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禕不死,蜀漢不滅!蜀國最後的「定海神針」,卻慘遭魏國刺殺!

2020-12-17 騰訊網

有的人,平時不顯山不露水,但卻是「定海神針」。費禕便是這樣的「定海神針」。

他是最後一個能讓蜀漢保持在正軌的人物。

放眼三國時期,當人們津津樂道於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時,很多人不會注意這中間還有費禕的存在。但在諸葛亮去世,費禕接替重任輔佐蜀漢之後。費禕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在費禕的治理下,蜀漢百廢俱興,百姓安居樂業,後來更是有人說:"費禕不死,蜀漢不滅"。雖然其中有誇大成分,但是費禕的才能從以下幾點不難看出:

第一,費禕德行高尚,為諸葛亮所看重。

費禕本是荊州人士,因很早就失去父親,所以與族父費伯仁生活。因為費伯仁與益州牧劉璋有關係,所以帶著費禕一起來到益州,並讓費禕到處求學。因為費禕才學過人,與汝南人許叔龍、南郡人董允齊名。有一次蜀漢重臣許靖兒子去世,許多蜀漢重臣都去弔唁。

當時費禕與董允在一起,董允的父親董和就給了他們兩人一輛破舊不堪的車子,讓他們駕此車去許府弔唁。董允看到諸葛亮等人的車輛十分豪華,再看看自己的破車,所以顯得十分尷尬,言辭失態,而費禕卻十分泰然,說話處事毫無幹擾。當董和聽到此事後,告訴兒子董允:「我以前對你和費文偉的優劣不可分清,但通過今天的事情我就不再疑惑了!」

費禕德行高尚,注重實際禮節,而不在乎外在是否華麗,所以對看重德行的諸葛亮來說,費禕不愧蜀漢名臣。

第二,費禕才能過人,為治世之能臣。

費禕在蔣琬去之後擔任尚書令,可以說是總理全國的政務。既然是國事,肯定是天天忙碌,公務繁忙。而費禕卻十分有才能,只要看一遍文件,就可以想到很好的解決辦法,處理的十分恰當。而且做事效率極高,是一般人的好幾倍。當董允接替費禕為尚書令的時候,感到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不足,很多事情都被拖延了。董允不禁感嘆自己與費禕相差太遠了。

公元248年費禕在漢中屯兵。自從蔣琬至費禕領事以來,雖然自身在外,但朝中一應慶賞刑威,都要向遠在漢中的蔣琬及費禕等人徵詢意見,才能施行。可見蜀漢對費禕的重視程度甚至可以比肩諸葛丞相。

諸葛亮曾稱讚費禕:「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第三,費禕不但能處理政事,還善於處理同事之間的關係。

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楊儀與魏延都得到重用,因為他們都有各自的長處。楊儀處理政事,後勤供給,十分穩妥高效。而魏延勇猛過人,是蜀漢為數不多的猛將。但兩位在一起卻起了矛盾,魏延自恃勇猛常常蔑視眾人,但楊儀卻不買帳,經常與魏延爭吵,甚至魏延都拔出武器,想殺了楊儀。

作為兩個優秀人才,卻天天爭吵的卻不是事兒,費禕經常坐在他們兩個中間,協調安慰兩人,讓他們能夠稍微調和,同為蜀漢作出貢獻。

第四,費禕頭腦靈活,是一位傑出的外交家。

公元225年,諸葛亮自七擒孟獲後,平定南中。回到蜀漢後,眾臣都出城相迎。而諸葛亮只讓當時還不是重臣的費禕一同乘車而入,眾人對費禕莫不另眼相看。此後諸葛亮命費禕出使東吳,重結盟好。

在出使東吳期間,孫權為人滑稽,經常想難為使者,讓對方難堪。而諸葛恪等人也是憑藉才能,對使者步步緊逼。但費禕卻能處處得當,很好地回答他們的難題。不但沒有讓自己有失蜀漢的尊嚴,還能很好的維護與吳國的關係。孫權曾設宴招待蜀使費禕,先逆令群臣:「蜀使來時,伏食勿起。」不久費禕來到,孫權停食迎之,然而群下卻不起來相迎。費禕嘲之道:「有鳳凰飛來了,麒麟懂得吐哺停食,奈何驢騾無知,只是伏食如故。」

此語不但讓自己引起東吳群臣的注意,高看自己,還十分巧妙地稱讚了孫權,稱其為「麒麟」。此後孫權對費禕十分看重,評價費禕為人德才兼備,將來必為蜀漢重臣。

第五,費禕不但懂政治,還十分擅長軍事作戰。

公元244年,魏國大將軍曹爽率領大軍入侵漢中。而此時費禕已經官居大將軍,費禕命馬忠鎮守成都,王平據守興勢之圍,自己親自率領大軍救援興勢,抵禦魏軍。果然費禕到了興勢之後,擊退了曹魏的進攻,成功保護了蜀漢的安全。

