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大顯神通,實現用機器學習算法:簡化粒子加速器的操作!

2020-12-23 騰訊網

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很多科學家都會訪問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在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X射線雷射器上進行數百項化學、材料科學、生物和能源研究的實驗。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從巨型線性粒子加速器產生的高能電子束中產生超亮X射線。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的實驗日以繼夜地進行,每天有兩個12小時的輪班。

在每次輪班開始時,操作員必須調整加速器的性能,為下一次實驗準備X射線束。有時,在輪班期間也需要額外的調整。在過去,操作員每年都要花費數百個小時來完成這項任務,稱為加速器調諧。現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使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新工具,與以前的方法相比,它可能會使部分調優過程快五倍,其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

生產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強大的X射線束,首先要準備高質量的電子束。然後,一些電子的能量在特殊磁鐵中被轉化為X射線光。電子束的特性需要是密集和緊密聚焦的,這是決定X射線束好壞的關鍵因素。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計劃負責人、開發這項新技術的團隊成員丹尼爾·拉特納(Daniel Ratner)說:即使是電子束密度的微小差異,也會對最終釋放出的X射線量產生巨大影響。

加速器使用一系列稱為四極磁鐵的24種特殊磁鐵來聚焦電子束,類似於玻璃透鏡聚焦光線的方式。一般人類操作員在輪班之間小心翼翼地轉動旋鈕來調節單個磁鐵,以確保加速器產生特定實驗所需的X射線束。這一過程佔用了操作員大量的時間,本來他們可以花在其他重要的任務上,以改進用於實驗的光束。幾年前,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操作員採用了一種自動加速磁鐵調諧的計算機算法。

更好的光束

然而,它也有缺點,其目的是通過隨機調整磁鐵強度來改善X射線束。但與人類操作員不同的是,這個算法事先不知道加速器的結構,也不能在調整過程中做出有根據的猜測,最終可能會產生更好的結果。這就是為什麼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決定開發一種新的算法,將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學習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變得更好的「智能」電腦程式,與加速器的物理知識相結合。

新方法使用了一種稱為高斯過程的技術,它預測了特定加速器調整對X射線光束質量的影響。它還為其預測帶來了不確定性,然後,算法決定嘗試哪些調整以獲得最大改進。例如,它可能決定嘗試一次戲劇性的調整,其結果非常不確定,但可能會帶來巨大的回報。這意味著這種新的、富有冒險精神的算法,比以前的算法有更好的機會進行必要調整,以產生儘可能最佳的X射線束。

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還使用之前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操作的數據來教授算法,哪些磁體強度通常會導致更亮的X射線,這給了算法一種對應該嘗試的調整,做出有根據的猜測方法。這為算法配備了人類操作員自然擁有的專業知識,而之前的算法缺乏這些知識和專業知識。對磁鐵相互關係的洞察也改進了這項技術,四極磁鐵是成對工作的。

超越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

為了增加聚焦功率,必須增加一對磁鐵的強度,而降低另一對磁鐵的強度。研究人員估計,使用新的工藝,調諧四極磁鐵的速度大約快了三到五倍,同時它還傾向於產生比以前使用的算法更高強度的光束。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加速器操作員簡·什塔倫科娃(Jane Shtalenkova)表示:我們提高調諧效率的能力,是對於能夠更高質量地向來自世界各地進行實驗的人提供光束非常關鍵。

同樣的方法可以擴展到調整科學家們,可能想要為他們實驗優化的其他電子束或X射線束特性。例如,研究人員可以應用這項技術,在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的X射線束擊中樣本後,最大化從樣本中獲得的信號,這種靈活性也使得新算法對其他設施很有用,這種機器學習算法的好處是,可以相對容易地進行技術轉移。

