個故事是真的嗎?這是個流傳甚廣的故事。
  • 左宗棠為了收復新疆,特意向外國銀行借錢,為什麼專挑利息高的?
    清朝到了鹹豐皇帝時期,局勢已經很混亂了,西方列強很想吃掉清朝這塊唐僧肉,而太平天國也想推翻清朝的統治,真可謂是內憂外患,民不聊生。俗話說亂世出英雄,這時候出了一大波英雄豪傑,比如曾國藩、胡林翼、彭玉麟,當然還有民族功臣左宗棠。
  • 古代皇帝的御膳是什麼水平?
    但到了慈禧太后掌權時期,又恢復了早期的排場,每頓飯必須百十來道菜,少說要花200兩銀子。而當時一戶普通人家一年的花銷不過10兩銀子左右。傳膳的隊伍龐大,並不代表這頓飯能吃好。皇上什麼時候想吃飯全憑心情,而只要皇上叫了「傳膳」,沒有御廚現場開火的道理。並且,皇帝的食物做工複雜,一百多道菜,很多都是御廚提前一天就準備好的,一直在小火溫著,隨時都能上桌。
  • 為何說清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清官?這一切都源於一個畸形的制度
    清代的官員俸祿是比較低的,以一個七品知縣來說,年俸僅為45兩,雍正以後,實行養廉銀制度,知縣可以拿到800至2000兩不等的補貼。如果以清代一個五口之家年支出30兩銀來計算,似乎知縣這個收入也還算不錯。
  • 清代名臣孫嘉淦,拉了十幾箱磚頭回老家,皇帝卻下令:全換成金銀
    引言著名的明朝名臣于謙所作《七絕·入京》:「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兩袖清風」的成語便是由此而來,通常用來比喻為官清廉正直、嚴於律己 從不貪贓枉法的行為。然而,在他即將告老還鄉之時,由於沒有攢下什麼積蓄,為了不被老家的鄉親嘲笑,只能裝十幾箱磚頭充當臉面。皇帝知道後,立即下令全換成真金白銀。那麼,這位官員到底是誰呢?
  • 同治皇帝最愛吃什麼?
    這位皇帝就是清朝的同治皇帝,他19歲就駕崩,親政只有1年,不過,他在位的13年,因平息內亂、與西方列強維持和平、發展洋務運動,而被稱為「同治中興」。當然,對同治帝來說,「同治中興」除了掛上「同治」之名,他真正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其母慈禧和大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名氣,遠比這位皇帝要大的多。後人談起同治帝,爭論的往往是他究竟死於天花,還是死於梅毒,抑或是死於疥瘡。
  • 皇帝的飲食並非想像的那樣奢華,卻為何「千人伺候一人吃」?
    根據清朝宮廷慣例,皇帝在宮中時,早晨寅正三刻(早晨3點45分)必須起床。在宮廷的專用話語中,把這叫作「請駕」。如果皇帝年幼還未理朝政,則允許再睡一會兒。通常,起床後早晨6點必須去南書房讀書。一到早晨4點,負責的太監就來到皇帝的寢宮,大聲說:「已經到請駕的時候啦!」連喊三聲,接著,皇帝身邊的太監隨侍皇帝盥漱。
  • 太監的醬缸動不得
    到了明代,則變成太監。因為宦官的組織是十三監,皇帝經常用若輩外出做監督人員,監軍、礦監和稅監。明代的太監,尤其是司禮監和司馬監的太監,權傾朝野,有時能當朝廷的大半個家,所以,又被尊為公公。到了民間,則訛傳成老公,跟當今妻子或者準妻子對其男人的稱呼一樣。不管稱呼他們什麼,歷朝歷代,這些缺零件的男性,其實是最靠近權力中心的人。
  • 唐朝太監可以廢立皇帝,但同樣專權的明朝太監,為何皇帝想殺就殺
    明朝,連內閣首輔都不敢專橫,太監就沒指望了。沒別的原因,就是權力太小。廢立皇帝這種事,等同造反,權力不夠就想也別想。明朝的太監,皇帝想殺就殺。殺內閣大學士,皇帝稍微費點兒勁,因為要顧及文官集團的面子。但殺個太監,那就不是事兒,因為整個文官集團都會支持。
  • 《雍正王朝》裡,八爺允祀垮臺被抄家時,為何能藏下上千萬兩銀子?
    那麼,比起電視劇裡的虛構劇情來,歷史上真實的八爺允祀,能偷偷攢下這麼多錢嗎?如果參考允祀的合法收入,身為「和碩廉親王」的允祀,以《大清會典則例》的記載,每年可享受白銀一萬兩的待遇。這麼一筆巨款,他就是省吃儉用一百年也攢不下來。不過,如果放在康熙晚年至雍正帝在位早期的清王朝,對於位高權重的允祀來說,這筆錢,還真有的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