費禕雖然身居高位,卻仍能審時度勢,並沒有走諸葛亮的老路多次北伐中原。而是養精蓄銳,積攢蜀漢國力,從不窮兵黷武。雖然姜維自恃武略過人,但費禕每次只給姜維的兵馬不過萬人,不讓其有過大的權力,進而保護蜀漢國力不受到損害。

這樣一個志慮忠純、步步持重的蜀國「定海神針」,讓魏國怕了,有費禕在,滅蜀的壯舉將無限延期。所以他們施展了一項秘密計劃:

公元253年,新年伊始,蜀國舉行了盛大的元旦晚宴,大臣們齊聚一堂,其樂融融,鶯歌燕舞,好不快活!

歡娛嫌夜短,不知不覺,大家都喝多了,有幾個直接躺倒在地上。

大家喝得起勁,沒人留意一個叫郭修的人,更沒人會預料到即將發生的慘劇!

這時候,忽然有人大喊,「死去吧!」,大家抬起朦朧的雙眼,循聲望去,令人震驚的一幕出現了,只見郭修手持短刀,一刀一刀戳向費禕的胸口。

費禕捂著胸口,掙扎著想要逃,但已經支撐不住了,撲通一下倒在地上,鮮血從胸口汩汩冒出!

「殺人啦!」,不知誰喊了一聲,大臣聞聲四散而逃,之前趴在桌子上裝醉的幾個一躍而起,跟著大夥一起往外逃。

僅僅十秒不到,人全跑光了,只剩下倒在地上的費禕,以及狂笑不止的郭修!

這時,士兵衝了進來,捉住了郭修。

當時,費禕是尚書令,是蜀國的二把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郭修是魏國降將,剛剛投降不久,可郭修既然已經投降了,為何還要殺人呢?並且還殺了蜀國的二把手?其中緣由就不言而喻了!

結局:費禕之死,轟動一時,也直接影響了蜀國的對外戰略。費禕屬於保守型的,主張與民休息,不主張對外戰爭,在費禕的治理之下,蜀國百姓過了幾年太平日子。

費禕死後,姜維跳出來了,他是個戰爭狂人,發動了六次的北伐,平均一年發動一次,並且屢戰屢敗,人馬打沒了,國力耗空了,百姓跟著遭罪了,後來,姜維成了眾矢之的,為了躲避別人口誅筆伐,姜維躲到了沓中農村。

不久之後,鄧艾偷渡陰平,打到了成都城下,劉禪舉白旗投降,蜀國滅亡。

假如費禕不死,肯定不能容忍姜維一而再再而三地發動毫無意義的戰爭,蜀國必定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如此再堅持十年,經濟發展了,人口增長了,國力增強了,之後,蜀國尋機與東吳聯合,合力北伐,說不定三國的歷史就改寫了。