博科園|研究/來自: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

研究發表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FPGA加速N粒子重力並行模擬實現和仿真案例
    所得到的的所有粒子的加速度,結合空間裡的初始位置,初始速度和時間不長分別得到所有N個粒子的新位置。為了簡化模型的實現,做出了以下的假設: 1. 所有粒子都是點質量(質點模型) 2. G=1 3. 在重力計算中引入一個修正係數,以避免當兩個點質量處於完全相同的坐標時候產生的誤差。
  • 光學卷積神經網絡加速器:通過光學實現更強大的人工智慧!
    背景目前計算能力的供應遠遠無法滿足全球對機器學習硬體的需求。最先進的電子硬體,如圖形處理單元和張量處理單元加速器,有助於緩解這一問題,但受到了串行數據處理的內在挑戰,因為串行數據處理需要迭代數據處理,還會遇到布線和電路限制所造成的延遲。
  • 開發人工智慧/機器學習(AI/ML)算法幫助無人機進行自動補給
    開發人工智慧/機器學習(AI/ML)算法幫助無人機進行自動補給 Judith M. 贊助| 如何避免HPC數據流量阻塞 工作的一部分包括開發人工智慧/機器學習(AI / ML)算法,以使sUAS能夠找到最佳路線規劃,以自動返回到UGV進行充電。軍事上採用AI / ML的原因是需要對通向UGV的無人機路線進行自主控制,這包括擴大作戰範圍和任務時間。
  • 科學家製造出微型粒子加速器
    在史丹福大學的一個山坡上,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操作著一個將近2英裡長的科學儀器。在這個巨大的加速器,一連串的電子流過真空管道,微波輻射推動微粒更快地向前移動,直到速度接近光速。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會使用這種高速粒子束探測原子和分子結構。近日,科學家們首次在斯坦福和SLAC實驗室製造出了一個矽晶片,可以加速電子——儘管速度只是那個巨大加速器的一小部分——使用紅外雷射,在不到一根頭髮的寬度裡增加需要幾英尺微波來提升的能量。研究結果發表在1月3日的《Science》期刊上。
  • 美國能源部投資4000萬美元以進行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研究
    美國能源部決定在三年內提供高達4000萬美元的資金用於數據、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方面的新研究,以解決與能源部科學用戶設施的數據生產和管理相關問題相關的挑戰。
  • 厲害了,英特爾發布Myriad X人工智慧視覺處理晶片,為了AI時代的到來加速
    在圍棋領域,頂尖人類智慧已經輸給了人工智慧,這是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史上絕對的「歷史事件」。AI也正衝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隨著計算力提升、算法創新和數據量的不斷積累,類似自動駕駛汽車(Automated Driving)這樣的應用已經從教科書照進了現實。現在,人類駕駛員依靠車內的智能駕駛儀便可實現無人駕駛。
  •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區別在哪?
    這是我們認為的「強人工智慧」(General AI),而神話般的機器則會擁有我們所有的感知,甚至更多,並且像人類一樣思考。你已經在電影中見過這些機器無休止地運動,像朋友如C-3PO,或者敵人如終結者。一般的人工智慧機器仍然只是出現在電影和科幻小說中。我們目前可以實現的還是局限於「弱人工智慧」(Narrow AI)。這些技術能夠像人類一樣執行特定的任務,或者比人類做的更好。
  • 開創機器新紀元 NVIDIA Isaac人工智慧模塊發布
    第一階段人工智慧將實現全新的軟體自動化水平,從而幫助諸多行業提高生產力;其後,人工智慧與傳感器和執行器相結合,將成為新一代自主機器的核心。終有一天,數十億臺智能機器將用於製造、送貨上門服務、倉儲物流等領域。」● Jetson XavierNVIDIA Isaac的核心是Jetson Xavier,這是全球首款專為機器人設計的計算機。
  • 史上最強:numpy 實現全部機器學習算法
    來源:SOTOM數據科學 來自於加州伯克利大學的David Bourgin 使用Numpy實現了幾乎全部的機器學習算法,真正實現了手擼ML的願景。多少「調包俠」的願望都被這位小哥實現了! 該項目超過3萬行代碼,除了算法本身,還有很多的數據預處理代碼!
  • 當年他把頭伸進粒子加速器中,被高能質子束直接爆頭,後來怎樣?
    導語:當年他把頭伸進粒子加速器中,被高能質子束直接爆頭,後來怎樣?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家都知道科學的腳步也從來不會停歇的。其實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
  • 粒子加速器是如何守護國門的?
