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晉書司馬懿傳》記載「死諸葛嚇走生仲達」這件事確實是存在的,那麼司馬懿真的害怕諸葛亮嗎?司馬懿為什麼害怕諸葛亮呢?
在曹魏的西線戰場上,司馬懿與諸葛亮可謂是棋逢對手,堪稱知己,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一直在尋求機會與魏軍決戰,而作為曹魏的最高統帥司馬懿一直奉行的就是高舉免戰牌堅守不戰,要耗著、拖著諸葛亮缺糧而撤退,諸葛亮的北伐也曾多次因缺糧而撤軍,這一點司馬懿是深知肚明。
我們來看看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也就是最後一次北伐的情形。
諸葛亮對此次北伐作了充分準備,並且寄予極大的希望。在行軍路線上,他選擇了直通關中平原的褒斜道。
他預先在全長四百七十裡的褒斜道沿途,修建了許多糧草中轉站,真正做到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種糧食中轉站,當時稱之為「邸閣」。
在兵力配備上,諸葛亮出動了十萬大軍,這是從劉備佔領益州以來,蜀漢政權對外作戰出動軍隊最多的一次,劉備當初伐吳也就5萬左右的兵力,也是當時全國登記在冊人口僅有九十四萬的蜀漢政權所能動員的最大兵力。
此外,為了確保成功,諸葛亮還聯絡盟國孫吳,約定東西「同時大舉」。東吳孫權也在這時出動了三路大軍,號稱十餘萬眾,分別向廣陵、合肥和襄陽三大戰略目標推進。孫權本人則親自趕到合肥前線督戰。自從劉備死後,主政的諸葛亮堅持「聯孫抗曹」的方針,蜀吳二國軍隊重新協同作戰。而兩家同時出動十萬以上的兵馬進攻曹魏,這是空前的第一次,也是絕後的最後一次。比較可惜的是東吳孫權這三路大軍被曹叡親徵給打退回去了,剩下的主戰場還是在西線。
公元234年這一年曹魏統帥司馬懿五十六歲,蜀漢統帥諸葛亮五十四歲。
諸葛亮的屯兵之所五丈原——武侯的隕落之地
五丈原東西長約十裡,南北寬約五裡,其地勢高出周圍地面約五十丈,南扼斜谷,北臨渭水,是蜀軍屯兵的理想之地。諸葛亮大軍一出斜谷,立即就佔領五丈原,在這裡安下大營。
司馬懿認為"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因此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食,令漢軍自行撤退。
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用兵謹慎,絕對不會一出斜谷,就不顧一切向東直撲長安。再者斜谷口以東的荒野上,深溝密布,大部隊快速行軍相當困難。因此,蜀軍必定會屯兵五丈原。他之所以這麼說,是想顯示自己對諸葛亮的一切都早有預見,了如指掌,以穩定軍心,但是,這倒恰恰說明他的心情比較緊張,對來犯之敵不敢輕視。
敵軍已至,自己的主力應在何處立營待敵呢?下屬諸將大都認為,應當屯兵於渭水北岸,與五丈原隔渭水相望,這樣較為安全。但是,司馬懿不同意,他說:「當地百姓與我們的軍糧儲備,皆在渭水南岸,故渭水南岸乃必爭之地,應當屯兵在那裡。」
於是司馬懿率領本部兵馬十萬,以及從洛陽趕到的增援兵馬二萬,向南渡過渭水,在五丈原與渭水之間築壘安營。這樣,魏蜀二軍的大營正面相對,距離不足十裡。蜀軍的背後,有褒斜道的運輸線作為憑藉;而魏軍的背後,則依仗渭水來往交通。
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較量
司馬懿立營之後,便開挖深溝,築起高壘,與敵軍打起持久戰來。此番他已下定決心,不管自己將會受到什麼樣的外來壓力和非議,都要堅持固守不戰的方針。從上一次與蜀軍的交戰中,他已經清楚看到:只有固守不戰才是克敵的唯一法寶。
不僅如此,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漢大軍傾巢而出,立刻抽調二萬精兵增援西線,同時給司馬懿下了一道切詔,也就是措辭嚴厲的詔書,詔書云:「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有天子詔書在手,我倒要看看,誰又敢像上次那樣譏笑自己「畏蜀如虎」呢?
