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的音頻
北京和深圳的比賽,再一次將CBA裁判推向了熱搜,以這樣的方式上熱搜,並不是CBA希望看到的。
有讀者在我微信公眾號後面留言,問我為什麼好久不寫CBA了?我回答說:「第二階段熱點不多,而且球迷的興趣都在裁判身上,而寫裁判對CBA的形象是不利的。」
當CBA熱點不多時,裁判成了觀眾和球迷眼中最大的熱點。一個國家級的籃球聯賽,主角理應是球星,他們才應該以英雄的形象佔據舞臺中央,而不是裁判。CBA如果天天炒裁判的話題,聯賽的形象就陷入負面,一旦CBA變成一個負品牌,那些贊助商怎麼辦呢?
所以,我寧願不說,不寫。
沒有多少人了解CBA的裁判,但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了解CBA的裁判。CBA不像NBA,畢竟是身邊的聯賽,有很強的地域性,而NBA是以追星來區分球迷的。和追星一樣,地域性會讓球迷失去理性,只要吹罰對自己的球隊不利,他就是對手的同夥。
其實,每個賽季裁判都是CBA熱議的話題,為什麼這個賽季,他們格外站在風口浪尖?我總結了以下一些原因——
CBA受疫情影響中斷,上賽季卻成功地在青島和東莞複賽,不僅在體育界創造了良好的示範,而且給全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當時,CBA複賽堪稱楷模。兩個多月後,CBA在諸暨開始新的賽季,雖然同樣是封閉,但為什麼反響有天壤之別呢?
大家都為球員封閉在一個固定的場所打球而覺得不易,但沒有人了解裁判過的是同樣的封閉生活。封閉意味著你哪兒都不能去,每天兩點一線——酒店、賽場。號稱西施故裡的諸暨我去過,美景如畫,但這並不屬於球員教練和裁判。據我所知,只有球隊總經理因為業務可以經常離開。
CBA總共69名裁判,只有6名是職業裁判,工作關係在CBA聯盟,其餘多在高校和中學。這些裁判如果進入諸暨園區,很多以「階段」論——第一階段、第二階段,進了就別想出來。據我了解,至少有五六名裁判從這個賽季開始至今,沒有離開過園區。6名職業裁判有3人因為呆的時間太久、壓力太大,選擇了休假一周,這也意味著另外3人從來沒有休息過。這個賽季開始到現在,有3名裁判臨場執法時受重傷,不得不被替換。
如果你認為戴口罩和兩點一線是全部壓力,那就錯了。其實,CBA裁判就像風箱裡的老鼠,兩頭有壓力。球迷挑剔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來自聯盟。CBA在新賽季開始前提出四個「重點執行」,其中之一是「加強管理」,也就是管理場上的不規範行為,比如球員的違體,教練的抱怨,我稱之為「嚴打」。這個「加強管理」,既通知了裁判團隊,也通知了教練,也就是說,教練都知道這個賽季會管得很嚴。
很多球迷來問我,為什麼這個賽季那麼多的違體和技術犯規?因為裁判有巨大的壓力。
CBA把競賽和裁判的管理分得很清楚,去年10月,資深國際裁判喬龍升從主管裁判的職位上退下來,成為普通的技術代表,裁判管理重新由技術官員負責。現在的裁判,分為ABCDE五檔,跟績效獎掛鈎,其實就是每場2000到4000元的差別。怎麼區分這五檔呢?就是「正判率」。我始終沒有打聽出「正判率」的標準,但有一位裁判給我發了這樣一條——