    採用鈷-60或銫-137放射源(平均能量1.25 MeV的)產生的伽瑪射線可以穿透15-18釐米的鋼板,而要穿透30-40釐米的鋼板則需要用能量5-10 MeV的X射線,這樣高能量的X射線只能由粒子加速器產生了。法國、德國、英國等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基於粒子加速器的高能X射線貨櫃檢測裝置,第一套實用裝置1991年安裝在法國巴黎的戴高樂機場。
  • Pedro Domingos深度解析機器學習五大流派中主算法精髓
    遺傳操作是模擬生物基因遺傳的做法。在遺傳算法中,通過編碼組成初始群體後,遺傳操作的任務就是對群體的個體按照它們對環境適應度(適應度評估)施加一定的操作,從而實現優勝劣汰的進化過程。這些時間以來,人們運用各種學習算法來實現這一推薦系統,但是最佳鄰近算法是最早應用於研究這一系統的學習算法,也是最優的算法之一。
  • 聯邦學習算法綜述
    聯邦學習算法針對以上問題,在機器學習算法和深度學習的基礎上做出修改,滿足非獨立同分布數據、網絡時延以及隱私保護的需求。3.1 基於機器學習的聯邦學習算法聯邦機器學習算法指在聯邦學習框架下的經典機器學習算法實現。聯邦機器學習,尤其是橫向聯邦學習,在整體模式上與分布式機器學習類似。
  • 目標規劃——粒子群算法
    如果你之前有去了解過粒子群算法,但苦於冗長的解釋與晦澀的代碼,你始終無法較為清晰的了解這個算法。這次我就帶著大家來過一遍這個看似複雜實則簡單的「鳥」算法。倘若我們要把這個思想運用到計算機中,我們就會發現這和現實中真正的鳥類尋找食物的過程不一樣:首先,隨機產生的點(「鳥類」)並不知道自己與最優解(「食物」)的距離,只能假設當前所有解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為最優解所在的位置(粒子群等啟發式算法多用於求解最大值或是最小值的優化問題),給其他鳥類提供參考。
  • 戴瓊海:深度學習遭遇瓶頸,全腦觀測啟發下一代AI算法
    在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做了主題為《人工智慧:算法·算力·交互》的特邀報告,從算力、算法與人機互動三方面展開了分享,指出光電智能計算是未來算力發展的一大候選,深度學習遭遇算力和算法瓶頸,全腦觀測對於啟發下一代AI算法至關重要,在人機互動的發展中,我們要謹記圖靈的教誨,完善AI倫理,並且機器視覺、觸覺的協同是一大技術重點。
  • 未來十年人工智慧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人工智慧發展到限制人類發展這一步,也就是程序自己思考的時代,相應的責任都是ai來承擔的,主要就是人類發現問題、推理、簡化和重構世界的工作。今天就有這麼一個猜想,理解大多數數據,是通過輸入外界信息,或者通過算法處理,但是通過不斷地詢問,機器能夠創造出更深奧的知識。這裡有幾個好處:一是可以創造出更多的數據,尤其是數據的結構來處理更複雜的信息,二是判斷的過程可以充分地調用經驗或先驗信息來對接下來要問的問題進行回答。
  • 人工智慧發展迅速 百融雲創機器學習打造科技硬實力
    毫無疑問,人工智慧正在通過多樣的方式和手段悄然地影響著整個世界的變換。在某些行業,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深度神經網絡具有更多的應用程式。金融行業就是其中之一,新技術已經開始顛覆傳統業務。
  • 人工智慧基於由飛行控制系統編寫和執行的一組算法
    打開APP 人工智慧基於由飛行控制系統編寫和執行的一組算法 網際網路分析沙龍 發表於 2020-12-13 09:53:02 目前,盧恩(Loon)的網際網路氣球是由人工智慧(AI)圍繞地球飛行的,該人工智慧基於由飛行控制系統編寫和執行的一組算法。
  • 量子計算機首次模擬高能粒子碰撞實驗
    【圖注】研究人員實現量子模擬時所用的離子阱。物理學家首次在量子計算機上完整模擬了一次高能物理實驗,重現了粒子和反粒子對的產生。該團隊使用了一個經過測試檢驗可行的量子計算機來進行模擬,在這個機器中,電磁場將真空中的四個離子約束成排,其中每個離子編碼一個量子比特。研究者通過雷射束來操控這些離子的自旋(磁場取向),從而誘導離子實現邏輯運算,邏輯運算是任何計算機進行計算都需要的基本步驟。大約經過100個分別持續數毫秒的運算步驟後,研究團隊用數位相機觀察離子的狀態。
  • 算法之「算法」:所有機器學習算法都可以表示為神經網絡
    隨後出現了一個又一個新算法,從邏輯回歸到支持向量機。但是眾所周知,神經網絡是算法的算法及機器學習的巔峰。我們可以說,神經網絡是對機器學習的普遍概括,而不是僅僅一次嘗試。與其說神經網絡是簡單的算法,不如說是框架和概念,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在構建神經網絡時有很大的自由度——比如對於隱藏層&節點個數、激活函數、優化器、損失函數、網絡類型(卷積神經網絡、循環神經網絡等)以及特殊層(批歸一化、隨機失活等)。如果把神經網絡看作是概念而非嚴格的算法,一個有趣的推論就應運而生了:任何機器學習算法,無論是決策樹還是k近鄰,都可以用神經網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