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禮制】古代的成年禮是怎麼樣的?

2021-02-23 國學小常識

導讀:中國古代,男子成年實行冠禮,女子成年實行的笄禮。男子20歲行加冠禮,女子15歲行加笄禮。

【成年禮】

一個人,當他逐漸走向成熟,脫離了親人的養育、監護,承當起了所在集體和社會所賦予的權利和義務。在這個時候,人們又要舉行一系列的禮儀,來紀念當事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這種禮儀就是成年禮儀。

成年禮儀是人生禮儀中最為重要、並且具有多重特性的禮儀,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

中國古代,男子成年實行冠禮,女子成年實行的笄禮。男子20歲行加冠禮,女子15歲行加笄禮。

【歷史淵源】

遠古氏族社會時代,曾流行過一種「成丁禮」。

氏族中的未成年者,可以不參加生產、狩獵活動,也不必參加戰爭,氏族對他們有哺育和保護的責任。但在他們到達成人的年齡後,氏族則要用各種方式測驗其體質與生產、戰爭技能,以確定其能否取得氏族正式成員的資格。

斷髮、文身和拔牙、鑿齒都是表示成年的標誌,這是母系氏族社會「成丁禮」的遺俗。

隨著社會的發展,成丁禮在絕大多數地區都消失了,而中國的儒家看到了它的合理內核,將它加工改造為「冠禮」,作為人生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男子冠禮】

[加三種冠]

冠禮的主體部分,是由正賓依次將「緇布冠」、「皮弁」、「爵弁」等三種冠加於將冠者之首。

緇布冠實際上是一塊黑布,相傳太古時代以白布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稱為緇布冠,這是最初的冠。冠禮先加緇布冠,是為了教育青年人不忘先輩創業的艱辛。

其次是加皮弁,皮弁的形制類似於後世的瓜皮帽,用白色的鹿皮縫製而成,與朝服配套穿戴,地位要比緇布冠尊。

最後加爵弁,「爵」通「雀」,爵弁所用質料與雀頭的顏色(赤而微紅)相似,故名。爵弁是協組國君祭祀等莊重的場合戴的,地位最尊。

三次加冠,將地位最卑的緇布冠放在最前,地位稍尊的皮弁在其次,而將爵弁放在最後,每加愈尊,是隱喻冠者的德行能與日俱增,所以《冠義》說:「三加彌尊,加有成也。」

[身份不同席位不同]

加冠之前,三種冠分放在三個竹器中,由三位有司捧著,從西階的第二個臺階依次往下站立。

加冠者在堂上有專門的席位,其位置因身份的不同而不同。

嫡長子的席位設在阼階之上,庶子(嫡長子的同母弟和異母兄弟)的席位在堂北偏東的地方。堂的面向都朝南,堂前有東、西二階,東階供主人上下堂專用,所以稱為主階,也叫阼階;西階供來賓上下堂,所以稱為賓階。

《儀禮·士冠禮》說:「嫡子冠於阼,以著代也。」「著」是彰顯的意思,「代」是替代,阼階之上是主人之位,讓嫡長子在此加冠,意在突出他將來有資格取代父親在家中的地位。

[冠禮和祝辭]

加冠之前,先由贊者為冠者梳頭,再用帛將頭髮包好,做好一切準備。

為了表示潔淨,正賓都要先到西階下洗手,然後上堂到將冠者的席前坐下,親手將冠者頭上包發的帛扶正,然後起身,從西階走下一級臺階,從有司手中接過緇布冠,走到將冠者席前,先端正其容儀,然後致祝辭說:「月份和時日都很吉祥,現在開始為你加冠。拋棄你的童稚之心,慎養你的成人之德。願你長壽吉祥,廣增洪福。」(「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徳,壽考惟祺,介爾景福。」)祝畢,親手為他戴上緇布冠。接著由助手為冠者系好冠纓。

