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單樂毅趙奢誰更厲害?趙奢懟田單:不知兵見識低,田單真有這麼差

2020-12-18 騰訊網

戰國時期名將輩出,吳起、孫臏、樂毅、趙奢、白起、李牧、田單、王翦等等。這些英雄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演繹出一幅幅壯志激昂的戰爭畫卷,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經典戰例,如孫臏圍魏救趙、樂毅豪奪齊國70餘城,田單的「火牛陣」,在今天已經是膾炙人口。這些名將哪個更厲害,也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就拿同時期有交集的田單、樂毅、趙奢來說,誰更厲害一點呢,這裡我們不妨一起來探討下!

田單反間計「請走」樂毅,卻被趙奢狠狠教育了一番

田單和樂毅這一對老冤家,大家都非常熟悉了,田單利用反間計,讓燕王撤換了樂毅的聯軍總司令職務,換上愚蠢的騎劫,田單用火牛陣一戰定乾坤,殺死騎劫,徹底擊潰了燕軍,收復70餘城,恢復了齊國。田單以奇謀詭計制勝,迎齊襄王返回國都即位,被齊襄王封為安平君,他從一介小吏逆襲為齊國國相,成為人生大贏家。

但就是這樣一位大英雄,在趙國與名將趙奢論兵時,被趙奢狠狠教育了一番。有朋友可能會問,田單不是在齊國當相國嗎,怎麼到趙國來了?原來田單雖然為齊國立下不世功勳,卻因為功高蓋主,備受齊襄王猜忌,加之佞臣的讒言,使田單在齊國處境危艱。 他只能離開齊國,方能求得安寧,終於機會來了。

齊襄王十九年,秦攻趙,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派安平君田單率兵助趙抗秦,趙王欣賞田單其才,趁機用3個大城市加上一些小村城鎮共57個城鎮做交換,要求將田單換到了趙國。齊襄王對田單的威望深以為忌,怕他對自己的權力構成威脅,巴不得讓田單早一點離開齊國,還白得這麼多實惠,自然欣然同意。

田單來到趙國,趙王先是讓他領兵討伐燕國,他奪得燕國三城,後又攻克韓國的注人。趙王欣賞田單之才,任命其為趙相。

任命一個外人帶兵徵伐別國,自然遭到趙國大臣的反對,尤其是趙奢。趙奢雖然知道田單的威名,但也認為趙國也有名將,對自己更是充滿信心。本身自己擔任過燕國的官職,熟知燕國地理和形勢,自己領兵伐燕比田單更適合,況且田單畢竟是齊國人,徵伐燕國如果成功,自然會讓趙國強大。但同時也讓齊國的霸業一去不復返,田單是齊國人,料也不會用心來做這件事。但趙王和平原君都看好田單,田單因功還成為趙國的國相。

田單復齊威名遠震,趙奢此時並不知道田單的軟肋,而田單在趙國免不了與趙國大夫和將領們交流。一次,田單與趙奢交流兵法,讓趙奢頓時覺得田單落伍了。戰國策記載了二位大神的討論。

《戰國策·趙策三》云:「趙惠文王三十年,相都平君田單問趙奢曰:「吾非不說將軍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獨將軍之用眾。用眾者,使民不得耕作,糧食挽賃不可給也。此坐而自破之道也,非單之所為也。單聞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過三萬,而天下服矣。今將軍必負十萬、二十萬之眾乃用之,此單之所不服也。」

馬服(即趙奢)曰:「君非徒不達於兵也,又不明其時勢……且古者四海之內,分為萬國。城雖大,不過三百丈者。人雖眾,不過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萬,距此奚難哉!今取古之為萬國者,分以為戰國七,能具數十萬之兵,曠日持久,數歲,即君之齊已。齊以二十萬之眾攻荊,五年乃罷。趙以二十萬之眾攻中山,五年乃歸。今者齊韓相方,而國圍攻焉,豈有敢曰,我其以三萬救是者乎哉?今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萬之眾,圍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戰不足用也,君將以此何之?都平君喟然太息曰:「單不至也!」

這段話記載了田單與趙奢討論兵法,田單對趙奢提出的動不動就用10萬、20萬人打仗的戰法持反對意見,認為這樣徵兵過度,會讓百姓無法耕種田地,造成糧食供應困難,會未戰先亡。而先前的古代帝王用兵不過三萬,卻能使得天下諸侯臣服。

趙奢擺事實講道理來反駁,說古代天下雖然國家很多,但最大的城不過三百丈,最多的人口不過三千家,用三萬兵攻取,對於將領來說沒有多大難度。但現在不一樣了,如今存世的七大國,千丈之城,萬家之邑可謂比比皆是。就算是齊國、趙國這樣的大國要平定小國,也常常動用二十萬大軍對外用兵,還要耗時5年以上,你指望這三萬兵能幹什麼呢?