「經裁判辦公室確認,裁判員XXX全場比賽正判率低於83%,根據『CBA聯賽錯/漏判認定標準及績效考核辦法』,被認定為『個人較多錯/漏判場次』2次。如出現2次,將被提醒、警告。」
83%是正判率的及格線嗎?不得而知。但CBA每一場比賽都有監評員,過去坐在記錄臺上,現在是直播的屏幕前。他們都有先進的儀器,哨響一次,按一下正確還是錯誤。你認為CBA不管裁判,讓他們胡吹,真的是大大的錯誤。
但CBA真的是不管裁判,我的意思是,當裁判們處於風口浪尖的時候,聯盟沒有站出來替他們說話。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向NBA學習,因為NBA也從來不替裁判說話,但NBA有裁判報告。CBA的裁判報告,從季後賽北京對廣東第一場以後,就再也不公布了。
2017-18賽季山西主場對新疆,最後時刻出現爭議,CBA第一次將裁判報告公諸於眾。從此以後,如果比賽最後2分鐘分差在5分或5分以下,都會出臺「裁判報告」。按照國際慣例,不會將裁判的處罰公布。
出臺「裁判報告」的好處,是用專業的評判平息輿論風波。那些對規則不了解的球迷,頂多說一聲「你這時候出來說話,有什麼用呢,也改變不了結果」,然後一鬨而散。
但這一鬨而散才是最好的結果:首先,他們認為CBA至少出來說公道話了;其次,哪怕有爭議,他們也潛意識裡認為這是專業的判斷,不再吹毛求疵;第三,球迷可以根據裁判報告比對錄像,更直觀地學習規則和精神,共同提高。
但是,從上賽季的季後賽廣東對北京大逆轉後開始,裁判報告消失了。
我諮詢過CBA,想知道為什麼沒有裁判報告了,得到的答覆是裁判報告還有,但只限於內部監評。但由此帶來的負面效應,是球迷覺得CBA黑箱操作,不敢發裁判報告。
我不知道北京對廣東那場比賽發生了什麼,但裁判報告從公布到收回,實在是大大的失策。你可以從來不公布,但不能有了公布的習慣又撤銷,甚至不做任何說明。這次北京和深圳的比賽,CBA為了證明裁判的執行正確,先後接受了新華社和央視的採訪,裁判總監楊茂功對規則進行了釋疑。自媒體可不管這些,滿世界抖音和視頻,俗話說「謠言一張嘴,闢謠跑斷腿」,但CBA有沒有自媒體的管控能力呢?
北京深圳那場比賽之前,還有一個視頻在網絡竄紅,那就是楊鳴跟主裁判叫屈,說:「我是教練我站起來都不行?」
視頻:「我是教練我站起來都不行」網絡版
郭艾倫反擊上籃,裁判吹了青島隊防守犯規。郭艾倫認為,這應該是一次投籃犯規,可以直接罰球,但裁判認為不是投籃犯規。正當郭艾倫在爭辯時,鏡頭一換,到了遼寧隊的隊席,48號裁判給了主教練楊鳴一次警告。
楊鳴說:「你為什麼警告我?」48號裁判說:「剛才那種情況,你不要站起來,站起來就是技術犯規。」
楊鳴驚呆了,指著自己說:「我是教練我站起來都不行?」裁判說:「不行……(上前跟總經理李宏慶說話聽不清)就剛才,前面那種情況。」
短短的十幾秒鐘,被剪成各種版本在網絡上流傳,在抖音這種短平快的平臺上,最流行的是「我是教練我站起來都不行?不行」。
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短視頻,我第一個反應是,一定發生了其他事,否則裁判不會直接了當地說「不行」。於是我找到了48號裁判胡吉,詢問原委。
胡吉說:「現在這手機網絡,斷章取義,移花接木。我2009年就是國際裁判了,能不知道教練可以站起來?網上視頻看上去是楊鳴在抱怨郭艾倫這個球,其實我警告的是上一個球他的反應,就是梅奧那個投籃被打掉。