冠者進房,脫去採衣,換上與緇布冠配套的玄端服出房,面朝南,向來賓展示。

再加、三加之禮的儀節與此基本相同,只是第二次加冠時,正賓要從西階走下兩級臺階;第三次加冠時要走下三級臺階,因為捧持皮弁和爵弁的有司站在不同的位置。

此外,每次加冠的祝辭略有變化,但意思相同,無非是勉勵加冠者拋棄幼小嬉戲惰慢之心,而樹立進德修業之志。

加冠的祝辭,是前輩對冠者的衷心祝願,是成年教育的重要內容,祝辭之後,冠者都要應答。

每次加冠之後,冠者都要進房換上相應的服裝,然後出房,向來賓展示。

始加緇布冠,表示有治人的特權;再加皮弁,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三加玄冠,表示今後有權參加祭祀。

冠禮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進行容體、顏色、辭令的教育,內中有很深的含義。

《冠義》說:「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人之所以區別於禽獸,是因為人懂得禮儀,而禮儀是以容貌端正、神色莊敬、辭令恭順為基礎的。要責以成人之禮,首先要從容體、顏色、辭令的教育開始,惟其如此,贊者、正賓才不厭其煩地為之梳理頭髮、扶正帛巾,並且讓他展示體貌。

三加之禮完成後,舉行醴冠者的儀式。

冠者的席位在堂上的室門之西,正賓向冠者敬醴酒,並致祝辭:「甘美的醴酒醇厚,上好的脯醢(hai,醬)芳香。請下拜受觶(zhi,飲酒器),祭獻脯醢和醴酒,以奠定你的福祥。承受那上天的美福,長壽之年猶不忘懷。」

冠者按照規定的禮節飲酒,然後起身離席,為冠禮圓滿完成而拜謝正賓,正賓答拜還禮。

冠禮完畢,冠者要拜見有關的尊長。

「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為禮也。」

先從西階下堂,折而東行,出廷院的東牆,面朝北,拜見在這裡等候的母親,並獻上幹肉,以表敬意。母親拜受後準備離去,冠者拜送,母親又拜。這一過程中,作為兒子的冠者只對母親拜一次,而母親卻拜了兩次,這是上古時代婦人對成年男子的拜法,稱為「俠拜」。

冠者又去見站在堂下的親戚。親戚向冠者行再拜之禮,冠者答拜還禮。然後出廟門、進寢門,去見姑姑和姐姐,儀節與見母親一樣。

冠者拜見母親、兄弟等,是表示在家中從此以成人之禮相見,所以《冠義》說:「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為禮也。」

「玄冠、玄端,奠摯於君,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

冠者回家脫去爵弁服,換上玄冠、玄端和雀色的蔽膝,手執一隻雉,前往拜見國君。見面時,要將雉放在地上,不能親手交給國君,因為親手授受是尊者與尊者之間的禮節。禮畢,再執雉分別去拜見卿大夫和鄉先生。所謂「鄉先生」,是指退休還鄉的卿大夫。

這是冠者首次以成人的身份拜見國君、鄉大夫、鄉先生,所以《冠義》說:「玄冠、玄端,奠摯於君,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

冠者拜會尊長完畢,主人用醴酒酬謝正賓,用的是一獻之禮。

所謂「一獻之禮」,包括獻、酢、酬,即主人先向賓敬酒(獻),賓用酒回敬主人(酢),主人先自飲、然後斟酒再敬主人(酬)。

為了表示對正賓的感謝,主人以五匹帛和兩張鹿皮相贈。

冠禮至此結束,正賓告辭,主人送到門外,再拜,並派人將盛有牲肉的禮俎送到正賓的家中。

【女子笄禮】

古代男子有冠禮,女子則有笄禮。

《禮記·曲禮》說:「女子許嫁,笄而字。」可見女子是在許嫁之後舉行笄禮、取表字。

笄禮的年齡小於冠禮,《禮記·雜記》說:「女子十有五年許嫁,笄而字。」如此,則許嫁的年齡是十五歲。如果女子遲遲沒有許嫁,則可以變通處理,《禮記·內則》鄭玄注說:「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笄禮的儀節,文獻沒有記載,學者大多認為應當與冠禮相似。到了宋代,一些學者為了推行儒家文化,構擬了士庶女子的笄禮,司馬光的《書儀》以及《朱子家禮》都有專門的儀式。

