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的延慶區媯水河畔,一座由半圓形「冰球」和圓角方形「冰壺」組合而成的「天圓地方」冰上場館群拔地而起,這就是北京市冰上項目訓練基地。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工程總量的95%,即將於本月完工。這座總建築面積8萬多平方米的「天圓地方」到底有何獨到之處 ?未來它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冰雪基地?記者近日獨家探秘北京市冰上項目訓練基地,揭開「天圓地方」的神秘面紗。
「八塊冰」 彌補空白
一直以來,由於沒有專業的冰上訓練基地,北京市的冰壺、冰球、短道速滑等冰雪運動隊一般需要與國內外俱樂部籤訂合作協議租用場地,訓練時間、配套服務等都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天圓地方」的誕生,對於北京市冰雪運動而言猶如雪中送炭,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相關空白。
新建的「天圓地方」北京市冰上項目訓練基地位於延慶區中心區域,東臨師範路、西與區體育場相鄰、北臨湖北東路、南側緊鄰夏都公園,總建築面積8萬多平方米,主要包括一座近6.8萬平方米綜合訓練館、教學管理公寓樓及其他附屬設施,是目前亞洲單體最大的綜合性冰上中心,除速度滑冰(大道滑冰)外,其他冰上項目都可以在此進行訓練。
北京市冰上項目訓練基地共有8塊標準大小的真冰場,每塊面積約1800平方米。其中,兩塊冰球冰場位於西區半圓形場館內,並設計有可容納2000人的觀眾看臺。東區場館首層設有兩塊冰場,將建成8條冰壺賽道,三層的4塊冰場分別為短道速滑冰場和兩塊花滑冰場。
「訓練基地內場館全部按照冬奧會賽事標準建設,建成後將填補北京冰雪運動隊專業訓練場地的空白。為運動員提供冰球、花樣滑冰、短道速滑和冰壺等冬奧項目的相應教學、訓練、醫療和生活保障,將為國家隊運動員備戰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提供有力支撐。」北京住總集團冰訓基地項目部負責人楊昕如此說。
此外,場館還包括競賽管理、媒體、技術設備、通用體能訓練、專業訓練、訓練附屬、科研教學、醫療康復、餐廚、宿舍、配套及設備用房和地下停車場等。值得一提的是,為方便運動員日常訓練,東側訓練場館通過地下通道與教學管理公寓樓相連接,讓運動員可以直接穿著裝備,「出門」訓練。
「綠色環保」 處處彰顯
「天圓地方」的外形下,冰上訓練基地還是一座綠色環保的訓練場館。據了解,目前世界上的多處滑冰場多數採用的是氟類製冷劑,並不是最環保的製冷劑。「冰上訓練基地的8塊冰場全部採用乙二醇為媒介進行製冰,這種製冰方式能耗更低。而且場館製冰所用水的水質遠遠超過居民普通用水,可以說是專業純淨水,整個製冰環節節能環保,且製成的冰場完全符合冬奧會標準。」楊昕介紹說。
不僅如此,在冰上訓練基地項目施工階段,北京住總集團冰訓基地項目部對所有施工原材料有嚴格要求,材料進場前必須經過環保複試,部分重要原材料實行駐場監督,從生產源頭把關,杜絕不符合環保要求材料進場。
在水資源利用方面,冰上訓練基地內建設了1500立方米的雨水蓄水池。蓄水池就像一塊「海綿」,將日常降雨匯總,經過處理後用於整個場館綠化植物澆灌和中水使用。冰上訓練基地還運用地源熱泵技術,冬季從土壤中「取暖」供給室內,夏季則在室內「吸熱」,再將熱量釋放到土壤中去,充分降低場館能源使用。同時,項目還引進BIM技術、人臉識別進門、防碰撞塔吊、全自動噴淋、UV光氧淨化器等現代化手段,將「四個辦奧」理念貫穿全過程。
「開放共享」惠及大眾
目前,北京市冰上項目訓練基地建設已接近尾聲。場館投入使用後,既能滿足北京市冰雪運動健兒們的專業訓練需求,還將為市民提供難得的體育健身場所,「開放共享」可持續發展前景相當可觀。
「天圓地方」的誕生,將會提高延慶乃至北京市競技體育人才水平。延慶區體育局副局長馬志勇說:「未來,區體育局將積極與北京市冰上項目訓練基地展開合作,充分利用場地資源和教練團隊優勢,帶動延慶冰上運動項目的競技水平,培養更多的優秀冰上運動人才。」不僅如此,北京市冰上項目訓練基地也具備舉辦賽事的能力。據介紹,冰上項目訓練基地可舉辦地區性比賽及邀請賽。
記者了解到,為更好響應「三億人上冰雪」的國家戰略,普及推廣冰上項目,北京市冰上項目訓練基地未來還將定時面向大眾開放,滿足冰上運動愛好者的健身需求,進一步提高群眾的參與度。「場館的開放時間將根據各運動隊訓練時間決定,在不影響專業隊訓練的前提下,面向大眾開放。」馬志勇說。
本報記者 孔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