本來趙奢還以為田單有多大的能耐,原來戰術思想還停留在春秋之前,如今戰國時期,打仗以最大程度消滅敵國有生力量和滅國為目的,田單的理論過時了。趙奢心裡難免會覺得田單不知兵見識低,不懂得大兵團作戰。而田單聽完趙奢的高論,頓時也心悅誠服,感嘆自己的思慮不足。

田單和趙奢討論兵法高下立見,戰略高度明顯不在一個層次。但田單真的這麼差,擊敗燕國等五國聯軍只靠運氣?其實取得戰爭勝利的因素取決於多個方面,田單能從五國聯軍鐵騎下,恢復齊國自然有其高明之處。

與趙奢相比,不知兵見識低的田單為什麼能復齊,是運氣好嗎?

樂毅統率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報了當年強齊伐燕之仇,指揮大兵團作戰確實不簡單。當齊國還有莒和即墨二城後,樂毅卻止步不前了,對這兩座城圍而不攻。是膽怯嗎,當然不是,樂毅是攻心大師。這兩座城抵抗非常激烈,而且其他齊國城池也需要收復人心,不然就算佔領了齊國全境也無法真正瓦解齊國。他對已攻佔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政策,讓很多齊國人喪失了抵抗的意志。也難怪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七擒孟獲「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想必也受到樂毅很大的影響。

而此時齊國將領田單帶領七千疲敝之卒,仍在堅守即墨。面對樂毅的圍困,齊軍無法正面突破,苦苦思索突圍之策。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燕惠王繼位,田單頓時遇到了救星。倒不是燕惠王會命令退兵,而是田單了解到燕惠王做太子時,就對樂毅有所不滿,正好可以利用這一點。他派人到處散播言論:「齊國只剩兩個城邑沒有拿下來,是因為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樂毅故意拖延想留在齊國稱王,齊國現在只怕別的將領前來攻打。」

燕惠王本來就對樂毅不滿,一想到自己的兵馬都交給一個自己都不放心的人,還成全了樂毅在齊國稱王,心裡就犯了嘀咕。這還了得,他派自己的親信將領騎劫代替樂毅的總司令職務,並召回了樂毅,繼續攻打齊國二城。人在惱怒某個人的時候,是不會往他好的方面去想的,燕惠王也不會警惕到,這是田單的反間計。

而樂毅也知道自己被人坑了,但沒處說理去,回去弄不好還會被以叛國之罪論處,乾脆逃吧!樂毅無奈之下回到了自己的故國——趙國。

論戰場正面對抗,田單實在不是樂毅的對手,但論奇謀詭計,田單那跟開了掛一般。反間計之後, 又有「飛鳥神師」計、「劓卒計」、「掘墓計」等各種詭計,成功阻止了齊人想要投降燕國的想法,鼓舞了士氣和軍民、民心,讓齊國上下對侵略者無比痛恨,最後「火牛陣」絕殺燕將騎劫。燕軍大敗,那些被燕國徵服的齊國城池紛紛反燕響應,田單以奇謀妙計成功恢復齊國,彪炳史冊。

也正是齊國有了田單,樂毅強攻即墨5年不克,才改為圍城,但又被田單用反間計給「請走」,導致樂毅沒有實現自己滅齊的目標,最後死於趙國。 從戰爭結果來看,樂毅是敗給了田單,田單的守城能力絕佳。

這也說明主導戰爭勝利的因素不只是統率能力和兵力的多寡,還要講究策略和計謀,當然也要有點運氣,如果燕昭王不死,恐怕田單也很難施行他的反間計。

趙奢成名之戰,狹路相逢勇者勝,做到了連廉頗都不敢做的事

如果換做是趙奢,他與樂毅的境遇相同,結果也應是田單的手下敗將。但趙奢稱之為名將,戰略戰術素養和戰爭經驗是高于田單的,如秦趙閼與之戰,趙奢狹路相逢勇者勝,力破強秦,做到了連廉頗都不敢做的事。

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秦國攻趙,包圍了趙國的重鎮閼與。趙惠文王問廉頗「可以去援救嗎?」廉頗說:「道路遠,而且又艱險又狹窄,很難援救。」趙王又問另一將領樂乘,樂乘也是同樣的回答。趙王再問趙奢,趙奢說道遠地險路狹,誰勇猛誰就能勝利,於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語句——「狹路相逢勇者勝」。

戰國中後期,六國與秦軍作戰,敗多勝少,趙軍更是對戰勝秦軍沒有信心,廉頗和樂乘的反應就表明了這一點。而趙奢敢戰能戰,他率軍救閼與,出奇計制勝,利用有利地勢,居高臨下大敗秦軍,解閼與之圍,取得了了不起的勝利,正是這一戰奠定了其名將地位。

由此可見,樂毅和趙奢都有率軍出擊,與強敵正面過招的經驗。而田單多用奇謀詭計,背靠城池作戰,攻城野戰方面與前兩者有差距,但田單的治國理政能力是不遜色於樂毅和趙奢的。

田單治國理政能力怎麼樣?