《書儀》,女子許嫁,笄。主婦女賓執其禮。笄禮行之於中堂,執事者用家內的婦女婢妾充任。席以背設椸櫛總首飾置卓子上,冠笄盛於盤中,上面蒙以帕,由執事者執之。主人於中門內迎賓。賓致祝詞後為之加冠、笄,贊者為之施首飾,賓揖笄者,適房,改服背子。既笄,所拜見者僅限於父及諸母、諸姑、兄姊。其餘儀節都與男子冠禮相同。

《朱子家禮》的笄禮與《書儀》大體相同。女子許嫁,即可行行笄禮。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沒有許嫁,也可以行笄禮。笄禮由母親擔任主人。笄禮前三日戒賓,前一日宿賓,賓選擇親姻婦女中賢而有禮者擔任。陳設,在中堂布席。厥明,陳服,如冠禮。序立,主婦如主人之位。賓至,主婦迎入,升堂。賓為將笄者加冠笄,適房,服背子。為笄者取字。笄者見尊長,最後禮賓,儀節與冠禮相同。

公主的笄禮,文獻語焉不詳,《政和五禮新儀》的《冠禮》沒有提及,而《宋史》有之。

皇帝親臨於內殿,估計是仿照庶子冠禮製作的,不過,主持人用女性,負責加笄者是女賓。宋代的公主笄禮較為典型,《宋史禮志》記載詳細:笄禮在宮中殿庭舉行,皇帝親臨。笄禮始加冠笄,再加冠朵,三加九翬四鳳冠。祝辭和取字之辭也都套用男子冠禮。取字後,公主拜見君父,聆聽訓辭:「事親以孝,接下以慈。和柔正順,恭儉謙儀。不溢不驕,毋詖毋欺。古訓是式,爾其守之。」公主再拜,向父皇保證道:「兒雖不敏,敢不祗承!」之後,公主去見母后。最後,公主回到座位上就坐,接受皇后、妃嬪和參加典禮的掌冠、贊冠官等的祝賀。

女子行笄禮,古代多稱「上頭」。

梁簡文帝蕭綱《和人渡水》詩:「婉婉新上頭,湔裾出樂遊。」唐李何《觀妓》詩:「向晚小乘遊,朝來新上頭。」又花蕊夫人《宮詞》詩云:「年初十五最風流,新賜雲鬟便上頭。」這些詩句中的「上頭」,均為女子參加笄禮。

宋代,女子上頭多安排在清明前兩日舉行。吳自牧《夢粱錄》記:清明交三日,節前兩日謂之寒食……凡官民不論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頭。」

至明代,笄禮即廢而不用,但其影響卻並未消逝。在民間,笄禮逐漸消泯或與婚禮合併,使婚禮有了成年禮儀的涵義,女子出閣時理妝被稱為「上頭」,且「修眉」、「開臉」都是婚典前的理妝,都標示了成年這一意思。而大婚之禮本身就宣告了當事者的成人。作為婚禮的一部分,上頭遲則在嫁娶之日,早則在婚前一兩日進行,多是請年輕有全福之婦人為其梳成年髮髻,梳妝上頭。

至今,許多農村女子婚嫁時,將頭髮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與婚前髮式明顯不同。這也算保留了些許笄禮遺風。

