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派|聲勢浩大的祛魅:網絡金句能否永遠年輕?永遠令人熱淚盈眶?

2020-12-22 騰訊網

《好萊塢往事》撤檔了,但看過電影的觀眾,應該會對其中濃烈的嬉皮士文化印象深刻。電影最後的高潮部分改編自臭名昭著的「曼森殺人案」,在案發時的美國社會,嬉皮士是一種典型的負能量文化症候,與今天人們對這一詞彙的理解迥異。但頗為諷刺的是,「垮掉的一代」著名作家傑克·凱魯亞克寫下的那句形容年輕嬉皮士荒誕不經的行為方式的名言,卻成為了21世紀網絡用戶的勵志雞湯。這條金句是:「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垮掉的一代意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風行於美國的文學流派

是的,總有那麼一些金句,在歲月沉澱中孕育出了更多元的涵義;總有那麼一些金句,初讀時無比驚豔,讓人恨不得列為人生至理箴言,但時隔經年,回頭再看,卻發現它已經成了洩氣的碳酸飲料,總歸是少了點刺激感;也有些金句,本來是醍醐灌頂的真理,最後異化成了歪理,本來是胡說八道的歪理,最後又可能被當作了真理。

金句,從字面上拆解,是像金子一樣的句子,具有傳播上的流行性、價值性,它不是純粹網絡化的「霜之哀傷」或「火之高興」,而是能夠引發集體無意識的模仿和跟隨的內容。在新的傳播語境下,網絡金句成為人們日常社交的重要表達要素,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流行全網的金句被生產、被二次加工。

那麼,這背後體現了哪些簡單的傳播規律?我們又該以怎樣的眼光來看待當下的網絡金句?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通過描述一些熱門金句的關鍵使用場景,帶你一品2019年我們使用過和吐槽過的網絡金句。

一些熱門金句的流行規律和使用語境

關鍵描述:

第三人效果:錯的是全世界?

熱門金句: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這句箴言出自于波蘭詩人斯坦尼斯洛的名作《更凌亂的思緒》,它的原意是:「雪崩中,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語境,主要說的是納粹集中營裡的平庸之惡。

在網絡世界裡,平庸之惡並不是罕見的事物。典型如「網絡暴力」,就是平庸之惡的代表。從早期的「網絡水軍」「人肉搜索」到今天的「鍵盤俠們」,其實都是「雪花」的代名詞。這句名言的另一條翻譯版本——「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就是這麼流行起來的。

圖片來源於https://www.wikihow.com/Make-Yourself-Emotionally-Numb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雪花論」提醒了大眾,「小惡」積累起來會產生嚴重後果,帶有濃厚的反思意味。然而,時代在變化,社交的效率和形式、人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也在發生變化。當金句過度知名,導致被濫用到各種不適合的語境中,說話人的立場和傳播效果就會與原先判若雲泥。

舉個例子,在韓國女星崔雪莉自殺事件的微博評論中,也出現了不少「雪花論」。本質上其實是對其他人進行無差別的指責。但很顯然,在這一事件中,媒體對網絡暴力的報導焦點在韓國輿論場,國內大多數網民是真的挺無辜的。

因此,在相關評論下也能夠看到被冒犯的網友留下的大量跟評:「我什麼都沒做,為什麼要被當作雪花?」「韓國的『雪』崩了,關中國的雪花什麼事?」

在類似場景裡將「雪花論」當作鞭辟入裡的俏皮話說出來的人,陷入了所謂的「第三人效果」。即人們往往會傾向於高估大眾傳播對他人的影響,而低估信息對自己的影響。

回顧網絡生活,是否常常覺得自己在接收到某一信息時表現得比他人更加理性克制?例如,在雪莉事件中,會想當然地認為所有網民在推波助瀾;又例如,在近來熱議的醫患關係話題中,部分受眾可能會感受到輿論場上的討論過於激烈,但實際上,爭議性事件的相關內容多多少少會對所有的信息接收人產生影響,改變其對醫患關係的看法。