對面敵營中的諸葛亮不知對方的盤算,一封又一封地送來挑戰書。司馬懿一律拜讀,也一律奉答。但是,他在回信中絕口不提應戰之事,只說一些無關要害之事。司馬懿堅守不動,諸葛亮便開始另想辦法。
在正對五丈原的渭水北岸,也有一處高平之地,名叫北原。諸葛亮求戰不成,站在五丈原上遠眺北原,忽然得到靈感,他想:如果派一支偏師渡河佔領北原,既可對魏軍大營形成夾擊之勢,又可擾亂敵人的渭北地區,阻斷其隴右與關中的聯繫,不是一招好棋嗎?於是,他立即調兵遣將,進取北原。
殊不知司馬懿的部屬郭淮,也想到了這一著棋,他認為蜀軍必攻此地,應先遣兵馬佔領。他的同僚多持異議,但這一次,司馬懿表現得非常善於聽取下級的意見,不僅堅決支持郭淮,而且當場就命令郭淮率本部兵馬,去執行佔領北原的任務。魏軍得先行之利,登上北原,正在挖掘塹壕修築堡壘之際,蜀軍亦蜂擁而至。一場惡戰之後,蜀軍不能得手,只得收兵回到南岸。
攻佔北原不利,諸葛亮派虎步監孟琰駐武功水北,適逢水漲,阻斷了諸葛亮和孟琰的聯繫。司馬懿趁機出兵進攻孟琰。結果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橋,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馬懿的部隊射箭。司馬懿看到橋快架好,只好撤退了。另有一次,諸葛亮採用聲東擊西之策,想要調離魏軍攻下陽遂,被郭淮識破,預先有備而進攻失敗。
兩軍就這樣一直相持的,一拖就過去一百多天。在五丈原上的諸葛亮,不免暗中著急。他已吩咐所屬各軍,作好在渭水西兩岸屯田久駐的準備。但是,在入冬之前與魏軍一決雌雄,仍然是他的迫切希望。為了把敵軍引出營壘,一向儒雅的諸葛亮想出了一個激將法。他派出使者,給司馬懿送去了一套女人的衣服,意思很明顯是說對方就像那膽小如鼠的女流之輩。
司馬懿一見,立即怒髮衝冠。但是,司馬懿的憤怒是假裝的,是故意做給敵方使者和自家部屬看的。須知忍耐與偽裝,乃是他最突出的特長。其實,此時此刻,他的內心反而相當高興——諸葛亮把這樣的招數都拿出來了,不正說明其內心的焦躁非同尋常麼?諸葛亮想要決戰,我偏不能給他機會。
早在前幾次蜀使前來下戰書時,司馬懿就假裝不經意的模樣,問到了諸葛亮的飲食起居和公務情況。蜀使非常幼稚,不知道這些有關主帥的生活瑣事,乃是最高的軍事機密,竟老老實實告訴對方說:「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刑仗以上,皆要親自過問。至於食量,每日所食,不過三四升米而已。」
秦漢時期的一升米,約合現在三兩左右,三四升米僅一斤左右。在當時,一般人的食量,每天都在五升米以上。《三國志·管寧傳》注引《魏略》記載,有姓扈名累者,「縣官以其孤老,給廩日五升,五升不足食」。意思是官府因為扈累屬於孤寡老人,所以每天給他發放五升救濟糧,可是卻不夠吃。連孤老之人每天五升米都吃不飽,諸葛亮一天才食三四升,當然是太少了。吃得太少,承擔卻太重,壽命長得了嗎?所以司馬懿聽了蜀使之言,過後便向人說道:「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命不久矣?」
現而今諸葛亮又加上了心情焦躁一條,司馬懿更覺得優勢在握。如果說以往司馬懿一直在與對方比軍糧充足,比耐性堅強的話,現今他的目的更為明確了:就是要與對方比壽命長久!
比命長,必須拖時間。但是對於敵方送巾幗婦人衣飾的侮辱,也不能不有所反應。於是,他不僅表現得怒髮衝冠,而且立即親自起草了一份請求與蜀軍決戰的表章,派專使慎而重之地送到許昌。
古語云:「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司馬懿身為大將軍,關中戰區最高統帥,而且假節鉞,也就是代表天子出徵,何須遠至兩千裡外的許昌去請求決戰權?所以曹叡接到表章一看,就知道司馬懿在做戲,他一定是在堅持固守不戰方針時遇到了麻煩,需要自己協助配合。心領神會的曹叡,立刻派出一位骨鯁老臣辛毗去長安與司馬懿配合演戲。
他以大將軍軍師的身份趕到司馬懿的大營後,立即手持代表威權的節杖,守住軍營大門,節制諸軍,不準出戰,否則以違背天子詔令論罪。司馬懿一而再、再而三地請戰,辛毗一而再、再而三地制止,一唱一和,戲演得很是逼真生動。
情報傳到蜀軍大營,明智無雙的諸葛亮一眼就看穿了這場把戲,他說:「司馬懿本無戰心,他所以一再請戰,是故意顯示勇敢而已。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馬懿真有把握打敗我,何必遠行千裡請戰啊!」