相關焦點

  • 楊 英 |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中古禮學和禮制研究
    雖然從古代起就有被包涵在經學研究中的三禮經典和名物制度的訓詁學,但是,現代學術範式下的禮學與禮制研究是20世紀才開始有的。尤其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禮學與禮制研究成為一個新的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各段禮學和禮制研究都湧現出大量成果,中古禮學和禮制(尤其是後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井噴」來形容。下文將具體介紹學界對中古傳統禮學、廟堂禮典、鄉裡禮秩三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
  • 子女要孝順父母,吃飯時長輩坐主位,這些禮俗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其實,這些都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禮俗文化。我國一直被稱為「禮儀之邦」,這是由於在古代的時候不僅有統治者強化禮制,而且學校也會加強禮儀的教育,使得每一個社會成員都遵循禮儀規範,做到「衣服有制,宮室有度,人徒有數,喪祭械用,皆有等宜」。古代禮俗不僅指禮儀,還有習俗,其涉及面廣,衣食住行樣樣都有規範要求。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化,它對現代社會也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 同出一脈,卻又形態各異,先秦時期與古希臘時期的禮俗有何差別?
    從古至今,中國便是禮儀之邦,早在先秦時期,儒家就已經提出了以「禮」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此後歷經數千年的歲月洗禮,延綿至今。古希臘時期,西方各大文明誕生的重要時期,禮儀習俗作為道德倫理中的重要部分,在古希臘文明中佔據著無比尊貴的地位。
  • 禮與中國人的傳統習俗
    例如關於「禮俗喪紀祭禮皆以地媺惡為輕重之法而行之」,鄭玄注曰:「禮俗,邦國都鄙民之所行先王舊禮也。『君子行禮,不求變俗』,隨其土地厚薄為之制豐省之節耳。」賈公彥疏:「俗者,續也。續貸不易,是知先王舊禮,故引《曲禮》『君子行禮,不求變俗』以證之。謂若周公封康叔於殷墟,其民還行殷之禮俗者也。」這裡鄭注與賈疏都將禮與俗混用。
  • 《儀禮》:春秋戰國時代一部漢族禮制彙編
    《儀禮》:春秋戰國時代一部漢族禮制彙編 來源:齊魯網綜合
  • 【咱厝】閩南人獨特的生命禮俗
    這種敬畏與虔誠外化為種種的儀式,演變成我們今天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誕育禮俗、成人禮俗、婚姻禮俗、壽辰禮俗、喪葬禮俗等生命禮俗。按照人的生命歷程,相應的習俗隆重上演,提升了生命的價值,也為閩南生活增添了絢爛色彩。
  • 你知道「禮儀之邦」,禮是什麼意思嗎?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在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徵戰有禮等等。這裡的「禮」包含了禮制的精神原則與禮儀行為兩大部分,禮儀是禮制的精神核心,禮儀制度是禮義精神的外在表現,二者關係密切。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係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
  • 【咱是閩南人】這些獨特的生命禮俗,你知道嗎?
    這種敬畏與虔誠外化為種種的儀式,演變成我們今天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誕育禮俗、成人禮俗、婚姻禮俗、壽辰禮俗、喪葬禮俗等生命禮俗。按照人的生命歷程,相應的習俗隆重上演,提升了生命的價值,也為閩南生活增添了絢爛色彩。
  • 看點丨一些隴東禮俗,在《詩經·豳風》中都能找到痕跡
    隴東這塊神奇而古老的黃土地,不但地沃物阜,而且孕育並傳承著絢麗多彩的民間禮俗,傳承著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延續至今的文化血脈,並經歷了一個由俗入禮、依禮成俗的演變過程。 隴東禮俗主要包括吉禮、嘉禮、人生禮、家庭禮、日常生活禮及節日禮等六大方面。吉禮主要指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神廟、仙師聖賢、驅鬼降魔等的活動儀式。
  • [賀少雅] 當代成人禮俗的類型、源流與發展
