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本來是中性詞,為啥變成中國的侮辱稱呼? 很多人沒弄明白!

2021-02-23 每日漢字

如果有人稱呼中國是支那,勢必會引起中國人的強烈反對,認為他侮辱了中國。那麼,支那本來是中性詞,為啥變成中國的侮辱稱呼?  

秦始皇

在很長一段時間,周邊國家是以支那來稱呼中國。

根據資料記載,秦朝的時候,中國非常強大,瓷器絲綢銷往全世界,大秦的名字也就聞名中外了,與印度的聯繫也非常廣泛。不過,那時古代印度人稱呼中國為chini,實際來講就是秦的諧音。後來,印度人又在後面加了一個字母「a」,變成了china,如果後面的「a」發音輕一些,這個音也就是秦的發音。

 印度的梵文佛經聞名全世界,當中國從印度引進梵文佛經以後,要把佛經譯為漢文,於是高僧按照音譯把china就翻譯成「支那」。《大唐西域記》就有一段記載:「王曰:『大唐國在何方?經途所宣,去斯遠近?』對曰:『當此東北數萬餘裡,印度所謂摩訶至那國是也。』」

這個詞流傳廣泛,比如說同為印歐語系的古羅馬稱中國為Sinoa,後來的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都是來自這個語源。 

 

日本地圖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支那」是對中國漢人的尊敬。

在明治維新之前很少有日本人用「支那」一詞稱呼中國,日本書中常見的中國稱謂乃是「漢」、「漢土」、「唐土」、「中土」、「中國」或者以相應朝代的名稱稱呼中國,如隋等。

不過,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人不忿叫我國做「居四夷之中」的中國,為了培養大和民族的優越感,一改長期以來對中國的稱呼(chugoku),而改用「支那」。 

日本政治家新井白石作《採覽異言》一書,在該書中,他將西方國家關於「China」的讀音,標以片假名(チィナ),並在左下角附以「支那」兩個小號字。此舉,成為日本地圖史上以「支那」標稱中國的開端主要。

那麼,為啥後來支那變成了侮辱中國人的稱呼了呢?

 

地圖

這個詞變成侮辱詞彙,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支那是日本詞彙「玩偶」的同音

日語中的「玩偶」發音是「支那」。所以,日本人稱呼中國為支那時,內心中是有一番竊喜的,因為中國是玩偶,滿足了日本軍國主義上升的虛榮心。

2、軍國主義份子的助推

日本著名軍國主義分子佐藤信淵曾經寫了一本書《宇內混同秘策》,書中稱中國為「支那」,強調中國懦弱卑下,表達了對中國的輕蔑態度和一種極為瘋狂的徵服野心。1888年,這本書被大量出版發行,成為日本侵華的輿論工具,日本陸軍部還規定此書為全國陸軍將士的必讀書。

3、歧視華人的產物

 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失敗後,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為上國的日本人,在震驚之餘大為陶醉。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色彩。1913年又根據駐華公使的提議商定,日本政府今後均以「支那」呼稱中國。

 

中國地圖


日本以支那稱呼中國,引起很多中國人的強烈憤怒。  

1930年,國民政府外交部態度明確的表明,今後凡載有「支那」二字的日本公文一律拒收。1946年6月, 中國派代表團到日本,用「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外務省,今後不許日本再用「支那」一詞稱中國。同年6月6日和7月3日,日本外部和文部分別向日本各大報刊、出版社和大學,發出避免使用「支那」的正式文件,規定:「今後不必細問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該國(指中國)所憎惡之名稱」。

 至此,世界上各國不再以支那稱呼中國。【參考資料:《同一個稱呼,三種來源:「支那」簡史》、《史記》】(作者:每日漢字)

