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又重溫了電影《萬箭穿心》。
記得八年前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朋友剛從影院出來,就忍不住跟我吐槽:
「活該!這個女主實在是潑婦本婦!」
事實上,電影講述了一個強勢卻悲哀的女性悲劇:
一位潑辣的妻子,將老實本分的丈夫逼至出軌,直至跳河自盡的境地;
十年後,好不容易撫養長大的兒子,在考上大學後,放話要和她斷絕關係,還把她掃地出門;
半生奔波,一世操勞,到頭來卻一無所有。
我們禁不住要問,她到底對家人做了什麼,才落得如此下場?
01
我鞭策他是為了他好,
但老公卻愛上小三
她叫李寶莉,是武漢一個普通的市井婦人。
電影開始,便是李寶莉和搬家師傅討價還價,像個炮仗。
逮誰炸誰,連對待老公馬學武也是一副頤氣指使的態度,把老公的面子狠狠的丟在地上踩。
那股子潑辣蠻橫勁兒,讓搬家師傅都禁不住在一旁用半是可憐半是得意的語氣跟馬學武說:
「我們雖然下體力,幹粗活,但屋裡老婆,都還蠻賢惠,那比你過得舒服多了。
我看得出來,在外頭啊,你大小也算個幹部,你被這樣一個女人管一輩子,真的挺可憐的。」
每天一睜眼就是各種開銷,錢錢錢,命相連。
房租水電,孩子上學,樣樣都要錢,有時家裡老人咳嗽兩聲,都會讓人忍不住神經緊繃。
對於李寶莉這個看似可惡的女人,我再也恨不起來,只是覺得她可悲又可敬。
可悲的是,她一廂情願的付出,卻讓人棄之如履。
1、第一次「萬箭穿心」
當她發現老公出軌後,原本打算破門而入,手撕姦夫淫婦的她,卻因為一對母子從樓梯經過,孩子叫媽的聲音瞬間讓李寶莉驚醒。
她想起了自己的兒子,一旦離婚,兒子不是沒了爸就是沒了媽,
但李寶莉又咽不下這口氣,選擇了一個報復老公的方式:
匿名電話舉報丈夫嫖娼!
然後她在老公工作單位,當著眾人的面。
扮演一個寬容的妻子,令丈夫愧疚以對。
佔據了道德制高點,明裡暗裡在家裡拿話擠兌馬學武。
2、第二次「萬箭穿心」
丈夫因為嫖娼牽連,意外下崗,接受不了打擊的他,最終選擇跳江自盡。
面對閨蜜說她的房子是風水不好,格局是萬箭穿心。
但她不信命:「我偏不信萬箭穿心,我偏要說是萬丈光芒!」
雖然丈夫懦弱沒擔當,讓李寶莉成了寡婦,但她偏不信命。
一個不信命的女人,命運雖然會壓彎她的腰,但絕不會讓她低下頭!
哪怕是老公死了,婆婆怨懟,孩子不解,也依然阻止不了她的決心。
3、第三次「萬箭穿心」
丈夫過世後,李寶莉用一個女人柔弱的肩膀在挑起扁擔的同時,也撐起了這個搖搖欲墜的家。
十年來,她都咬牙堅持,兒子也不負所望考上了大學。
當她終於以為自己苦盡甘來的時候,
兒子卻拿出馬學武的遺照,提出要跟她斷絕關係,並且讓她搬出去住。
萬念俱灰的李寶莉一個人坐在江邊,望著不遠處的滔滔江水。
做妻子,做母親,她明明拼盡全力,卻最終都一敗塗地。
這時候但凡心走偏一點,李寶莉可能也要選擇和丈夫一樣,跳入冰冷的江水中,一了百了。
可當李寶莉看著江邊和自己兒子一樣年紀的年輕人燦爛的笑臉時,心裡忽然釋然了:
不再糾結已經付出的苦、流過的淚,下半生太短,我要為自己而活。
02
本是溫柔善良之人,
誰願張牙舞爪變潑婦
曾記得有個讀者諮詢我問題:
女,30周歲,保險公司內勤;對方男,32歲,銀行職員。問題:要不要挽回。
認識3年,一直追求在一起9個月,分開。
之前分過2次,分手原因:男方父母不同意,覺得我的工作不好,八字不好,就是價值高攀。還有以前去他們家找過他,對我印象不好。
我一直逼著男方去說服父母,比較著急,對方逃避,我每天去單位找他,最後鬧到警察局,雙方父母在場分開。
彼此單親,他屬於迴避型依戀性格,我屬於焦慮型,他喜歡逃避,我喜歡攻擊施壓。
分手時,我覺得我忍受不了他一味的不付出,以及害怕親密關係,讓我覺得不正常,分手2個月後詳細了解迴避型人格的特點,覺得他之前所有做的讓我失望的行為不是因為不喜歡我,而是因為自己的性格所致。
加上結婚的壓力,我也不知道是否挽回他。去找他,他肯定不同意,以後姿態更高;不去找,他肯定不會找我,一定錯過。
我目前就處於找也行,不去找他老拿新目標別人和他對比,都不行的狀態。我們在一起因為工作壓力大,經常吵。
他覺得我懂他,我覺得他不懂我。還有他比較強勢,希望我啥都聽他的。情感我處於低位。
認識他3年我一直在改變,但是我改變的速度好像趕不上我們情感的走向。每一次分開,我反思成長,再到一起後,又會有新問題。我是否應該挽回?