也許,當我們面對此類問題時,可以在異化了的「雪花論」外,找到其他具備同樣價值的議題。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引爆點》中,提出了環境威力法則(Power of Context)——人們對自己周圍環境的敏感程度比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更為強烈。心理學家把這種傾向稱作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在解讀別人的行為時,人們總是高估性格因素,而低估具體情形和環境因素。這就是說,我們總是傾向於從人的性情一面而不是從環境的一面尋找問題的答案。

關鍵描述:

群體情緒與感覺適應

熱門金句:「我太南了」「人間不值得」

當下年輕人酷愛宣洩和標榜喪文化,以致於「喪」這個詞甚至被不少瞄準年輕用戶的品牌放到了名稱裡。近年來流傳甚廣的「我太南了」「人間不值得」「胖沒關係,至少你長得醜啊」,可謂集喪文化之大成。

《微博中的負面情緒傳播分析》一文中提到,「情緒具有極強的感染性,憤怒、悲傷、恐懼等負面情緒在微博中呈現出來並經過評論轉發,傳播的速度更快更廣,很容易醞釀出類似於集合事件中的群體情緒。」

喪就是這樣一種偏消極的負面情緒,由此衍生的金句,如在遭遇無奈時戲謔地蹦出一句「我太南了」或「人間不值得」,在對爭議新聞事件中的家長表示質疑與失望時說的那句「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都是容易引發裂變式傳播和群體情緒疊加的內容。這些看似超然或站在第三方視角發出唏噓的金句,往往更容易勾起人們內心的「喪」感,讓人感同身受。

不過,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作感覺適應,主要指在外界刺激的持續作用下,人們的各種感覺會發生適應,有些適應現象表現為感受性的降低。換句話說,「人間不值得」聽得多了,大眾的觸動心理會因為被「過度頻繁」地喚起而逐漸麻木,到了這個階段,金句也就達到了自身的「邊際效應」。

關鍵描述:

身份建構,故我今我他我

熱門金句:

「我們都是明媚而憂傷的孩子。」

去年11月份,《新京報》曾經關注報導過網絡上興起的反「矯情文學」運動。事件起源於豆瓣,有人在上面建立了一個「矯情文學品鑑小組」,很快掀起一股反矯情文學的浪潮,目前小組成員已超過60000,每日更新討論維持在150條左右。很多年輕人冒著「辣眼睛」的風險加入其中,邊嘔邊看,十分熱鬧。

在這些被品鑑的矯情文學中,有不少是在2019年依然很火的金句,它們大多出自過去的青春疼痛文學,代表語錄例如:「我們都是明媚而憂傷的孩子。」過去的人們善用此話來抒發那些既深刻但卻美好的憂傷情緒,到今天,這條金句背後的含義也經歷了從純潔、小資情調到故意揶揄調侃的流變。

詩人常說,「今日之我,已非往日之我。」這句話用來形容人們回望過去時的心理,再合適不過。今天的我們,覺得過去鍾愛的青春疼痛文學矯情又酸澀,是因為身份建構和周身環境都經歷了巨大變化。身份建構理論認為,人類是群居動物,我們對自我身份的建構與認同來源於社會的文化環境,所展現出的特質是否能為周圍的群體文化所接受、保護,這一點至關重要

在每個人都文藝的00年代,文藝青年們跟在郭敬明們的身後,「心裡盛滿了水,不敢動,怕漾出一地的悲傷。」如今,脫離了當時的社會風潮與認知局限,再發出這樣的語句,大概只能在朋友圈收穫一大波問號。

這張糊得掉渣的圖,形象地表現了人們看到矯情金句時的樣子。

時過境遷,我們學會了對過去自我身份的塑造進行「自嘲」,以便更體面地接受「當年的自己」。品讀著十年前的金句,大家又再次對它進行了一波消費。然而,流行是一個怪圈,令一些人牙酸又「咯噔」的矯情句子正以新的面貌在00後間流傳,「星河滾燙,你是人間理想」,在感情充沛的年紀,迸發出幾句矯情的金句,或許是人類的「真香定律」。