    撰著者認為,按照通禮先冠而後婚,未冠而娶不符合禮制,所以要將冠禮提前。古代三十而娶,二十而冠;現在則是十五而娶,十二而冠,這兩者之間的意義一以貫之,只不過「今則習慣已成,行之者亦並莫知所以矣。至其禮節,則富貴之家,子至十二歲之生辰,廣延宗戚,饗以酒宴,賀者來臨並贈禮物」。關於以十二歲成人的解釋,《左傳·襄公十四年》中說,十二年「是謂一終,一星終也。國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禮也」。
  • 林繼富、閆靜 | 從禮俗現象到生命過程的探尋——基於中國人生禮儀研究70年(1949~2019)的討論
    人生禮儀是禮俗互動下的生活實踐,展現了人的生命過程和不同階段的身體行為的社會性轉換。作為人生的關鍵節點,它有其特定的儀式程序、禮制規範、象徵意義和空間結構,是人類行為的承載體與反映形式。長期以來,民俗學將人生禮儀作為學術研究課題,並從多方面對人生禮儀的類型、階段進行記錄、描述、分析和解讀。
  • 生命禮俗之收涎&抓周
    關於生命禮俗首先,牧牧說一段真理給大家品評。於是,牧牧就語重心長滴說:人來到這世界上,都有其生命價值,在我們每個成長階段要承擔起不同的家庭責任,在這個過程中衍生出相應的禮儀習俗,也就是「生命禮俗」,對於家庭而言,便是家禮。所謂「生命禮俗」,是基於對生命的一種尊重,在過去的傳統中,每過渡到一個重要的人生階段,人們都會慎重其事的設定一些禮俗並隆重慶祝。
  • 一個莆田人從出生到終老需要經歷的29種禮俗,有好多你一定不知道!!
    據了解,一個莆田人從出生到終老所要經歷禮俗有29種, 接下來讓我們一一感受一遍,不知道現在的你經歷了幾種?1、送生禮  送生禮俗是莆田民間普遍流行的一種禮俗,是一種預祝孕婦順利生產的一種禮儀。「送生」莆田方言諧音「雙生」、「順生」,表達對一個即將誕生的生命的美好預祝。
  • 以賓禮親邦國:分析古代賓禮制度的內涵演變及對如今有何借鑑意義
    文丨隸史書(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史載,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
  • 魏晉南北朝中國家具由席地式家具轉變為垂足高坐式,禮俗也有改易
    漢宮 網絡圖片在長近4個世紀的漫長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連年戰亂和政權不斷更迭;社會經濟每每恢復而有所發展,又屢遭破壞;傳統的禮制也遭到極大破壞,又在不斷創新。所有這一切都導致這一時期社會物質文化乃至生活禮俗不斷發生變化。
  • 獨家|始於南北朝·梁,東臺對中國禮制的貢獻及其他!
    【作者語】中國禮制,源遠流長,由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時代局限性,諸如殷商血祭等,自周以來,中國禮制在古人的改進磨合中,總結摸索出一套外顯於形式與規範程序的「禮」,形成了處理社會關係 的基本原則與方式,在歷史的推動下,構建出今日的「禮儀之邦」。
  • 唐代婚姻古禮:六禮備,催妝撒帳成婚,見舅姑入新族,乃至禮成
    按禮制,六禮過,方成夫妻。無論雙方身份是否懸殊,情感是否投機,都應按禮制行事。若舅姑早逝,那也無妨,成婚三個月後,新媳婦需到夫家宗廟祭拜,以入族譜,這才是最終得到了夫家的認可,這一禮稱作"廟見"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諸多禁忌,方得佳偶天成六禮、成婚禮及婚後的一系列禮節,皆成定製,只需遵循便得安然,但古代門第觀念根深蒂固,高門士族更是規矩繁多
  • 古代流傳下來的滿月禮這些講究,你了解多少?
    在中國古代,家庭關係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這種重要性往往會體現在家人之間的相處態度,比如尊老愛幼、孝老敬親等等,由此也誕生了非常多的禮節。這些禮俗有的是比較落後的,但是也有不少承載著非常豐富的情感。所以對於那些精華部分我們應當得以保留下來。
  • 《詩經》與禮制秩序的重建
    《詩經》是周代詩禮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禮制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實現禮樂文明建構的重要途徑。在「國風」透露出「五禮」「五倫」相關信息的詩篇中,除了《周南》《召南》《豳風》主要採用歌功頌德方式之外,其他詩篇大多採用譏失匡惡方式。這些以譏失匡惡方式來透露「五禮」「五倫」相關信息的詩篇,就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化的「禮」,更是通過藝術途徑來幹預社會生活而重建禮制的重要途徑,也是一種通過「譏刺」方式來維護禮制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