還有一個男生也跟我抱怨說:周周,我的女朋友經常就是莫名其妙的生氣,但是她生氣之後總是喜歡用冷暴力,這讓我很抓狂。
越是想和她深入溝通解決問題,她卻根本不想溝通,你越著急她越淡定,簡直讓我倍感抓狂。
當我滿腔熱情想要挽回她,和她聊天的時候,她很可能會像冰雕一樣,讓我難以接受,她可能自己沒有注意,但這真的讓我很難受。
她好的時候挺好的,就算是生氣了,當時她可能沒有那麼氣,但是我感到好像地球爆炸了那種感覺,但後來對於她來說,好像真的就沒有什麼。
我們把這兩個故事放在一起,是為了反駁一種常見的誤解。
有一些人,經常會誤解說「似乎只有男人才需要自己的空間,女人不需要」。
其實不是的,不管男人還是女人,都存在不同的依戀類型,只要是迴避型依戀風格的人都需要空間。
上面的兩個故事講就是這個規律的A、B對照面,不管是什麼性別,都有同樣一個邏輯:一個焦慮型的人遇上了一個迴避型的人。
很有趣的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焦慮型的人總是遇上迴避型的人呢?
為什麼安全型的人,跟這兩種類型的人常常沒有相遇在一起呢?
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安全型的人一般不怎麼會來提問,大家都過得挺好的;迴避型的人也不會來提問,往往是關係裡追逐的那類人來提問。
第二個原因,迴避型的人確實也經常跟焦慮型的人在一起。
迴避型的人,他們把心門緊鎖,就像是一個保護殼,把自己關在裡面。
而普通安全型的人往往沒有足夠大的能量,或沒有那麼大的心力,或者沒有那麼大的願力,打開這些人內心緊閉的大門。
只有焦慮型的人,會鍥而不捨地追逐,用著歇斯底裡的打法,一頓亂砸,才有可能把迴避型人的心門給砸開,這也是常見的一種搭配現象。
你能想像嗎?
婚姻中潑辣蠻橫,面目可憎的李寶莉,也曾經是個熱情爽利的姑娘。
我不知道天下還有多少女人結婚後是這樣,是女人太強才讓男人越來越弱,還是男人太弱,只能逼得女人無奈變強?
其實,李寶莉的婚姻悲劇源於以下兩點:
1. 陰盛陽衰:男弱女強的婚姻模式。
李寶莉雖然是市場賣菜人的女兒,但好歹是個城裡人,而且長相標緻,從年輕時就追求者眾多。
而丈夫馬學武雖然是個知識分子,卻來自農村,老實憨厚,當年追求李寶莉時,甚至跪在地上發誓會一輩子照顧她。
這種出身差異,讓李寶莉一直有種優越感,覺得自己嫁給馬學武是「下嫁」。
其次,兩人的性格也是天差地別,李寶莉精明強悍,萬事出頭,而丈夫卻心和意軟,沒有什麼主意和脾氣。
從他們搬家前住的破爛平房可以窺見,他們的生活條件並不好。
而生性要強的李寶莉或許正是被生活的壓力「逼」出了一股潑辣勁兒,一毛兩毛都要斤斤計較,好維持家裡的收支平衡。
而作為丈夫的馬學武完美踐行了什麼是甩手掌柜,要麼袖手旁觀,要麼一味的假大方,裝好人,給妻子拆臺。
2、依戀模式:男逃女追。
馬學武的出軌對象,選擇了和李寶莉完全不同的類型。
相較於家裡的母老虎,周芬稱得上是一朵解語花。
在嬌小可人的周芬面前,馬學武一改在妻子面前的沉悶無趣,反而表現得見多識廣,侃侃而談。
但回到家裡,面對為這個家操勞一天的李寶莉,他卻吝嗇地不願多說一句話。
一個男人對女人的致命打擊,或許不是出軌,而是你就在他眼前,他卻對你視若無睹。
面對長期的冷暴力,李寶莉愈發歇斯底裡,說到底,她不過是想以這種方式來反抗丈夫的無視。
在親密關係中,李寶莉這樣的女人是焦慮型:對男人的行為和變化敏感且患得患失,不滿現狀,
但面對婚姻的一地雞毛,試圖改善關係卻始終不得其法,甚至會把丈夫越推越遠;
與之相對的,馬學武這樣的男人是迴避型:對妻子的需求不予回應,面對妻子的質疑總是保持沉默,對當下的親密關係發展甚至可以說是無作為。
長此以往,婚姻怎麼會不出問題?
