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鈺然
在五華縣橫陂鎮楊恩村見到廣州市番禺區發改局駐楊恩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張亞鵬時,他剛結束一個扶貧工作會議。「現在主要是查漏補缺讓大家奔小康。」張亞鵬自豪地說,村裡的57戶貧困戶已全部於2019年底實現脫貧。
魏富泉的手扶耕田拖拉機無法啟動,張亞鵬(左)在幫忙啟動。(吳騰江 攝)
張亞鵬是一名「90後」,在單位發布駐村幫扶計劃時,他主動請纓來到梅州山區。「我是農村人,也是農民的兒子,我非常明白農民的事無小事,只希望能為村裡、為貧困戶做點實事。」張亞鵬靦腆地說。
在楊恩村黨群服務中心,這個爽朗陽光的小夥子,與村民交談時有說有笑。殊不知,初到楊恩村時,張亞鵬就遇到了一個「大難題」——在河南長大的他對客家方言一竅不通。
「年紀輕輕,甚至連客家話都聽不懂,能帶領大家脫貧致富嗎?」一些村民起初對張亞鵬持懷疑態度。行動是對質疑最好的回應。語言不通,張亞鵬就帶著村幹部一起到貧困戶家中,一邊聽著翻譯,一邊做好貧困戶信息登記。在張亞鵬厚厚的扶貧筆記上,記者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著貧困戶的詳細情況。通過每天走訪貧困戶,與村幹部商量脫貧思路,駐村不到一個月時間,他便學會了聽客家話,還摸清了村裡的基本情況,為57戶貧困戶制定了脫貧規劃。
「亞鵬這小夥子負責任。我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多虧了有他幫忙操勞。」河南小夥子的實幹,讓楊恩村鄉親們看在眼裡,其中脫貧戶魏富泉最有「發言權」。
魏富泉二級肢體殘疾,有4個孩子,其中兩個還在上學。幫扶前,魏富泉家主要靠養殖維持生計,無穩定的生活來源。幫扶後,他逐漸擴大了養殖規模。張亞鵬不斷跟進魏富泉家中情況,及時告知以獎代補等政策,讓魏富泉得到了相關補助。如今,魏富泉養牛規模達到了14頭,養雞200多隻。魏富泉的兩個女兒也在張亞鵬的鼓勵下繼續外出務工。為讓她們放心工作,張亞鵬成了魏富泉家的常客,幫助老人家解決難題,缺啥補啥。每隔一段時間,他還會電話聯繫魏富泉的女兒,告訴她們家中現狀並了解她們的務工情況,讓她們無後顧之憂。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脫貧致富最有效的途徑。」4月的一個午後,張亞鵬來到村民鄧桂嬌家中鼓勵她外出務工。「我想做保姆,你能幫忙找找工作嗎?」鄧桂嬌問。她今年51歲,常在村裡做散工,收入不穩定。為了讓像鄧桂嬌那樣的貧困戶能夠找到稱心的好工作,張亞鵬一邊入戶了解需求,一邊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招聘信息,並通過微信群分享給大家。在張亞鵬及其同事的幫助下,鄧桂嬌順利找到了一份在廣州的保姆工作。去年,楊恩村貧困戶外出務工人員有53人,今年上半年則達到了57人。看到貧困戶積極主動就業,張亞鵬的心裡很是欣慰。
致富的路子寬了,村民的錢袋子才能鼓起來。為進一步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張亞鵬與村幹部結合村裡的實際,將扶貧資金投入漢光超順公司、華康中藥材合作社等農業企業,並利用扶貧資金與番禺糧食儲備有限公司合作經營稻穀大米的採購加工和銷售項目。這些項目,每年可為楊恩村集體經濟增收21萬元,實現貧困戶戶均年增收4000元。
如今的楊恩村面貌煥然一新,乾淨整潔的路面、靚麗的文化牆……張亞鵬仍然每天騎著他的二手摩託車,穿梭在一條條熟悉的村道上。「防止鄉親們返貧,是我現在最重要的工作。村民們真正富起來了,我所幹的一切就都是值得的。」張亞鵬說。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繫mzrbw@meizho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