田單復齊後,個人威望直線上漲,擔任相國又深得民心。齊國有一個老人徒步過淄水被凍壞,他親自將裘衣解下來給老人穿上,讓齊國老百姓稱讚相國愛民如子,對田單更是異常尊敬。以至於讓齊襄王嫉妒不已,認為田單是在收買人心,要奪他的國。

也難怪齊襄王會這麼想,田氏代齊就是靠這種方式收買人心的,最後將姜氏齊國變為田氏的。但田單從來沒有這種想法,儘管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還是被佞臣誹謗。田單知道齊王要怪罪後,脫掉帽子和鞋子,光著膀子來見齊襄王,跪請死罪,雖然齊襄王表面上諒解了他。但他始終害怕田單的才幹和威信。

田單作為相國,有容人之量,有識人之能。貂勃曾罵田單是小人,田單與之交談,了解貂勃之才後還向齊王推薦他,貂勃當上了中大夫。正是貂勃在田單危難之時,及時施救,除掉了陷害田單的九姬,保全了田單的名譽和性命。田單深知自己功高蓋主,在齊國終不是長久之計,正好秦攻趙,趙國求助於齊,田單抓住這個機會來到趙國。田單建功後很快得到趙王的賞識,被任命為國相,這同時也是對田單治國理政能力的肯定和欣賞。

總得來看,田單擅長謀略,奇謀詭計頻出,適合守城。讓其帶兵攻城野戰不是其長項,僅為趙國攻取燕國三城,可見這方面能力不是很強。而樂毅和趙奢都是進攻型的將領,其戰例也證明了他們自己,田單明顯處於劣勢。

小結:

