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7年,日本遣使覲見漢光武帝劉秀,表示願意臣服漢皇,請求光武帝為其賜名,劉秀以其人矮,賜名」倭國「,使者又請求賜封,光武帝又賜其為「倭奴王」。其後倭成了中國人對日本人的謔稱,如明朝時稱侵略東南沿海的日本浪人為「倭寇」。
自古以來,漢人的身高無論是面對北方的蒙古、滿,還是隔壁的朝鮮、大和,都是領先的,但鴉片戰爭後,中國飽受各國侵略,民眾生活困苦,中國人平均身高有了一定的下降。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雖然國內沒有很確鑿的數字,但中國男人平均身高約為1米65,而日本男人平均身高是不足1米60,這是肯定的,因為日本士兵個子矮,加上國土面積遠小於中國,也被中國老百姓罵為小日本。
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役開打,中日雙方都投入了最精銳的部隊,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其中絕大部分都有高小文憑,由於招兵時嚴格要求,當時的日軍士兵平均身高高達1米65,超過了國民平均身高5釐米。
瘦弱的國軍士兵
雖然當時中國士兵的平均身高是超過日軍的,但是由於中國士兵主要為窮苦的農民子弟,自然是從小缺衣少食,吃飽飯都心滿意足了,就別談吃肉了,而日軍的營養非常不錯,他們雖然個子不高,但是很壯實,這也直接造成了中日作戰時傷亡比例的巨大差距,中日傷亡比例往往是五比一甚至更高,中國士兵拼刺刀也基本拼不過對手,拼刺刀時傷亡比例也高達三比一。
隨著日軍戰線的擴大,包括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入侵東南亞和澳大利亞,日軍的兵員質量開始急劇下降,但那時的日本民眾,已經完全被軍國主義的洗腦了,他們狂熱的效忠於天皇、狂熱的「愛國」,直到1945年日本士兵總數量居然高達800萬,要知道這個數字是超過同期中國士兵總數量的。
當然,這800萬數字還是很水的,裡面有不少女兵和童子兵,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加入,日軍士兵的平均身高有了急劇的下降,據統計,在日本投降前夕,日軍士兵的平均身高只有1米44,低於當時日本女人平均身高1米50,成了名副其實的小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