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自然之聲,解讀生命傳奇
親愛的師大聽友們,大家晚上好
歡迎走進本期的《人與自然》
在吉力馬札羅山附近的村莊中流傳著的一個傳說,蘊藏了這座赤道雪山形成的秘密。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讓花與鳥兒共同為其歌唱。神奇的赤道雪山吸引無數充滿好奇的人從世界各地相聚於此,感受自然之中冰與火的激情碰撞。
接下來讓我們跟隨師大廣播
進入吉力馬札羅山
體會不一樣的赤道風情
傳說,在遙遠的非洲大陸上,神明降臨在高聳入雲的吉力馬札羅山。他佇立於高山之巔,慈愛地遙望著山腳下的子民,將福祉賜予這片土地。天邊的雲彩翻滾著,把一滴滴甘露撒入泥土,喚醒沉睡的小草,為自由奔跑的牛群帶來充飢的能量「料理」。
但在暗處觀察已久的妖魔企圖趕走神明,將這片百草豐茂、人畜興旺的寶地據為己有。它們在山體中聚集起許多巖漿,其燃燒時產生的氣體很快充斥了整個山腹,推動著熔巖在一瞬間迸發、漫延,甚至引得電閃雷鳴。天神暴怒,借來瓢潑大雨澆滅那滾滾烈火,最後從企鵝腳下召來巨冰,堵上了被巖漿衝潰的山口,妖魔鬼怪也因沒有食物餓死山中。後來,當地人感恩神明的賜福與拯救,於是把吉力馬札羅山視為心中的驕傲。作為一座矗立於赤道附近的雪山,吉力馬札羅山因此成為地球上一道獨特美麗的風景線。
坐落於非洲坦尚尼亞東北部的吉力馬札羅山,猶如凸起的脈搏,在非洲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蘊含著巨大的能量,跳動出無窮的生機。它被稱為「非洲屋脊」,以絕對的高度優勢成為坦尚尼亞和肯亞間的天然分界線,順利攔截了遠道而來的印度洋季風並為己所用。裹挾著豐沛水資源的季風從山腳開始一路上「丟盔棄甲」,最後只留一縷輕風苦苦支撐。
流連於山坡的水汽,幻化成雲,凝結落雨,滋潤著一片片拔地而起的植被。在赤道地區普遍高溫的催生下,熱帶雨林孕育而生,成為守護吉力馬札羅山的第一道屏障。鬱鬱蔥蔥的枝葉相互交錯,只在地面上投射出點點光斑。接下來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森林和高山草甸帶,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逐漸稀少的水資源只能對後來者盡微薄之力。
吉力馬札羅山並不只有一座山峰,更準確地說,它有兩個主峰,分別名為烏呼魯和馬文濟,兩者間存在一條馬鞍形的山脊。東非大裂谷地區活躍的地殼運動促進了吉力馬札羅山的形成,還賦予了它另一個身份標誌——火山。奇怪的是,即使現在東非大裂谷仍存在著地殼運動,但百萬年以來,吉力馬札羅山僅爆發過兩次,現在仍處於休眠狀態。不過,一旦爆發,它的威力可不容小覷。「紅色的花朵」在一瞬間綻放在幾十米的高空中,雷鳴為它伴奏,濃煙也「揚帆」昭告它的誕生。明亮的紅色巖漿如泉水般噴湧而出,向附近百裡的地方鋪蓋,傳出陣陣「滋啦」的焦灼聲。吉力馬札羅山滔天的「怒火」在時光的安撫下,成為富含各種礦物質的火山灰沉入土中,被稱為膏腴之地也無可厚非。
提及赤道,人們首先會聯想到炎熱的天氣和清爽的夏裝;說到火山,橙紅滾燙的巖漿一定會第一時間浮現在人們的腦海。在吉力馬札羅山,當高溫與火山相遇,出現的結果不是爆炸式的熱浪衝擊,而是出人意料的極寒冰地,海拔「不小心」戰勝了一切。堅硬的寒冰包裹住整個火山口,光滑得肖似玉碗,但在其內部卻肆意生長,以柱狀的形態張牙舞爪。吉力馬札羅山外部鼓鼓軟軟的白雪好似蒙古族表示敬意和祝賀用的長條絲巾——哈達,幾片潔白的雲朵飄浮在山腰,一眼望去,讓人恍惚看到了莊嚴聖潔的仙境。這一奇觀一直為遊客津津樂道。
因為焚燒汽油、煤炭等,二氧化碳這一溫室氣體大量增加,像溫室的玻璃罩一般聚集在大氣層上空,破壞著地氣系統的吸收和發射能量,致使氣溫不斷升高。全球變暖關及自然,當然也會威脅到吉力馬札羅山的頂峰積雪。高溫蠶食著高山積雪和極寒之地,下一個又會輪到誰呢?
圖片來源 | 網絡
稿件來源 | 李雨欣
圖文編輯 | 楊越如
音頻來源 | 耿思桐 丁芮
稿件審核 | 許瑤 榮梓茜
責任編輯 | 範飄然 張雅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