論攻城野戰和統軍能力:樂毅>趙奢>田單

論戰鬥作風和戰略戰術素養:趙奢>樂毅>田單

論奇謀詭計、守城拒敵和治國理政:田單>趙奢>樂毅

相關焦點

  • 樂毅豪奪齊國70餘城,田單反擊復國,趙奢懟田單:不懂兵法見識低
    戰國時期名將輩出,吳起、孫臏、樂毅、趙奢、白起、李牧、田單、王翦等等。這些英雄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演繹出一幅幅壯志激昂的戰爭畫卷,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經典戰例,如孫臏圍魏救趙、樂毅豪奪齊國70餘城,田單的「火牛陣」,在今天已經是膾炙人口。這些名將哪個更厲害,也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就拿同時期有交集的田單、樂毅、趙奢來說,誰更厲害一點呢,這裡我們不妨一起來探討下!
  • 戰國名將田單:田單一即墨,掃地如旋風、曾用智謀擊敗名將樂毅
    中國歷史著名武將100名,5/100——田單。前言:春秋戰國時期,也是名將輩出的時代。在當時的齊國有這樣一位名將,他軍事能力超凡,智謀超群,大局觀遠超常人。曾反敗為勝挽救齊國,施計不費一兵一卒擊敗樂毅,最終復國成功。他就是戰國名將——田單。
  • 樂毅「心理戰」戰田單
    早有準備的燕國,施展合縱連橫之策,很快組建起一支反齊大軍。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傾全國之力,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率燕、秦、韓、趙、魏五國聯軍,拉開了復仇之戰的序幕。樂毅伐齊,心理戰無孔不入。齊國得知五國聯軍到來,急忙調集全國精銳,由統帥觸子率領迎戰。
  • 田單敗燕復齊,收復七十餘城,為何趙奢卻稱田單不懂用兵
    田單為將後,編妻妾、族人進入軍隊,增修城壘加強防務,盡散飲食給士卒,並「坐則織蕢(編織草器),立則仗鍤(執鍬勞作)」,與軍民共甘共苦,很快增強了即墨防禦能力。之後,樂毅看到強攻不克後,對莒和即墨二城改用包圍策略。五年之中,燕昭王一直非常信任樂毅,讓樂毅獨自領兵處理齊國事務。但五年後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繼位,這位燕惠王早先就與樂毅有矛盾。
  • 足智多謀的田單
    樂毅率領聯軍發起了最後的攻擊,他兵分兩路, 分頭攻打莒和即墨。在抵抗時即墨守將受傷犧牲。失去了總指揮,軍隊陷入混亂,全城人心惶惶。即墨城的幾位長老商議:「從臨淄過來的田單向來足智多謀,辦事也有魄力和勇氣,以前也帶過兵。他一定有辦法。不如請他出來帶領大家抗敵,幫助解除即墨的危機。」國難當頭,田單不想推辭,就臨危受命,成了即墨的守城將軍,挑起了這份重擔。
  • 田單 (齊國名將)
    燕國名將樂毅出兵攻佔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再於半年內接連攻下齊國七十餘城,滅了齊國,僅剩莒縣(今山東莒縣)和即墨(今山東平度市)兩座齊國孤城未能攻克。而楚國又出兵,名為援助,實為攻擊,楚將淖齒虐殺齊湣王,淖齒又被齊人殺死。即墨大夫出戰陣亡。田單率族人以鐵皮護車軸逃至即墨,被推舉為城守。即墨全城軍民由田單率領抵抗,雙方交戰五年。樂毅強攻不克,改用包圍策略。
  • 一己之力復齊國——田單
    一時多少豪傑前來投效,從魏國來的有樂毅,從齊國來的有鄒衍等。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動員全國兵力,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趙國、韓國、魏國和秦國,五國伐齊。齊軍抵擋不住,連連敗退。樂毅帶兵攻佔齊國首都臨淄,又於半年內接連攻下齊國七十餘城,僅剩莒(今山東省莒縣)和即墨(今山東省平度市)兩座孤城未能攻克。齊湣王和大臣們見勢不妙,紛紛外逃。
  • 戰國名將篇丨田單絕地反擊,離間計逼走樂毅,火牛陣大敗燕軍
    在此危難時刻,齊王的一個遠房親戚田單,曾經帶過兵、打過仗。大伙兒信任他,遂就一致舉薦他為守城將軍。田單堪當大任田單雖為領軍之首,卻並沒有一點架子,和士兵們肝膽相照、有難同當,為了壯大隊伍的力量,同族之人及親人家屬,也一併加入隊列、英勇抵抗。
  • 齊國名將田單:巧布「火牛陣」大破燕軍
    後來齊湣王繼位,齊國內部逐漸腐敗,這時候田單勇敢的擔起了重任,打敗了圍攻自己的燕軍。而這次他所用的計策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田單是周朝諸侯國時期田齊   原標題:齊國名將田單:巧布「火牛陣」大破燕軍   田單是戰國時期齊國的著名軍事家。田氏代齊以後,齊國實力日漸雄厚。
  • 樂毅半年連下齊國七十城,在只剩兩城情況下,田單如何絕地翻盤?
    一、即墨和莒城底子雄厚、物資充沛,加上燕國本身就比齊國要弱,需要分兵駐守七十餘座被佔領城市,在實力有限的情況下,強攻不易又要付出巨大代價,於是樂毅採取了軟磨的方式想迫使齊國自己投降,這才給了田單翻盤的機會;即墨是齊國的大城市,當地百姓眾多、經濟富庶,是一塊非常難啃的硬骨頭。加上燕國本就比齊國弱小,一下子打下了這麼多土地後,自然要分兵把守,所以樂毅手中能用來攻城的士兵並不多。
  • 七岌山與田單火牛陣
    樂毅的軍隊圍攻莒城。但由於楚軍力量強大,久攻不下。於是樂毅就移兵包圍即墨。  史書記載,即墨故城之北有樂毅城,是樂毅圍攻即墨時所築,兩城相距很近。說明燕齊兩軍在此有對峙。故《嘉慶一統志》又載:「樂毅城,在平度州東南,《寰宇記》在故即墨城之北,《史記》樂毅攻田單築此城,齊乘因之。」
