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談論起華語樂壇現狀時,總免不了回憶起那個神仙打架的黃金十年。從周杰倫帶著一張《JAY》走進聽眾的視線開始,孫燕姿、S.H.E、蔡依林、王力宏、潘瑋柏、楊丞琳、五月天,這些當年還很陌生的名字輪番登場。在黃金時代,音樂不僅是「多」,更是「多樣」。歌手中,男、女歌手和各類樂團百花齊放;曲風上,R&B、民謠、搖滾、嘻哈,都是今天仍不過時的元素;題材更是五花八門:愛情、友情、夢想,歐洲童話、中國傳說……在那個沒有網絡的年代,打開隨身聽和MP3,你就能擁有全世界。
然而黃金十年已經過去,當下的華語音樂市場似乎已經失去了部分聽眾的信任。
「我已經不怎麼聽中文歌了,現在的歌沒什麼含金量,都是口水歌」、「華語樂壇很難再出現巨星式歌手了」……消極聲音不絕於耳。
我們懷念那個黃金十年,但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再次創造它。在澎湃新聞聯合《我是唱作人2》推出的關於華語音樂市場生態調查中,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命題——華語樂壇能否開啟下一個「黃金十年」?這份匯集了華語音樂市場從業者、消費者、經營平臺、媒體人等各類聲音的調查中顯示,儘管音樂排行榜公信力消失、短視頻口水歌泛濫等現象導致有唱衰的聲音存在,但隨著近年來版權意識的提高,業內人士的撬動,市場正在逐漸完善,更多人對華語樂壇抱有期待。尤其是原創類音樂綜藝的誕生,使原創音樂有了更優質的展示平臺,更容易被大眾所看到。採訪中某音樂記者談到:「從去年開始,唱作和創作對於歌手來說,已經不再是一個稀罕技能而是必備技能,而原創最代表的核心節目就是《我是唱作人》。」
對此,將推廣原創音樂視為使命的《我是唱作人2》總製片人車澈,也作出了表態:「做原創音樂是不容易的,這些人堅持下來,因為他們的初心。也希望通過《我是唱作人》第2季,能夠讓整個市場看到華語原創一些新東西在湧動!」 在第一季擔任大眾評審的樂評人呆若木一則期望:「音樂人應該把這些東西表達出來,讓大家知道我們這個時代正在發生著什麼。這也是我們對他們的一個希望。至少我覺得音樂是可以改變時代的。」
伴隨著大家對於華語音樂未來的期待與忐忑,前不久《我是唱作人2》官宣首發陣容,張藝興、鄭鈞、陳粒、GAI周延、霍尊、隔壁老樊、馬頔、劉思鑑八位首發唱作人,代表著搖滾、流行、Rap、民謠、古風等多種音樂風格,引起聽眾對華語音樂原創力的再次討論,喚醒了大眾對華語樂壇的新一輪期待。究竟結果能否如節目組所期望,讓市場看到華語原創的真正實力呢?下一個音樂風格多元化的「黃金十年」又能否如約而至呢?讓我們一起等待答案揭曉!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