相關焦點

  • 「支那」一詞的由來,「支那」這詞是如何從崇敬演變成侮辱
    說到「支那」這個詞,現在我們大家都不太願意提起,因為這個詞曾經是日本鬼子用於侮辱中國的人的蔑稱,然而,「支那」這詞在近代以前不僅不是蔑稱,甚至還是帶有尊崇的含義。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和中國發生接觸,文化交流最頻繁、文獻記載保留最多的國家,莫過於古印度。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就是古梵文中的Cīna一詞。
  • 日本人妄想侮辱中國,被霸氣回懟,造就了「鬼子」這一稱呼
    相信大家多少都看過很多抗日戰爭的電視劇,裡面經常會講到很多稱呼類似日本人稱呼中國人為「支那人」,中國百姓經常稱呼侵華日軍為「鬼子」,今天咱們來看看這個「鬼子」這一稱呼的來源吧。記者會上,日方妄想侮辱中國便提了一個奇葩問題:「我們日本有一上聯,非常的簡單,可是我們都對不出來,所以只能求文化深厚的清國來了。」說到便拉出上聯:「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並肩居頭上,單戈獨戰!」這上聯的意思就是:日本兵強馬壯,駕馭的是奇異的千裡馬,大王就有八個,而且他們有謀略。日本「單戈獨戰」就可踏平中國。
  • 中國自古以來就叫「支那」,日本人幹了啥讓我們再也不願聽到這個詞
    中國和日本這兩個老鄰居相愛相殺上千年,光從雙方對彼此的稱呼上就能看出很多問題來。以中國為例,最開始稱日本為「倭」,我們熟悉的有倭國、倭人、倭奴等等。後來又有了「東」字系列,東洋、東瀛、大東。近代又稱其為日本、日本國、日國。
  • 科爾曾稱呼姚明為「支那人」,姚明面對侮辱,高情商回應使其尷尬
    說起中國籃球,我們都知道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對於中國體壇的加大重視,我們中國男籃發展的越來越好,雖然近些年來中國在籃球事業上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但隨著姚明籃協主席的上任,實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本賽季CBA聯賽明顯有了很大的水準提高,各種關鍵時刻絕殺比賽,每位球員都在比賽中變得敢拼敢打,本賽季的CBA聯賽明顯相比於前幾個賽季看點提高了一大截。
  • 你知道古代的老外們都怎麼稱呼中國?「支那」、「震旦」「秦」
    「中國」這個名稱的含義經常因為時代不同而有所變化,但是,中央之國的含義是始終存在的。但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前,古代中國人並不常用這個名字,特指中國,外國自然更不會這麼說了。那古代的老外們都怎麼稱呼中國呢?目前已知最早老外對中國的稱呼是古梵文中的「支那」,至少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中就已經出現。學界主流認為這應該是秦的音譯。玄奘到古印度面見國王,也曾說過「支那著錢王之國號大唐者,我軍之國稱。」古代印度人還常給這個名字加上前綴,變成「摩訶支那」,有時還會加上後綴變成「震旦」,兩者都可理解為「偉大的支那」。
  • 「支那」什麼時候開始成為蔑稱?
    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支那」一詞是對中國的蔑稱。而「支那人」也和「黑鬼」,「Japs」,「棒子」一樣被歸類於帶有種族歧視性質的侮辱性詞語。實際上「支那」一詞最初的出現並不帶有任何貶義。在辛亥革命以前,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以漢民族為主體的社群在絕大部分歷史時期內都生活於皇權社會。
  • 「美女」、「帥哥」的5.0時代,褒義詞淪為中性詞
    最近幾年有個奇怪的現象,「美女」、「帥哥」這樣的褒義詞變成了中性詞。以前的重點在「美」和「帥」,現在的重點在「女」和「哥」,只是區分性別用。只要是稍年輕的女的,都可以叫「美女」,稍年輕的男的,都可以叫「帥哥」。
  • 抗美援朝勝利使「支那」一詞從日語中消失
    不過由於一些編導者缺乏對那個特定時代的背景知識,劇中出現的日本侵略者還經常使用「中國」這個詞彙,這就違反了歷史事實。其實,當年日本在侵華時使用的稱呼是帶有輕蔑意味的「支那」。如今提起「支那」一詞,中日兩國多數人已很陌生,然而在20世紀前期凡有血性的中華兒女聽到這一帶有強烈國恥烙印的稱呼便會刺耳慟心。
  • 石原慎太郎被提問不爽 口爆:請"支那人"冷靜些
    石原慎太郎被提問不爽 口爆:請"支那人"冷靜些    石原慎太郎接受香港某電視臺記者提問時說道,「支那人能不能再冷靜一些」。    中國臺灣網12月16日消息 曾經擔任過東京都知事、次世代黨最高顧問的日本政客石原慎太郎,周二宣布退出政界。
  • 通古斯是什麼意思,為啥鄂溫克族堅決不要這個族名?有點侮辱人!
    在新中國成立前,很多人都以通古斯來代指鄂溫克族,後來鄂溫克堅決不要這個族名,這是為什麼呢?鄂溫克族今天的鄂溫克族主要居住於俄羅斯西伯利亞以及中國內蒙古和黑龍江兩省區,蒙古國也有少量分布。根據資料記載,鄂溫克族先祖來自於遙遠的西伯利亞通古斯族。
  • 日本叫中國「支那」,而中國給日本起了11個名字,令日本至今羞愧
