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名將輩出,吳起、孫臏、樂毅、趙奢、白起、李牧、田單、王翦等等。這些英雄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演繹出一幅幅壯志激昂的戰爭畫卷,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經典戰例,如孫臏圍魏救趙、樂毅豪奪齊國70餘城,田單的「火牛陣」,在今天已經是膾炙人口。這些名將哪個更厲害,也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就拿同時期有交集的田單、樂毅、趙奢來說,誰更厲害一點呢,這裡我們不妨一起來探討下!
田單反間計「請走」樂毅,卻被趙奢狠狠教育了一番
田單和樂毅這一對老冤家,大家都非常熟悉了,田單利用反間計,讓燕王撤換了樂毅的聯軍總司令職務,換上愚蠢的騎劫,田單用火牛陣一戰定乾坤,殺死騎劫,徹底擊潰了燕軍,收復70餘城,恢復了齊國。田單以奇謀詭計制勝,迎齊襄王返回國都即位,被齊襄王封為安平君,他從一介小吏逆襲為齊國國相,成為人生大贏家。
但就是這樣一位大英雄,在趙國與名將趙奢論兵時,被趙奢狠狠教育了一番。有朋友可能會問,田單不是在齊國當相國嗎,怎麼到趙國來了?原來田單雖然為齊國立下不世功勳,卻因為功高蓋主,備受齊襄王猜忌,加之佞臣的讒言,使田單在齊國處境危艱。 他只能離開齊國,方能求得安寧,終於機會來了。
齊襄王十九年,秦攻趙,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派安平君田單率兵助趙抗秦,趙王欣賞田單其才,趁機用3個大城市加上一些小村城鎮共57個城鎮做交換,要求將田單換到了趙國。齊襄王對田單的威望深以為忌,怕他對自己的權力構成威脅,巴不得讓田單早一點離開齊國,還白得這麼多實惠,自然欣然同意。
田單來到趙國,趙王先是讓他領兵討伐燕國,他奪得燕國三城,後又攻克韓國的注人。趙王欣賞田單之才,任命其為趙相。
任命一個外人帶兵徵伐別國,自然遭到趙國大臣的反對,尤其是趙奢。趙奢雖然知道田單的威名,但也認為趙國也有名將,對自己更是充滿信心。本身自己擔任過燕國的官職,熟知燕國地理和形勢,自己領兵伐燕比田單更適合,況且田單畢竟是齊國人,徵伐燕國如果成功,自然會讓趙國強大。但同時也讓齊國的霸業一去不復返,田單是齊國人,料也不會用心來做這件事。但趙王和平原君都看好田單,田單因功還成為趙國的國相。
田單復齊威名遠震,趙奢此時並不知道田單的軟肋,而田單在趙國免不了與趙國大夫和將領們交流。一次,田單與趙奢交流兵法,讓趙奢頓時覺得田單落伍了。戰國策記載了二位大神的討論。
《戰國策·趙策三》云:「趙惠文王三十年,相都平君田單問趙奢曰:「吾非不說將軍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獨將軍之用眾。用眾者,使民不得耕作,糧食挽賃不可給也。此坐而自破之道也,非單之所為也。單聞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過三萬,而天下服矣。今將軍必負十萬、二十萬之眾乃用之,此單之所不服也。」
馬服(即趙奢)曰:「君非徒不達於兵也,又不明其時勢……且古者四海之內,分為萬國。城雖大,不過三百丈者。人雖眾,不過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萬,距此奚難哉!今取古之為萬國者,分以為戰國七,能具數十萬之兵,曠日持久,數歲,即君之齊已。齊以二十萬之眾攻荊,五年乃罷。趙以二十萬之眾攻中山,五年乃歸。今者齊韓相方,而國圍攻焉,豈有敢曰,我其以三萬救是者乎哉?今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萬之眾,圍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戰不足用也,君將以此何之?都平君喟然太息曰:「單不至也!」
這段話記載了田單與趙奢討論兵法,田單對趙奢提出的動不動就用10萬、20萬人打仗的戰法持反對意見,認為這樣徵兵過度,會讓百姓無法耕種田地,造成糧食供應困難,會未戰先亡。而先前的古代帝王用兵不過三萬,卻能使得天下諸侯臣服。
趙奢擺事實講道理來反駁,說古代天下雖然國家很多,但最大的城不過三百丈,最多的人口不過三千家,用三萬兵攻取,對於將領來說沒有多大難度。但現在不一樣了,如今存世的七大國,千丈之城,萬家之邑可謂比比皆是。就算是齊國、趙國這樣的大國要平定小國,也常常動用二十萬大軍對外用兵,還要耗時5年以上,你指望這三萬兵能幹什麼呢?
