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
解決「出行最後一公裡」的共享單車,一直以來,在停車問題上頗受詬病。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間裡,為共享單車找到合適的居所?
11月28日,封面新聞記者從成都市建委獲悉,全國首個地下單車智能存車庫已經現身成都地鐵2號線牛市口站A2口,預計將於12月6日投入使用。
小亭子「大肚子」
共可存放224輛共享單車
「一個小小的亭子下面,竟然裝得下這麼多自行車啊?」最近,成都地鐵2號線牛市口站A2出入口附近的一個橘色的小亭子火了,每天都有不少人慕名而來,看看這個不起眼的小亭子是如何裝得下兩百多輛共享單車的。
同樣帶著這個疑問,記者來到現場一探究竟。出了地鐵2號線牛市口站A2出入口,十幾米處就是一個小亭子,看起來十分别致,和地鐵站出入口一大一小,同樣是橘色的帽簷。不遠處就是公交站牌,地鐵和共享單車、公交、步行等換乘無縫銜接。
成都市建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日本在2013年就率先推出了地下智能自行車停車庫,集約利用城市空間,存取車操作高效便捷,頗受當地民眾歡迎。德國、捷克等歐洲國家也相繼在火車站、地鐵站旁建造了自行車自動停車塔,為站前廣場創造了良好環境。我們選取地鐵2號線牛市口站A2出入口建設地下共享單車停車庫,就是希望發揮『軌道+公交+慢行』示範效應」。
作為共享單車停車庫的研發企業,天津某科技公司負責人表示,「在做這個項目的時候,我們一直秉持『地上文化,地下功能』設計理念,地上部分為存車亭,佔地面積僅為約6平方米,力求與地鐵出入口及周邊環境相協調。地下部分是一個直徑8米,深約10米的地下圓筒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共8層,每層布設28輛,共可存放224輛共享單車。小亭子下面有『大肚子』。」
使用方便
十來秒就可以存取車
記者看到存車亭一側按鈕板上有四個不同顏色的按鈕,分別顯示摩拜單車、ofo單車、青桔單車和哈羅單車。
記者按下哈羅單車按鈕,大約十來秒的時間,停車庫庫門打開,一輛哈羅單車就被送了出來。記者隨後又把這輛共享單車放入門槽至庫門位置處,按下哈羅單車按鈕,共享單車就被收了進去,存車只要了幾秒鐘,存取操作很是方便。存車亭庫門的正上方是個顯示屏,上面清楚地顯示著各類共享單車的庫存數量和車庫的空餘庫位,一目了然。
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共享單車停車庫設置運行數據遠程監控,可在控制指揮中心放置監控看板,監控所有運行車庫的運行狀態、時間、次數、存放情況、各種品牌共享單車的數量,各車庫的報警提示等,使用電腦與手機均可隨時查看。」
成都市建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建設地下立體式智能共享單車停車庫,既滿足了共享單車日常停放的需要,引導公眾綠色出行,又能最大程度減少佔地,成為城市環境的一個有益補充,實現公共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該試點項目的建成,對規範共享單車停放、集約利用城市空間、改善城市市容環境、解決市民出行『最後一公裡』等具有重要意義。試點成功後將在我市全面推廣應用,這對健全成都乃至全國共享單車管理模式和提升城市管理服務水平具有典型示範作用。」
據悉,目前,成都正在大力推進軌道交通場站綜合開發工作,結合SOD模式,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下一步,成都市建委將抓緊研究成都市軌道交通場站地下空間規劃,統籌協調共享單車停車庫與其他各類地下空間及設施的關係,滿足軌道交通場站綜合開發要求,推動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