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平時不顯山不露水,但卻是「定海神針」。費禕便是這樣的「定海神針」。
他是最後一個能讓蜀漢保持在正軌的人物。
放眼三國時期,當人們津津樂道於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時,很多人不會注意這中間還有費禕的存在。但在諸葛亮去世,費禕接替重任輔佐蜀漢之後。費禕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在費禕的治理下,蜀漢百廢俱興,百姓安居樂業,後來更是有人說:"費禕不死,蜀漢不滅"。雖然其中有誇大成分,但是費禕的才能從以下幾點不難看出:
第一,費禕德行高尚,為諸葛亮所看重。
費禕本是荊州人士,因很早就失去父親,所以與族父費伯仁生活。因為費伯仁與益州牧劉璋有關係,所以帶著費禕一起來到益州,並讓費禕到處求學。因為費禕才學過人,與汝南人許叔龍、南郡人董允齊名。有一次蜀漢重臣許靖兒子去世,許多蜀漢重臣都去弔唁。
當時費禕與董允在一起,董允的父親董和就給了他們兩人一輛破舊不堪的車子,讓他們駕此車去許府弔唁。董允看到諸葛亮等人的車輛十分豪華,再看看自己的破車,所以顯得十分尷尬,言辭失態,而費禕卻十分泰然,說話處事毫無幹擾。當董和聽到此事後,告訴兒子董允:「我以前對你和費文偉的優劣不可分清,但通過今天的事情我就不再疑惑了!」
費禕德行高尚,注重實際禮節,而不在乎外在是否華麗,所以對看重德行的諸葛亮來說,費禕不愧蜀漢名臣。
第二,費禕才能過人,為治世之能臣。
費禕在蔣琬去之後擔任尚書令,可以說是總理全國的政務。既然是國事,肯定是天天忙碌,公務繁忙。而費禕卻十分有才能,只要看一遍文件,就可以想到很好的解決辦法,處理的十分恰當。而且做事效率極高,是一般人的好幾倍。當董允接替費禕為尚書令的時候,感到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不足,很多事情都被拖延了。董允不禁感嘆自己與費禕相差太遠了。
公元248年費禕在漢中屯兵。自從蔣琬至費禕領事以來,雖然自身在外,但朝中一應慶賞刑威,都要向遠在漢中的蔣琬及費禕等人徵詢意見,才能施行。可見蜀漢對費禕的重視程度甚至可以比肩諸葛丞相。
諸葛亮曾稱讚費禕:「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第三,費禕不但能處理政事,還善於處理同事之間的關係。
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楊儀與魏延都得到重用,因為他們都有各自的長處。楊儀處理政事,後勤供給,十分穩妥高效。而魏延勇猛過人,是蜀漢為數不多的猛將。但兩位在一起卻起了矛盾,魏延自恃勇猛常常蔑視眾人,但楊儀卻不買帳,經常與魏延爭吵,甚至魏延都拔出武器,想殺了楊儀。
作為兩個優秀人才,卻天天爭吵的卻不是事兒,費禕經常坐在他們兩個中間,協調安慰兩人,讓他們能夠稍微調和,同為蜀漢作出貢獻。
第四,費禕頭腦靈活,是一位傑出的外交家。
公元225年,諸葛亮自七擒孟獲後,平定南中。回到蜀漢後,眾臣都出城相迎。而諸葛亮只讓當時還不是重臣的費禕一同乘車而入,眾人對費禕莫不另眼相看。此後諸葛亮命費禕出使東吳,重結盟好。
在出使東吳期間,孫權為人滑稽,經常想難為使者,讓對方難堪。而諸葛恪等人也是憑藉才能,對使者步步緊逼。但費禕卻能處處得當,很好地回答他們的難題。不但沒有讓自己有失蜀漢的尊嚴,還能很好的維護與吳國的關係。孫權曾設宴招待蜀使費禕,先逆令群臣:「蜀使來時,伏食勿起。」不久費禕來到,孫權停食迎之,然而群下卻不起來相迎。費禕嘲之道:「有鳳凰飛來了,麒麟懂得吐哺停食,奈何驢騾無知,只是伏食如故。」
此語不但讓自己引起東吳群臣的注意,高看自己,還十分巧妙地稱讚了孫權,稱其為「麒麟」。此後孫權對費禕十分看重,評價費禕為人德才兼備,將來必為蜀漢重臣。
第五,費禕不但懂政治,還十分擅長軍事作戰。
公元244年,魏國大將軍曹爽率領大軍入侵漢中。而此時費禕已經官居大將軍,費禕命馬忠鎮守成都,王平據守興勢之圍,自己親自率領大軍救援興勢,抵禦魏軍。果然費禕到了興勢之後,擊退了曹魏的進攻,成功保護了蜀漢的安全。
費禕雖然身居高位,卻仍能審時度勢,並沒有走諸葛亮的老路多次北伐中原。而是養精蓄銳,積攢蜀漢國力,從不窮兵黷武。雖然姜維自恃武略過人,但費禕每次只給姜維的兵馬不過萬人,不讓其有過大的權力,進而保護蜀漢國力不受到損害。
這樣一個志慮忠純、步步持重的蜀國「定海神針」,讓魏國怕了,有費禕在,滅蜀的壯舉將無限延期。所以他們施展了一項秘密計劃:
公元253年,新年伊始,蜀國舉行了盛大的元旦晚宴,大臣們齊聚一堂,其樂融融,鶯歌燕舞,好不快活!
歡娛嫌夜短,不知不覺,大家都喝多了,有幾個直接躺倒在地上。
大家喝得起勁,沒人留意一個叫郭修的人,更沒人會預料到即將發生的慘劇!
這時候,忽然有人大喊,「死去吧!」,大家抬起朦朧的雙眼,循聲望去,令人震驚的一幕出現了,只見郭修手持短刀,一刀一刀戳向費禕的胸口。
費禕捂著胸口,掙扎著想要逃,但已經支撐不住了,撲通一下倒在地上,鮮血從胸口汩汩冒出!
「殺人啦!」,不知誰喊了一聲,大臣聞聲四散而逃,之前趴在桌子上裝醉的幾個一躍而起,跟著大夥一起往外逃。
僅僅十秒不到,人全跑光了,只剩下倒在地上的費禕,以及狂笑不止的郭修!
這時,士兵衝了進來,捉住了郭修。
當時,費禕是尚書令,是蜀國的二把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郭修是魏國降將,剛剛投降不久,可郭修既然已經投降了,為何還要殺人呢?並且還殺了蜀國的二把手?其中緣由就不言而喻了!
結局:費禕之死,轟動一時,也直接影響了蜀國的對外戰略。費禕屬於保守型的,主張與民休息,不主張對外戰爭,在費禕的治理之下,蜀國百姓過了幾年太平日子。
費禕死後,姜維跳出來了,他是個戰爭狂人,發動了六次的北伐,平均一年發動一次,並且屢戰屢敗,人馬打沒了,國力耗空了,百姓跟著遭罪了,後來,姜維成了眾矢之的,為了躲避別人口誅筆伐,姜維躲到了沓中農村。
不久之後,鄧艾偷渡陰平,打到了成都城下,劉禪舉白旗投降,蜀國滅亡。
假如費禕不死,肯定不能容忍姜維一而再再而三地發動毫無意義的戰爭,蜀國必定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如此再堅持十年,經濟發展了,人口增長了,國力增強了,之後,蜀國尋機與東吳聯合,合力北伐,說不定三國的歷史就改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