03
跳出思維局限,
人生悲劇或許可以避免
李寶莉的悲慘人生,是那個時代中不被理解的「潑婦」縮影。
她們明明勇敢地扛起生活的重擔,想要掙脫命運的桎梏,拼出一個美好的明天。
然而她突破人生困局的方法卻總是那麼笨拙。
但李寶莉最令人敬佩的一點就在於,無論遭遇了什麼樣的巨變,她卻始終能像咬定青山的野竹一樣,堅韌地活著。
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就如同影片結局,李寶莉上了一輛拋錨的小破車,她會氣得罵了一句「婊子養的」,然後自己下來,用盡力氣,繼續推車前進。
這樣的好女人,如果用對蠻力,本該有一個瀟灑快意的人生。
劇情之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情困局,那要怎麼辦?
1. 懂得相互理解
遇到上述故事裡這種情況究竟應該怎麼辦呢?
給所有焦慮型的同學們支個招,分兩步走:
第一步,停下追逐的腳步。
你越是去攻擊、去追逐、去逼迫,迴避型的人越是躲得遠遠的。
只有你停下來,不去聯繫他,才有可能讓他發現「似乎她好像不追了」,這時候,人家才會將信將疑地停下逃跑的腳步。
第二步,學會觀察自己的情緒。
焦慮型的人,往往會因為表層的情緒把對方嚇跑。
比如,第二個故事裡的男生說:「我滿腔熱情想要挽回她,和她聊天的時候,她很可能會像冰雕一樣,我感覺好像地球爆炸了」。
這種爆炸感是什麼?
是憤怒!
可又不僅僅是憤怒,這種憤怒之下有著深深的哀傷。
這種哀傷就是,「好像對方真的不在乎我,好像她很淡定啊,我好像沒有被需要,我很痛苦」。
只有把這種痛苦和底層的哀傷展現出來的時候,才不會讓表面的憤怒把對方嚇跑。
2、盡力匹配愛的語言
大衛離家出走了,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
很多人想不明白大衛為什麼要離家出走,因為在大家看來,大衛明明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直到大衛妻子無意中找到了大衛藏起來的日記,才知道大衛離家出走的原因。
原來,幸福只是假象,大衛在這個家裡過得一點也不快樂。
大衛從小就有一個當畫家的夢想,他喜愛畫畫,並為之堅持。
可是,妻子從來不支持他的夢想,總是打擊他,嘲笑他,認為他沒有天賦,畫的畫連孩子都不如。
大衛也曾試圖辯解,但只會得到妻子更深的嘲諷。
慢慢地,大衛再也不與妻子爭辯了,可是內心的壓抑和不快樂卻瘋狂蔓延,直到他再也沒有辦法承受,決定逃離這個讓他窒息的「家」。
逃離家後的大衛成了一個流浪畫家,雖然有時食不果腹,但是他卻過得很快樂,對夢想的追逐,讓他對生活充滿了熱愛。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發現自己愛的人正好也懂得自己;人生最大的不幸,是發現本該陪伴自己一生的人,在夢想的追逐和人生的規劃中與自己咫尺天涯。
有人說,最美的感情不是在路上,而是在心裡;最好的陪伴不是朝朝暮暮,而是心靈相守。
懂你的人,會願意深入你的世界,重視你的感受,耐心傾聽你的故事,陪你一起歡笑一起悲傷。
她接受你的不同,肯定你的特色,尊重你的決定,拼盡全力維護你的本色。
她會欣賞你的優點,發現你的長處,會及時給予你讚美,也會適時地為你打氣。
在充滿愛與認同感的婚姻中,琴瑟和諧、鸞鳳和鳴是常態。而她的鼓勵和陪伴,也讓你變得更加自信和快樂。
3、先愛自己,成長自己。
夫妻之間,要想長長久久,講究的是共同成長。
婚姻的功能,是彼此接納、互相扶持、共同成長、創造豐盛,夫妻一條心,黃土變黃金。
可是,更多的夫妻不是彼此接納,而是互相挑剔、互相改變。
