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們在對新一年的滿懷期許中,意外迎來了肆虐的新冠疫情。三個季度過去了,這場全球性流行病依然在地理空間上阻礙著人類的活動。而人類就是這樣神奇的生物,總能找到最適合的生存方式——於當下,是「線上」與「遠程」,也是數字經濟與生產生活深度的融合。
身處其中,切身感受到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飛馳而來,且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
2020年這最後的幾十天裡,我們將從微觀切入,觀察與解讀這一年中最具代表性的個體,從宏觀分析,試圖揭示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趨勢和數字經濟走向,挖掘更為寬廣的潛在商業藍海。
透過浪潮雲海的「雲圖」,我看到了私有雲的未來。
對私有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浪潮私有雲實力在國內一直穩居前二,在一些權威機構關於私有雲的報告或研究中,浪潮都是必然要濃墨重彩的一個角色。今年,其雲數據中心作業系統浪潮雲海OS獲得Global Date全球最高的私有雲「Leader」評級、在國際標準性能評測組織SPEC Cloud測評中創造了四項指標全球第一的紀錄。
然而,如果僅以「私有雲」來定義浪潮雲海已經不再貼切。面向智慧時代,浪潮雲海正不斷進化。近日,浪潮雲海創新論壇2020在濟南召開,其主題是「遠見卓實 踐所未見」。何為「踐所未見」?在我看來有兩點:一是發布智算中心作業系統,實現雲數智融合及智慧服務的交付,引領「雲數據中心作業系統」走向「智算中心作業系統」,重新定義了智慧時代的私有雲;二是發布雲圖生態3.0,以「2+3+100+」計劃打造全新生態,在私有雲平臺上打造亞馬遜熱帶雨林式欣欣向榮的生態系統」。
雲計算時代,浪潮在2011年於國內首發雲數據中心作業系統;智慧時代,智算中心將成為智慧經濟運行所必須的重要基礎設施。浪潮一直在「踐所未見」,這背後,是浪潮的遠見卓識,更是長期「實踐出真知」的體現。
智算中心
會是私有雲的未來嗎?
進入2020年,私有雲市場一波三折,先是華為關閉私有雲的傳言甚囂塵上,之後證實是公有雲和私有雲的整合;紫光集團也將旗下雲網板塊的私有雲新華三、公有雲紫光雲、紫光軟體等合併,新成立紫光雲與智能事業群;公有雲企業阿里雲、騰訊雲等加緊通過技術、資本手段深耕私有雲市場,或升級其Stack系列產品;同時,一些初創企業開始爭搶「新一代私有雲」的名頭,倡導私有雲的平滑無感升級。可以說,圍繞私有雲未來如何走向的討論一直沒有停過。
而就在這時,浪潮卻從智慧時代的需求和趨勢出發,超離了關於私有雲定位和走向的爭論,提出智算中心和智算中心作業系統的概念。
什麼是智算中心?
智算中心是智慧時代最主要的計算力生產中心,它以融合架構計算系統為平臺、以強大算力驅動AI模型對數據資源進行深度加工,源源不斷產生各種智慧計算服務,並將這種智慧通過網絡以雲服務的形式將智慧輸送給組織和個人。
什麼是智算中心作業系統?
智算中心作業系統向下負責將物理設備真實算力轉化為資源服務,通過強大的管理和調度能力,向上對接各類應用需求,最終交付智慧服務。
早期浪潮雲海做虛擬化管理,實現對資源的納管,後來擁抱開源,基於OpenStack、Kubernetes、KVM、Hadoop等開源技術打造私有雲平臺,並在場景中不斷提升交付的能力,產品化的能力。如今,進一步升級至智算中心作業系統。虛擬化—雲數據中心作業系統—智算中心作業系統,浪潮雲海OS三步走背後,也是整個中國IT基礎設施變革的映射。
從數據中心的發展來看,從超算到雲計算,到大數據,到智算中心,是必然趨勢,在傳統時代有單機作業系統,在雲計算時代有雲作業系統,在智慧時代則有智算中心作業系統。和雲計算中心不同,智算中心資源的複雜度和規模將產生很大的變化,更複雜、且更多元化,智算中心本身是智能化的,不再完全依靠人來管理,且能夠對外產生各種智慧化服務,對智慧化應用能夠有更好的支撐。
傳統時代,需要以「鐵公基」為代表的傳統基建帶動。在新的智慧化時代,需要以智算中心、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為代表的「新基建」。在整個社會「智能+」的背景下,很多產業需要人工智慧的加持,同樣需要有服務化的智算中心以及智算中心裏面提供的各種服務,來為金融、醫療、教育等各個行業提供賦能。
