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9日,中國女排在女排世界盃上,連斬十一國,奪得了第五次世界冠軍,中國女排的榮耀歷史再度刷上了新高度。
每一個中國人,此刻都驕傲得顫慄。
每一個中國女人,此刻都自豪得五體投地。
得知女排得勝的好消息時,我腦子裡的第一反應是:這一刻,我身為女人,真是太榮耀了。
女排姑娘的陣營裡,有出生在普通家庭的朱婷,2013年加入國家隊時,她瘦骨伶仃,「鐵榔頭」郎平教練於心不忍,偷偷帶蛋白粉給她喝;
也有書香門第的惠若琪,衣食無憂的生長環境並沒有讓她恃寵而嬌,鍛鍊的時候,一樣咬碎牙往死裡吃苦。
這群不俗的女人匯聚在一起,為了同一個目標堅持不懈,點擊積累,這才有了今天巨大的爆發力。
可能你會很好奇:女排為什麼能連連得勝?是郎平教練的有效指導,還是女排姑娘們的堅持努力?
我認為,兩個因素都有。
但最關鍵的,還是女排強大的反脆弱性。
你聽過九頭蛇的故事嗎?
這個巨大的怪物有九個腦袋,無數個勇士挑戰它,可砍掉它一個腦袋,又會長出兩個腦袋,勇士們前僕後繼失敗了,九頭蛇一如既往屹立不倒。
反脆弱性,就是「砍掉一個頭,長出兩個頭」的強大能量。
經濟學家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第一次提出「反脆弱性」這個概念。
他發現,當股市出現波動時,有的人很快被打垮,有的人卻能夠從波動中得到更大的收益。
納西姆認為,「反脆弱性」概念的發明者,是以「悲觀主義」聞名的尼採。
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
這句話和女排「頑強拼搏」的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
就像人的骨頭遭遇骨折之後,會變得更加堅韌。
人體內的反脆弱性也會人在遭遇危機時出現,使人在壓力、混亂和挫折中受益,變得更加堅強。
有人說:看女排打球,就像在做心理輔導,因為她們不但拼,而且總是贏,這給人帶來極大的「勵志」作用,任何雞湯書都無法媲美。
作為旁觀者的我深感驕傲之餘,也情不自禁思考起一個問題:
如何能夠像女排姑娘那樣,擁有強大的反脆弱性,不但拼,而且總是贏?
納西姆在《反脆弱性》這本書中,提出了三點能從不確定性中獲益的做法:
1. 敢於挑戰不致命的僵局
女排世界盃一場關鍵比賽裡,中國隊和荷蘭隊背水一戰,士氣低迷,就在關鍵時刻,朱婷打出一記好球,然後發出一聲怒吼,振聾發聵,驚呆了女排姑娘們。
對朱婷來說,那記好球奪下一分。
對女排姑娘們來說,那聲怒吼卻激起了她們的鬥志,接下來的比賽,她們再也沒有讓荷蘭隊得分。
這群身經百戰的姑娘們被眼前的僵局震住了,朱婷的怒吼又讓她們驚醒:
哪怕手腕斷了、身體殘了,我也能繼續打下去,僵局怕什麼?你敢來,我就敢拼。
2.一流的行動力
真正具有成長思維的人,都在不斷的行動著,女排姑娘們整日徘徊在訓練和比賽之間,生活不可謂不艱苦,可正是這種主動接受的艱苦,使她們的反脆弱性得到提高。
郎平仍是女排主將的時候,有人做過統計,她的扣球命中率近50%,這意味著她每打出兩個球,就能幫中國隊贏回一分。
訣竅是什麼?就是打得多。郎平的單場比賽扣殺96次,是其他隊員的兩倍。
要想得到比別人更好的成績,就要比別人做得更多,這個樸素的道理隨著女排獲勝,又被挖了出來。
3.槓鈴策略
所謂槓鈴策略,就是摒棄模稜兩可的中間路線,選擇兩個極端:
要麼狠,要麼穩,沒有中間選項。
兩個截然不同的極端,會組成一種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性具有反脆弱性。
一如女排開局丟了一個球,隨後勢如破竹的反擊,打得對手毫無招架力:
要麼隨它去,要麼擊垮他,永不停留於口頭攻擊。
槓鈴策略能減少不利事件帶來的痛苦,同時確保獲得潛在收益。
比如:做一些瘋狂的事情,砸壞球場、大聲怒吼、在小事上摒棄理智,在更大的決策上保持理智。每一個女排姑娘,都在憑直覺使用槓鈴策略。
如今,女排精神已經成了每個中國人都樂於討論的話題,究竟什麼是女排精神?郎平的詮釋是:
「永遠不放棄,追求每一分。
包括今天也和大家講不去想結果,就是認真地打好每一分。
特別是到關鍵的時候,要敢出手!
我們隊員技術還不是最好,但是我們可以用我們的作風、用團隊相互彌補,在比賽當中能夠畫一個圓。」
贏了這屆比賽,還有下一屆,郎平認為,無論自己是否繼續帶隊,女排精神都要一代一代傳下去,如同星星之火,代代相傳。
女排的反脆弱性,也在感染著每個中國人,激勵著我們更強、更堅韌。
女排,好樣的!
關於作者:芒來小姐,資深男女觀察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新書《姑娘,活得大氣才夠精彩》全網火熱銷售中,51個活得大氣的故事和心得,告訴你長得漂亮不如心態漂亮。
圖片聲明:文章配圖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