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另一面》:歐洲難民的烏託邦 | 新片介紹

2021-01-22 電影工廠網

希望的另一面

THE OTHER SIDE OF HOPE / Toivon tuollapuolen

導演/編劇/製片人:

阿基•考裡斯馬基 Aki Kaurismäki

德國/芬蘭、2017年,98分鐘


    《希望的另一面》劇照


    芬蘭著名導演阿基•考裡斯馬基 Aki Kaurismäki的新片《希望的另一面》,獲得了2017年柏林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影片聚焦難民題材,營造了一個考裡斯馬基式的烏託邦小集體。該片由考裡斯馬基自編自導並擔任製片人。

 

    《希望的另一面》講述了兩個故事,在40分鐘時交匯在一起。第一個是關於敘利亞難民哈裡德,搭運煤船偷渡至赫爾辛基,雖申請了庇護,但卻不抱什麼希望。第二個故事是維斯特隆,兜售領帶和男士襯衫的旅行推銷員;他放棄了老本行,決定用他那張一本正經的臉在賭桌上好好利用一下,然後就在赫爾辛基一個偏僻的角落裡,給自己買了一家餐廳。

 

    哈裡德的申請被政府拒絕後,他決定非法留下來,就跟很多其他命運相同的人一樣。他在芬蘭首都過地下生活,流落街頭,受到各種歧視,但也遇見很多超酷的搖滾樂手和真朋友。有一天,維斯特隆發現哈裡德在他餐廳後面黑暗的後院裡睡覺,他給哈裡德提供了一份工作,包住宿。這段時間,這兩個人和餐廳服務員、廚師和他的狗團結在一起,形成一個烏託邦式的小集體——這是典型的阿基·考裡斯馬基式集體,由命運凝聚在一起,展示出這個世界可以,也應該會更好。


導演阿基•考裡斯馬基

    

    導演考裡斯馬基從1983年獨立導演《罪與罰》(1983)至今,已拍攝過三十多部影片,他曾被稱為「性格導演」,因為他自己編劇、導演、製作並經常自己剪輯,也因此形成了自己「不動聲色的幽默」的風格。《希望的另一面》則延續了這種不動聲色的幽默,這也構成了難民們的烏託邦世界的基本色調。

 

    《希望的另一面》是導演難民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拍攝於2011年的前《勒阿弗爾》(Le Harve. 勒阿弗爾是法國北部的一個海濱城市)。在柏林電影節的國際媒體見面會上,導演談到了為什麼繼續拍難民三部曲的原因。


記者:你為什麼決定拍攝三部曲呢,故事還都是發生在港口城市?

考裡斯馬基:其實都是順其自然,因為我這個人很懶,要是拍三部曲的話,我就不得不有事幹了,——我又不會鋸木頭。不過這部影片不再是港口三部曲了,現在已經變成了難民三部曲。我希望第三部會是一齣喜劇。


記者:你覺得《希望的另一面》是你思想上的某種轉變嗎?

考裡斯馬基:電影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不過我有一個真誠的願望,那就是希望迫使那些走進電影院觀看這部影片的人,能夠理解,我們都是一樣的,我們都是人類。今天難民是「他」或「她」,明天難民就可能是你了。

 

記者:你會經常給演員什麼樣的指示呢?

考裡斯馬基:我不想給我的演員們太多指示,比如告訴他們別把手搖得和風車一樣之類的。當然,我選擇他們是因為他們長得好看,演技也好。演員應該表演,攝影機要麼是敵人要麼是朋友。如果會演的話,它就是你的朋友,不會演的話,它就是你的敵人。

 

記者:你怎麼看歐洲的伊斯蘭化?

考裡斯馬基:伊斯蘭化?冰島的足球有一段時間很強,但那並不意味著歐洲會「冰島化」呀。他們是踢得不錯,不過也只是世界盃的第八名。這並不意味著冰島會戰勝歐洲。我在歐洲看不到什麼伊斯蘭化。這種文化交流(轉化)非常正常,我們需要這樣的轉化,這樣我們的血液才會更加新鮮。

 

記者:這並不是你第一部關於難民的電影。為什麼這個題材對你如此重要?

考裡斯馬基:如果你看一看上個世紀,就會發現,我們基本上沒有什麼人道主義的文化。在歐洲,我們在上個世紀發展了一些民主機構,不過現在我們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到處都是犯罪,十年後,所有的東西都會分崩離析,——因為我們自己沒有仁慈之心。六十年前,我們有六千萬難民,現在也是這麼多。以前我們幫助他們,現在他們成了敵人。我們的人道主義到底在哪裡?如果我們對我們的朋友都沒有人性,那我們也沒什麼存在的意義。如果我們不是人的話,我們不應該存在,——那麼我們到底是什麼東西?在這個層面上,我敬佩德國的默克爾總理,在政治家中,她是唯一一個看起來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人,而其他人都在耍他們的小把戲,可是這並不是什麼政治宣言。

 

