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討論,愈演愈烈。
國產精品劇《我是餘歡水》,因為臨近結尾一句糟糕的臺詞,口碑告急。
到底是它三觀不正,還是部分觀眾以偏概全?
亦或是,女權主義,真的已經敏感到了完全不容調侃的程度?
這部9.2分新劇不服——
《美國夫人》。
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主演,註定它不會流於平庸。
開分9分+,半個多月過去,穩穩定在9.2。
但,如果你以為,它的高分是因為「正確」,就大錯特錯。
大魔王的出場,就足以刺痛一批人的神經。
已屆中年的她,身穿比基尼出場,用美妙身材吸引男性賓客的注意力。
回到後臺,男性友人前來表示祝賀,明眼人都看得懂那些不太令人舒服的視線。
她,正是本劇主角——
反女權主義者:菲莉絲·施拉夫利。
保守派、家庭主婦、妻子、母親,是她身上最鮮明的標籤。
但她的身份不僅於此,她還是一個心繫國家的活動家。
她的頭腦和她的美麗外表相稱。
碩士畢業後,哈佛法學院願意破例(當時哈佛不招收女生)向她敞開大門。
但保守的她,卻選擇組建了一個老夫少妻的家庭,生下3個孩子,與家務為伍。
和許多傳統的妻子一樣,她視自己的丈夫為唯一的養家人,自己夢想的支持者,人生路上的領路人。
空閒時間,她也寫書,受邀參加電視節目,還參加選ju。
但所有這些,甚至僅僅是一次出差、或者請客吃飯,她都需要徵得丈夫的同意。
不,別誤會,她不介意人們將美貌視為自己最大的價值。
鏡頭前,她的幽默和敏捷完敗主持人,卻依然牢記,最重要的不是觀點,而是微笑。
坐在一群男性政客中間,為了得到支持,她微笑著撇清自己和女權主義者的關係,聲稱自己從未感覺被歧視,卻馬上被這群男人們打發去速記。
儘管,後來的討論證明,她完全是這群人中間,對會議內容準備得最充分,思路最清楚的那個。
差旅勞頓回到家,束縛的套裝令她無比疲憊,隱形眼鏡弄疼了她的眼睛,可她的丈夫甚至等不及她摘下眼鏡,就要她「履行妻子的義務」。
這些細節,幾乎就是現代性別平等述求的反面教材。
聰明強大如施拉夫利,難道不知道,在保守的社會氛圍裡,自己將永遠是無法與男性平分秋色的「第二性」?
困惑,佔據了大多數看完第一集的觀眾的頭腦。
讓我們先從劇集裡抽離片刻。
為什麼,男女平等這個簡簡單單的議題發展至今,依然深陷泥潭?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先回答這一個:
如果一種訴求遇到了難以戰勝的阻力,僅僅喊口號或堅持「正確」的姿態,還能取得多大的作用?
《美國夫人》選擇迴避「正確」,提出了新的解決方案——
到反對派當中去。
要明確述求,推進述求,必須搞清楚,是哪些人在反對這述求。
你可能會驚訝,菲利絲·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在歷史上確有其人。
左邊是大魔王劇中造型,右邊是原型
簡單說來,她在美國六七十年代女性平權運動即將取得全面勝利的時候,組織了一群家庭主婦,阻止了女權主義者將男女平等寫進法條。
為此,她被評為「一百年來對美國影響最重要的女性之一」。
《美國夫人》幾乎貫穿全劇的ERA,也就是前面劇情裡大魔王拼命撇清關係的文件,全稱平等權利修正案(The Equal rights Amendment)。
這是它的全文:
Section 1:Equality of rights under the law shall not be denied or abridged by the United States or by any state on account of sex.
Section 2:The Congress shall have the power to enforce, by appropriate legislation, the provisions of this article.
Section 3:This amendment shall take effect two years after the date of ratification.