關鍵描述:

名人效應,娛樂至死

熱門金句:

「TA好像只是短暫地愛了我一下。」

相比於前面保質期較長、來源於知名寫作者的金句,由明星熱門事件衍生出的金句則會在短時間內呈現大規模爆發態勢,但生命周期更短。

在泛娛樂類熱點事件中,圍觀群眾總是能夠迅速而精準地截取當事人的「名言名語」,加工成為熱門金句,以或批判、或同情、或湊熱鬧的心理廣泛地使用傳播。

前段時間,主持人朱丹因為連續口誤叫錯明星名字上了微博熱搜,她的「騷凹瑞」梗被各路網友惡搞;網紅分手也屢屢增添金句,從「你喜歡大海,我愛過你」,到「摸你的身體就像摸自己」,這些渣男語錄不斷豐富著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那些更知名的名人分手事件誕生的金句則具有更大的傳播魔力。2019年8月,具惠善和安宰賢的離婚事件在國內引起熱議。比情感糾葛傳播穿透力更深的,是具惠善的那句「他好像只是非常短暫地愛了我一下」,引起了網友的瘋狂拷貝。

例如,今年南方異常溫暖,「我的毛衣好像只是短暫地愛了我一下」;英語考試題目太難,「四級好像只是短暫地愛了我一下」;這個月工資很低,「工資好像只是短暫地愛了我一下」……群體再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這類金句的傳播鏈路,不過,在批量化、娛樂化的使用下,這類金句也很容易製造審美疲勞。

網絡金句,好像也只是短暫地讓我們愛了一下

在09年的一篇名為《當代流行語》的文章中,作者指出「流行語是特定時期內的產物,它反映的是當時當地的情況,往往洋溢著時代特質,折射出不同時代的生活氣息,折射出不同時代的生活狀態、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和流行文化。

網絡金句作為流行語的一種,也受到使用者所處環境的影響。因此,多數網絡金句的「生命」往往是短暫的,江山代有金句出,各領風騷那幾個月。沒有永不過時的金句,也沒有不生產金句的時代。

回顧剛剛過去的2019年,五花八門的網絡金句遍布在社交媒體的各個角落。12月2日,《咬文嚼字》編輯部公布了2019年十大流行語:文明互鑑、區塊鏈、硬核、融梗、「××千萬條,××第一條」、檸檬精、996、「我太難/南了」、「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霸凌主義。其中就有不少是以網絡金句的形式流行的。

金句看得多了,也能從中發現一些套路。比如:

金句往往雅俗共賞,能夠兼具趣味性和深刻性;

多數金句來源於名著、名言,自帶格調,大眾認同感高;

金句富有強感染力,能夠觸動人心,為情緒表達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載體;

金句簡短,方便記憶的同時,還能現學現用,有效降低了人們評論時的思考成本。

小馬宋在《如何快速寫出一個金句》裡更是直接總結出多條金句公式。例如「AB,AC」,重複一個詞,但另外兩個關鍵詞會發生變化,再加之高大上的詞彙,就可以塑造出一句金句:他可以領導一次抗議,而我在領導一個國家(出自前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還有「AB、BA」句式: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出自劉慈欣《三體》);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出自卞之琳《斷章》)。此外還有選擇句式、遞進句式等等。

金句在移動網際網路的加持下,變得更有套路,更容易被大眾理解、接受和模仿,這樣的祛魅,聲勢浩大,普遍發生在過去20年的網際網路世界當中。傳播語境的變化,讓過去只有大師才說得出的金句成了普通網友的口頭禪,不過,頻繁地惡搞、消費和濫用,也的確在加速流行金句的腐朽。所以,熱衷於金句式表達的人們,還請且行且珍惜。

參考連結:

