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在我們討論要不要開放三胎時,我們的東亞鄰國日本也在為持續惡化的少子化趨勢憂心忡忡。
在日本,將新生兒出生數量下降稱之為「少子化趨勢」,每年年初日本官方都會預測新一年的新生兒數量並對外發布,年底則會統計過去一年的出生人數,以釐清對日本而言非常關注的人口變動趨勢。
自從1899年開展新生兒出生統計以來,近幾年日本少子化現象加劇,在2018年創下1899年以來新低的921000名新生兒之前,連續三年日本的新生兒預計出生人數都低於100萬。
而到了最近三年,這一數字更是不樂觀。2019年日本國內出生嬰兒的人數預計為864000人,這將是自1899年開始統計以來,首次跌破90萬人,865239人名新生兒的出生更是令日本人用「震驚」來形容。
到了2020年,「因疫情影響不定因素較多」而取消了公布年末新生兒出生數量,但年初曾估計要比2019年少出生17000人。參考2020年前十個月的統計數字,並根據往年的計算公式進行推算的話,出生數與前1年相比減少了2%,為848000人左右。
那麼,經歷了疫情肆虐且正在出現感染擴大化的日本,2021年的預計出生新生兒數字是多少呢?日本方面估計,受到新冠病毒持續蔓延影響,新的一年日本懷孕登記數量將比前1年更低,甚至悲觀地預計出生人口數將跌到80萬以下,再次刷新1899年來的最低紀錄。
如今,隨著日本經濟社會的發展,日本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人口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口老齡化、人口少子化、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死亡率、高密度的人口環境和人口數量急劇下降。
與日本少子化相對應的老齡化問題,與日本不斷刷新的平均壽命不無關係,如今經過連續多年破紀錄後,日本女性平均年齡是87.45歲,男性是81.41歲,男女平均年齡位居世界第一。
如果用更直觀的方式去呈現,現在日本出生的新生兒預期壽命,男性超過25%、女性超過50%機率活到90歲以上。
在歷史上,日本也曾出現過人口暴增的嬰兒潮時代。第一次出現在戰後的1947到1949年,這三年出生了近700萬人,其中1949年就有多達269萬人出生。這個時期,之所以會出現嬰兒潮,原因就在日本戰敗投降,大量軍人復員,生活開始安定,通俗來說就是「沒事幹就生孩子」。
第二次嬰兒潮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前期,當時日本每年新生兒出生人數在200萬至299萬人之間,這一波嬰兒潮主要得益於第一次嬰兒潮紛紛結婚生子,父母一代人數多孩子自然多。
在這之後,日本出生人數一直呈遞減趨勢,平成時代的30年內預計會減少326000人。現在,截至2019年1月1日的數據,日本國內總人口約為1.25億人,一年減少40多萬,人口下降幅度不斷創下歷史新高。
按照目前日本人口每年遞減速度,預計2055年前後,日本人口總數將下降至不足1億人。即便如此,日本國內對於引進移民增進人口數量的做法卻非常抵制,而日本政府出臺的「育兒休假制度、擴充育兒補貼、增設保育設施等對策措施」卻對人口出生刺激有限。
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甚至悲觀地預計,未來如果日本繼續抵制引入移民,則存在亡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