(翻譯如下:
1.合眾國與任何州不得以性別為理由否認或剝奪法律規定的平等權利;
2.國會有通過適當立法施行本修正案條款的權力;
3.本修正案將於批准之日的兩年之後生效。)
說白了,就四個字:男女平等。
本來呢,隨著20世紀60年代第二波女權主義的興起,這個修正案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美國人的支持。
到1973年初,全國有30個州批准了ERA。
可就是因為施拉夫利帶領家庭主婦橫插一腳,修正案的推進遇到極大阻力,一直到今年,也就是2020年的1月27日星期一,維吉尼亞州才將將成為批准平等權利修正案的第38個州。
所以,你知道施拉夫利這個角色有多傻缺,以她為主角的《美國夫人》為什麼被認為是「反女權劇」了吧。
不過,《美國夫人》並非只有施拉夫利一個主角。
女權陣營裡的女性們,都覺得施拉夫利簡直腦子有病。
這個陣營裡,有年輕美貌,創辦了女性雜誌,成為了流行文化icon的格洛麗亞·斯泰納姆。
有史上第一位女性黑人總統競選者,雪莉·奇瑟姆。
以她們為代表的,是女權主義者達成了許多前所未有成就的歷史背景。
從她們的角度,女權主義是閃閃發光的。
但《美國夫人》就像揭開了施拉夫利受歧視的生活細節一樣,也揭開了女權運動中不甚光明的一面。
比如,身為偶像的格洛麗亞,並非女權運動之母。
她只是自然而然地撿取了男權社會賦權給她的權利,憑美貌成了大眾認可的意見領袖。
女權令她出名,卻也因此令她成了男人們意淫的對象。
而那位她背後的智囊,《女性的奧秘》作者貝蒂·弗裡丹,卻因為相貌平庸,人到中年且婚姻不幸,被大眾忽視,還當眾被施拉夫利人身攻擊。
和《致命女人》這樣的爽劇比起來,《美國夫人》要複雜得多。
保守主義者們和女權主義者們針鋒相對,沒有哪一方完全正確,也沒有哪一方取得完全的勝利。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夫人》是一部成人劇——
一部給有腦子的成年人以史為鑑的劇。
它不掩飾任何一方在現實中或光明,或齷齪,或溫情,或冰冷理性的任何一面。
它客觀,不為情緒左右。
所以,我們也才能不被情緒左右地看到更多:
在施拉夫利站出來反對ERA之前,通過修正案的政客其實多是男性。
這是他們眼中的ERA:
「你問我ERA第二節的內容是什麼?啥它還有第二節?」
(別忘了,ERA全文就三句話,一句話一節。)
「總要給女權運動一點甜頭嘗嘗。」
「什麼?你說放棄對ERA的支持能為我贏得4000萬家庭主婦的選票?得嘞我不支持了。」
站在家庭主婦的角度看ERA,看到的是穩定美滿家庭生活的危險因素:
「男人至死是少年」(手動狗頭),讓男人帶孩子,能放心?
如果男女一切平等,是否意味著女兒們也必須服兵役?
而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這個:
拋開意見的分歧,女人們的境遇是如此相似,那是女性作為集體的命運。
就像劇中,不論施拉夫利還是格洛麗亞,都沒躲過X騷擾。
再比如劇外,你會發現,曾經在大洋對岸發生過的爭吵、懷疑、甚至人身攻擊的方式,都在如今的我們身邊反覆發生。
一個小例子,施拉夫利丈夫的妹妹,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未婚。
施拉夫利張羅著讓丈夫安排小姑子和比小姑子大的離異老男人相親,丈夫卻說,老男人十分成功,妹妹對他來說太老了。
施拉夫利安慰完小姑子,轉頭就在公開場合發表這樣的觀點:
婚姻美滿,是女人成為人生贏家的唯一方式。
小姑子:我TM。。
這可太熟悉了。
處處是人生,我們的人生:
圖片來源:GQ實驗室,被指出錯誤後已刪稿
所以,「反女權劇」,配不配這個9.2?
就憑這份以前所未有的廣度,毫無偏見地對平權運動的成功和失敗進行反思的格局,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