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科技愛好原創 · 作者 | Ambition/沐陽
近期,「百度網盤破解版Pandownload開發者被涉嫌違法被抓捕」,「百度網盤因上線測試的『用戶激勵計劃』引起網友不滿」。就在這件事情爆出來之後,令我痛心疾首,我的網盤之旅從此又回到了幾kb/s的時代。小夥伴們,你還快樂嗎?
今天就為各位愛好友盤點一下百度網盤。
從2008年起,網盤服務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到百花爭豔到現在環顧四周,最常見的也就只剩下百度網盤了。
為何只有百度網盤打出了一片天地呢?(說別的網盤的那個,放學別走,讓我看看你電腦裡有木有百度網盤 ,沒有的話我幫你下一個)
其實早在2008年,華為、115個人等網際網路公司已經推出了國內第一批網盤產品,此時個人云存儲領域已經開放。隨後2010年到2013年百度、騰訊、360等網際網路巨頭也逐漸步入該領域,但在2013年期間,網盤服務商掀起了一波「網盤大戰」,使得中小網盤服務商逐漸消失在大眾視野。
隨後到了2016年,金山、新浪、UC等網盤服務商先後宣布退出,從此,網盤行業形成了百度網盤、115個人、騰訊微雲「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好景不長,同年3月115網盤就宣布關停部分功能,4月騰訊微雲(非騰訊雲)也慢慢的關停用戶的存儲服務。(舉個例子:如果說騰訊雲是一所學校,那麼騰訊微雲只是這所學校裡的一個班級).
但也不是只有百度雲一家在雲存儲市場繼續前行。
2018年9月22日,2018杭州·雲棲大會上,阿里雲宣布成立全球交付中心。
2019年華為雲首次衝進中國區市場前三。
為何各界大佬慢慢退出網盤市場呢?一切的一切只與一個字有關——錢
我們都知道,這些企業涉足網盤行業是把它視為一個淘金地,可是當他們發現在這個所謂的淘金地淘不出金子時必然會放棄它。我們前面也說到,2013年期間網盤服務商掀起了一波「網盤大戰」,這場大戰的主要內容就是為客戶提供免費的服務,這與當時消費者的觀念是有關的。當時是沒有知識版權付費這種思想的影響的,所以當時就有免費者得天下的架勢。這場戰爭是需要巨大的資金來支撐的,我們說過這些企業涉足網盤行業是把它視為一個淘金地,而不是一隻吞金獸,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個企業就慢慢的淡出了網盤的範圍,而百度網盤抗住了壓力,幾乎一家獨大。
這場戰爭為什麼能讓如此龐大的企業都望而卻步呢?
下面我們來算一筆帳大家就都懂了。其必須支出的成本包括網盤存儲成本、運營成本以及研發成本。
1.存儲成本
網盤存儲成本又可拆解為硬體成本、電費成本和寬帶成本。根據粗略估算,百度陽泉數據中心約有4萬多個存儲伺服器,硬體成本高達近20億元,平均每TB的硬體就超過300元;數據中心每小時耗費6-7萬度電,即便以陽泉市每度0.45元的相對低電價,每年大致需要支付的電費也近2.5億元;數據中心提供雲存儲服務需向寬帶運營商繳約10萬元/GB/月的專線接入費,每年要交約4億元的網費。以最低限定標準來計算,百度網盤每年需要支出至少26.5億的存儲成本。
2.研發成本
根據三石指數的數據顯示,百度網盤每年的研發成本約在3億元,再加上人工房租廣告等一系列運營成本,百度網盤每年的硬性支出就已經高達31億元人民幣。
通過百度網盤的帳單就很好的說明了那麼多的企業對網盤服務望而卻步完全是因為虧損不起,只有百度網盤撐了過來。
所以這麼燒錢,但是又必須去做,雲存儲到底是個什麼技術?
接下來就給各位愛好友科普一下雲儲存技術和現在網際網路公司用的比較多的P2P技術。
雲存儲技術
在廣域網或區域網內將硬體、軟體、網絡等系列資源統一起來,實現數據的計算、儲存、處理和共享的一種託管技術。簡單來說,當一個用戶手持一個終端接入某一個雲端,就可以利用這種大規模的信息獲取及數版據處理能力。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而網盤是就是雲技術產生的一種網絡存儲工具。只要有可以聯網的終端設備,就可以隨時隨地的安全存放數據和重要資料。其相對於傳統的實體硬碟來說更方便。
P2P技術
舉個例子幫大家理解,傳統下載就是:比如我現在手裡只有一份考試答案,但是學校裡所有人都想要一份,我就去複印所有人的份數然後逐一分發。但是如果我自己去複印然後再逐一分發會比較慢,所以p2p就是我就先複印一小部分給一些人,然後這些有答案的人再都去複印給別的人。簡單來說,每一個有這份答案的人都成為了一個「種子機器」,並向周圍用戶分發數據。
總的來說,阿里雲在網絡應用綜合處理方面非常出色,騰訊雲擅長網路遊戲和即時通訊,華為雲在雲計算底層基礎設施方面功力深厚,而百度雲伺服器為用戶快速部署應用構建穩定可靠的基礎,降低網絡規模計算的難度,使用戶更專注於核心業務創新。且無需花費時間和金錢來購買及維護託管虛擬機的硬體,有效降低IT成本。
現在,我國在貴州已經建成了國家大數據中心。2015年以來,200餘個大數據信息產業項目籤約落戶貴州,富士康、阿里巴巴、騰訊、華為、蘋果等大型企業均在貴州建成數據中心。
未來,大數據產業將成為社會發展的推動力,為我國的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以上就是雲技術的全部介紹啦,對於雲技術,你有什麼看法呢?留言告訴我吧。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未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