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湖北省宣恩縣處處是風景:李家河二虎寨村貢水白柚園碩果纍纍,伍家臺茶山雲霧繚繞,木籠寨梯田貢米飄香……有著「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的宣恩縣,在黨的民族政策和脫貧攻堅政策的陽光雨露下,呈現出一幅生機盎然、蓬勃向上的景象。
宣恩縣萬寨鄉的伍家臺村已建成國家4A級景區。
宣恩縣地處鄂西南邊陲,境內河網密布、縱橫交錯,水力資源十分豐富,礦產資源門類較為齊全,但由於多種因素制約,資源優勢沒有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從2007年開始,湖北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下發了《關於在民族縣(市)實施「616」工程的通知》(鄂辦文〔2007〕43號),決定在民族地區10個縣(市)實施對口支援,每個縣(市)由1名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負責,省直6個單位開展對口支援,每年至少為對口支援的縣(市)辦6件實事,簡稱「616」工程。
湖北省自然資源廳黨組始終把「616」工程對口支援宣恩縣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來抓,廳長掛帥,列入日程,專人專抓,真幫實扶。省自然資源廳積極履行牽頭單位職責,與省民族宗教委員會、各成員單位以及宣恩縣建立常態化互聯互動機制,強化溝通協調,督導項目落實,工作推進順暢有效。14年來,各單位出錢、出力、出智,為宣恩縣辦實事,解決具體問題,累計落實項目416個、資金46.93億元。2019年,宣恩縣如期實現整縣脫貧摘帽。
貢水白柚滿枝頭
碧空如洗,青翠連片,冬日的李家河鎮二虎寨村仿佛「世外桃源」。一棵棵成熟的白柚樹上,黃色的紙袋套在一個個白柚果上,由湖北省自然資源廳幫扶的土地整治項目區碩果纍纍。
李家河鎮等鄉鎮土地整治項目於2017年10月立項實施,項目總規模1萬畝,總投資2497.79萬元,項目涉及李家河鎮、椿木營鄉兩個鄉鎮12個行政村,李家河鎮二虎寨片區為其中之一,片區整治總規模712畝,總投資247.04萬元。
該土地整治項目建設內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保持工程四大方面,其中,灌溉與排水工程約佔工程造價的1/4,農田防護與生態保持工程則需要治理40公頃酸化土壤。
宣恩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李紹偉介紹:「以前這裡基本是荒山,交通極為不便。項目實施後,最大的好處是老百姓勞作的成本下降了,車子可以開到田間地頭,採摘的鮮果不需要人扛肩馱了。」
筆者看到,山上還有很多裸露的巖石,可以想像這個項目區沒有治理前的模樣。圍繞項目區修建的混凝土路面如白色玉帶環繞山間,3.5米寬的路面改為4米,有些地方還留有錯車位置,目測路邊的混凝土厚度約有20釐米。「這些都是根據老百姓要求做的。」李紹偉說,「省廳組織的驗收組每次檢查驗收都很滿意,我們山裡人做事就是比較實在。」
二虎寨村的項目建成後,片區內交通、排水明顯改善,酸化土壤得到了改良,道路通達,群眾出行、運輸都十分便利,縣城周邊和湖南龍山的遊客也隨之而來。
宣恩縣長潭河侗族鄉兩溪河村村民表演「侗族大歌」。
李家河鎮黨委副書記肖光輝告訴筆者,李家河鎮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土地整治項目實施後,帶動了周邊沙道溝鎮、高羅鎮等3個鄉鎮的發展,形成了以白柚為主的農產品產業。李家河鎮投資380萬元,利用原來廢棄的採石場修建了300多平方米的白柚展覽館和1500平方米的加工儲存倉庫。遊客來了後,既可以參觀白柚的發展歷程,又可以遊覽風景,還可以帶果子回家。
58歲的張鳳雲是二虎寨村13組村民,家裡的2畝地已流轉給白柚種植公司。她在家門口上班,負責給白柚上肥、套袋以及果子成熟後的採摘工作,在照顧好家庭的同時一年也有1萬多元的打工收入。她告訴筆者:「今年疫情後,來玩的人特別多,以前人們玩幾個小時就走了,現在有農家樂、生態彩色步道、採柚活動,很多人一玩就是一天。農家樂餐廳一次可接待100多人,雙休日有時預定晚了都沒有位置。」
好環境、好空氣帶來了旅遊業的蓬勃興起。今年10月26日,由縣農業農村局、文化和旅遊局、李家河鎮聯合主辦的2020年「美麗鄉村健康跑」活動在李家河鎮白柚基地順利舉行。300餘名選手參賽,比賽路線全長6公裡,設置了三個打卡點,途徑李家河鎮白柚展覽館和十裏白柚走廊等特色地點。二虎寨村現在越來越火了。
伍家臺茶園美如畫
萬寨鄉伍家臺村曾經基礎設施落後,交通不便,茶園不成規模,土地撂荒嚴重。通過省「616」工程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整治和伍家臺茶旅融合等項目,路通了,環境美了,伍家臺貢茶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伍家臺貢茶文化旅遊區成為宣恩縣首個國家4A級景區,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
「伍家臺貢茶園」已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伍家臺村獲得「湖北省休閒農業示範點」「荊楚最佳景觀獎」等榮譽稱號。
「天天欣賞美景,還可以接觸到全國各地的遊客,在這裡工作非常開心。」伍家臺「茶園農家」老闆陳豔說。這幾年,陳豔不斷感受到伍家臺的變化,通過溝渠治理、茶園建設和景觀打造,人居環境越來越好。2015年,她租下茶山附近一棟三層毛坯房,整體裝修後經營餐飲和茶藝。隨著遊客逐年增加,她的生意也越來越好了。