本文由電影工廠網編譯,轉載請聯繫我們。

電郵:lianxi@dianyinggongchang.com

官網:www.dianyinggongchang.com

 

通過電影,觀察和感悟我們身處的大千世界

為營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新世界貢獻力量

關注電影工廠網


相關焦點

  • 《希望的另一面》導演阿基·考裡斯馬基 | 喪得很累了,笑一笑吧
    一向以政治為一主要評判標準的柏林電影節今年也不例外,阿基·考裡斯馬基的新片《希望的另一面》就拍攝了當下極具爭議的話題:難民,這位芬蘭著名導演憑藉該片斬獲了今年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希望的另一面》劇照《希望的另一面》講述了敘利亞難民哈立德為尋找避難之處來到芬蘭赫爾辛基,與當地人中產階級結識的過程。
  • 希望的另一面2017年,芬蘭導演阿基·考裡斯馬基...
    希望的另一面2017年,芬蘭導演阿基·考裡斯馬基執導了一部有關敘利亞難民的電影《希望的另一面》。這是繼《阿勒佛爾》之後,考裡斯馬基的第二部反映難民題材的電影,導演正在構思的「港口城市三部曲」已經完成兩部,他的影迷對第三部難民影片的出爐正在默默期待。
  • 外媒評《希望的另一面》:將懷舊範兒進行到底
    《希望的另一面》用極簡、古怪的復古風引發觀眾好感  搜狐娛樂訊(來源:《綜藝》 編譯:麥咪)電影技術的進步常常讓我們感到疲憊,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我們對上世紀90年代電影的懷舊。  《希望的另一面》是繼《勒阿弗爾》之後推出的「歐洲港城三部曲」的第二部,圍繞的核心是歐洲的難民問題。
  • 深度|《希望的另一面》:失望、絕望和如願以償
    就這樣,一個敘利亞難民,一個芬蘭本地人,兩個男人在斑馬線上交錯,卻並不知道之後還將重逢;二人在同一個夜晚失去了家庭的庇護,一起走進了無邊的孤寂和黑暗。再進一步看,這種敘事的深意還在於,兩個男人既然處境相同,難民題材電影慣用的「施捨-接受」「暴力-反抗」模式就失去了適用性,難民也不再是本土施救者的附屬品,其地位和尊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
  • 希望的另一面:我們永遠不知道其他人在經歷著什麼
    《希望的另一面》是獲得第67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導演是阿基·考裡斯馬基)的芬蘭電影,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敘利亞難民逃難到芬蘭後與一群芬蘭人之間的故事。影片有兩個主角,芬蘭「老年土著」維克斯通,還有剛從戰亂之地逃出來的哈立德,一個是歐洲大佬式的人物,一個是來自「世界邊緣」的敘利亞難民。
  • 柏林day6:考裡斯馬基《希望的另一面》口碑一般
    柏林影節第6日放映的三部影片——《希望的另一面》《博伊斯》《助產士》1905電影網訊 當地時間2月14日,柏林電影節進入到了第六個比賽日的賽程在當日的主競賽單元裡,上映了三部影片:《希望的另一面》、《博伊斯》以及並不參與獎項競爭的《助產士》。《希望的另一面》來自芬蘭著名導演阿基·考裡斯馬基,而《博伊斯》則是一部紀錄片。所以,在當日的柏林,影片的類型相當豐富。
  • 紀錄電影的微光,預示著「希望的另一面」
    片名《希望的另一面》,題材依舊沉重——聚焦難民,難民生活裡芬蘭式冷幽默,卻是現實灰暗裡迸發出的暖色調。夾縫裡的曙光,才尤為可貴,也是生機之門希望之眼。  不消費苦難,也不謳歌苦難。光影記錄現實,可現實遠無銀幕上那麼理想化。《愛樂之城》,讓你萬分迷戀,是因相比生活裡的痛苦與掙扎,迷惘與困頓,電影似能憑空提供另一種可能,那是堅硬現實之外「希望的另一面」。  國產影視創作,一度讓人絕望。
  • 當代難民題材電影的敘事策略
    編者按:中東、北非地區的戰爭持續已久,自新世紀的美國反恐戰爭至2010年「阿拉伯之春」事件,再到敘利亞內戰爆發,整個阿拉伯地區不斷瀰漫著戰爭的硝煙,大量難民去往歐洲,因而,由歐洲難民危機作為創作背景的影片大量產出。
  • 歐洲難民危機-裂痕與分歧正在加深
    卡梅倫說,英國將用「理智和情感」處理難民問題,並發誓要尋求解決難民危機的長久方案。法國:法國總統奧朗德上周四在愛麗舍宮召集特別會議,法國內政部長卡澤納夫在會後表示,法國希望「所有歐洲國家都參與接待難民」。法新社並引述卡澤納夫強調:難民危機「迫在眉睫」,應「緊急行動」。
  • 傳媒觀察|當代難民題材電影的敘事策略
