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改變和影迷們獵奇心理的增長,「金酸莓獎」已經比奧斯卡、金球獎等各大正規的電影類獎項更有看點了。在這個獎項的歷史上也曾經誕生過不少其實還不錯的電影,比如說2013年獲得提名的《在路上》。和大部分影迷們一樣,筆者熟知薩姆·賴利這位演員就是從《在路上》這部影片開始的,平心而論這部電影的劇情、製作還算不錯,當年能入圍「金酸莓」是因為評審團與影迷們認為這部電影太「無病呻吟」了。拋掉電影中六、七十年代的美國背景不談,電影中描寫的「垮掉的一代」的青年們隔著銀幕與觀眾產生的靈魂交流,也屬於好萊塢電影的點睛之處。
就是這樣一部無病呻吟的電影,讓薩姆·賴利被人們熟知了。其實入圍金酸莓獎的是《在路上》的女主角,她在此片中憑一己之力「大戰」三位男主角,成功升華了影片的主題,獲得了金酸莓獎項的青睞。其中男一號薩姆賴利更是憑藉片中一副孤魂野鬼,完全狀況外的頹廢呆樣,讓他在已經32歲的年紀在好萊塢的小生行列中重新「翻紅」了起來。說到這裡有很多影迷們就表示不服氣了:薩姆·賴利從來都算不上很紅,也搭不上「一線小生」的隊伍中去。
的確,很大部分英倫演員通過BBC這個「跳板」進軍好萊塢不同,80年出生的薩姆·賴利其實是「地下歌手」出道,他在青少年時期就擁有一支自己的樂隊。所以與其他溫文爾雅、科班出身的英倫紳士有所不同的是,他的氣質裡更多的是叛逆、與時代的針鋒相對。所以在他早年的電影裡,他也扮演過樂隊主唱的。比如說2007年上映的《控制》中,大部分影迷對全黑白的電影雖然依然半懂不懂,但從電影的調調可以看出這位好萊塢新生代帥哥的頹廢與不受控制的叛逆。可能是意識到了自己的「叛逆路線」在好萊塢實在是「吃不開」,08年他代言過burberry,試圖轉型往高貴優雅的形象上去改變。
可能也是因為氣質導致的定位尷尬,薩姆·賴利參演的做主角的電影不用兩隻手、用一隻手就能數清。比如說08年和伊娃格林合演《富蘭克林》、10年在《布萊頓硬糖》中飾演的黑幫小混混......可惜的是這些薩姆·賴利當主角的電影沒有一部是大火的,甚至很多好萊塢的影迷都沒有看過。但是在需要演技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薩姆·賴利還是適合沒表情只看臉只要腔調的角色。2014年上映的與朱莉和艾麗範寧合演《沉睡魔咒》中,這是薩姆·賴利最接近好萊塢正規獎項提名的一部影片,雖然他出演的是配角。
薩姆·賴利入行多年,始終無法在好萊塢取得成功的原因,在筆者看來主要是他偏離主流的氣質和非科班出身。想要在好萊塢出人頭地,個人特質是很重要的,但是偏離主流的話就會損失了很多出演重要角色的機會。雖然薩姆·賴利試圖轉型,但他的轉型還是失敗了,主要還是因為他根本就不適合高貴典雅的路線。雖然他是非科班出身,但是他的才華還是公認的。其實薩姆·賴利原本可以在好萊塢很好的利用他在音樂上的造詣拓寬戲路,但是他還是固執的守著「本分」,導致了作品上的鮮為人知。他唯一被人熟知的電影還是「金酸莓獎」的熱門,這就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