宣恩恩航生態農業觀光園地處湖北與湖南交界的酉水河北岸金陵寨村,依山傍水、鳥語花香、環境優美,距來鳳、龍山縣城16公裡。「616」工程實施以來,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在做好土地整治和道路建設後,引進了以種養、加工、銷售、餐飲、休閒及農業觀光於一體的恩航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公司2018年共計流轉土地2106畝,實行以產業帶動旅遊的生態循環發展模式和以「科技引領企業,企業帶動基地,基地推動產業」的發展戰略,帶動周邊群眾勤勞致富。
10多年來,湖北省自然資源廳作為省「616」工程對口支援宣恩縣的牽頭單位,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大力支持,明確以大力實施國土整治、地災治理和新農村建設等項目為支撐,著力解決農田水利、村莊治理、產業發展等問題,讓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廳黨組書記、廳長張猛等歷任領導多次到宣恩調研,解決「616」工程實施過程中的實際困難。
宣恩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土地整治開發中心副主任趙水生至今依然對一組組幫扶數據爛熟於心:積極推行「土地整治+」模式,幫扶宣恩縣實施國土整治項目22個,總投資近5億元;通過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整治項目新增了大量耕地,通過省廳耕地指標交易平臺,為宣恩獲得近10億元指標交易金額;實施地質災害治理項目9個,總投資3530萬元……
真情幫扶結碩果
有了真金白銀的投入,宣恩縣修路、架橋、建水窖水池,有效解決了全縣200多個貧困村的群眾出行難和飲水難,高低起伏的低產田變成「金土地」,呈現出一幅幅「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的田園畫卷。
——特色農業提檔升級。按照富硒、有機的標準,宣恩堅持「南果北茶中間煙,高山蔬菜和藥材」的立體型產業布局,推進特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如今,以伍家臺貢茶、貢水白柚、菸葉為主的特色產業基地發展到近60萬畝,獲得有機認證的基地達到2.54萬畝,被命名為「全國有機農業示範基地縣」「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創建區」,成為湖北省唯一同時獲得兩塊國字號招牌的縣,伍家臺貢茶、貢水白柚、宣恩貢米等一批農產品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特色農業已經成為農民穩定增收的主渠道,從中獲取的收入約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
宣恩縣雙創工業園建成的六層工業廠房內員工在加工零部件。
——新型工業提質增效。宣恩依託資源優勢,以工業園區建設為平臺,構建起以農副產品加工、清潔能源生產、礦產資源開發、勞動密集型產業為重點的工業體系,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41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同時,按照「發展集約、產城融合」的思路,全力抓好「一區三園」,入園企業總數達到64家,提供勞動就業崗位4000餘個,園區正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帶動區、新型工業的聚集區、提供就業的主陣地。
——生態文化旅遊業升溫提速。宣恩大力推進特色農業、旅遊、文化融合發展,立足生態資源和土家族、苗族文化,確立近期打造貢水河核心景區,遠期推進七姊妹山組團開發的發展思路,充分利用貢水河穿城而過的特色,實施「保護貢水、利用貢水、開發貢水」工程,形成一幅「畫中有水、水中有景」的立體景觀,貢水河城區段成為居民、遊人親水休閒和運動健身的理想場所。依託特色農業、文化資源,大力發展休閒體驗遊、民族風情遊,建成椒園水田壩千戶土家鄉村休閒旅遊區、萬寨伍家臺生態農業觀光體驗區、李家河二虎寨白柚基地健身跑競賽區。
——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秉持不求規模求特色,不比大小比精緻的理念,宣恩堅持把貢水河的保護和開發融入縣城建設之中,建成「城在山中、山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山水園林城和民族風情園。近年來投入資金20億元,實施了城區管網改造和道路黑色化、高速公路縣城連接線、兩橋兩路、沿河兩岸綠化亮化等一批重點工程,建成侗族風雨橋、苗族鐘樓、浮雕牆等民族文化濃鬱的特色建築,城區骨架不斷拓展,城市品位不斷提升,一座體現山水特色、凸顯民族文化底蘊的新縣城正在形成,昔日地處深山的地理劣勢正在轉化為連接東西、貫通南北的區位優勢。
宣恩縣沙道溝鎮松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上的新居與校園。
「616」工程給宣恩縣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生福祉持續改善,縣域經濟蓬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全縣農村公路通暢率達91.2%,農村飲水安全普及率達72.5%,新農合參加率達97.12%,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在全省位居前列,並連續7年被評為「省級平安縣」。
(本版文圖由胡誌喜、李紹偉、趙水生、陳鋮提供)
原標題:《深情幫扶十四載 「 六一六」工程結碩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