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30 15: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近90%博物館暫停開放,近13%的博物館將永久關閉……
受疫情影響,全球的博物館不得不閉門謝客。近期,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發起,一場連接五大洲16家國家級博物館的「雲」逛展活動悄然開始。
16家全球博物館的館長組成「館長天團」,連麥曬「家底」。我們精心挑選出了幾件寶物,十一期間,足不出戶,讓我們一起pick「館長天團」,「雲遊」全球文化殿堂。
作為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此次帶來的是一位「網紅」——雲紋犀尊。今年9月,國博以雲紋犀尊的形象定製了一款文物雪糕。
這款文物的全稱叫西漢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長58.1釐米,寬20.4釐米,高34.1釐米,重13.34千克。遺憾的是,它的「出生年月日」尚不能確定。因為該文物發現地是茂陵園區,而歷史記載中茂陵曾多次被盜,而犀尊極有可能是漢武帝劉徹的隨葬品,在盜掘過程中被遺棄的。也有學者則根據此尊的造型及紋飾,認為其時代可能早至戰國時期。
可以確定的是,這款文物是古代貴族在禮儀場合使用到的盛酒器。尊的腹部中空,用來盛酒。尊背上有橢圓形口,口上還有蓋。在犀牛口右側有一圓管,看似獠牙,實為一根管狀的「流」。當握住犀牛尾巴輕輕抬起時,腹腔內的美酒便從圓管內流出。
它的貴氣還體現在它的花紋上。犀牛身體的各個部分都具有強烈的質感:顴骨和肘部突起,仿佛可以透過皮膚感受到骨骼的形狀和起伏;口部和腹部的皮肉雖然肥厚,但結實有力,富有彈性。再結合細如遊絲的錯金銀雲紋,造型質樸的犀尊好像更添了一絲華美。
素有「戰鬥民族」稱呼的俄羅斯,此次帶來的文物也與武器有關——博羅季諾兵器窖藏。這些武器之所以稱之為寶物,是因為時至今日,人們仍驚嘆,誰能製作出這些神奇的手工藝品?
1912年,農民在叫做「博羅季諾」的村莊附近找到17件文物,其中包括兩柄銀矛頭、一個矛骱、一把銀匕首、一支金別針、四柄石斧、三個釘頭錘錘頭、三塊斧頭殘片、兩塊陶瓷片和兩塊青銅片。
「它們看起來更像藝術品,而不是日常用品」,後來學者分析,形狀精緻、做工精細的石斧堪比海因裡希·施利曼發掘傳說中的特洛伊城時所發現的石斧。石斧所用的深綠色軟玉採自薩彥山脈西部和東部,礦床與石斧發現地距離數千公裡。
是誰製造、製造的目的以及擁有者是誰等問題,至今仍沒有答案。
這塊石頭雖然不是英國本土文物,但來頭同樣不小。
這塊布滿密密麻麻文字的石頭名為羅塞塔,高1.14米,寬0.73米,製作於公元前196年。
石頭上刻有古埃及國王託勒密五世登基的詔書,每一句都表達著對古埃及國王託勒密五世的崇拜。
石頭的上部是用象形文字書寫,代表著埃及古代傳統書寫體系。中間則用世俗體記錄了同樣的內容,這是當時埃及日常書寫使用的文字。下部是用希臘文書寫的內容。共有1419個古埃及文字,486個希臘文字。
象形文字原是古埃及的文字,但後來,能夠懂得並撰寫象形文字的祭司們寥寥無幾。隨著神廟祭司和書記官們死後,象形文字之於人類來說成為世界之謎。
千年之後,人們通過石頭上的文字對照,逐漸解開了象形文字之謎,這對於人類文明史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在後世參透人類文明進化過程中的語言系統中,起到了重要貢獻。
這件文物最早是在1799年時,由一位法國上尉在一個埃及港灣城市羅塞塔發現,但在英法兩國的戰爭之中輾轉到英國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於大英博物館中並公開展示。
關鍵詞 >> 文物,博物館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