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古代,男子成年實行冠禮,女子成年實行的笄禮。男子20歲行加冠禮,女子15歲行加笄禮。
【成年禮】
一個人,當他逐漸走向成熟,脫離了親人的養育、監護,承當起了所在集體和社會所賦予的權利和義務。在這個時候,人們又要舉行一系列的禮儀,來紀念當事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這種禮儀就是成年禮儀。
成年禮儀是人生禮儀中最為重要、並且具有多重特性的禮儀,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
中國古代,男子成年實行冠禮,女子成年實行的笄禮。男子20歲行加冠禮,女子15歲行加笄禮。
【歷史淵源】
遠古氏族社會時代,曾流行過一種「成丁禮」。
氏族中的未成年者,可以不參加生產、狩獵活動,也不必參加戰爭,氏族對他們有哺育和保護的責任。但在他們到達成人的年齡後,氏族則要用各種方式測驗其體質與生產、戰爭技能,以確定其能否取得氏族正式成員的資格。
斷髮、文身和拔牙、鑿齒都是表示成年的標誌,這是母系氏族社會「成丁禮」的遺俗。
隨著社會的發展,成丁禮在絕大多數地區都消失了,而中國的儒家看到了它的合理內核,將它加工改造為「冠禮」,作為人生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男子冠禮】
[加三種冠]
冠禮的主體部分,是由正賓依次將「緇布冠」、「皮弁」、「爵弁」等三種冠加於將冠者之首。
緇布冠實際上是一塊黑布,相傳太古時代以白布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稱為緇布冠,這是最初的冠。冠禮先加緇布冠,是為了教育青年人不忘先輩創業的艱辛。
其次是加皮弁,皮弁的形制類似於後世的瓜皮帽,用白色的鹿皮縫製而成,與朝服配套穿戴,地位要比緇布冠尊。
最後加爵弁,「爵」通「雀」,爵弁所用質料與雀頭的顏色(赤而微紅)相似,故名。爵弁是協組國君祭祀等莊重的場合戴的,地位最尊。
三次加冠,將地位最卑的緇布冠放在最前,地位稍尊的皮弁在其次,而將爵弁放在最後,每加愈尊,是隱喻冠者的德行能與日俱增,所以《冠義》說:「三加彌尊,加有成也。」
[身份不同席位不同]
加冠之前,三種冠分放在三個竹器中,由三位有司捧著,從西階的第二個臺階依次往下站立。
加冠者在堂上有專門的席位,其位置因身份的不同而不同。
嫡長子的席位設在阼階之上,庶子(嫡長子的同母弟和異母兄弟)的席位在堂北偏東的地方。堂的面向都朝南,堂前有東、西二階,東階供主人上下堂專用,所以稱為主階,也叫阼階;西階供來賓上下堂,所以稱為賓階。
《儀禮·士冠禮》說:「嫡子冠於阼,以著代也。」「著」是彰顯的意思,「代」是替代,阼階之上是主人之位,讓嫡長子在此加冠,意在突出他將來有資格取代父親在家中的地位。
[冠禮和祝辭]
加冠之前,先由贊者為冠者梳頭,再用帛將頭髮包好,做好一切準備。
為了表示潔淨,正賓都要先到西階下洗手,然後上堂到將冠者的席前坐下,親手將冠者頭上包發的帛扶正,然後起身,從西階走下一級臺階,從有司手中接過緇布冠,走到將冠者席前,先端正其容儀,然後致祝辭說:「月份和時日都很吉祥,現在開始為你加冠。拋棄你的童稚之心,慎養你的成人之德。願你長壽吉祥,廣增洪福。」(「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徳,壽考惟祺,介爾景福。」)祝畢,親手為他戴上緇布冠。接著由助手為冠者系好冠纓。
冠者進房,脫去採衣,換上與緇布冠配套的玄端服出房,面朝南,向來賓展示。
再加、三加之禮的儀節與此基本相同,只是第二次加冠時,正賓要從西階走下兩級臺階;第三次加冠時要走下三級臺階,因為捧持皮弁和爵弁的有司站在不同的位置。
此外,每次加冠的祝辭略有變化,但意思相同,無非是勉勵加冠者拋棄幼小嬉戲惰慢之心,而樹立進德修業之志。
加冠的祝辭,是前輩對冠者的衷心祝願,是成年教育的重要內容,祝辭之後,冠者都要應答。
每次加冠之後,冠者都要進房換上相應的服裝,然後出房,向來賓展示。
始加緇布冠,表示有治人的特權;再加皮弁,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三加玄冠,表示今後有權參加祭祀。
冠禮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進行容體、顏色、辭令的教育,內中有很深的含義。
《冠義》說:「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人之所以區別於禽獸,是因為人懂得禮儀,而禮儀是以容貌端正、神色莊敬、辭令恭順為基礎的。要責以成人之禮,首先要從容體、顏色、辭令的教育開始,惟其如此,贊者、正賓才不厭其煩地為之梳理頭髮、扶正帛巾,並且讓他展示體貌。
三加之禮完成後,舉行醴冠者的儀式。
冠者的席位在堂上的室門之西,正賓向冠者敬醴酒,並致祝辭:「甘美的醴酒醇厚,上好的脯醢(hai,醬)芳香。請下拜受觶(zhi,飲酒器),祭獻脯醢和醴酒,以奠定你的福祥。承受那上天的美福,長壽之年猶不忘懷。」
冠者按照規定的禮節飲酒,然後起身離席,為冠禮圓滿完成而拜謝正賓,正賓答拜還禮。