1.https://new.qq.com/omn/20191105/20191105A08BW500

2.http://web.anyv.net/index.php/article-3753563

3.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2789/238416/17004900.html

4.https://mp.weixin.qq.com/s/7CUm0Z2Jq9TYGkE6uVDdaw

相關焦點

  • 2020的上半年,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 Jack Kerouac「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這句話是美國著名作家、《在路上》的作者凱魯亞克的一句名言。之所以,把這句話放在全文的開頭,是因為它特別能代表這半年來小七在自媒體寫作的心境。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保持渴望,留住初心,拼命努力。成功,你可以晚些來。因為我相信,自己正走在奔向你的路上!
  • 【大眾探嶽X測評】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塞·厄爾曼他們說,你已經不年輕了。什麼是年輕?年輕是一種心態,是一種追求,一種信仰,一種不死的欲望。是永遠激情,永遠可愛,永遠熱淚盈眶。是依然有夢想,是翻越千山萬水,歸來仍是少年。今天眾車說將會給大家測評一款非常適合年輕人開的車——探嶽X。
  •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你我皆是Champions
    最後借影片的海報上的話語來結束全文: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致敬我們永遠的Queen。
  • 5月4日青年節發朋友圈說說,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一直以為,精神的高地總在別處,尋尋覓覓,才知道腳下的人生永遠是你的詩與遠方。最美的風景,是心中盛開的愛之花園,最高的境界就是靜水流深的歲月裡,那一處默然。人生就是這樣,得失無常,凡是路過的,都算風景;能佔據記憶的,皆是幸福。等走遠了再回首,我們才發現,挫敗讓人堅強,別離令人珍惜,傷痛令人清醒。
  •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O ever youthful, O ever weeping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沉潛讀書會(作者:慕汐)「他又笑又跳又拍手,話都說不連貫,結結巴巴地說:啊——啊——你們聽我說他們奔跑著,歡呼著,永不知疲倦,他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永遠在路上!在生活中,我其實是一個挺平凡的姑娘,我相信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也是如此,我們深陷世俗,一整天兢兢業業或許只為了不多的獎金,一整天忙忙碌碌發現最後留給自己的時間少的可憐,但這些,並不影響我們熱愛我們所熱愛的,追逐我們想追逐的,做自己的光。
  • 溫暖面孔 |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要做永遠的「孩子王」
    作為一名教師,課堂是永遠的主陣地。張曉萍既是一校之長,也是學校的「首席教師」,她始終活躍在小學科學教學的第一線,在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了「清新簡約、樸實大氣」的教學風格。   伴隨百年嘉實的輝煌徵程,張曉萍也點亮自己的教育生涯。
  • 為你讀句子:「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身體會老,心也許不會
    文∣閒時翻書君(原創文字,拒絕轉載,歡迎關注)讀到這樣一句話:「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達摩流浪者》閒時翻書君:這句話的意思,幾乎等同於「永遠不要老去。」心態和身體,究竟哪一個會先行衰老?01身體的退行變化,是先天註定的。
  • 【朗讀者第二季】第6期路·董卿: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而對於我們每一個生命個體來講,我們也擁有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蹣跚起步便永遠無法回頭。在這條路上充滿歡喜、憂傷、平順、坎坷、陽光、風雨,這是一條屬於我們的人生的路。「路」這個字是由「足」和「各」組成的,仿佛告訴我們,路在腳下,各有各自的路。
