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歌曲《幸福餘江我的家》,時長4分鐘。請在wifl環境下觀看,土豪隨意
音頻:餘江韜奮學校校歌《幸福的種子》
窗前翻稻浪,門外綠樟香;
雲錦籠煙翠,書院故事長;
馬鞍晨風爽,九峰沐朝陽;
人傑地又靈,幸福滿餘江
……
餘江大型水秀節目每每開始上演時,隨著優美的童謠前奏,《幸福餘江我的家》宛轉悠揚的旋律就在我們耳畔響起。歌詞明白如話又富古典韻味,勾勒出一幅幅餘江人文自然的美麗畫面,寄寓了人們對純美、醇厚的人生之境的嚮往。這首由鄒凌雲老師作曲,陳賢榮、鄒凌雲老師作詞的歌曲深受餘江人民喜愛。
▲陳賢榮老師近照
詞作者之一的陳賢榮老師在餘江一小擔任語文教師。相比其他語文老師,陳老師有他特別的一面:他是鷹潭市詩詞楹聯學會會員,詩人,一位古詩詞資深愛好者。
「優秀的古詩詞這一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已經深深地融入到我們民族的血脈中。中國詩詞大會的走紅,正說明古詩詞就潛藏在我們的生命和靈魂深處,並時時滋養著我們,因此從年青時代起,我一直愛好詩詞。」陳老師回憶上世紀90年代初,他始學古詩詞的初衷。
從那時起,他陷入平仄「音律美」,沉醉不知歸處。他一邊背誦一邊遵循格律、平仄的準確,每天寫一首古體詩。
1996年,陳老師偶然走進「餘江詩社,」在王劍秋先生及江西詩詞社熊盛元先生的指點下,陳老師的寫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詩作也由稚嫩漸漸走向成熟。
「人生自是有情痴,」對於陳老師來說,喜歡古詩詞不為名不為利,就是因為一份發自內心的熱愛。2010年時,陳老師有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紅溼處》,收集了他之前作的兩百多首詩,濃墨重彩記下了他與古詩詞的美好邂逅。
談及學習和積累古詩詞的心路,陳老師稱自己與眾多讀者一樣,是蘇東坡、辛棄疾、李清照的鐵粉,他喜歡蘇、辛的大氣,喜歡清照的雅致。
學習時他喜歡將歷史和古詩詞結合,這樣能更加真切地了解和體會到詩詞作者最真實的感受,更深刻地理解古詩詞韻味。每讀到自己喜歡的詩詞,他就如同與作者進行了一場精神上的互動交流。
星光不問趕路者,時光不負有心人。
陳老師自1994年第一首五言絕句《稗草》發表在江西詩詞刊物後,他記錄時代聲音、自己生活的詩作更頻繁地散見於報刊,在全國十大優秀期刊《詞刊》、《贛東都市報》、《鷹潭日報》等刊物上,陸續發表了他五十多首生活氣息濃鬱的詩作;
在《餘江詩詞》、《梅園詩草》丶《龍虎山詩詞》以及《紅袖添香》等刊物和網絡發表、交流古典詩詞作品三百多首;
2017年,餘江區政府面向全國楹聯愛好者徵集馬鞍嶺楹聯,在一千多幅參賽作品中,陳老師寫的楹聯脫穎而出,入圍優秀獎。
經過多年研習後,陳老師創作的歌詞自帶他的風格,他將古典詩詞與現代歌詞相結合,讓歌詞滲透著古典之美。
他在《詞刊》「古調新彈」欄目裡發表了多首歌詞,與鄒凌雲老師合作的歌詞《幸福餘江我的家》、餘江韜奮學校校歌《幸福的種子》在餘江很有知名度。
著名學者葉嘉瑩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被古詩滋養的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是詩情和文才,實際上也成為被生活和命運多一份垂青的人。」
陳老師在語文教學中,就如葉先生的期許,他常帶領學生誦讀,領略古詩詞之美,深受學生的歡迎。當學生沉浸在古詩詞的美妙境界裡,也更加領悟到了祖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陳老師的網名也透著古典味道,名「山月松風」。
王維詩「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陳老師以此網名寄情,表達了他對山水田園的熱愛,也一展他的淡泊情懷。
晚唐的溫庭筠寫過一句「山月不知心底事」,其實山月應知陳老師心底事的,因為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
附:陳賢榮老師部分詩作
五絕 稗草
禾苗一色裁,
早熟隔年開。
除劑隨流水,
農夫跨步來。
——發表於《江西詩詞》1995年第四期
高閣晴雲,白塔形勝憑欄望;
小蟲暗日,紅旗襟懷閱世傳。
2017年餘江區馬鞍嶺楹聯徵文獲優秀獎
七律~給孫子可宗畫像
醒來揭被海豚音,
裝睡眼皮鼾更真。
嫌早起床衣滾蛋,
彈琴塗色夜遊神。
蝸牛在手催含飯,
螞蟻謝他親近塵。
為問浮生誰最樂?
學前任性自由身!
七律:戊戍冬日,雨天參觀餘江區」中國血防紀念館」,紀念毛主席《送瘟神二首》發表六十周年,步韻和之。
綠水青山雨露多,小蟲無奈鐵臂何!
千人大腹擂旌鼓,萬戶銀鋤唱戰歌。
民瘼縈懷新領袖,生靈觸目舊山河。
館藏甲子初心在,楊柳春風漾碧波!
七律:戊戍冬日,雨中參觀餘江區藍田宋家村,紀念毛主席《送瘟神二首》發表六十周年,步韻和之。
宋村何處見蕭條?笑臉歡心盡舜堯。
著意藍圖巢竹墅,捐資白玉架溪橋。
古樟新葉枯痕溼,高壽紅歌亭影搖。
雨裡青春留靚照,紅旗雕塑激情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