相關焦點

  • 費禕不死,蜀漢不滅,費禕到底有多「強大」?
    但在此時,一個叫郭修的魏國降將卻有異心,趁蜀漢眾臣都伶仃大醉的時候,手持武器重傷了費禕,費禕不幸去世。此事在蜀漢影響很大,甚至對蜀漢的未來也有深遠影響。作為蜀漢的重臣,費禕被魏國降將刺殺,可見是有目的的刺客行動。那為什麼只刺殺費禕呢?因為作為諸葛亮託付後主的大臣,費禕德才兼備,被稱為「蜀漢四相」之一。可以說如果費禕不死,蜀漢無憂,蜀漢不滅,那麼費禕到底有多「強大」?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只不過是掩人耳目,馬謖後來更名換姓滅了蜀國?
    諸葛亮死後,初為後軍師,再為尚書令,再遷大將軍,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為蜀漢的發展盡心竭力。性格謙素甚廉,家無餘財。後為魏降將郭循行刺身死。費禕在蜀漢後期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雖然和蜀國大將姜維意見不一,但是他的才能是被大眾認可的。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卻死在郭循手下,這郭循又是誰呢?
  • 魏國投靠蜀國的將軍個個強悍,最強的直接掌管蜀漢軍權
    在蜀漢後期諸葛亮掌權的時候,也十分注重人才的重要性,甚至不惜挖牆角,竊取魏國的將領。赤壁之戰後,劉備率軍攻取益州,降服劉璋後,就與諸葛亮,法正等謀劃漢中。當然劉備手下的將領也很賣力,其中就屬黃忠最較勁,雖然打的艱辛也立軍令狀,但最終刀劈夏侯淵,奪得了漢中的主動權。曹操聽說夏侯淵被斬,頓時大怒,率大軍與劉備決戰漢中。
  • 費禕是蜀漢重臣,卻被降將郭循刺殺,這個事件背後是否另有隱情
    他最大的功績是調和魏延和楊儀之間的矛盾,使諸葛亮的北伐事業不受影響。在諸葛亮去世後,費禕費盡心機,使蜀軍順利的撤回了漢中,保存了蜀軍的主力。雖然費禕在這一過程中,採取的手段不太光彩,先是出賣魏延,後是出賣楊儀,讓他們雙雙斃命。但是,費禕對蜀漢順利的進行權力交替,還是立下了大功的。一、費禕之死。
  • 如果他不是死在刺客手裡,蜀國不會死那麼快
    蜀國之死因種種蜀國在三國中是最先被KO的,從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到263年被魏國滅掉,國祚僅存43年。一直以來,對於蜀國的滅亡原因有種種說法。個人認為,蜀國之死,就在一個「戰」字上,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也11次北伐,這實在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好戰國家。
  • 費禕之死
    延熙十六年(253年),蜀漢大將軍費禕正在張羅歲首大會,場面很是熱鬧,費禕乘著酒興,與眾人推杯換盞,不覺沉醉。恰在此時,會場裡有個名叫郭循(一作郭修)的魏國降將,突然一個箭步衝到費禕跟前,手起刀落,血濺當場。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大將軍費禕就這樣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刺殺,此事對蜀漢高層的心理衝擊可想而知。
  • 費禕之死考釋
    魏降人郭脩成功刺殺蜀漢主政大臣費禕,對於敵國曹魏而言無疑是大功一件,褒讚追封自然是必不可少。《三國志·魏書·齊王芳傳》載:「(嘉平五年)(253)八月,詔曰:『故中郎西平郭脩,砥節歷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將姜維寇鈔脩郡,為所執略。往歲偽大將軍費禕驅率群眾,陰圖窺覦,道經漢壽,請會眾賓,脩於廣坐之中手刃擊禕,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
  • 三國一樁離奇的刺殺案,讓蜀漢走向滅亡之路
    比如小霸王孫策本有逐鹿中原的宏圖,可卻遭到了許貢門客的刺殺,最終傷重而死。而蜀漢的歷史,同樣被一位刺客改變了。話說公元253年春節當天,蜀國大將軍費禕舉行歲首大會,正當文武大臣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時,有位叫郭修(或郭脩、郭循)的人乘著費禕酒醉之際,拿起利刃,將大將軍刺殺。而他很快也被蜀國將士逮捕殺害。
  • 費禕是蜀漢重臣,卻死在降將郭循之手,誰可能是指使郭循行刺之人
    他最大的功績是調和魏延和楊儀之間的矛盾,使諸葛亮的北伐事業不受影響。在諸葛亮去世後,費禕費盡心機,使蜀軍順利的撤回了漢中,保存了蜀軍的主力。雖然費禕在這一過程中,採取的手段不太光彩,先是出賣魏延,後是出賣楊儀,讓他們雙雙斃命。但是,費禕對蜀漢順利的進行權力交替,還是立下了大功的。一、費禕之死。在蔣琬接管諸葛亮的權力後,費禕的職位也水漲船高。
  • 張嶷,一位不遜色於諸葛亮的蜀漢遺珠
    大多人認為,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就沒有可用之才了,事實並非如此。費禕任職大將軍的時候,待人和氣,缺乏戒備之心,對曹魏方面投誠的將領過於信任。張嶷對此充滿憂慮,於是寫信給費禕勸諫道:「將軍位高權重,應當多以前事為鑑,保持應有的警惕之心。」費禕把張嶷的話當成了耳旁風,不久遇害身亡。