「當時,球被打掉以後是往上的,而且我在閉角,所以沒有吹,另兩名裁判也沒有吹犯規。但是這個球太快了,青島隊反擊以後沒有投進,遼寧隊直接打反擊,然後郭艾倫被犯規。
「梅奧球被打掉時,楊鳴在場邊喊『這球還不吹』,但因為遼寧隊在退防然後打反擊,我沒來得及過去。郭艾倫被犯規以後,我借這個機會警告他,像前面那種情況,你如果站起來大聲抱怨,我可以直接給你一個技術犯規。
「但是媒體只剪那兩句話,有的甚至把別的裁判說的『跟你沒關係』也剪到一起。賽後公司也詢問了我當時的情況,我如實匯報,確認我當時沒有問題。」
下面是更完整的直播版本,前後連起來看,才能還原當時的真實情形——
視頻:「我是教練我站起來都不行」完整版
球迷熱衷於網上的短視頻,拿教練和裁判的種種對峙場面尋開心,殊不知在這樣的浪潮之下,CBA這兩年好不容易由姚明改革扭轉的良好形象,又開始被蠶食。
與此同時,被忽視的是規則的普及和教育,CBA一次又一次錯失整體提高球迷素質的機會。
北京和深圳的比賽,最後時刻通過錄像來判定一次漏吹的違體犯規,CBA的規則是允許的,楊茂功特地接受採訪做了解釋。但是,如果第一時間有了裁判報告進行說明,就不用等那麼久,任由各種視頻和自媒體新聞在網上流傳。
CBA規則枯燥,煩瑣,很少有人願意完整閱讀,他們大多數通過直播解說來了解規則知識,但我們的直播受NBA很大的影響,有些錯誤的理念不斷傳播。比如,「比賽最後時刻,把決定比賽的權力交給球員」。這是聽上去非常有道理但語焉不詳的一句話,如果最後時刻發生了明顯的犯規,或者嚴重的違體犯規怎麼辦呢?
上賽季CBA出臺了一份規則的《特殊規定》,其中涉及錄像回放的條文中有下面這一條——
現任CBA裁判總監楊茂功對北京和深圳比賽最後時刻使用錄像回放補判違體做了解釋,事實上,這一條正是起於楊老師在四年前的一次臨時決定。
2016年2月季後賽北京主場對新疆,曾發生一個事件,當時孫悅跳起投三分,落在李根的腳上摔倒受傷。當時沒有初判(意思是沒有響哨),全場譁然,主裁判楊茂功臨時決定看錄像,補判了違體,這在四年前我那篇《CBA裁判:原來是這樣的存在》中有記載。楊老師事後跟我解釋說,首先這的確是一個違體犯規,需要嚴格杜絕,其次,雖然規則沒有錄像補判這一條,但考慮到實際情況,如果放過這個犯規,現場球迷有可能鬧事。他的臨時決定,現在寫進了CBA的規則。
這個《特殊規定》明確說明,裁判的判罰要遵守「過程導向」,不能受比賽剩餘時間、犯規次數、主客場的影響。
除了最後一分鐘強制使用錄像回放判斷疑難之外,裁判員每場比賽可以有3次主動回看錄像的機會,隨著他們的壓力越來越大,看錄像的次數越來越多。
有一位國際級裁判跟我說,現在裁判員的心理壓力太大了,稍有一點名氣的裁判,都被球迷貼上了標籤,而CBA聯盟對他們「正判率」的要求,更讓他們寧願藉助錄像,來保證「正判率」。
但是,由於CBA裁判有年齡限制,國家級到50歲以後就不讓執哨,國際級也只有到55歲,必須轉為技術代表坐記錄臺了。雖說技術代表是當組裁判的領導,但至少不用承受臨場巨大的心理壓力。最近幾年,每年都會有幾位老裁判退出一線,有一位老資格的國際級裁判明明可以再吹幾年,卻主動選擇退居二線當技術代表。
那位國際級裁判跟我說,現在CBA的裁判出現了嚴重的青黃不接現象,斷檔現象嚴重。年輕裁判需要比賽來積累經驗,有老裁判帶著經受考驗,但現在不少人過早地被推上U1甚至主裁判的位置,而這些位置始終在風口浪尖。
如果漏過下列文章
請點擊圖片和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