他們不是著力在自己的成長上,讓自己變得更加完整、心胸開闊、眼界高遠,而是努力改變對方,把自己的標準、價值觀強加在對方身上,試圖改造伴侶讓對方合於自己的期待和要求。
若我們不接納自己、不接納對方,就無法讓自己成為更完整的人,從而讓關係更完整,更富有創造力,而是走向另一個相反的方向:自己愈來愈缺損、關係越來越沒有空間,內耗使兩個人越來越無力、關係越來越脆弱。
仔細聆聽一下人們的抱怨,他們都在挑剔伴侶的毛病,一直以來都在試圖改變對方。
好的婚姻是通過成就對方來成就自己,不好的婚姻是通過消耗對方來滿足自己。事實是,在婚姻中消耗對方,是根本不可能滿足自己的。
蜜月期因為柴米油鹽、腳踏實地、尿布奶瓶而結束了,夫妻開始為了雞毛蒜皮的事情爭來吵去,總是因為相同的問題產生相似的衝突。
女人認為丈夫應該這樣,而男人則認為妻子應該那樣,雙方都在努力改變對方,試圖把對方改造成「MR.RIGHT」、「MRS.RIGHT」。
改造對方、改變對方的工程使得婚姻變成了愛情的墳墓。夫妻兩個從甜言蜜語,到少言少語,到不言不語,再到冷言冷語,甚至惡言惡語,刀槍相向。
一個人一開口,另一個人就開始生氣。去年因為一個問題,兩個人冷戰數月,今年因為同樣的問題,兩人熱吵半年。
如果你了解自己,就會發現,沒有人想要被改變。為了一個人改變自己,就等於放棄自我。
我們怎麼能夠改變別人呢?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為了成為自己,每個人都在為活出自己而努力。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任何人。
如果有人改變了,那是他自己想要改變。除非一個人自己想要改變,否則沒有人能改變他。若你還是試圖改變伴侶,越大的努力只會使問題變得越多、關係變得越糟。
為什麼我們愛上了一個人,而又想要改變他?!不接納真實的這個人本身,是「無條件的愛」嗎?!我們為何給不出無條件的愛呢?!
讓我來告訴你吧,小的時候,我們考了95分,父母就告誡我們,下次要更努力,最好能考99分或100分;我們完成了A,父母說,最好把B也做完了,爸爸媽媽才高興。
我們從小就沒有得到過無條件的真愛,我們得到的,都是附加條件的愛。
愛一個人,不意味著同意他所有的做法。不同意一個人的做法,不意味著不能愛這個人。
愛,意味著接納,即使不同意他的言行舉止,仍然可以接納這個人。孩子沒有好壞,媽媽沒有好壞,伴侶沒有好壞,只是她們的某種行為,會帶來或好或壞的結果、或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只要調整了行為、計劃、目標,人仍是可愛的一個人。
不接納一個人,這個人為著保護自己和防禦攻擊,本來可以做出調整,也不願主動調整了。
如果我們還在努力改變對方,就表明我們自己根本沒有得到過真愛,不懂真愛,不會付出真愛。不懂自己的人,不愛自己的人,不接納自己的人,同樣無法懂別人、愛別人,接納別人。
因著他人對我們的接納和愛,我們總想拿更多的美好來回報對方。接納是改變的開始。想要影響他人改變,先懂自己、愛自己、接納自己。
自己變得越來越美好,身邊的伴侶孩子、事情、情境,就會變得越來越美好。
懂得自己、接納自己、愛自己,成長會不斷地發生。
懂得真愛的人,不會想要再去改變任何人,如實如是地愛自己的人,同樣會接納伴侶如實如是的樣子、愛他如實如是的樣子。
李雪在《走出劇情》中有段話說得好:
「當我們不再向外尋求自己的生命支柱,
那麼內在的力量就會逐漸回歸,
熱情、創造力、感受力會在我們身上復甦。
到那個時候,我們才有自尊和自由去創造真正溫暖有回應的關係。
這是我們對自己生命最大的負責。」
希望每一個女性,都能破繭成蝶,重獲新生。