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可以回想一下,我們從小到大,不論是在學校體檢時,或是參加工作後在醫院做體檢時,基本上都會測量自己的身高XX cm,體重XX Kg。在體重秤上面顯示的數字,就是我們認知的體重。但是,這個體重背後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小夥伴們,是否有認真想過呢?
我們體檢時,一般都會接觸到一個概念,即身體質量指數,英文縮寫BMI(即用體重數【單位:Kg】除以身高【單位:m】的平方得出的數字)來衡量一個人的身形是肥胖、正常還是消瘦。BMI在18.5~23.9為正常,24~26.9為超重,大於27則為肥胖。小於18.5為過瘦。。
但是體重秤上只是一個單純的數字,其實並不能真正反映一個人的身材體型。
健身達人 VS 胖子
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體重數字相同,BMI也有相同,但是身材體型卻有可能是天壤之別呢?其實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肌肉和脂肪區別!
肌肉和脂肪有哪些區別呢?
第一,肌肉和脂肪的密度差別相當大。肌肉密度是1.12,脂肪密度0.79(相對對於水而言)。
脂肪 VS 肌肉 體積對比
由此可知,肌肉密度比脂肪的密度是大了很多的。所以,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相同的一個人,就算有相同重量,但是如果能夠將脂肪全部換成肌肉,那同一個人的體型變化看起來也是相當巨大的。
側身變化對比圖
背影變化對比圖
第二,肌肉和脂肪消耗的熱量也有大不同。因為人體維持自身生命體徵時消耗的熱量,主要是在人體各類肌肉組織中消耗的。而在一般人身上,脂肪佔比一般在15%到25%,但是卻只有其中2%~5%的脂肪會參與到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中去。人在靜息狀態下,1Kg肌肉24小時大約可以消耗15千卡的熱量,而1Kg脂肪24小時卻僅僅只能消耗4千卡熱量。
讓我來和各位小夥伴算個簡單的數學題,相同體重(假設都是100Kg)的一個胖子和一個健身者,由於胖子脂肪含量高,肌肉含量一般大約只佔到自重的30%,而一個身材健美的健身者,肌肉含量一般能夠佔到自重的45%左右。由於肌肉含量相差這10%,所以兩個人即使一天都躺著啥也不做,兩個人的熱量代謝消耗就能相差200多大卡。另外,正常人不可能整體啥事也不做只躺著,所以,在維持日常生活的活動量的情況下,1Kg肌肉24小時的基礎消耗量是70千卡,而1Kg脂肪的24小時消耗量卻仍然只是可憐的4千卡,也就是說,兩個人實際上每天的基礎熱量的消耗就會相差1000千卡。這還是不包括健身者每天都對大肌肉群訓練時所額外消耗的熱量。
以上就是肌肉和脂肪的差別,再繼續和小夥伴聊聊增長肌肉的好處。
在進行大肌肉群訓練時,大部分時間是做的無氧運動,由於氧氣供應是不夠充分,所以肌肉運動時由於氧化不夠充分而會產生大量的乳酸,而乳酸可以刺激生長激素(傳說中的減脂利器)的分泌,從而帶來肌肉的增長。在此過程中生長激素的增多,又可以增加減脂的效果。而多做大肌肉群的訓練,還可以提高自身新陳代謝的效率,而新陳代謝的提高又能提高自身減脂的效率,簡單概括就是,大肌肉群的訓練,是既能增肌又能減脂,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好事情。
再者,每增加1磅(約0.45Kg)肌肉,我們的身體還需要額外支付2500千卡的熱量供人體去合成肌肉,這又是一筆不小的熱量開支,也可以促進自身減脂的效果。
所以說,我們不用那麼過分在意體重秤上的數字,有些時候,這些數字其實不具備參考性。尤其是當小夥伴積極投入到健身運動中時。當你開始規律性的運動時,不用在意體重秤上的數字,也不用在意BMI的數值,只用將精力放在對大肌肉群的訓練上,就是走在正確的康莊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