  • 興勢之戰:蜀國戰史上最為輝煌的一戰,《三國演義》卻一字不提
    不過,蜀國戰爭史上還有一次非常經典的大型戰役,沒有諸葛亮和五虎將的參與,被很多人忽略了。這場戰役就是公元244年的「興勢之戰」,參戰雙方是魏國與蜀國。這場大戰不僅參戰雙方出動兵力數量超過十三萬人,而且對於蜀國有著生死攸關的重大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蜀國輸了這一仗,馬上就會面臨滅國的巨大風險。
  • 戰報282,魏國最後一道防線:壺關被蜀國成功攻陷,文鴦文虎逃亡
    玩《三國志11》戰報282,魏國唯一的一道防線——壺關關卡被蜀國成功攻陷了。公元273年1月11日,魏國唯一的一道防線——壺關關卡被蜀國成功攻陷了。如此一來,魏國離亡國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因為唯一可防守的關卡被破,晉陽城周圍無險可守,一旦蜀國大軍壓境,豈有不破之城?晉陽城本來就不是一座堅城。根據送來蜀國國都的戰報顯示:是蜀漢九卿之一的光勳祿蔣舒率領的部隊攻佔了魏國的壺關關卡。
  • 費禕多活10年,蜀漢亡不了?執政期間蜀漢物阜民豐,諸葛亮有眼光
    費禕的死對蜀漢到底造成了多大的傷害呢?可以這麼說,蜀漢之所以會加速滅亡,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費禕被殺了。 因此蔣琬之後便是費禕上臺執政,可以說蜀漢這段時間的權力更迭,那是相當穩定。 看看東吳的諸葛恪被滅了滿門,曹魏的曹爽也是被誅滅三族,再看蜀漢,這政治體制是真的好,畢竟權力是平穩過渡的,誰都沒有將私心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 費禕上臺以後,姜維也得到了提升,但是這兩個人的政見是完全相反的。
  • 諸葛亮臨終前,曾向劉禪推薦一人,不料此人卻慘遭暗殺
    公元234年,諸葛亮臨死時向劉禪提供的接班人選是:蔣琬、費禕、董允、楊儀、姜維、王平、馬忠、鄧芝、張嶷、張翼。諸葛亮去世後,蔣琬繼任,蔣琬去世後,就是費禕接替了蔣琬,成為蜀漢政權第一把手。
  • 明明諸葛亮死了之後,蜀國國力已經大減,司馬懿為何不直接滅蜀
    北伐並沒有成功,還讓自己染上了心疾,並且在這個階段裡他損失了很多的蜀國大將,中衝沒有軍心,軍力也消減了不少,我們可以想像諸葛亮在當時內心有多麼的苦澀,蜀國的人員斷層,就是他當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按照趁他病要他命的作案方針,諸葛亮死在了五丈原的時候就應該發動進攻,直接完成滅掉蜀國的成就才對,他怎麼就沉得住氣呢?其實並沒有那麼的簡單!
  • 他才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蜀國滅亡後,司馬昭對他施以了剮刑
    在三國後期,蜀國的實力無疑是最弱的,這是因為後期蜀漢朝廷腐敗,並沒有很好的發掘人才,以及昔日劉備行伐吳之舉,導致蜀國損失大批精銳人才所導致的。關羽之死成為了蜀漢實力,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諸葛亮總領蜀漢大權之時,蜀國再也沒有了昔日人才濟濟的一幕。
  • 帶你認識蜀漢最強軍隊無當飛軍和他最後的統帥張嶷
    三國時候,有三支非常有戰鬥力的軍團,分別是馬超的西涼軍,劉備的白毦兵,以及蜀國的無當飛軍,這三支勇猛善戰的部隊其事跡散見於史冊,如《三國志》《華陽國志》《諸葛亮集》中。馬超的西涼軍民風剽悍,以騎兵見長,衝鋒陷陣,勇不可擋,潼關一戰,《三國演義》上說讓曹操割須棄袍,事有誇張,但曹操深為忌憚馬超卻為事實,《三國志》載,曹操面對馬超的英勇曾感嘆「馬兒不死,吾無葬生之地也」。
  • 魏降人郭脩刺殺費禕一案真的有幕後真兇嗎?或許是郭脩的自發行為
    在三國時期有一樁算得上疑案的事情,就是魏降人郭脩刺殺蜀漢大將軍費禕一事。這件事兇手是郭脩,受害人是費禕,本來沒有什麼可疑的地方,但是一牽扯到蜀漢的高層實權人物,整個案件的最根本的動機就變得可疑起來。在曹魏那邊的宣傳口徑是,郭脩忠於曹魏,所以刺殺掉蜀漢二號人物費禕,殺身成仁。這個說法顯然不能為後世眾多歷史愛好者所接受。
  • 蜀漢最長壽大將,彎弓射白猿,白猿一個舉動讓他感嘆:我陽壽已盡
    蜀漢集團最長壽的加上黃忠只有五個人,黃忠,趙雲,費禕,廖化,是的,就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廖化,他是三國活化石,從三國建立一直到三國滅亡,見證了一個朝代的興衰!至於費禕,活了85歲高齡,
  • 諸葛亮死後,蜀漢為什麼還能堅持29年之久?劉禪是真的傻嗎?
    諸葛亮這一死,可是讓他的敵人鬆了口氣,徹底放心了,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在五丈原拖死諸葛亮之後,魏國上下一片歡呼,由此可見諸葛亮對三國的威脅有多大。 恐怕大家也認為,諸葛亮一死,蜀國就撐不下去了,被滅指日可待,可根據史料記載,蜀漢建立於221年,諸葛亮死於234年,蜀漢滅亡於263年,這樣看來在諸葛亮死後,蜀國又撐了二十九年才被滅亡,輔政大臣諸葛亮不在了,劉禪獨掌朝政,他會參與國家大事的決定,這一管就是管了將近三十年,為何被世人認為「扶不起來的阿鬥」的劉禪竟然能讓蜀國繼續堅持二十九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