本來趙奢還以為田單有多大的能耐,原來戰術思想還停留在春秋之前,如今戰國時期,打仗以最大程度消滅敵國有生力量和滅國為目的,田單的理論過時了。趙奢心裡難免會覺得田單不知兵見識低,不懂得大兵團作戰。而田單聽完趙奢的高論,頓時也心悅誠服,感嘆自己的思慮不足。
田單和趙奢討論兵法高下立見,戰略高度明顯不在一個層次。但田單真的這麼差,擊敗燕國等五國聯軍只靠運氣?其實取得戰爭勝利的因素取決於多個方面,田單能從五國聯軍鐵騎下,恢復齊國自然有其高明之處。
與趙奢相比,不知兵見識低的田單為什麼能復齊,是運氣好嗎?
樂毅統率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報了當年強齊伐燕之仇,指揮大兵團作戰確實不簡單。當齊國還有莒和即墨二城後,樂毅卻止步不前了,對這兩座城圍而不攻。是膽怯嗎,當然不是,樂毅是攻心大師。這兩座城抵抗非常激烈,而且其他齊國城池也需要收復人心,不然就算佔領了齊國全境也無法真正瓦解齊國。他對已攻佔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政策,讓很多齊國人喪失了抵抗的意志。也難怪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七擒孟獲「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想必也受到樂毅很大的影響。
而此時齊國將領田單帶領七千疲敝之卒,仍在堅守即墨。面對樂毅的圍困,齊軍無法正面突破,苦苦思索突圍之策。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燕惠王繼位,田單頓時遇到了救星。倒不是燕惠王會命令退兵,而是田單了解到燕惠王做太子時,就對樂毅有所不滿,正好可以利用這一點。他派人到處散播言論:「齊國只剩兩個城邑沒有拿下來,是因為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樂毅故意拖延想留在齊國稱王,齊國現在只怕別的將領前來攻打。」
燕惠王本來就對樂毅不滿,一想到自己的兵馬都交給一個自己都不放心的人,還成全了樂毅在齊國稱王,心裡就犯了嘀咕。這還了得,他派自己的親信將領騎劫代替樂毅的總司令職務,並召回了樂毅,繼續攻打齊國二城。人在惱怒某個人的時候,是不會往他好的方面去想的,燕惠王也不會警惕到,這是田單的反間計。
而樂毅也知道自己被人坑了,但沒處說理去,回去弄不好還會被以叛國之罪論處,乾脆逃吧!樂毅無奈之下回到了自己的故國——趙國。
論戰場正面對抗,田單實在不是樂毅的對手,但論奇謀詭計,田單那跟開了掛一般。反間計之後, 又有「飛鳥神師」計、「劓卒計」、「掘墓計」等各種詭計,成功阻止了齊人想要投降燕國的想法,鼓舞了士氣和軍民、民心,讓齊國上下對侵略者無比痛恨,最後「火牛陣」絕殺燕將騎劫。燕軍大敗,那些被燕國徵服的齊國城池紛紛反燕響應,田單以奇謀妙計成功恢復齊國,彪炳史冊。
也正是齊國有了田單,樂毅強攻即墨5年不克,才改為圍城,但又被田單用反間計給「請走」,導致樂毅沒有實現自己滅齊的目標,最後死於趙國。 從戰爭結果來看,樂毅是敗給了田單,田單的守城能力絕佳。
