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的夏天第二季#
導語:五條人樂隊是一支來自廣東海豐的,極具特色的樂隊。用五條人自己的話來說,他們的歌就是帶著塑料味,而塑料味的意思是,你能夠從裡面聽到生活的角角落落,畢竟塑膠袋隨處可見。
開局兩個人的「五條人樂隊」
五條人的音樂與樂隊自身風格極其契合,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真正與大家交流過的,只有仁科和茂濤兩個人。首次登場時,也是這兩個人穿著「人字拖」走上了舞臺,不由得讓人心生困惑:不是五條人嗎?
這不只是通過網絡觀看《樂隊的夏天》的觀眾會產生的問題,坐在第二現場的其他樂隊也和我們一樣,對五條人的「表裡不一」表示很納悶。所以就有人代表我們發問了。
當然了,節目組肯定也是能夠想到我們的困惑,在Talking環節馬東就像仁科拋出了這個問題,「五條人到底有幾條」,仁科的回答是四條。
一個樂隊從成立到被大家所熟知,中途可能歷經坎坷,經歷過糾紛甚至解散,就像一輛行駛的車,車會壞、會停,車上的人也會上上下下。樂隊的人也不總是一成不變的。
就如最開始的野孩子,只有張詮與小索兩個人,在杭州成立了名為野孩子的一個樂隊。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小索的名字,因為他在2004年就離開了人世,那時野孩子樂隊也解散了,張詮一個人從蘭州走到拉薩,再從新疆走到雲南,經過了很多年才放下了曾經的那些故事,才有了現在的野孩子樂隊。
五條人比野孩子幸運,他們最初也是兩個人,仁科與阿茂,十餘歲相遇,各自漂泊過一段時間,最後能夠一起玩喜歡的音樂。
輸給三個人的「七條人」
說了這麼多,好像還是沒有搞清「五條人」到底是幾條人。
其實我說這些話的意思,是想說樂隊的人數是會變化的,五條人樂隊的人數也是如此。
仁科自己曾經在舞臺上說過,他們其實是四個人的樂隊,只是其餘二位成員屬於「人狠話不多」的類型,於是派他與阿茂出來給大家做分享。
到這裡為止,我們都知道五條人樂隊實際上是四個人。可是細看的朋友就會發現,五條人幾次登臺,包括表演結束後的採訪,不變的只有仁科與阿茂。唱《道山靚仔》時那位背著大吉他、戴著頭飾的人,在第二次復活比賽時並沒有出現。
四個人究竟是哪四個?我們不得而知。
在另一檔與《樂隊的夏天》有關的節目《樂隊我做東》裡,當馬東問到他們輸給誰最不服氣時,仁科與茂濤都有很多話想要講,因為他們輸給誰都不服氣。
其中最讓茂濤意難平的就是改編賽的失敗,他說「我們七個人那麼用心的改編,最後輸給了三個人」,這「七條人」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還是不得而知。
所以,五條人樂隊很有可能是有四到七個人的。當然了,不管五條人究竟是幾條人,大家喜歡的,還是那兩位穿著人字拖上舞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