冠禮完畢,冠者要拜見有關的尊長。
「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為禮也。」
先從西階下堂,折而東行,出廷院的東牆,面朝北,拜見在這裡等候的母親,並獻上幹肉,以表敬意。母親拜受後準備離去,冠者拜送,母親又拜。這一過程中,作為兒子的冠者只對母親拜一次,而母親卻拜了兩次,這是上古時代婦人對成年男子的拜法,稱為「俠拜」。
冠者又去見站在堂下的親戚。親戚向冠者行再拜之禮,冠者答拜還禮。然後出廟門、進寢門,去見姑姑和姐姐,儀節與見母親一樣。
冠者拜見母親、兄弟等,是表示在家中從此以成人之禮相見,所以《冠義》說:「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為禮也。」
「玄冠、玄端,奠摯於君,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
冠者回家脫去爵弁服,換上玄冠、玄端和雀色的蔽膝,手執一隻雉,前往拜見國君。見面時,要將雉放在地上,不能親手交給國君,因為親手授受是尊者與尊者之間的禮節。禮畢,再執雉分別去拜見卿大夫和鄉先生。所謂「鄉先生」,是指退休還鄉的卿大夫。
這是冠者首次以成人的身份拜見國君、鄉大夫、鄉先生,所以《冠義》說:「玄冠、玄端,奠摯於君,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
冠者拜會尊長完畢,主人用醴酒酬謝正賓,用的是一獻之禮。
所謂「一獻之禮」,包括獻、酢、酬,即主人先向賓敬酒(獻),賓用酒回敬主人(酢),主人先自飲、然後斟酒再敬主人(酬)。
為了表示對正賓的感謝,主人以五匹帛和兩張鹿皮相贈。
冠禮至此結束,正賓告辭,主人送到門外,再拜,並派人將盛有牲肉的禮俎送到正賓的家中。
【女子笄禮】
古代男子有冠禮,女子則有笄禮。
《禮記·曲禮》說:「女子許嫁,笄而字。」可見女子是在許嫁之後舉行笄禮、取表字。
笄禮的年齡小於冠禮,《禮記·雜記》說:「女子十有五年許嫁,笄而字。」如此,則許嫁的年齡是十五歲。如果女子遲遲沒有許嫁,則可以變通處理,《禮記·內則》鄭玄注說:「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笄禮的儀節,文獻沒有記載,學者大多認為應當與冠禮相似。到了宋代,一些學者為了推行儒家文化,構擬了士庶女子的笄禮,司馬光的《書儀》以及《朱子家禮》都有專門的儀式。
《書儀》,女子許嫁,笄。主婦女賓執其禮。笄禮行之於中堂,執事者用家內的婦女婢妾充任。席以背設椸櫛總首飾置卓子上,冠笄盛於盤中,上面蒙以帕,由執事者執之。主人於中門內迎賓。賓致祝詞後為之加冠、笄,贊者為之施首飾,賓揖笄者,適房,改服背子。既笄,所拜見者僅限於父及諸母、諸姑、兄姊。其餘儀節都與男子冠禮相同。
《朱子家禮》的笄禮與《書儀》大體相同。女子許嫁,即可行行笄禮。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沒有許嫁,也可以行笄禮。笄禮由母親擔任主人。笄禮前三日戒賓,前一日宿賓,賓選擇親姻婦女中賢而有禮者擔任。陳設,在中堂布席。厥明,陳服,如冠禮。序立,主婦如主人之位。賓至,主婦迎入,升堂。賓為將笄者加冠笄,適房,服背子。為笄者取字。笄者見尊長,最後禮賓,儀節與冠禮相同。
公主的笄禮,文獻語焉不詳,《政和五禮新儀》的《冠禮》沒有提及,而《宋史》有之。
皇帝親臨於內殿,估計是仿照庶子冠禮製作的,不過,主持人用女性,負責加笄者是女賓。宋代的公主笄禮較為典型,《宋史禮志》記載詳細:笄禮在宮中殿庭舉行,皇帝親臨。笄禮始加冠笄,再加冠朵,三加九翬四鳳冠。祝辭和取字之辭也都套用男子冠禮。取字後,公主拜見君父,聆聽訓辭:「事親以孝,接下以慈。和柔正順,恭儉謙儀。不溢不驕,毋詖毋欺。古訓是式,爾其守之。」公主再拜,向父皇保證道:「兒雖不敏,敢不祗承!」之後,公主去見母后。最後,公主回到座位上就坐,接受皇后、妃嬪和參加典禮的掌冠、贊冠官等的祝賀。
女子行笄禮,古代多稱「上頭」。
梁簡文帝蕭綱《和人渡水》詩:「婉婉新上頭,湔裾出樂遊。」唐李何《觀妓》詩:「向晚小乘遊,朝來新上頭。」又花蕊夫人《宮詞》詩云:「年初十五最風流,新賜雲鬟便上頭。」這些詩句中的「上頭」,均為女子參加笄禮。
宋代,女子上頭多安排在清明前兩日舉行。吳自牧《夢粱錄》記:清明交三日,節前兩日謂之寒食……凡官民不論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頭。」
至明代,笄禮即廢而不用,但其影響卻並未消逝。在民間,笄禮逐漸消泯或與婚禮合併,使婚禮有了成年禮儀的涵義,女子出閣時理妝被稱為「上頭」,且「修眉」、「開臉」都是婚典前的理妝,都標示了成年這一意思。而大婚之禮本身就宣告了當事者的成人。作為婚禮的一部分,上頭遲則在嫁娶之日,早則在婚前一兩日進行,多是請年輕有全福之婦人為其梳成年髮髻,梳妝上頭。
至今,許多農村女子婚嫁時,將頭髮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與婚前髮式明顯不同。這也算保留了些許笄禮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