所以,由浪潮提出的智算中心和智算中心作業系統,將引導未來十年中國數據中心以及私有雲的發展走向。
節奏鏗鏘「雲圖三重奏」
整個IT的發展歷史,是不斷由封閉走向開放的歷史。比如作業系統,開源的Linux發展了二三十年替代了原來封閉的作業系統;雲計算大數據從開始就構建在開源技術的基礎之上,進入人工智慧時代,常用的人工智慧的框架和算法,基本都是開源的。對於智算中心的構建來說,其建造者和使用者也都希望其架構是開源的,從而有利於不斷採用新的技術,不斷引入新的競爭者。
未來智算中心裡支撐的軟硬體是多樣化的,加強與異構計算的合作夥伴之間的聯繫與合作就變得尤為重要。可以說,如果打造智能、融合、敏捷、開放的智算中心,必然要打造一個產業鏈上下遊多方參與、欣欣向榮的生態。而這樣一個繁榮的生態,必然需要一個健壯的平臺支撐。
打磨最強平臺,「全球最大規模單一集群雲數智融合實踐」
浪潮雲海,正是這樣一個健壯的平臺。作為智算中心的「作業系統」,浪潮向下負責將物理設備真實算力轉化為資源服務,向上通過強大的管理和調度能力對接各類應用需求,極致算力+業務創新引擎平臺,最終實現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智慧計算服務。
如今,浪潮雲海部署的節點數超過30萬個,在國內有1萬多個用戶,遍布金融、運營商、政府、能源、電力、交通、大企業、教育、醫療、環保等各行各業。在可靠性要求極高的金融行業,運載了70多個核心系統,服務5億多金融終端用戶。
11月25日,浪潮雲海完成全球最大規模單一集群1000節點的雲數智融合實踐,3天完成了1000臺伺服器從環境改造、上架和雲作業系統安裝部署,融合運行海量大數據處理業務及大規模雲原生業務,這一次雲數智融合測試,全面體現浪潮雲海OS作為智算中心作業系統的極致能力,為大規模IT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算力保障。
「平臺+生態」,構建面向智算生態「雲圖」
在持續做好開放、融合、敏捷、智能的智算中心作業系統的同時,浪潮雲海致力於聯合合作夥伴打造面向行業的智慧解決方案,通過「平臺+生態」戰略,為全行業、全場景業務創新提供基礎。
2015年,浪潮啟動了面向雲計算生態的「雲圖計劃」,浪潮雲海與不同的硬體(晶片、存儲、網絡)、軟體(中間件、資料庫、ERP、辦公)及ISV合作夥伴廣泛合作,不斷推進雲圖生態建設。如今,浪潮雲圖升級到3.0版本,面向智慧時代發布「2+3+100+」計劃,為合作夥伴全面開放Incloud Lab實驗室平臺和適配驗證中心,聚焦方案夥伴,技術夥伴,服務夥伴這3類合作夥伴,圍繞客戶需求聯合各行業Top夥伴深入到100個細分行業場景聯合開發面向智慧的一體化行業方案。
「2+3+100+」,培育能激發行業智慧的生態土壤
「2+3+100+」,從自身能力開放到夥伴賦能到行業方案落地。可以看到,浪潮雲海想做的,培育能激發行業智慧的生態土壤,而這也是可以孕育出熱帶雨林式生態的土壤。
目前,浪潮雲海已經累計完成聯合認證超過200個,打造出了一系列智能服務輸出的案例。比如,百度智能雲同浪潮雲海OS強強聯合,基於浪潮雲海私有雲,依託浪潮智算平臺和百度大腦,實現算力到智慧的整體解決方案構建,適用於在3C電子產品、汽車、鋼鐵等重複型,惡劣環境類工作智慧化改造。在鋼鐵製造企業,藉助百度人工智慧技術,實現了基於無人機的鋼卷智能盤點,企業提高倉庫盤點工作效率及準確率,單庫區內10分鐘以內完成盤點,替代5人次的盤點員工。
專注於醫療信息化的領先企業創業慧康通過雲海OS超融合架構支撐平臺,打造出智慧醫療雲一體化解決方案,可以提供區域影像、區域檢驗、區域心電、分級診療、遠程會診、雙向轉診等核心醫療應用服務。創業慧康為某地區建設的基層醫療健康雲,承載了當地衛健局 14 科室、4家公立醫院的 7 個分院區、 5 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51 家社區衛生服務站核心業務。
如今,在新的計算時代,智算中心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伴隨著智算中心硬體複雜度越來越高,需要作業系統層面的不斷進化去適應客戶的最新需求。在自身不斷迭代的同時,浪潮雲海的雲圖生態夥伴來自全球,不斷豐富著智算中心的架構、方案、功能,服務於中國雲數智融合的技術發展路線。浪潮雲海正和夥伴們一起,護航企業客戶進入智慧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