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早上8時12分,中國「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就順利下潛至地球海洋最深處,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也代表著中國正邁向國際深潛設施製造前列。
轉起!「奮鬥者」號潛行深度成功突破萬米!$$$$央視頻的視頻原聲
你知道在地球上人類能下潛到
最深的地方在哪裡嗎?
10米
這是普通人在不攜帶任何潛水裝備
可以下潛到的深度
113米
這是一名法國潛水員創造的裸潛紀錄
332米
這是人在藉助水下呼吸器後下潛到的最深紀錄
10898.5m
這是2012年卡梅隆搭乘的「深海挑戰者」號
下潛到達的深度
下潛 下潛 下潛
從古至今,人類對深海未知世界的探索遠未窮盡。2020年10月27日,中國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達到10058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今天(11月10日),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將再次挑戰全球海洋最深處。
人類為何要不斷打破下潛紀錄?面臨下潛深度增加帶來的超強「水壓」,「奮鬥者」號又是如何硬核「抗壓」?別眨眼!現在為你揭秘!
國產新型材料「鈦」牛了
「奮鬥者」號下潛的馬裡亞納海溝一萬米處
水壓超過110兆帕,
相當於2000頭非洲象踩在一個人的背上
面對如此巨大的壓力
「奮鬥者」號該如何「抗壓」
世界上其他到達過這裡的載人潛水器又是怎麼做的
8年前,加拿大導演卡梅隆就曾乘坐著「深海挑戰者」號,成功挑戰了馬裡亞納海溝。而抗壓的關鍵在於它結實耐壓的球形載人艙。與世界上的其他潛水器相比,「深海挑戰者」號的球艙的厚度相差不多,但大小卻不到它們的一半,可謂「皮厚餡小」,這也是卡梅隆能夠抵達萬米的原因。
但「深海挑戰者」號球艙太小,連五六歲的兒童都很難站直,無法搭載更多的科學家和科研設備。為了能在裡面連續待上6個小時,卡梅隆甚至要專門練習瑜伽。
為了保證載客量,載人艙要足夠大;而為了減輕潛水器的負擔,球艙又不能太重。為了承受萬米海壓,做成又大又輕又堅固的載人艙至關重要。國產新型鈦合金材料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經過多年的不斷優化和上千次的測試,中國自主研製的新型鈦合金終於問世。強度高、韌性好,可以容納最多3名乘客安全地在海底進行科考任務。現在,「奮鬥者」號終於可以頂住巨大的海底壓力,安全載人潛入萬米深海。
超長續航!
「油膩」的鋰電池成「奮鬥者」號能量包
每次下潛作業
「奮鬥者」號要工作10小時左右
深海高壓下
如何避免奮鬥者號的鋰電池
因溫度過高引發的自燃隱患
「奮鬥者」號的鋰電池,和普通的電池不同,它的內部充滿了油。
「奮鬥者」號的上百塊單體鋰電池為若干組排列,模塊之間的間隙中充滿了油。當某個電池的溫度升高時,熱量會先傳遞給周圍的油,然後油再通過電池箱體將熱量傳遞給外部的海水,來緩解電池發熱的狀況。
這樣「奮鬥者」號就可以安全下海了嗎?當然不是。
每批鋰電池在成組前,都要嚴格進行撞擊、針刺、海水浸泡、短路、過充、過放等十幾項安全抽檢,而且還要進行超過萬米壓力環境下的安全測試。只有通過層層測試,才能最終成為一塊合格的「能量包」,保證「奮鬥者」號的絕對安全。
返航利器!「救生衣」帶潛水器浮出水面
當潛水器完成工作
準備返航時
它是如何扛住壓力
返回海面的呢
這時,潛水器外層的浮力材料就開始發揮作用了。浮力材料是成千上萬個納米級大小的玻璃微珠,他們不僅能為潛水器提供足夠的浮力,自身也非常結實,經得起海底水壓的考驗。有了它們,潛水器才能一次次安全地返回水面。
科研人員幾十年的辛勤工作,讓我們終於有機會下潛到海底一萬米。而這當然不僅僅是對技術的探索,更是不斷探索求知、挑戰自我的欲望。在下潛的徵途上,人類一直在路上。
來源:央視客戶端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