這也說明主導戰爭勝利的因素不只是統率能力和兵力的多寡,還要講究策略和計謀,當然也要有點運氣,如果燕昭王不死,恐怕田單也很難施行他的反間計。
趙奢成名之戰,狹路相逢勇者勝,做到了連廉頗都不敢做的事
如果換做是趙奢,他與樂毅的境遇相同,結果也應是田單的手下敗將。但趙奢稱之為名將,戰略戰術素養和戰爭經驗是高于田單的,如秦趙閼與之戰,趙奢狹路相逢勇者勝,力破強秦,做到了連廉頗都不敢做的事。
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秦國攻趙,包圍了趙國的重鎮閼與。趙惠文王問廉頗「可以去援救嗎?」廉頗說:「道路遠,而且又艱險又狹窄,很難援救。」趙王又問另一將領樂乘,樂乘也是同樣的回答。趙王再問趙奢,趙奢說道遠地險路狹,誰勇猛誰就能勝利,於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語句——「狹路相逢勇者勝」。
戰國中後期,六國與秦軍作戰,敗多勝少,趙軍更是對戰勝秦軍沒有信心,廉頗和樂乘的反應就表明了這一點。而趙奢敢戰能戰,他率軍救閼與,出奇計制勝,利用有利地勢,居高臨下大敗秦軍,解閼與之圍,取得了了不起的勝利,正是這一戰奠定了其名將地位。
由此可見,樂毅和趙奢都有率軍出擊,與強敵正面過招的經驗。而田單多用奇謀詭計,背靠城池作戰,攻城野戰方面與前兩者有差距,但田單的治國理政能力是不遜色於樂毅和趙奢的。
田單治國理政能力怎麼樣?
田單復齊後,個人威望直線上漲,擔任相國又深得民心。齊國有一個老人徒步過淄水被凍壞,他親自將裘衣解下來給老人穿上,讓齊國老百姓稱讚相國愛民如子,對田單更是異常尊敬。以至於讓齊襄王嫉妒不已,認為田單是在收買人心,要奪他的國。
也難怪齊襄王會這麼想,田氏代齊就是靠這種方式收買人心的,最後將姜氏齊國變為田氏的。但田單從來沒有這種想法,儘管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還是被佞臣誹謗。田單知道齊王要怪罪後,脫掉帽子和鞋子,光著膀子來見齊襄王,跪請死罪,雖然齊襄王表面上諒解了他。但他始終害怕田單的才幹和威信。
田單作為相國,有容人之量,有識人之能。貂勃曾罵田單是小人,田單與之交談,了解貂勃之才後還向齊王推薦他,貂勃當上了中大夫。正是貂勃在田單危難之時,及時施救,除掉了陷害田單的九姬,保全了田單的名譽和性命。田單深知自己功高蓋主,在齊國終不是長久之計,正好秦攻趙,趙國求助於齊,田單抓住這個機會來到趙國。田單建功後很快得到趙王的賞識,被任命為國相,這同時也是對田單治國理政能力的肯定和欣賞。
總得來看,田單擅長謀略,奇謀詭計頻出,適合守城。讓其帶兵攻城野戰不是其長項,僅為趙國攻取燕國三城,可見這方面能力不是很強。而樂毅和趙奢都是進攻型的將領,其戰例也證明了他們自己,田單明顯處於劣勢。
小結:
論攻城野戰和統軍能力:樂毅>趙奢>田單
論戰鬥作風和戰略戰術素養:趙奢>樂毅>田單
論奇謀詭計、守城拒敵和治國理政:田單>趙奢>樂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