    如今在中國說起日本,很多國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二戰、侵華、抗戰等等。近代的中國國力微弱,而日本崛起,因此蔑稱中國為「支那」。
  • 對於年輕女性應該怎麼稱呼:中國的「小姐」一詞的大起大落
    縱觀古今,「小姐」這個詞在中國可是經過了大起大落的變化:首先在宋元時一般是指地位低微的女性,如錢惟演的《玉堂逢辰錄》中就有「掌茶酒宮人韓小姐」,就是指宮婢的意思,但是,這時候,」小姐「是個中性詞,僅僅是指地位低下而已,後來「小姐」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變成「未嫁的富家小姐」的意思了,比如《西廂記》裡的句子:「只生得個小姐,小字鶯鶯」,這個時候,「小姐」雖然變得尊貴了
  • 中國古代,為啥稱呼泰國為暹羅?
    在中國歷史上,泰國古稱暹羅。那麼,暹羅是什麼意思?為啥又改名為泰國呢?中國古代,一直以暹(xian)羅來指代泰國。根據史料記載,1296年,周達觀作為中國元朝使團一員前往真臘國,也就是今日的柬埔寨,寫了《真臘風土記》一書,書中把真臘西邊的鄰邦泰國稱為「暹羅」,這是中國史籍中首次用「暹羅」來稱呼泰國地區的國家。 明朝時期的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泰國國王為「暹羅國王」,於是「暹羅」這一名稱正式固定下來,稱為中文語境下對泰國的稱呼。
  • 辱華事件:科爾誤稱姚明支那人,香港球員被恆大國腳鎖喉
    據《每日郵報》報導,中國橄欖球員在英國受到對方歧視性稱呼而踢爆對手的臉部,隨後20歲的華人球員Chan被傳喚至法庭接受詢問,Chan表示,之所以對當事人大打出手,是因為對方胡言亂語,使用「辱華稱呼chink」,這讓他當時很憤怒。「我推倒了他,讓他不要再挑釁我的朋友。
  • 滿清對漢人有個稱呼,很多滿族人也用這名字,還一直被認為是貶義
    從古到今,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彼此的稱呼問題,這就像人的姓名一般,必不可少。比如古代中國,稱呼印度為身毒、天竺等,印度也稱呼中國為震旦,這就是兩個國家在各自心目中的代號。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這些稱呼也與時俱進,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有時還會融入各自民族情感的好惡,其實中國稱呼印度為天竺,反過來印度以震旦來代稱中國,這裡面沒有任何特別的感情色彩,只是一種很平常的稱呼,或者說是正常的音譯。但有時候,這種稱謂就會帶上強烈的感情色彩,如我們稱呼日本人為倭奴、小日本等等,裡面就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
  • 古代世界怎樣稱呼中國
    這位作者可能也是西方世界首次使用該名稱呼中國的人,之後1—2世紀期間著名的埃及天文學家與地理學家託勒密所記之秦奈應是由此而來。西方作家在提到秦或秦奈之時,絕大多數稱其處於大洋某處,顯示其是從海路認識中國的。  Seres意為「與絲有關的」,該名在公元初幾個世紀中頻繁出現在希臘羅馬作家筆下,最初指人,之後演變為指代中國的地理名稱。這一名稱是西方人從陸上絲綢之路接近中國時的稱謂。
  • 日本人為何稱呼中國女性「花姑娘」?這可不是什麼好詞,太侮辱
    「花姑娘」似乎已經成為了日軍對我國所有女性的稱呼,這個稱呼聽起來其實非常地不雅,也或許是因為我們早已給它蒙上了屈辱的標籤的原因,現在或許會有人用「花姑娘」開玩笑,但是絕不會有人用它來稱呼女生。對於「花姑娘」一詞的來源,有許多種說法,其中最為容易想到的一種就是那個年代的女性的衣服。
  • 弄明白才知本來兩個都不算好詞
    喜歡成語的朋友應該見過不少3字、5字、7字甚至十幾個字的「奇葩成語」,但很多人卻沒聽過一種俗稱「訛傳成語」的成語。所謂「訛傳成語」就是在千百年的流傳過程中,成語中的字、甚至意思都發生了改變。
  • 【史海鉤沉】歷史文獻學的考察視角:「支那」詞義的演變軌跡
    古往今來,外國人多稱呼中國為賽裡斯、漢土、唐家等等,而最流行、影響也最大的是「支那」這一名稱。「支那」,又作脂那、至那、斯那、真丹、振旦、震旦、真那、振丹、脂難、旃丹等,是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通常不用於中國人自稱(清末民初也有一些中國人自稱為支那人),只在涉及外國人或涉及與外國接壤地區的人和事情時使用。一些人以為「支那」一詞來源於日語,其實大謬!
  • 西方給中國起了11個名字
    這種風格就是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想像創造出新形象。後來演化的意思較多,有古怪的,吹毛求疵的,繁瑣;中國風格,中國工藝品;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西內遜」是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也含著對中國的貶義,這是由於那時中國的老弱、保守、落後。現在「西內遜」這個詞的意義已僅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到中國餐館裡去吃飯」,二指「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