  • 致每一位SKIER:願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當你乘著纜車,站在山頂微風吹過,陽光正好依然戰衣獵獵你還有著很多可能性,也還有著很多頭髮對生活和自己都滿懷著希望和勇氣願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 讀納蘭性德的詩詞,為什麼有「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的感覺
    讀納蘭性德的詩詞,似乎總有"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的感覺!沙沙小觀園,謝閱讀者。
  • 李宗偉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今年的6月,李宗偉發布的一條微博讓我感觸良多,昨晚午夜夢回那個揮舞著球拍的夏天寫下此文紀念那個永遠年輕的李宗偉。只要他站在賽場上,我們知道他也許會被擊敗,但永遠不會倒下。我永遠是李宗偉的「徒弟」。你永遠是我的偶像。再見,李宗偉,願你餘生美滿。再會,李宗偉,我知道你仍然會「再一次」出現........僅以此文,獻給偶像李宗偉,希望他退役之後更好生活,希望拿督的球迷,永遠年輕,希望青春永遠飽含熱淚......
  • 【爭做新時代巾幗奮鬥者】伊莎白·柯魯克: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伊莎白參與創辦華西協和大學,這是中國最早的綜合性醫學大學02愛情讓我們無所畏懼年輕的伊莎白顏值很高,氣質出眾,追求者甚眾。她的丈夫大衛·柯魯克,也是個不折不扣的美男子,出生於英國猶太富商之家,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 迪麗熱巴:永遠熱情,永遠熱淚盈眶
    親愛的迪麗熱巴,祝你能永遠像25歲一樣勇敢無畏,笑起來最美的迪麗熱巴,你要永遠開心,永遠保持熱情,永遠這樣熱淚盈眶
  • 《樂隊的夏天》2來啦|搖滾—永遠年輕 永遠在路上 永遠熱淚盈眶
    01 搖滾樂對於少時的我,是永遠走不進的世界作為一個90年出生於小縣城的我,在那個信息還很閉塞的年代,沒有網際網路,只有人們的口口相傳。大人們口中一些人說著搖滾造就的傳奇,一些人說著搖滾是一件壞孩子才會做的事情。
  • 木馬樂隊:永遠年輕,永遠噼裡啪啦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東七門,ID:dongqime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我)永遠年輕,永遠噼裡啪啦。」「最大的收穫,往往是最大的付出。」「沒有樂評人。樂迷說出自己的話就是樂評人。」
  • 當樸樹唱起《送別》時,那個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的少年哭了!
    有人感概說,樸樹已經不再年輕了,他也變得蒼老了。是啊,當年那個唱著《New Boy》的年輕小夥子,現在的臉上也長滿了「歲月的痕跡」。但是,我發現我定義不了樸樹的「蒼老」。2017年的4月30日,樸樹發行了一張名叫《獵戶星座》的專輯。
  • 2020年關鍵詞—擁抱 |生活依舊滾燙,永遠熱淚盈眶
    2020年關鍵詞—擁抱 |生活依舊滾燙,永遠熱淚盈眶 2020-12-23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霓虹日 | 永遠年輕的排球少年
    霓虹日 | 永遠年輕的排球少年作者 | 雲起編輯 | 若芋在所有的動漫中,運動番永遠都是一個特殊的分類。從一代人的回憶《灌籃高手》,到先後引起過熱潮的《網球王子》《黑子的籃球》,再到近年推出的《強風吹拂》和《排球少年》,運動番始終如磐石般安靜地停留在不斷流淌的動漫潮流中。
  • 永遠年輕,永遠荒唐悲傷
    >這裡不可能發生什麼然而,我就在這裡僅只是個機器人帶著不明確的使命一件不朽的藝術品by 波拉尼奧永遠年輕,永遠荒唐悲傷當然一開始就被波拉尼奧的振振有詞搞得暈頭轉向,他恍若微醺,好像我現在一罐啤酒便暈倒,心裡一直明鏡似的瞧著自己搖搖欲墜的皮囊,那一聲嘆息很久才回到耳畔,「我們最孤獨,是在人群裡」。
  • 我們雖不再年輕,但依然可以熱淚盈眶
    我們習慣了認同那句「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又何曾想過,當我們不再年輕時,是否還能兩眼淚盈。熱淚盈眶,絕不僅僅是絕望處境裡的悲泣,而是縱然時光遠去,也依然滿懷赤誠,心懷感動。熱淚盈眶,蘊含的是壯懷激烈的將士們心底的聲聲呼喚,是杜甫一家苦盼成真的悲喜交加,是白居易對琵琶女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