  • 田單復國,他是如何做到以弱勝強的?
    由於人們普遍有同情弱者的思想,所以以弱勝強者更能深入人心,被後人稱頌,比如田單絕境之中破燕復國,孫劉聯軍赤壁大破曹操,謝玄淝水決戰擊潰苻堅,霸王巨鹿破釜沉舟滅秦等等,都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田單聞之,乃縱反間於燕,宣言曰:'齊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樂毅畏誅不敢歸,以伐齊為名,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所懼,唯恐他將來,即墨殘矣。'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毅。毅歸趙,燕軍共忿。"
  • 田單復國的成功,其實是一場陰謀詭計的盛宴
    面對樂毅這樣一個強大的對手,田單深知,自己的一切花招,都瞞不過他的一雙慧眼,所以在樂毅圍困即墨的五年裡,田單始終找不到任何漏洞。直到燕惠王的即位,這個樂毅身上最大的漏洞終於暴露了出來,他派人到燕國散布傳言:齊國人都希望樂毅當齊王,害怕燕王派出新的統帥來,那樣對齊國才是災難。這個燕惠王非常配合演出,立刻派出「草包」大夫騎劫來替代樂毅,結果自然導致樂毅的五年經營付之東流。
  • 少年聽史記-田單復國的故事
    小朋友們好,我是小桔老師,給大家講史記的故事,今天給大家講的是絕世英才的風範4.田單復國的故事。一起來聽吧!田單本是齊國田氏王族的遠親,在齊愍王時擔任臨淄的小官,負責管理市場,沒什麼名氣。燕國大將樂毅攻打齊國,齊愍王被逼的逃到了莒城。田單也被逼得從臨淄逃到安平。在逃亡的過程中,田單叫族人把車軸突出的部分鋸掉,裝上鐵箍。不久,燕軍打到安平,攻破城防。
  • 田單巧用「火牛陣」,守城拒敵定乾坤
    在燕國大將樂毅出兵半年之後,連續打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當時在莒城的齊國大夫擁立齊王的兒子為新的齊王,這就是齊襄王,齊襄王躲在莒城不出,樂毅派大軍包圍莒城,隨後親自帶兵去攻打即墨,即墨的大夫出城迎戰,不幸在戰鬥中戰死了,城中沒有守將,老百姓跟士兵大亂,但在此時,在即墨城中有一位齊王的親戚,名叫田單,田單上過戰場帶過兵,並且還很有謀略,於是眾人推舉田單做守城將軍,帶領眾人保衛即墨。
  • 《史記》15 田單火牛陣破燕
    頃之,燕昭王卒,惠王立,與樂毅有隙。田單聞之,乃縱反間於燕,宣言曰:「齊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樂毅畏誅而不敢歸,以伐齊為名,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所懼,唯恐他將之來,即墨殘矣。」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樂毅。樂毅因歸趙,燕人士卒忿。而田單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於庭,飛鳥悉翔舞城中下食。燕人怪之。田單因宣言曰:「神來下教我。」
  • 田單巧妙運用「火牛陣」,成為出奇制勝的兵法典範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領燕、韓、秦、魏、趙五國軍隊攻打齊國。樂毅接連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最後只剩下莒城(今山東莒縣)和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沒有攻下。後來,樂毅發兵進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大夫出城迎戰,結果戰死了。
  • 田單:憑藉火牛陣,他光復了一個國家
    燕軍在樂毅的改革下已儼然是一支鐵軍,燕軍在樂毅的率領下所向披靡,齊地很快就只剩下莒城、即墨兩座城還飄揚著齊國的旗幟。 樂毅緊急叫停,對莒城和即墨圍而不打。只有他未雨綢繆,習兵,有先見之明。 此人叫田單,齊國王室的遠房子弟,五國攻齊前籍籍無名,只是管理市場的一名小官吏,但如今卻一朝被歷史推上了前臺。 燕昭王薨,燕惠王即位,燕惠王與樂毅有隙。▲燕昭王  【劇照】 田單眼前一亮。燕國都城的流言鋪天蓋地。
  • 中國歷史故事:田單巧布火牛陣
    現在樂毅先生為我大破齊國,平毀齊國宗廟,報卻了舊仇,齊國本來就應歸樂先生所有,不是燕國該得到的。樂先生如果能擁有齊國,與燕國成為平等國家,結為友好的鄰邦,抵禦各國的來犯,這正是燕國的福氣、我的心願啊!你怎麼敢說這種話呢!」於是將挑 撥者處死。又賞賜樂毅妻子以王后服飾,賞賜他的兒子以王子服飾,配備君王車駕乘馬,及上 百輛屬車,派宰相侍奉送到樂毅那裡,立樂毅為齊王。
  • 田單兩次使用反間計,效果截然不同,以一己之力讓齊國起死回生
    此時,齊國74座城池將近98%的城池均已落入樂毅聯軍之手,僅剩莒城和即墨仍在堅守,而齊國都城臨淄已岌岌可危,此時田單正在臨淄城內,準備逃到即墨去。在逃往即墨的途中,百姓們發現田單有謀略,紛紛推舉他為領袖,而齊湣王則是在狼狽出逃莒城的路上被楚將所殺,齊國此刻國君被害,國土幾近完全喪失,已到了瀕臨滅亡的邊緣。此時,樂毅帶領聯軍向即墨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