    阿基考裡斯馬基執導的《希望的另一面》(2017),獲得第66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影片的《海上火焰》(2016),2016年德國熱門影片《歡迎來到哈特曼一家》(2016),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迦百農》(2018)等,都是近年來優秀的難民題材影片。
  • 德國造反,重塑歐洲,因為難民要把它逼瘋了
    它不是歐盟國家,但它是穆斯林難民最大的中站轉,土耳其慫恿難民穿越愛琴海進入歐洲。二,希臘難民一過愛琴海,保加利亞福利不好,難民呆不住,希臘就慘了,絕大多數難民到了希臘,根據公約,希臘必須負責。希臘哪裡受得了,就睜一眼閉一眼讓難民再向鄰國湧去,這樣,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等巴爾幹半島國家就成了第二國。
  • 敘利亞難民為什麼選擇去德國(或歐洲)?
    敘利亞已有700萬難民對於歐洲來說,敘利亞戰爭所造成的難民問題,是歐洲最大的一筆負資產。因此,這也是歐洲最不希望中東燃起戰火的原因之一。更讓移民心動的是德國超乎想像的優厚福利,和能夠讓他們隨意遊走於歐洲各國的《申根條約》。除此之外。德國對難民的就業培訓,職責指導,教育投入和心理重塑等方面,做的也比歐洲其他國家出色。
  • 天壇獎入圍影片《希望的另一面》:文藝迷有福了
    這位芬蘭大腕導演,是歐洲各大電影節的常客,稱他為歐洲影壇的寵兒也不為過。    如今,考裡斯馬基的力作《希望的另一面》入圍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天壇獎」,文藝迷們可以準備好歡呼了。    這並不是考裡斯馬基第一次講述有關難民的故事,早在2011年《勒阿弗爾》裡,就有被警察追著到處跑的非洲男孩。    「在絕望的時代,喚起觀眾的善意。這也是我把它做出來的原因。
  • 雅典的、歐洲的難民問題
    還有政治難民,各國說法不同;也有流民、脫北者、果敢難民等等…歐洲難民從50年代開始根據1951年聯合國通過的《難民地位公約》第1條的規定,難民是指因種族、宗教、國籍、特殊社會團體成員或政治見解,而有恐懼被迫害的充分理由,置身在原籍國領域外不願或不能返回原籍國或受該國保護的人。
  • 湧入歐洲的10萬難民與被集體性侵的德國女孩
    前幾天的新聞,土耳其把他們和歐洲的邊境線,打開了,並且鼓動在土耳其境內的難民,進入歐洲,「開閘放難民」。於是,在土耳其境內的數百萬難民蜂擁而至,準備從越過土耳其邊境線,前往歐洲。5天前,按照土耳其內政部長索伊盧的說法,已經超過10萬難民從土耳其邊境進入歐洲。5天過去了,10萬可能已經變成了幾十萬。
  • 為了擋住難民,歐洲人開閘放水了
    他們的出現與幾天前土耳其的政策開放有直接關係——2月29日,總理埃爾多安宣布,土耳其已向難民開放通往希臘、保加利亞等歐州國家的邊界。而本想衝進歐洲尋求庇護的他們,沒有等來歐洲人歡迎的隊伍,而是看到了一條滔滔大河。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歐洲難民危機與「普世價值」的困境
    一場罕見的難民危機正在橫掃歐洲。2015年以來,來自敘利亞、利比亞等陷入所謂「阿拉伯之春」國家的百萬難民如潮水般湧入歐洲。
  • 敘利亞難民逃離後又回歸:「歐洲不是我想像中的天堂」
    連年戰亂,目睹家園被毀、日日擔驚受怕、看不見戰爭結束的希望,讓塔瑪姆像許多被迫背井離鄉的敘利亞人一樣,萌生了逃離敘利亞的念頭。今年6月,塔瑪姆踏上了這條充滿未知的險途。在出發前,他猶豫了兩個多月。看著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離開,成功逃到他國,讓他心生羨慕。塔瑪姆說,歐洲當時在他看來,「簡直就是天堂」。塔瑪姆的父母已年過七旬,但他的兩個兄長都不在父母身邊。
  • 中東難民的性福:在歐洲找「乾媽」
    26歲的敘利亞人塔裡克在難民中心上語言課程的時候,認識了一位51歲的德語女老師,並建立了包養關係。這位女老師告訴他,「敘利亞這個國家很快就會覆亡了,你趕緊拋棄你尚在敘利亞的妻子和女兒,永遠地和我在一起吧。」而ORF採訪了難民中心的其他難民,很多人都表示,他們身邊也有類似的年輕難民被包養的事情。
  • 極端天氣難阻擋歐洲難民步伐 各國疲於應對
    連日的嚴寒給經中歐國家前往西歐的中東難民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巴爾幹國家對難民入境的最新限制則是雪上加霜。即使如此,他們的腳步仍未停止。  塞爾維亞邊境普雷舍沃鎮的溫度20日降至零下19攝氏度,而聯合國難民署新聞發言人利恩·韋德說,每天仍有大約2000名難民繼續從馬其頓前往塞爾維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