內心的焦躁,過度的思慮,繁忙的軍務,再加上長期風餐露宿於秋原之上,這一切終於把諸葛亮擊倒了。這年的八月,蜀漢丞相不幸病逝於五丈原大營之中,實現了他生前所作出的「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悲壯誓言。
諸葛亮臨終之前,已將撤軍後事作了周密安排。撤軍勢在必行,此事由丞相府長史楊儀負責指揮,魏延斷後。楊儀暫不發喪,先拔營撤退全軍。蜀軍一開始行動,即有人報告司馬懿。在大營中龜縮多時的司馬懿喜出望外,立即親率數千人馬迫近觀察。他猜想蜀漢方面或許出了大事,比如諸葛亮病危之類,但他又怕對方在耍什麼計謀。蜀軍將領姜維,望見司馬懿的旌旗,遂建議先威脅一下敵軍,以求順利撤退。司馬懿正凝神遙望間,忽見南撤的蜀軍掉轉旗頭,對準自己衝來,同時戰鼓雷鳴,殺聲震天。他暗叫一聲:「不好!」連忙撥馬奔回大營,閉門不出。蜀軍達到目的,這才又回頭整軍結陣,從斜谷口退去。
蜀軍退出五丈原的次日,司馬懿鼓起勇氣,在數萬人馬的護衛下,登上了數月之中可望而不可即的五丈原。只見十裡長原上,塹壕密布,營壘整齊有序,雖然今已空無一人,仍然有令人震懾的氣象,他不由得驚嘆道:「諸葛孔明真天下奇才也!」
但是,當他發現蜀軍營壘之中,丟棄了不少文件、地圖、糧食、軍器時,立馬意識到諸葛亮一定死了,他馬上與辛毗商量派兵追擊。辛毗比較遲鈍,認為事情尚未可知。司馬懿這一次真的急了,說道:「軍書密計,兵馬糧谷,皆兵家所重,今皆棄之,即為明證。豈有人拋棄五臟之後還能生存者?不可遲疑,宜急追之!」
辛毗也明白過來,於是魏軍全部出動,循斜谷向南追去。蜀軍早有防備,在沿途布下了無數的「蒺藜」。此處所謂「蒺藜」,後世稱為扎馬釘,這是諸葛亮發明針對敵人騎兵的防禦利器。扎馬釘有四個鋒利的尖爪,隨手一擲,三尖撐地,一尖直立向上,推倒上尖,下尖又起,始終如此,使觸者不能避其鋒而被刺傷。其尖呈三角錐形,亦有圓錐形,尖爪間每個夾角一百三十度。至今在陝西漢中勉縣的漢江河與定軍山武侯坪一帶,經常出土有銅、鐵箭鏃和扎馬釘、鐵刀等兵器文物。
魏軍前鋒進入斜谷,忽然間人倒馬翻,血流滿地,四周卻毫無敵軍蹤影,細看才知陷入對方的蒺藜陣中。司馬懿無奈之中,只得挑選二千健卒,腳登軟木平底木屐,在前緩緩前進,以掃除蒺藜,只是前進的速度大為降低,要想追上蜀軍是毫無希望了。
一直緊追出三百裡,到達了褒谷中的赤岸地界,仍未追上蜀軍。蜀軍雖未追上,卻得到了諸葛亮死亡的確切消息,司馬懿頗覺欣然。所以當他聽到附近百姓對他的嘲笑,說是「死諸葛嚇走生仲達」時,他也能夠莞爾一笑,自我辯解道:「我只能預料生人,不能夠預料死者啊!」
渭南對壘,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以司馬懿完全達到戰略目的、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撤軍而告終。
總結:死諸葛嚇走生仲達是真實存在的,表示了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畏懼,當時的東吳有個張儼的官員在《默記》一書,其中有《述佐篇》,專論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優劣高下,以抒感慨。張儼認為,諸葛亮僅憑益州一州之地,就能在軍隊、人口比自己多數倍的曹魏境內殺進殺出,如入無人之境,司馬懿竟然奈何不得對方,所以諸葛亮的才幹,應當要高出司馬懿一籌;如果諸葛亮不早死,則北伐大事就能夠成功。張儼的看法,可以說代表了後世大多數人的觀點。但是,司馬老兒如果始終堅持擁兵守險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方針,諸葛丞相即使不死,就一定能「飲馬河洛」佔領中原了麼?答案是恐怕未必,後世唐太宗李世民也對司馬懿做了一番評價,是這樣說的,司馬懿統兵向西作戰,與諸葛亮相持。他抑制部下的甲兵,本來並無決戰的鬥志;到了對方送來女忍的衣裝,他又表演出憤怒的神情。朝廷派來的辛毗手持節杖立在軍門,使他的作戰意圖受到阻止;而他千裡迢迢去請戰,乃是假裝要去顯示軍威。你關中的魏軍,要比蜀中的蜀軍勇敢;而且你在平原對方要翻越險峻的山嶺,雙方的勞役程度完全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與對方相爭,你顯然佔據有利的條件。可是你反而深溝高壘關閉軍門,不敢與對方一爭高下;諸葛亮活著時你害怕其實力不敢向前,他死了你又擔心消息有假撒腿跑了,作為一方統帥,你恐怕在這方面是有缺陷的啊,李世民的一席話可以說是一針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