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床就看疫情的最新動態,心情不由得一沉,增加的人員又多了不少,截止2020年2月2日9時,我國確診病例達到了14411人,死亡304人,讓人感到欣慰的是治癒人數高於了死亡人數,達到了328人,希望這是一個好的開端。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到現在為止已經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不便,更挑戰了不少人的神經,在社交媒體裡大家很多關注的是哪個小區是不是發現患者了,或者有疑似人要被隔離14天了,或者是進出小區都要測體溫,說要37.3以下才是安全的等等……
有人就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測體溫要用37.3度這個標準呢?為什麼隔離需要14天呢?
測體溫為什麼用37.3℃作為標準?
人的體溫其實不是一個固定值,而且每個人的體溫也並不完全一樣,只是一個相對恆定的值,一般來說人的體溫在一天裡是有波動的,早晨6-7點的時間最低,下午4-5點的時候最高,一般波動的幅度不超過1。
而且人的行為也會讓體溫有所波動,這個估計大家都知道,比如運動跑步後體溫就會高,女性快來大姨媽的時候或者懷孕的時候也比較高;兒童體溫一般比成人高,老人的體溫一般偏低。
一般來說,人體的正常體溫範圍在36.5℃~37℃,這是人的生理特性造成的,因為人正常的生命活動必須在一個相對恆定的溫度下進行,太高或者太低,都無法維持,這兩個都有限制,最高不得高於41℃,最低不得低於25℃,因為超出了這兩個值人的各個臟器、組織系統就會崩潰,罷工,最後導致的就是生命結束。
現代醫學對於體溫分為6個檔次,分別是:
36.2℃以下;36.2℃~37.2℃;37.3℃~38.4℃;38.5℃~39℃;39.1℃~41℃;41℃以上 。
從這6個檔次我們能看出來,36.2℃以下屬於體溫偏低;36.2℃~37.2℃是正常體溫;37.3℃~38.4℃屬於發燒,是低度發熱,也就是俗稱的低燒;38.5℃~39℃屬於中度發熱,一般就應該幹預,兒童達到這個程度也應該吃藥了;39.1℃~41℃就是高度發熱,說明問題一點勁危險了;41℃以上這個就不用說了超出人體的極限,屬於極度危險,很可能造成死亡。
從這6個溫度的檔次我們能看出來兩個重要數據,一個是38.5度,一個是37.3度,38.5度是中度發熱轉為高度發熱的界值,估計帶過孩子的家長都知道,如果家中的兒童發燒到這個程度就必須吃藥了,因為再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傷害到大腦和神經系統了;而37.3度同樣也是一個界值,就是表明人已經開始發燒了,這個溫度表明人體已經出現了病理變化,不再是健康了。
當然,也有個體差異的情況,有的人可能本身基礎體溫就高,雖然沒有活動但是有過喝酒吃刺激性食物的情況也可能造成體溫超過了37.2度,這需要跟體溫檢測人員說明情況;當然也有人基礎體溫就低,對於他來說37.2度時就已經屬於低燒狀態了,這時候雖然體溫檢測屬於正常值,但本人應該自我進行隔離,如果很快體溫能夠恢復,則說明是簡單的感冒,如果體溫持續甚至有升高的情況,則應該立刻聯繫當地發熱門診或防疫人員。
此外,本次新型冠狀病毒還出現了無發熱症狀的感染者,而只是有乾咳、眼部不適以及胃腸的不適情況,如果患者有疫區旅行史或者接觸過確診、疑似人員,需要高度重視。
為什麼隔離觀察時間是14天,而不是7天或者10天呢?
隔離觀察的期限,並不是隨便規定的,而是根據新型冠狀病毒的潛伏期來確定的。潛伏期估計大家都知道,就是人從接觸病毒到開始出現症狀發病這段期間,就是潛伏期。
不同病毒感染的潛伏期不同,從幾天到幾年都有,一般感冒病毒潛伏期只有幾天;SARS病毒一般是2-7天,最長10天;而狂犬病毒潛伏期最長的報導是幾年,愛滋病毒也有一個較長的潛伏期。對於病毒來說,它的目的是感染宿主繁殖自己,所以越長的潛伏期對其越有利,而且這樣的病毒也就越難控制,比如愛滋病病毒、狂犬病毒等等。
新型冠狀病毒潛伏期是根據之前發現的病患從接觸到發作的大概時間推斷,並且增加安全係數後得出的結論,也就是說14天如果不發病就基本排除其染病的可能,從這個時間上我們也能看出來,新型冠狀病毒要比SARS」聰明「一些,潛伏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感染更多人,控制起來難度也相對較大。
當然,度過了隔離的14天就表示自己沒有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但並不意味著以後不被感染,還是需要預防的,最好的預防方法還是咱們曾經說過的:在疫情結束之前,減少外出機會,減少去人群密集的區域;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